五胡亂華,一個很糟心的時代。這也許算是古代的屈辱史吧,外族入侵民不聊生。但是這是從中原視角看歷史的結果,如果你在中華民族視角看歷史,那這就是一場內戰,南北走向大融合的開端。
很多人會覺得,之所以五胡亂華,都是司馬家的八王之亂,漢族人自己內部消耗的不行了,才讓外族有可趁之機。但是在我看來就算當時是漢武帝做皇帝也照樣會五胡亂華。
因為這個時期地球迎來了小冰期,全球氣溫下降,北方無法生存,大量人口南遷。南北地區的人口混居,民族,文化發生劇烈衝擊。這時候只有想著讓所有人都吃飽飯的人能一統天下,否則大家一起死。
五胡亂華這段歷史比較亂,我梳理一下簡單點看,既然南北人口混居就一定要實現民族融合,否則永遠亂下去。這時候歷史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胡人本位。因為胡人打仗夠狠,對自己也狠。所以他們一來漢人立刻被統治。然而,胡人一直是部落管理水平,打下一大片地盤這智商就不夠用了。所以他們打天下行,坐天下不行,第一輪都是一些短命的胡人國家。
第二階段,胡漢融合試驗階段。前面說了,胡人打架行,管理不行。那就用胡人打架,漢人管理,文化上胡漢混合,怎麼樣?想法當然是對的,但具體操作呢?誰也不知道,大家都嘗試吧。比較成功的就是苻堅了,他建立的前秦一時如日中天。但是他的步驟其實不對,他為了完成混一胡漢,先把自己的邸族打散了,覺得自己已經超脫於民族之外,然後重用天下英雄。這招讓苻堅瞬間收攏人心,但是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個人人格魅力下的,他死了或者人設崩了就都沒了。事實的確如此,他沒等到自己死,而是淝水之戰人設崩了。
第三階段,鮮卑人在前人各種政策試驗的經驗中摸索出了一套好辦法。他先把別的民族胡人部落打散,混編到自己的民族部落中,好像叫離散部落,設八部大人。讓漢人取鮮卑姓,模糊民族區別。目的就是混一胡漢建立二元帝國。
這第三階段其實也沒那麼順利,北魏很快滅亡了。我們學歷史一定會學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那都是一頓誇他。其實如果你仔細看的話會發現,就因為他搞改革北魏滅亡了,他不搞還好。
北魏孝文帝為啥改革呢?還是歷史遺留問題,皇權和貴族的鬥爭。鮮卑人可沒有經歷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他們還是保留早期的貴族制度。那貴族對皇權的制約很大,又輪到第五任皇帝早死,留下個馮太后和小皇帝,孤兒寡母貴族們覺得機會來了。沒想到這馮太后是女強人,貴族們被一頓收拾,大家都服了。這時皇帝慢慢長大也不服馮太后,聯合被打壓的貴族反抗馮太后,結果也被馮太后收拾了。馮太后就培養孫子也就是孝文帝,馮太后對抗鮮卑貴族的勢力就是依靠漢人,所以馮太后非常推崇漢化,孝文帝從小接受漢化訓練。馮太后死後孝文帝徹底繼承了馮太后的意志,打算把北魏徹底漢化,利用漢族勢力徹底打壓鮮卑貴族。鮮卑貴族都是些軍事貴族,他們勢力都在北方六鎮。孝文帝就想著遷都洛陽,遠離北方六鎮,就擺脫了貴族控制。然而他遷都後徹底漢化,他爽了,北方六鎮軍人們就不爽了,皇帝不認我們這幫兄弟了,他成了漢人我們被排擠在外了。很快六鎮軍人就反了。北魏分裂成了東西,後來變成北齊和北周,加上南方的陳朝,三國鼎立叫後三國時代。
後三國時代開局比較好的是北齊,因為它控制著中原最富饒的地區。但是北周的統治者宇文泰有一個天才的制度創新,那就是復周禮。儒家正統在經過多年的經營已經深入人心,這時候北周完成了儒家的最高理想復周禮,頓時他得到了比誰都高的正統地位。既然復周禮這麼有好處幹嘛大家不復周禮啊?因為周禮是周朝時期貴族們的行為規範,戰國時期貴族們都消失了,而豪族們為了爭權打的頭破血流怎麼可能還遵守周禮啊。社會結構已經不允許復周禮了。剛才說了,鮮卑族可沒經歷商鞅變法,他們在草原上保留了周朝時期的貴族制,復周禮對他們來說太簡單了。所以國名叫周。後來的隋唐帝國就是在鮮卑貴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個著名國民嶽父獨孤信,那就是鮮卑大貴族,他有一個女兒是李世民的奶奶。還有一個女兒嫁給楊堅,著名的獨孤皇后,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她有多牛了,皇帝在她面前跟鵪鶉一樣。也就是說李家跟楊家還是親戚,隋唐更替只是換了主人,國家制度設計是沒有改變的。
隋唐是在五胡亂華中摸索出了混一胡漢建立二元帝國的正確打開方式實現了大一統。前面說了,這是地球氣溫下降導致的北方人口大規模南遷,這和某個統治者意志無關。既然是全球,那西方也躲不過去,西方的羅馬帝國因此崩潰,北方日耳曼人,維京人,突厥人大亂羅馬,從此羅馬分成東西。然而西羅馬沒有摸索出隋唐的治理制度,這當然跟地緣有關,結果就是歐洲徹底分裂了。這時候的大唐擁有氣吞萬裡的氣魄,成就了最讓中國人自豪的歷史時刻。因為李唐帝國是真正意義上的二元帝國,它把中原,草原,西域高原都容納到了自己的版圖,讓所有人都吃上了飽飯。簡單來說就是李世民取中原財富,養草原騎兵,揚漢人文化,用儒學普及知識,用法家管理國家,幾乎做到了完美。李世民在這個時期他是超越了任何民族之外的人,他不屬於任何民族,他是天下共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雖然大唐很強了,這是對外部而言,對內呢?歷史是連續的,曾經的問題依然沒有好的解決方案,貴族和皇權的矛盾一直存在。大唐是建立的北周的基礎上,北周的軍事力量是鮮卑軍事貴族組成,就是關隴軍事貴族。這群人也想分到權力自然處處讓皇上不爽,而皇上還不能拿他們怎麼樣。皇帝為了擺脫這幫老貴族就想組建只忠於自己的人事班底,方法跟鮮卑的馮太后一樣,就是重用漢人官員,因為漢人豪族在五胡亂華階段已經被打壓的差不多了,沒啥力量好控制。搞科舉是不錯的方法,但是知識在那個時期還都掌握在貴族手中,科舉還沒辦法普及到平民,只不過關東地區的破落貴族們看到了希望。關東漢人進入朝堂沒有強大的後盾,也會被關隴軍事貴族打壓,皇帝也不能完全偏向某一方要居中平衡。這時候有個有能力的女人成了關東知識分子們的希望,那就是武則天。關東集團和武則天達成政治合作,他們力挺武則天,而武則天作為他們強大的後盾和關隴軍事貴族對抗。皇帝看來也是支持武則天集團的,因為這些關東人比起關隴貴族要聽話。一來二去,武則天就被推上來做了皇帝。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相似,是不是覺得武則天跟鮮卑的馮太后很像,也是重用漢人集團打壓本部軍事貴族。軍事貴族雖然不聽話,打仗可全靠他們啊,你疏遠他們等於是卸掉自己的武器。孝文帝搞改革北魏就亡了。那唐玄宗就是唐代的孝文帝了,武則天一死把手上的牌交給他,他開始了徹底漢化。曾經的二元帝國思想被拋棄了,北方人就不爽了。很快安史之亂就來了,大唐盛世就此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