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歷代王朝一旦有陷入分裂或戰亂的時候,周邊的外族都是趁機入侵,輕則擾亂邊境,重則直襲中原帝都。烽火戲諸侯的西周周幽王就是這樣被外族趁中原空虛偷襲了。宋朝,明朝都有過這種情況,後來明朝也是被小小的女真部落滅亡了。卻唯獨漢末三國時代,看上去十分地特殊,哪怕最後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年代,北方的各路蠻族,都是看上去十分乖巧。除了偶爾竄出來做個龍套外,大多數時候都是服服帖帖。為何出現如此奇特景象?
其實事實上並非如此,自從黃巾起義以來,到大將軍何進被殺,董卓入京,天下群雄並起。外族也十分猖狂地蠢蠢欲動了,南匈奴就攻佔了河內河套等地,西北羌族也入主城池。西南的蠻族,東南的百越族,遼東的烏桓,高句麗等外族並沒有安分守己,都在想怎麼掠奪中原。
所以你說三國戰亂時期,外族沒有入侵?表面看起來確實沒有,因為這些梟雄們紛紛揭竿而起,打得外族落花流水。
曹操:「天下若無老夫,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 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何其壯哉!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北徵烏丸只是掃除袁氏餘孽的一個步驟,輕描淡寫就過去了,遼東太守公孫康的戲份反而更多。當然,穩定北方,也少不了公孫康的父親公孫度的功勞,他執政期間,東伐高句麗,西擊烏桓,成為了稱霸一方的遼東王。
歷史誰也說不清楚,但孟德的功績還是值得肯定,結束了北方和中原戰亂,迅速恢復百姓生產,只是最後可惜三國盡歸司馬家,最後還出了個五胡亂華 我堂堂大漢百姓成了2腳羊,人口走東漢末年2千萬戶多銳減成了不足500萬戶
除了曹操打南匈奴和烏丸以外,蜀漢的諸葛亮擒孟獲,依靠錦馬超的威名穩住羌族,東吳的孫權平百越族都是功不可沒的!雖然三國內戰不斷,但是當時他們對於外族的信念都是一樣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該除之。
諸葛丞相七擒孟獲,並不是幾個字幾句話輕描淡寫,那個過程並不簡單。西北那邊的羌族,崇尚勇武,都是依靠錦馬超的威名鎮住了他們有想法罷了,後來錦馬超去世後,西北並不穩定。
東吳的孫權殲滅百越也花了九虎二牛之力,略懂三國歷史的人都知道,曹魏,蜀漢,東吳三個角色,顯得東吳總是在打醬油這樣,為什麼?他真的是醬油瓶嗎?並不是,只是東吳起碼有40%的兵力被安排在大後方鎮壓百越族,要上山入林去消滅百越。
歷代以弱滅,唯漢獨以強亡,流傳下來,即使到三國分裂時期也是保持對周圍異族的高壓吊打態勢,曹魏分匈奴、徵烏桓、臣鮮卑、平高句麗,蜀漢服南中、用氐羌,孫吳討山越、擴交州。與後來大一統王朝後的分裂時期割據政權割地賠款、稱臣認父的態勢迥乎不同。三國時期也正是繼承了大漢帝國的強國基因。
三國演義只是小說,大家千萬不要當史書看!作為小說,其強烈的「尊漢」思想倒無可非議,但其作為四大名著之一,影響太大,以至於大家除了劉備把其它英雄都當做了反面人物。不得不說曹操於華夏民族功不可沒,如果沒有他,五胡亂華、五代十國會來得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