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資料圖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常把人的思緒拉進烽火連天的三國時代。前段時間,我們驅車來到河北省涿州市三義宮,領略這片土地所孕育的三國文化。涿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兼涿州博物館館長郝伯洋專程為我們做導遊。
涿州是一座有著23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自秦置涿縣,漢時設涿郡,魏晉時名為範陽,唐代稱涿州……歷代均為郡、州、縣之治所。
古往今來,涿州名人輩出、燦若繁星。東漢政治家盧植、漢昭烈帝劉備、漢桓侯張飛、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初唐四傑之一盧照鄰以及苦吟詩人賈島等人皆出於此。涿州在明清時期為「畿南首郡」,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這也促進了歷史上涿州經濟與文化的發展,清帝乾隆稱涿州「日邊衝要無雙地,天下繁難第一州」。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以「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為開篇,劉備、關羽、張飛桃園結義的故事就發生在涿州,這個故事千古流傳,影響最為深遠。三義宮位於涿州市樓桑廟村,為紀念劉關張桃園三結義而建,始建於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現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三義宮原稱「三義廟」,又稱「漢昭烈帝廟」,俗稱「樓桑廟」,明正德三年(1508)武宗朱厚照親賜「敕建三義宮」,由此得名並延續下來。三義宮的山門,坐北朝南,正中匾額書寫「敕建三義宮」,匾額上方有三朵祥雲,上面刻一個「日」字,陰面刻一個「月」字,暗喻劉關張結義精神永昭日月,激勵後人。
歷史上的三義宮廟宇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清代詩人王銳新在詩中曰:「千秋正統垂青史,兩字公平定紫陽,多少稱王稱帝者,問誰廟貌似樓桑。」
據記載,三義宮於唐乾寧四年(897)重建後,歷代皆有修葺。遺憾的是大部分建築被毀,僅存山門和一石碑。1996年,三義宮按原有樣式重建。整體建築坐北朝南,由三進院落組成,進山門後為第一進院,向前即為馬神殿,殿內供奉著劉備的坐騎「的盧」馬和關羽的坐騎「赤兔」馬。該殿的楹聯對兩匹馬做了高度評價和概括:「檀溪一躍成帝業,偃月單騎伴君行。」
穿過馬神殿是第二進院。庭院的格局有東配殿、西配殿和正殿。東西配殿分別供奉著關羽和張飛,並用塑像的形式再現了關羽「鏨打姚斌」和張飛「鞭打督郵」的故事;正殿為整座廟宇的主體建築,主要供奉漢昭烈帝劉備;正殿之後是第三進院,有退宮殿、少三義殿、武侯殿等。整個三義宮以供奉劉備為主,配享蜀國文臣武將,共有塑像87尊。蜀漢君臣在此共聚一堂,這正是三義宮所獨有的文化特色。
郝館長指著三義宮內一塊「風雨竹碑」介紹,圖上片片風吹雨摧的竹葉組成了一首五言詩:「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此畫根據關羽身陷曹營的故事所作。據說,關羽在探知劉備下落後,決定出走曹營與兄長團聚,他以竹喻志,以畫賦詩。當他掛印封金辭曹後,曹操見此「風雨竹」,方知關羽心意已決,遂愈加欽佩其忠義,才追下去贈黃金、賜錦袍。這才演繹了一出「灞橋挑袍」的絕唱。
千百年來,桃園結義的故事世代相傳,婦孺皆知。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紛紛來此尋訪古蹟,覓忠義之魂,在此留下了眾多詠史懷古的不朽詩篇,如「紫陽先生題漢昭烈廟詩」刻石、「元好問摸魚子詞」刻石、「風雨竹」詩碑、重修三義宮碑等。
圍繞三國文化,至今涿州還流傳著許多民間傳說,它們濃鬱的地方文化色彩,豐富了三國文化的內涵。張飛故裡桓侯古井就是其中一例。
忠義店村是蜀漢名將張飛的故裡,在涿州城南十裡處,《日下舊聞考》記:「桓侯舊裡在州西南十裡忠義店,有專祠在官路東。距廟數裡有石碣二:一曰桓侯故裡;一曰桓侯故井。」因年代久遠,原祠早已無存。據傳該村原叫「桃莊」,因後來出了位蜀漢英雄張飛,便稱作「張飛店」。到了清代,涿州一位知州覺得直呼張飛之名似有不敬,遂將村名改為「忠義店」。
忠義店村內原有張飛廟遺址與張飛古井,據傳乃張飛儲肉所用。清康熙三十九年,涿州知州佟國翼重修並立碑為記。1963年水患,井坍碑倒。1984年又依原貌重修。張飛廟遺址原稱張桓侯祠,原建築毀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現張桓侯祠於1993年復建,成為對外開放的文化旅遊景區。景區分南北兩部分,南邊是桃園,北邊是張桓侯祠。2005年7月,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張桓侯祠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景區桃園佔地1793.4平方米,園內有桃樹99棵,有劉關張三結義塑像和「張桓侯古井」亭及清代重修古井碑,園中一側的牆上繪有張飛古井藏肉圖等一系列故事畫;桓侯祠整座廟宇建築皆仿清式做法,且施以傳統彩繪。廟為三進院,南向,按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為山門、馬殿、正殿,正殿兩側各有東西三間配殿,正殿之後為張飛墓。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所以正殿內的塑像再現了這個藝術形象。正殿之上有一匾額「萬古流芳」,廊柱上題聯「雄赳赳嚇破老曹肝膽,眼睜睜看定漢室江山」,均為清帝乾隆御筆。
郝館長強調,「義」字是涿州三國文化的內涵,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千古流傳,婦孺皆知,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為我國文學、戲曲、影視等領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瑰寶,涿州也以三國文化而名揚天下。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劉連良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