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鄉》電影海報
最近一部國慶檔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熱播,不僅帶動了疫情後的票房,而且也掀起了一股對於家鄉的思念潮。
「日邊衝要無雙地,天下繁難第一州」,這兩句對聯就是出自清朝乾隆皇帝的親筆御題,那這個地方不是別處,就是我的家鄉,一個緊靠首都北京的小縣城,曾被譽為「天下第一州」的河北涿州。
天下第一州牌樓
對於一個從小外出求學,工作的我,對於家鄉的認識只是一個概念。多年在外地漂泊,儘管一年也回去幾次,但是都是匆匆而來,匆匆而去。直到這個國慶,我才有時間停下匆忙的腳步,去感受故鄉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
今天請大家跟隨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的家鄉。
作為一個具有2400多年歷史的古老小城,由於地理位置的獨特性,在古代,很多戰爭發生在涿州,給這個小城增添了歷史色彩。
1、有史料記載的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黃帝與蚩尤的涿鹿之戰
根據《史記》記載,上古軒轅黃帝戰蚩尤於涿鹿之野。涿州歷來又被稱作「涿鹿」,因此很多人推測當時的黃帝與蚩尤的戰爭即發生在涿州地區。
這場戰爭應該是被載入史冊第一場有名的戰役,同時也因為這個戰役,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
上古時期,神農氏作為華夏民族的最高領導者,領導能力日漸衰弱。各個諸侯之間開始相互攻伐,戰爭導致了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神農氏由於自己沒有能力去平定動亂。黃帝於是習兵練武替神農氏徵討諸侯,最終各諸侯紛紛歸順。然而諸侯中最為兇暴的蚩尤,堅持叛亂,不服歸順。於是黃帝徵調各諸侯大軍,在涿鹿的郊野與蚩尤大戰,並最終殺死了蚩尤。於是諸侯們都尊奉黃帝為天子,取代了神農氏。
我想之所以選擇這個地區,很可能是因為幅員遼闊,一馬平川,沒有建築物或者其他的自然環境障礙,很適合打架。
《荊軻刺秦王》影視劇照
2、荊軻刺秦時所獻的地圖:督亢地圖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涿州隸屬於當時的燕國。涿州的東南部督亢地區,因為其水土豐富,土地肥沃,成為當時的膏腴之地,素有督亢膏腴之稱。
我們從小都聽說過荊軻刺秦王的故事。當時,強大的秦國攻破了趙國,並俘虜的趙王。秦軍繼續向北侵佔土地,到達燕國南部的邊界。
燕王的太子丹看了很害怕,就問荊軻該怎麼辦?荊軻給太子丹獻策,可以假意通過進獻地圖的方式,接近秦王,然後乘機刺殺他。
那選擇給秦王哪個地區的地圖呢?土地肥沃的督亢變成了首選。這個故事最終以行刺失敗,荊軻被秦王侍衛所殺而結束。但是督亢地區卻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景點而流傳至今,成為現在涿州的八大景點之一。
每次回老家一下高速,眼前都有一個醒目的廣告牌,寫著「督亢秋成」,下次一定要去看看。
涿州督亢秋成
3、安史之亂的爆發起點
唐玄宗時期,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激化,加上唐玄宗整天沉迷美色,給安史之亂的發生提供了條件。
唐朝天寶十四年,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共15萬人,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範陽起兵。安祿山乘鐵輿,其屬下步騎精銳煙塵千裡,鼓譟之聲震地。
其中的範陽就是屬於涿州市內。至於為什麼選擇在涿州作為戰亂的開始地,我認為有歷史的巧合,而更重要的應該在當時,涿州城相對比較富足,容易集結更多的人力財力。另一方面由於地理位置,容易與當時的朝廷洛陽形成對立的格局。
4、宋遼時期岐溝關之戰
雍熙三年,北宋三路攻遼。曹彬部孤軍進至涿州,因糧草不濟,被迫撤回雄州。不久後又裹糧再進,被遼以偏師絕其糧道,被迫從涿州撤退,被遼軍追至岐溝關。兩軍決戰,宋軍大敗,傷亡慘重。經此一役,大宋只有守勢,再也無力收復燕雲十六州了。
而這場戰役發生的地點岐溝關就是涿州郊區的一個小村莊,據現在已經上了年紀的老人說,因為那場戰役以後,他們村的棗樹不長刺,他們村有碑沒有字。具體是不是因為戰爭,誰也不得而知,還是繼續保持神秘吧。
5、雙塔戰爭
涿州的雙塔,始建於遼代。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 曾與兩位身世顯赫的歷史名人發生了碰撞,這兩位風雲人物分別是張學良和傅作義。
涿州雙塔
1927年,以傅作義率領的晉軍為了攻佔北京,在距離北京最近的涿州展開了激戰。傅作義與佔據涿州的奉軍王之佑部激戰兩天一夜,先奪取了涿州城。
隨後,奉軍首領張學良親率大軍將涿州城團團圍住,炮擊古城。當奉軍偵查到傅作義在南塔指揮作戰時,即用加農炮轟擊南塔。一發炮彈擊毀南塔塔頂東南角,一發炮彈擊中南塔後未響,還有一發在加農炮膛內爆炸。
奉軍以為雙塔有佛祖護佑,便停止了炮擊。最後傅作義頑守涿州城三個月,終因彈盡糧絕,不得不降。
當時涿州城內繁華街市化為瓦礫和焦土,涿州的雙塔如今雖然已經被修復,但是歷史印記仍在。
作為一個富饒之地,作為一個首都的緩衝地帶,涿州城一直默默堅守著它應該的職能,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在。
涿州由於其得天獨厚的優勢,土壤肥沃,又是京南重地,邦畿千裡,故自古經濟發達,又因經濟繁榮而又歷史底蘊深厚。
人傑地靈的涿州,擁有盧氏文化、禪宗文化、酈學文化、桃園結義三國之源文化等燦爛的文明。
範陽盧氏宗祠
1、盧氏文化
範陽盧氏,是我國漢朝至隋唐時期的著名大族。
盧姓,屬於姜姓的分支,是西周開國元勳、齊國首位國君姜尚姜子牙的後代。按照史料的記載,盧姓的始祖為姜尚的第11代孫,因封邑在盧,後世子孫遂以盧為姓。
秦漢時期盧氏子孫遷居至涿水一帶後,定居在涿縣範陽,後世遂稱「範陽涿人」,這就是範陽盧氏由來。範陽盧氏是盧氏眾多子孫中最顯赫的一支。
範陽盧氏以儒學傳家,自漢朝至唐朝,湧現出了大量的各個領域的優秀人才。自三國時期至宋代,有22人位居宰相,貴為封疆大吏者更超過百人。範陽盧氏在當時被視為一流門第,帝族之女要找範陽盧氏成親,帝族也要納範陽盧氏之女為妃。
始祖盧植,是歷史上配享孔廟的28位大儒之一,名列中華民族古聖先賢之中。他的學生有劉備,公孫瓚等。「初唐四傑」之盧照鄰、「大曆十才子」之盧綸、書畫家盧鴻一等皆出自範陽盧氏。
2、禪宗文化
佛教作為一個外來的教,能在中國生根發芽,發揚光大,離不開這個人,六祖慧能,他是佛教中國化的創始人。
六祖慧能,俗姓盧(又是一個盧氏家族的成員),祖籍涿州市。唐代高僧,世稱「禪宗六祖」。我們聽說過的一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出自慧能大師之口。
據說,在英國倫敦大不列顛國家圖書館廣場,矗立著世界十大思想家的塑像,其中就有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慧能,並列為「東方三聖人」。
為紀念六祖慧能大師,始建於涿州市清涼寺辦事處馬坊村東的六祖禪寺,成為涿州市的重要的文化標誌之一。
3、酈學文化
什麼是酈學呢?
這要從一個人物說起,他就是酈道元,北魏時期地理學家,散文家,今河北涿州人。
酈道元自幼好學,博覽群書,並且愛好遊覽,足跡遍及河南、山東、山西、河北、安徽、江蘇、內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勢,探溯源頭,並且閱讀了大量地理著作,積累了豐富的地理知識。他參閱了437 種書籍,通過自己的實際考察,終於完成《水經注》這一地理巨著。
《水經注》節選
這個《水經注》可不簡單。
全書共四十卷,記述了1252條河流的發源地點、流經地區、支渠分布、古河道變遷等情況,同時還記載了大量農田水利建設工程資料,以及城郭、風俗、土產、人物等。這部書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優美生動,也可以說是一部文學著作。
由於《水經注》在中國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巨大價值,歷代許多學者專門對它進行研究,於是便形成一門學問,「酈學」。
而作為酈道元的祖籍涿州,也因為酈道元的成就而出名。酈道元的故居因此被重新修葺並列入國家文化保護單位,更有用酈道元的名字命名的街道,道元路,作為對先人的紀念。
4、三國文化
涿州劉關張雕塑
關於三國文化,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其中三國時期的西蜀漢王劉備和他的結拜兄弟張飛祖籍都是涿州。
從小就聽著家裡的長輩講著劉備,關羽,張飛之間的故事,如何結拜,如何起義,感覺就像大家親眼見到的一樣。
涿州人都有著一種濃厚的三國文化情結,以至於涿州城內許多地方命名與三國有關。比如桃園路、三義路、三義廟街、三義小學、三義樓、桃園酒店以及桃園聯誼會等。
三義宮、張飛廟、盧植墓、涿州影視城等,眾多歷史遺存、人文景觀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三國文化旅遊目的地,還為當地三國文化的深入挖掘、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化載體。
國慶期間,在涿州的博物館裡,就正在舉行著來自日本的學者解讀《三國志》的研究成果展覽。
說了這麼多的事,我們來說一說涿州的人。
在職場工作了10多年,面試了很多人,有南方的,有北方的,有學歷高的,有學歷低些的。但是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即便不看簡歷,也可以從交談中輕易辨別出來哪些人來自家鄉。
開始我想原因可能是鄉音,但是作為新一代的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普通話教育,加上我們涿州人的本地話和普通話基本沒有什麼區別。後來我知道了,是性格,是秉性。涿州人生來的樸實,寬厚的性格是掩藏不住的。
我拿兩個出自涿州的開國皇帝來說一下。
第一個就是劉備
我們知道劉備素以仁義著稱,《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他評價:「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劉備影視劇照
對待官員的投降,不降罪於其家屬
夷陵之戰,吳國大都督陸遜順長江流勢衝破蜀軍的包圍,蜀漢江南前線部隊大敗,劉備撤退。由於返蜀道路被吳軍完全阻斷,黃權軍隊無法返回蜀地,故此他只好率領部下投降於魏國。
依照當時的法規,將領投降敵方後,他的家人是要被斬首的。於是有關部門就要抓捕黃權的家人。劉備卻攔住說:「是我對不起黃權,黃權沒有對不起我。」於是不允許追究此事,對待黃權家人的待遇,一如既往。黃權留在蜀地的兒子黃崇,後來還入了尚書臺,擔任尚書郎的官職。
對待百姓,廣施恩德,收取人心
據《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下,劉備不得不踏上逃亡之旅,但由於劉備捨不得新城和樊城的百姓,於是帶著百姓一起逃走。
有人說劉備虛偽,攜帶民眾是為了掩護自己。這樣說話的人用的現在的狹隘的價值觀去解說古人。先說說當時的戰爭,可以說是很野蠻的。勝利的一方進城後先去拔掉祖宗的牌位,也就是毀壞祭祀。這就相當於拔你的祖墳。然後再屠城,燒殺搶掠。所以當時守城不只是官兵,可能是整個城內的百姓一起。
百姓遇到一個好的父母官,願意跟著他一起逃難。儘管當時很多人勸劉備要放棄百姓,劉備卻說,「幹大事的人必當以人為本,現在人家歸附我,我怎麼忍心拋棄他們而去!」
另一個是宋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字元朗,小名香孩兒、趙九重,涿州人。五代至北宋初年軍事家、政治家,宋朝開國皇帝。
趙匡胤影視劇照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
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翰林學士王著,原為後周世宗柴榮信任的臣子。因醉酒而思念故主,當眾喧譁。群臣大驚,趙匡胤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靠近屏風,以袖拭淚,放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
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柴榮,應當嚴懲。趙匡胤說:「王著不過是個酒徒。他從前在世宗幕府,我很熟悉他的脾氣。何況一個書生,就算哭念世宗,又能做什麼?」
還有一次,趙匡胤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都大驚失色,趙匡胤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 不準禁衛去搜捕射箭者,以後果然也就沒事了。
能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寬以待人,嚴以律己。涿州人骨子裡都流淌著祖輩這樣的鮮血,不驕不躁。
涿州永濟橋
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的家鄉而喝彩,身為一個涿州人,我很驕傲。再燦爛的歷史都已經過去,現在的我們正在用一種新的方式譜寫歷史。
走過每一條熟悉的小路,親手摸一摸具有千年歷史的建築,感嘆生活的美好,讓我由衷的說一句,我愛你,我的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