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州清行宮,已在鬧市中。在五彩繽紛、秀麗張揚的秋景映襯下,行宮略顯冷清。
深秋時分的清行宮最為迷人,秋風將金黃的葉子吹落一地,素雅莊嚴的古建和絕美的秋色掩映成趣,有一些神秘,透著絲絲寂寞。穿過假山,繞道,也沒有什麼遮擋物,順著陽光的方向去拍攝那棵金黃的樹,整個感覺超美,特別是在落日餘暉揮灑在這片「片片金黃」堆積的道路上時,美得讓人感覺有點迷幻。
清代乾隆皇帝在涿州的時候親筆題寫了「天下繁難第一州」的詩句。在我國叫州的城市很多,但只有涿州被稱為了」天下第一州「這也成為了涿州的驕傲,每個涿州人值得自豪的地方。
清行宮位於涿州市南城區,南關街275號藥王廟東側,原有明代建築保慶寺,乾隆16年(1751年),乾隆帝南巡,改保慶寺為行宮,成為皇帝駐蹕之所。
清行宮原佔地較大,左中右三路布局,左為太后宮,右為皇后宮,中路正大光明殿等。院內古樹參天、假山花園、樓榭亭臺,清雅幽深,據說解放初,電影「古剎鐘聲」曾在此拍攝外景。
那麼乾隆帝為什麼會來到涿州呢?原來乾隆皇帝下江南的第一站就是位於京南的涿州,在涿州城也存有皇帝行宮,被稱為「涿州行宮」,涿州行宮也是對外開放的一個景區。因為涿州自古就是京畿要衝,南北同衢,位置非常重要,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了迎接乾隆帝南巡,便在涿州城南藥王廟的東側修建了行宮,這個位置也屬於涿州市中心了,行宮建成之後在清代高晉撰修的《南巡盛典》中描述了行宮的建築布局,稱其」飛閣構其旁,憑高暇矚,控山襟河,縈畿戴甸,雲連萬室,塔影浮空。」並驚嘆道:「信為輔雄形勝之最!」
涿州行宮在建成之後便成為清代皇帝巡守、漁獵、閱視、拜陵休憩的地方,乾隆、嘉慶、道光都曾經來到過這裡居住,尤其是乾隆帝,更是多次在這裡住宿,並在涿州體察民情,訪古尋幽,並在這裡寫下過諸多的詩篇。
清行宮是由三合式院落,正殿和東西配殿組成,院子前是由太湖石建成的假山,整座假山疊置有序,山、路、洞、壑,猶如置身高峰之上,行宮正殿門窗與配殿曾經被拆除,現在是復建的。
好多遺存不在。今天,我們要靠想像構建那些飛閣塔影。在這秋日,來到清行宮,你想到了什麼?王權富貴還是悲傷掙扎?有一天,所有的抗爭,庸碌和繁華似錦都淹沒在了歲月中——一切寂寂無聲。如同這皇家的宮園,如今,蕭索掩著她的美麗容顏,在熱鬧的現世,人們從此走過,為她駐足的人也已寥寥……
其實啊,人活一世,草木一秋。不管名貴花木,還是無名野草,無論皇家宮苑還是民院草房都會衰敗,由盛而衰,盛極而衰,都是自然規律。
然則,今天,在茫茫人海之中,一城的一隅,我們依然可以是快慰的……早晨,在展覽館二樓坐定,泡一碗濃茶,往東望向清行宮,院裡,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藍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鴿子的飛聲,看得見長廊裡散落石碑遊蕩的靈魂……還有這假山後面的牽牛花,嫵媚而孤獨,白色,監色,黑色,無所謂上品與下品,兀自活著。
可是,清行宮,在每一個老涿州心裡,是一幀寬厚的畫面,帶有立體的美感。碧藍遼闊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五顏六色的牽牛花薈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與地之間,一兩隻白色或瓦灰色的不知名的鳥兒,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間,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在樓上看風景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碧空,俯身捏一把殘的茶羹,耳邊不時傳來市井的聲音,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花之中。
對清行宮,對一座小城,衰頹而無所察覺,所有人都似乎不以為意。
繁華中的寂寂無聲,就是今天我所見到的清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