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梁:國力超過北魏的皇朝,為何沒能趁北魏內亂時統一北方

2020-12-17 船長趣談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長,歡迎乘坐鸚鵡螺號,尼摩船長帶你遨遊知識的海洋。

蕭梁是南朝的第三個皇朝,與蕭齊皇室同宗,都是蕭何的後人。那麼蕭梁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

一,蕭衍篡齊

蕭衍

蕭衍是蕭齊皇室的遠房本家,早年為蕭齊效力,深受堂兄齊明帝蕭鸞重用。永泰元年(498年),蕭鸞病逝,子蕭寶卷繼位。蕭寶卷昏庸無道,殘殺元老重臣,使得蕭衍恐懼,便勸哥哥蕭懿廢黜蕭寶卷。蕭懿忠於蕭寶卷,反對蕭衍的圖謀,平定叛亂的崔慧景等人。不久蕭寶卷畏懼蕭懿功高蓋主,將其殺害。中興元年(501),蕭衍立蕭寶卷弟蕭寶融為帝,討伐蕭寶卷。不久蕭衍攻克建康,殺蕭寶卷,控制了蕭齊朝廷。

蕭齊

中興元年(502)年,蕭衍逼迫堂侄蕭寶融先封他為梁公,再晉封為梁王,最後逼他禪讓,建立蕭梁。蕭衍在位初期勤政愛民,厲行節儉,推崇文化,使得蕭梁的經濟與文化得到很大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當時北魏內部政局不穩,勾心鬥角,逐漸走向衰落,蕭梁的國力得以超過北魏。普通元年(520年),蕭衍沉迷佛教,多次捨身出家,使得佛教在江南空前興盛。但由於蕭梁權貴紙醉金迷,沉迷享樂,又大興土木,修建佛寺,使得蕭梁國力走向衰弱。

二,對抗元魏

蕭梁

普通六年(524年),北魏爆發六鎮之亂,陷入割據混戰,無力再與蕭梁對抗。蕭衍趁機北伐,圖謀收復中原。大通二年(528年),北魏北海王元顥投降蕭梁,蕭衍於是立他為帝,命陳慶之護送他北返奪位。陳慶之率軍屢戰屢勝,佔領洛陽。元顥入主洛陽,沉迷酒色,猜忌陳慶之,加之部隊軍紀敗壞,在城內燒殺擄掠,使得他根基不穩,為以後的覆滅埋下禍根。中大通元年(529年),北魏發動反攻,陳慶之寡不敵眾,被迫撤退。最後魏軍攻克洛陽,斬殺元顥。

高歡

中大通二年(530年),蕭衍又立北魏的汝南王元悅為帝,派安北將軍範遵護送他北還奪位。但元悅畏懼爾朱兆勢大,不久逃回蕭梁。中大通四年(532年),蕭衍又派平北將軍薛法護護衛元悅北返奪位,但高歡並未立元悅為帝,將其殺死。中大通六年(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北方陷入高歡與宇文泰爭霸的混戰局面。當時局勢對蕭梁十分有利,但蕭衍沉迷佛教,無心北伐,使得蕭梁錯過了收復中原的大好時機。

三,侯景之亂

侯景

太清元年(547年),東魏將領侯景因為權臣高澄對他不利,投靠蕭梁。蕭衍為了利用侯景北伐奪取中原,派侄蕭淵明接應侯景。結果梁軍北伐失利,蕭淵明被東魏俘虜,侯景逃到壽春。蕭衍見侄子被俘,於是同高澄講和,準備犧牲侯景以換回蕭淵明。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見蕭衍出賣他,於是聯合臨賀王蕭正德(蕭衍侄)起兵反叛。在蕭正德的接應下,叛軍很快包圍建康。蕭梁各地紛紛派兵勤王,討伐侯景,但由於聯軍總指揮司州刺史柳仲禮畏懼侯景,作壁上觀,使得叛軍攻克建康。

侯景之亂

太清三年(549年),侯景餓殺蕭衍,立其子蕭綱為帝。蕭綱只是傀儡皇帝,大權都在侯景手中。蕭正德不滿侯景沒有立他為帝,想要討伐侯景,結果機事不密被侯景處死。侯景為人殘暴,大肆屠殺江南世族與百姓,使得他的統治並不穩固。西魏與北齊也趁機南侵,奪取蕭梁大片土地,與蕭梁隔長江對峙。

王僧辯

大寶元年(550年),交州司馬陳霸先起兵北上討伐侯景,荊州刺史蕭繹(蕭衍子)也派大將王僧辯東徵討伐侯景。陳霸先與王僧辯會師,多次擊敗侯景,逼近建康。大寶二年(551年),侯景廢蕭綱,立其侄蕭棟為帝,不久又逼迫蕭棟禪讓,自立為帝。承聖元年(552年),王僧辯與陳霸先消滅侯景,擁立蕭繹為帝,侯景之亂結束。侯景之亂使得蕭梁遭受沉重打擊,埋下了蕭梁滅亡的禍根。

四,蕭梁滅亡

承聖三年(554年),西魏宇文泰派兵討伐蕭梁,最後西魏軍攻克江陵,殺死蕭繹,立其侄蕭察為帝。蕭察僅控制江陵附近地區,為西魏牽制蕭梁的傀儡政權。北齊見蕭繹被殺,急忙護送蕭淵明南下,要求蕭梁立他為帝。王僧辯畏懼北齊,便同意北齊的請求,立蕭淵明為帝。陳霸先對此十分不滿,於是襲殺王僧辯,廢蕭淵明,立蕭繹子蕭方智為帝,自此陳霸先徹底控制蕭梁。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強迫蕭方智禪讓,建立陳朝,蕭梁滅亡。

總的來說蕭梁前期勵精圖治,政局穩定,國力得以超過北魏。北魏內亂後,給蕭梁北伐以大好時機,但梁武帝蕭衍沉迷佛教,寄希望於北魏內部自相殘殺而滅亡,僅派少量兵力北上,錯過了北伐的大好時機。最後錯誤接納降將侯景,導致江南大亂,使得蕭梁走向滅亡。

相關焦點

  • 參合陂之戰後燕「小鮮肉」敗給「老油條」,北魏奠定統一北方基礎
    西晉滅亡後,北方多年動亂混戰,直到北魏的出現,北魏成為南北朝對立時期,第一個北方的王朝,而在北魏建立之初並不是最有實力一統北方的,在前秦經歷淝水之戰的打擊後,逐漸分崩離析,後燕北魏先後立國,相對來說,當時後燕成為了前秦之後,最有底氣統一北方的,北魏在軍事和國力上處於劣勢。
  • 曹魏和北魏有什麼共同點,北魏是如何看待曹魏的?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下令皇族改姓元,有些史家也將北魏稱為元魏,以示與曹魏有所區別。論統治區域,曹魏和北魏差不多,都是一統北方,與南方王朝為敵。不同的是,曹魏在南線有兩個敵人,西有蜀漢,東有東吳。北魏只有一個敵人,先是與東晉南北對峙,之後又與劉裕建立的宋,蕭道成建立的齊,蕭衍建立的梁南北對峙。
  • 北魏歷代皇帝列表,北魏歷代皇帝的年號及廟號,北魏怎麼滅亡的
    北魏(386~557年),是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朝代,386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珪建立,改國號為大魏,建都平城。439年,統一北方。493年起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皇帝改姓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 北魏上空的佛
    又過了3年,也就是公元389年,他們將都城由建樂遷到平城,改「王」為「帝」,成為一個封建帝國,史稱北魏。 後來,又經過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北魏於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待孝文帝元宏(拓跋宏)即位後,北魏就與洛陽發生了關係——都城遷到洛陽了! 有一首民歌唱道:「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給別人,一定要嫁給我。
  • 揭秘|北魏祭壇為何近似天壇圜丘?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副所長張文平表示: 「史書上與北魏皇家祭天相關的記載很多, 但此前沒發現過北魏皇家祭天遺址。」據《魏書》載,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因「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便派李敞去祭祀,並「刊祝文於室之壁而還」。 《魏書》中記錄了祝文的內容,與嘎仙洞石刻竟完全相同。由此確認,北魏祖先「鑿石為祖宗之廟」為信史,進而確認鮮卑起源於大興安嶺,公元前1世紀走出森林,統一呼倫貝爾草原,進而南遷,佔據北方中原。
  • 一代天驕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為何死於小太監之手?
    12歲時就遠赴河套抗擊柔然騎兵,迫使柔然不敢入侵。泰常七年四月,被封為泰平王,並任命為相國,加授大將軍。太宗拓跋嗣生病,命拓跋燾監理國政、總統百事,拓跋燾聰明大度,應付裕如。泰常八年(423年)十一月初六日,明元帝拓跋嗣去世。拓跋燾繼位,是為北魏太武帝。大赦天下。
  • 北魏酈道元的故事
    北魏酈道元的故事。說起酈道元大家都可能知道他吧,古代就有這麼一位反腐的勇士,他是北魏的地理學家和作家酈道元,他用他的生命的代價,去真正的詮釋了正義和邪惡較量的真正的內涵。而且他也同時文武雙全,為北魏朝廷立下了汗馬功勞。
  • 千軍萬馬避白袍不只是傳說,這位文弱書生,差點打的北魏亡國
    在文藝作品當中,常常可以看到「千軍萬馬避白袍」這樣的描寫和情節,實際上,這並非杜撰,中國歷史上確實有一位「白袍將軍」,他戰無不勝,創造了戰場上的奇蹟,讓敵人聞風喪膽,以致於當時的北方大地上流傳著「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的童謠。這個差點帶著七千人將北魏打的亡國的白袍將軍,就是陳慶之。
  • 北魏六鎮之亂,是北魏滅亡的導火線嗎?
    元叉在宮禁中出入時,令勇士攜帶兵器在自己的身前身後保衛,有時出宮在千秋門外休息,就設置木柵欄,讓心腹守衛,防備別人陰謀刺殺他。士民前來求見他的,只能離得遠遠的,不能近前。   他剛開始掌管朝政時,還偽裝粉飾自己,以謙虛勤快的態度對待人,對於時事得失,頗為關懷。
  • 六鎮之亂——北魏崩潰前的喪鐘
    雖說是遊牧民族起家,但逐漸消滅北方割據政權統一中國北方的鮮卑魏國同樣和過去的中原王朝面臨著相似的問題:如何處理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早已習慣了定居生活,享受先進文化所帶來的便利的北魏統治者當然不願意被北方的柔然所侵襲。
  • 劉宋:南朝中實力最強大的皇朝,為何未能統一北方
    劉宋是南北朝時期雄踞江南的皇朝,「七分天下有其四」,是南朝中實力最為強大的皇朝。那麼劉宋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劉裕掌權三,對抗北魏但後來到彥之指揮失誤,畏懼北魏,使得宋軍北伐失利,河南土地得而復失。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劉義隆派王玄謨等人發動第二次北伐。由於王玄謨昏庸無能,宋軍遲遲未能攻克滑臺。北魏趁機發動反攻,擊敗宋軍,一度進至長江一帶。此次北伐的失敗,使得劉宋損失慘重,也導致劉義隆與子劉劭之間的矛盾加劇。
  • 《木蘭辭》中徵伐的對象——柔然汗國,竟然和北魏同源
    魏晉時期,拓跋鮮卑等進入中原,後來建立了北魏,統一北方,逐漸從遊牧轉為了農耕,不斷融入了漢族之中。而漠北尚未進入中原的鮮卑族,就被稱為「柔然」了,太武帝拓跋燾甚至嘲笑他們智力低下,於是蔑稱其為「蠕蠕」,也就是蠢蟲的意思。而南朝則稱呼其為「芮芮」,《梁書·芮芮傳》記載柔然是「匈奴別種」。
  • 北魏孝文帝為何要遷都洛陽並改姓「元」?
    鮮卑拓跋政權曾先後在三個城市建都,孝文帝時將都城從平城遷往了洛陽。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還是因為當時北魏的政治目標從四處擴張轉為了加強統治,相比來說,洛陽要比平城具有統治優勢。由此可見遷都洛陽並不是北魏孝文帝的一時興起,而是北魏政權發展壯大的一個必要選擇。定都平城是北魏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但是到了孝文帝時這一發展時期早已過去。氣候惡劣,不利於農牧生產的平城已經不適合作為都城了。
  • 河陰之變 重創北魏
    北魏武泰元年(公元528年),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一次殺戮,幾乎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族大家消滅殆盡,歷史上稱為「河陰之變」。此一事件,對北魏統治集團造成了毀滅性打擊,對北朝歷史走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 從六鎮起義來看軍鎮制度,北魏的不恰當處理最終導致社會動亂
    公元523年,北方柔然趁北魏六鎮邊防空虛,大舉南下,六鎮地區遍地饑民。懷荒鎮軍民要求打開糧倉救濟百姓,遭到鎮將於景的拒絕。之後,憤怒的軍民殺掉於景,打開糧倉,起兵造反。而其他五個軍鎮迅速響應,六鎮起義爆發。而這場六鎮起義,也間接推動了北魏社會的分裂。
  • 皇帝即當今如來:北魏帝王的佛教觀
    其後脫胎於遊牧民族的鮮卑族建立了北魏,經過幾代皇帝的努力,終於統一北方,而正是北魏的建立,使得佛教傳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並為佛教在華夏文明紮下深深的根基奠定了基礎。黃巾起義但門閥政治局面的演變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進展,只不過由於西晉崩潰後,北方地區遭到了遊牧民族的多番進攻,因而相比於南方的門閥士族,北方的門閥世家受到了較大的衝擊。但初入中原的少數民族由於語言不通、文化落後,又必須依賴北方的門閥鞏固統治。
  • 為何北魏太武帝要滅佛?佛道之爭是表象,佛教與王權的矛盾是核心
    北魏太武帝滅佛一事,「佛道之爭」只是表象,在事件背後,還有佛儒之爭、佛教與王權的矛盾這些更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北魏太武帝一開始對佛門並不反感,他態度的轉變經歷了四件事,這也是他執意滅佛的原因。
  • 北魏「狠人」,酈道元
    酈道元畫像酈道元,字善長,祖籍範陽涿州(今屬河北涿州),後遷居青州,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生於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酈紹曾任職後燕濮陽太守,祖父酈嵩任職北魏天水太守,父親酈範為北魏青州刺史。酈道元少年時期就博覽天下奇書,遊歷淮河南北,長城以南大部分地區,考察風土民情,搜集掌故逸聞,創作了《水經注》巨著,文字雋永,生動鮮活,開遊記散文之先河。
  • 同樣是推行漢化,為什麼清朝和北魏的結果完全相反
    經過三代君王的努力,拓跋部於439年統一北方,史稱「北魏」。與建立清朝的滿族類似,拓跋鮮卑最初時不過是部落聯盟而已,漢化程度不僅在鮮卑部是最低的,而且在五胡中也處於低水平。 為了跟上帝國擴張的節奏,拓跋鮮卑加快了漢化的步伐。北魏大量吸納漢族高門士族加入官僚體系。利用漢人先進的文化和知識,為拓跋鮮卑建立的國家機器服務。北魏在漢化過程中,受益匪淺,國力倍增。
  • 蕭齊:南朝中最為短命的皇朝,為何僅存在二十多年
    蕭齊是南朝中的第二個皇朝,同北魏對峙,雄踞江南,也是南朝中最為短命的皇朝,僅存在了二十多年就滅亡了。那麼蕭齊是如何建立與滅亡的呢,船長為你細細道來。一,蕭道成篡宋蕭道成為人節儉,同北魏交好,使得蕭齊百姓安居樂業。二,永明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