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觀察到了嗎?同樣是卵生動物,鳥類會盡職盡責地當好一個母親,孵蛋、餵食都親自參與,但烏龜反而像是甩手掌柜,產完卵後便會離開,不管幼兒死活。這是為什麼呢?
鳥類比烏龜更有母性嗎?
有些人會用「母性」來解釋鳥類孵蛋行為,但其實這是用人類的情感來思考動物界的問題。在咱們的觀念裡,母愛意味著母親會無私地愛著自己的每一個孩子。
但鳥類中的母親卻很「嚴酷」,它們通常會選擇性地殺死一部分幼崽,比如:企鵝。
有研究發現, 部分企鵝一次會產兩枚蛋,通常有一隻蛋比較大,而另一隻蛋比較小,這時成年企鵝就會選擇孵化較大的蛋,而拋棄體型較小的蛋。
還有一些企鵝會同時將兩枚蛋同時孵化,但它們只會將食物集中餵養體型較大的幼崽,儘管另一隻幼崽體型差不了太多,企鵝媽媽也不會選擇同時餵養兩個。這和人類認為的母性並不相同。
實際上,自然界中很多動物的行為,並不能使用「母性」來解釋,它們的很多行為並不是由情感支配,而是由生存和繁衍來決定。
企鵝媽媽之所以殺死部分企鵝,是為了將有限的食物集中供養1個幼崽,這樣可以保證後代的成活率。也就是說,大多數生物的母親,只要保證有足夠數量的後代存活就可以了。
也就是說,如果烏龜不孵蛋會導致後代無法出生,那麼為了保證有足夠的後代存活,烏龜也會孵蛋。這和母性無關,和本能有關。
但根據我們觀測發現,烏龜雖然沒有孵蛋,但它們的後代也能被孵化。難道說,烏龜即使不孵蛋也能被孵化的秘密,藏在蛋裡面嗎?
鳥類和烏龜的蛋
其實,對比鳥類和烏龜的蛋你會發現,這兩者都沒有什麼特別的兩者都是羊膜卵結構,蛋殼內的結構也相差不多。
更重要的是,兩者的蛋都對溫度有要求,低於要求的溫度兩者的蛋都不能孵化,而這兩者對於孵化的溫度要求並不同。
烏龜的胚胎發育需要溫度恆定在22度-33度之間,溫度不同,導致烏龜孵化出的性別也不同,比如溫度在23-27度左右時,孵化出的烏龜大多數為雄性,而溫度在30-33度左右時,孵化出的後代絕大多數是雌性。
而鳥類則不同,鳥類的胚胎發育溫度是37.5℃-38℃左右,低於或者高於這個溫度,都很難孵化。
可能你會覺得,鳥類的胚胎要求溫度較高,因此需要孵蛋;而烏龜適宜的溫度較低,因此不用孵蛋,其實並不是這樣,真正的原因是烏龜無法孵蛋。
烏龜為什麼無法孵蛋?
我們知道,鳥類是恆溫生物,體溫保持在37-44攝氏度之間,而烏龜是變溫動物,這意味著它的體溫取決於周圍的溫度。
當周圍溫度較高時,烏龜的體溫就會升高,體內的生物酶轉化效率也會提高,但當溫度降低時,烏龜體溫也會下降。烏龜由於自己不能散發熱量,因此對它們來說「穿衣服」或者蝸居在一起並不能保暖,反而阻礙它們吸收熱量。
也就是說,烏龜如果孵蛋,由於它們自身不產生溫度,再加上它們坐在蛋上面,遮擋了周圍的陽光,導致蛋接受的熱量更少了,所以蛋會更加難以孵化。
因此,烏龜會選擇環境合適的地方,將自己的卵產於向陽的岸邊,並挖穴,將卵產於土壤之中,再給這些蛋上覆蓋上一層鬆軟的沙土,保溼又保暖,小烏龜就可以在這裡被孵化出來了。
由於小烏龜出生地到海邊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小烏龜在出生後爬向海裡時,會有一大批小烏龜死在路上。為了應對這種自然現象,烏龜每次會產好多枚卵,並將它們全部埋入沙土中,不像有些鳥類挑選後代進行撫養。
這樣,即使有部分烏龜被吃,仍有一些後代會倖存下來,活到下一次繁殖季節。
不孵蛋更省能量,為什麼鳥類還要孵蛋?
不知道你有沒有疑惑,明明不孵蛋更節約生物的能量,為什麼鳥類還要浪費大量能量進行孵蛋呢?其實,這是由恆溫體質導致的。
我們知道,變溫動物由於不用消耗自身的能量用於維持體溫,因此更加節省能量。但這也意味著一些它們生活的區域比較狹窄,只能生活在熱帶或者溫度較高的地方,在寒冷的地方它們將無法生存,比如:在冬季時,它們會停止活動,進行冬眠。
而鳥類雖然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用於維持體溫,但這也擴寬了它們的生存空間,即使是冬季,它們也可以生存,因此它們的活動範圍更廣了,能夠獲得的食物也更多了。
由於它們生活的空間變廣,因此一些鳥類可能產卵的地方溫度偏低,不能通過自然孵化,所以它們只能通過自己的體溫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