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簡介

2020-12-12 中國政府網

  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整個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壩,洩水閘,一座堤後式水電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閘和一架升船機。三峽工程建築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大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高185米,水電站左岸設14臺,左岸12臺,共表機26臺,前排容量為70萬千瓦的小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1820千瓦時,年發電量847億千瓦時。通航建築物位於左岸,永久通航建築物為雙線五包連續級船閘及早線一級垂直升船機。

  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8年。一期5年(1992一1997年),主要工程除準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修築混凝土縱向圍堰,以及修建左岸臨時船閘(120米高),並開始修建左岸永久船閘、升爬機及左岸部分石壩段的施工。

  目前一期工程在1997年11月大江截流後完成,長江水位從現在68米提高到88米。己建成的導流明渠,可承受最大水流量為2萬立方米/秒,長江水運、航運不會因此受到很大影響。可以保證第一期工程施工期間不斷航。

  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同時繼續進行並完成永久特級船閘,升船機的施工,2003年6月.大壩蓄水至35米高,圍水至長江萬縣市境內。張飛廟被淹沒,長江三峽的激流險灘再也見不到,水面平緩,三峽內江段將無上、下水之分。永久通航建成啟用,同年左岸第一機組發電。

  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屆時,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遠600公裡,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裡,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水庫平均水深將比現在增加10一100米。最終正常冬季蓄水水位為海撥175米,夏季考慮防洪,海撥可以在145米左右,每年將有近30米的升降變化,水庫蓄水後,壩前水位提高近100米,其中有些風景和名勝古蹟會受一些影響。二期工程結束,張飛廟將被淹沒:2006年水位提高到156米,秭歸屈原祠的山門將被淹沒;2009年大壩竣工,再經過三年時間,即到2012年,最終壩上水位海拔高度將達175米,水位實際提升110米,回水將上溯650公裡,直至重慶境內,現有的旅遊景點基本可保存到2003年二期工程結束。2009年整個工程完成後,區內人文和自然景觀將有39處被全部或部分淹沒,約佔庫區旅遊景點的百分之十三,應該說有影響,但影響不大。巫峽與瞿塘峽二區由於相對海撥較高,水位只提升80多米,兩岸的群峰陡壁海撥均在幾百米乃至千米以上,除部分古棧道和溶洞將沒於水中外,其它均無大大變化。只有西陵峽區兩段的兵書寶劍峽和牛肝馬肺峽被淹沒。而東段處於兩壩之間的黃牛峽和燈影峽則依然存在,因此,舉世聞名的三峽區段中「神女」依秀,「夔門」仍雄,雖然少量峽景山色將消失,但由於回水上升,同時也會營造近百處新的景觀。白帝城和石寶寨分別成為白帝島、石寶島。許多長江支流形成各種旅遊資源等待我們去開發和利用。三峽大壩截流,三峽景觀依舊。今後行駛在三峽線上的遊船可建造得更大,遊船的平穩舒適性增強,長江旅遊業重心會有所變化,線路、旅程將含多種多樣,現有的格局將發生巨大的變化。可能人們不會再為上水下水的優缺點煩惱,遊船公司也不含制定上下水的遊船差價。以三峽大壩為中心的黃金旅遊區將變成長江旅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1994年6月,由美國發展理事會(WDC)主持,在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隆納召開的全球超級工程會議上,她被列為全球超級工程之一。放眼世界,從大海深處到茫茫太空,人類徵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壯舉中有許多規模宏大技術高超的工程傑作。三峽工程在工程規模、科學技術和綜合利用效益等許多方面都堪為世界級工程的前列。她不僅將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還將為世界水利水電技術和有關科技的發展作出有益的貢獻。

  也正因為三峽是一個巨大的水資源寶庫,她的開發對國家的建設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所以從孫中山到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和江澤民,凡是涉及長江治理開發和我國經濟建設問題時,都對三峽工程表現了濃厚的興趣,給予積極支持。

  為了興建三峽工程,從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今的七十餘年裡,我國幾代科技人員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傾注了大量心血,現在終於迎來了開工。

  由於三峽工程涉及面廣,規模浩大,又有許多複雜的技術問題,因而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在全國上下一片支持聲中,也有表示反對的;有的則對大壩的安全問題、社會環境與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等還有種種疑慮。對於這一關係到國家民族和子孫後代的重大工程建設,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意見,這對三峽工程研究的深入和優化,無疑是有益的。

  現在三峽工程工地上,一片沸騰。人們在紛紛爭往三峽,渴望目睹這世界超級水壩的誕生。我們預祝宏偉壯麗的三峽工程順利建成!我們為中國人民在21世紀世界工程史上首創紀錄而無比自豪!

相關焦點

  • 資料:三峽工程簡介
    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正式開工。  -工期  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7年。
  •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三峽大壩--夏日彩霞漫天。中新社發 付劍均 攝    三峽工程簡介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正式開工。工期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7年。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準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等。
  • 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概述 ·三峽工程之最·導流明渠截流·水布埡工程提前一年勝利截流·中國人民有能力建設好三峽工程[小資料]    一臺機組轉一圈,產生價值41元假定一度電0.3元錢,三峽電站就像印鈔機,一天可產出446.4萬元。由此推算,一臺機組每轉一圈,價值約41元。
  • 中科院專家:三峽工程將來最大受害者是上海
    6月14日,陳國階在鳳凰網評論頻道與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聯合主辦的「三峽工程、水壩建設與環境研討會」上,做了題為「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再認識」的發言,他在發言中從長江珍稀、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庫區水汙染,陸生生態,地質災害等多方面分析了三峽工程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
  • 三峽工程蓄水線
    三峽工程蓄水線6月1日前 6月4日22時 6月15日 三峽大壩壩前水位98米 三峽水庫蓄水線已至117.15米 蓄至135米水位
  • 新聞背景:三峽工程大事記
    新華網宜昌10月26日電(記者吳植 馮國棟)26日9時,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首次達到175米正常蓄水位,這標誌著其防洪、發電、通航、補水抗旱等各項功能達到設計要求,自此將可以充分發揮效益,全面接受檢驗。三峽工程從構想、設計、建設、運行到如今步入全面收穫期,十八年來,經歷了一件件值得記錄的大事件。
  • 三峽大壩旅遊風景區、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免費遊覽
    景區簡介:三峽大壩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大壩旅遊風景區是以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為依託,全方位展示工程文化和水利文化,將現代工程、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有機結合,成為國內外友人嚮往的旅遊勝地。
  • 三峽工程的三次爭論
    參與過多項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如三門峽工程、龍灘工程等。1990年,他被聘請為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預審專家,為工程規模預審小組組長,因持異議,未在預審結論報告上簽字。除此前少量關注外,自此與三峽工程結下不了之緣。  去年12月,本刊發表《三峽論戰風雲錄》後,去函請翁長溥再敘詳情。遂獲來信,他將三峽工程爭論史歸為三個階段,摘編如下。
  • 三峽工程效益背景材料
    2010年10月26日9時,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至175米,這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重要裡程碑,標誌著三峽工程將全面發揮防洪、抗旱、發電、航運、補水等綜合效益。長江中遊地區防洪能力將得到明顯提高,特別是荊江地區防洪形勢將發生根本性變化,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將為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提供可靠保障。
  • 中新社新聞資料:三峽工程
    中新社三峽工地十一月六日電 題:中新社資料:三峽工程  中新社記者章敦華 羅成 全安華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十四日,在三峽工程壩址,國務院總理李鵬宣布,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一個宏偉壯麗的跨世紀世界超級工程將巍然屹立於中華大地之上。
  • 新聞背景:三峽工程建設進程
    新華網宜昌9月15日電(記者吳植、熊金超)今年可望達到175米水位運行的三峽工程,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已走過了17年輝煌歷程。  1918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了建立三峽工程的原始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
  • 三峽大壩——世紀工程
    三峽大壩,又稱三峽水電站,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長江段與下遊的葛洲壩水電站構成梯級電站。三峽水電站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和清潔能源基地,也是目前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三峽大壩,是個世紀工程。值得每一位中國人民去參觀,感受它的磅礴與大氣。精彩內容未完待續作者:丹丹小小liao插圖:丹丹小小liao以上圖片都是旅途中所攝我是,分享你心中的詩和遠方,歡迎您的留言、收藏、評論、關注。
  • 新聞背景:數字解讀三峽工程
    中新網三峽壩區10月25日電 題: 數字解讀三峽工程   隨著三峽蓄水臨近175米最終蓄水位,全世界的目光將再次聚焦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中新網記者將通過一組數據再現一個更加立體、直觀的三峽工程。
  •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建設概況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水利水電工程之一。早在1919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過在三峽建壩的設想,以改善川江航運、開發利用長江水力資源。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三峽工程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三峽工程從1954年開始論證,至1992年批准興建,歷時38年之久。
  • 三峽工程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結論認為:興建三峽工程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有利有弊,主要有利影響在長江中遊,主要不利影響採取恰當的對策和措施後可以大大減免,生態與環境問題不影響工程的可行性。但總的來說,三峽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利大於弊。 三峽工程對環境影響有利有弊,在調節生態平衡方面則利大於弊。
  • 三峽工程為何還要截流?
    新華社宜昌10月20日(記者戴勁松、施勇峰)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成功實現了大江截流
  • 陳國階:三峽工程將來最大受害者是上海 環境影響特點
    專家稱陳國階三峽工程將來最大受害者是上海,三峽工程環境影響特點。對上海有利的沒有了,對上海有害的增加了。三峽工程  「對上海有利的沒有了,例如,泥沙對於上海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過去平均每年要伸出四十米,現在沒有了。對上海有害的現在增加了。
  • 中國首次橫斷長江三峽 三峽工程進入最後攻堅
    在大江截流後的5年內,三峽工程建設在絲毫不影響長江航運的情況下,突飛猛進。   到10月26日,三峽工程左岸大壩已經全線澆築到壩頂設計高程185米,設計修建在左岸大壩上的70萬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已在加緊安裝之中。 國務院樞紐工程驗收組今年10月下旬通過的驗收表明,三峽工程開工建設以來,各項重要目標如期實現,宣告「人造長江」「退役」,實現導流明渠截流正當其時。
  • 三峽工程截流紀念園建成開放
    新華網宜昌9月26日電(記者江時強)以展現三峽工程大江截流壯觀景象為主題的綜合性公園--三峽截流紀念園,26日上午在三峽壩區建成開放。  三峽截流紀念園是以三峽工程截流為主題,集遊覽、科普、表演、休閒等功能於一體的國內首家水利工程主題公園。景區位於三峽大壩右岸下遊800米處,佔地面積93萬平方米,投資3000萬元。
  • 三峽工程:千秋偉業 恩澤江淮
    江淮晨報訊 三峽導流明渠昨天上午截流成功了,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工程對處於長江中下遊的安徽有何影響?為此,本報特派記者趕赴長豐、蕪湖、安慶等地進行了採訪——   涓涓電流三峽來  兩座高達229米的被譽為中國輸電「第一跨」的輸電塔默默聳立在蕪湖的東西梁山山腳下,隔江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