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專家:三峽工程將來最大受害者是上海

2021-01-09 中國青年網

  「對上海有利的沒有了,例如,泥沙對於上海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過去平均每年要伸出四十米,現在沒有了。對上海有害的現在增加了。例如,長江汙染、海水倒灌、海岸衝刷等將加劇,對於長江口和東海漁業生態系統也將造成不利影響。」——談到三峽工程隊生態環境的影響時,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國階認為,將來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上海。

6月14日,陳國階在鳳凰網評論頻道與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聯合主辦的「三峽工程、水壩建設與環境研討會」上,做了題為「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再認識」的發言,他在發言中從長江珍稀、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庫區水汙染,陸生生態,地質災害等多方面分析了三峽工程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

 

  演講人 陳國階

 

 

  演講人簡介: 陳國階: 1965年8月畢業於中山大學地質地理系,1965年8月至今一直在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前身為成都地理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氟的汙染與防治、環境評價、區域持續發展等。1965、1978、1986、199年依次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其中1981—1983年公派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理系作訪問學者。

  以下是澎湃新聞整理的發言實錄:

  三峽工程如何影響環境

  三峽工程不純粹是個技術工程,更多地會牽連到生態環境、政治問題、社會經濟各個方面。與其他水電工程比較,我認為三峽工程的環境影響有以下幾個特點:

  綜合性。可以說,從天上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從水生到陸生都受到了不同的影響。從大的自然系統上,包括地質環境(地震、山地災害)、陸地生態系統、大氣系統、水生系統、海洋;從社會層次,包括人文、文物、文化(巴楚文化中心);經濟方面,包括城鎮、農村、家庭,還包括工業、農業及其他產業;從生態系統層次上,包括基因、物種、種群、群落、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景觀、自然地帶等。總之,三峽工程的影響是一個社會——經濟——環境的複合系統。

  流域性。三峽工程地處長江中上遊的交界處,是在幹流上將長江攔腰切斷,改變了河流的形態,其影響包括長江的上遊、中遊、下遊到河口,甚至到東海鄰近海域。影響到全流域水資源時空格局的變化、水生態系統的變化和流域區域與部門利用和利益格局的變化。

  不可逆性。三峽工程造成對大量土地和耕地的淹沒,對大批文物古蹟的淹沒。庫區及周邊是巴蜀文化的重要中心,有很多重要的文化遺蹟,如新石器時代的大溪文化,還有大量古墓群、古鎮(如大昌古鎮)。這些文物我個人認為對其挖掘很不夠,很多文物和文化來不及系統研究就被淹沒了。

  長期性。特別是一個生態系統受到了比較大的擾動以後,要重新恢復到一個新的平衡需要很長的時間。生態系統(庫區水環境、生態系統重構)、壩下侵蝕、河口生態、氣候、山地災害、地震、河流動力學過程等都受到了很大的幹擾。今後的演替方向是正是負、是利是弊都需要長期的觀測。

  不確定性。三峽工程是一個固定的巨大建築物,起碼會存在百年以上。它的設計和建設依據的是以往的氣象、水文和地質資料。但是,全球氣候變化將引起氣候(特別是降水)、水文等的時空變化。變化的趨勢和結果是否符合原來防洪的要求就存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再如,誘發地震問題。由於全世界對地震的預報還沒有過關,對地震發生的機理也知之不多,因此對水庫誘發地震的問題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近年庫區附近已發生多次地震。雖然沒有造成直接人員傷亡,但是地震誘發更嚴重的山地災害就是一個很不利的影響。

  我想補充一點,三峽工程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它的庫尾有一個特大城市重慶城區,庫區兩岸是人口稠密區,分布著一大批城市、城鎮、農村,對庫區造成很大的人口壓力、生態壓力和汙染壓力。這在世界水電工程中是獨一無二的。三峽庫區是一個山區,又是一個人口稠密區、貧困區。我曾經概括了這麼幾句話:第一,中國版圖中心位置上的邊緣區域(渝鄂黔交界邊遠山區);第二,古代文明發源地的高文盲地區;第三,壯麗風光中的生態脆弱帶;第四,長江黃金水道旁的閉塞區;第五,長江產業發達帶的經濟低谷區。在這種背景下,要它承受世界最大的現代化水電工程,其矛盾必定十分尖銳。就以百萬移民來說,在世界任何國家都是不敢冒的風險。現在,三峽移民面臨的困境將是未來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而庫區的水環境汙染,也將是一個很難解決的問題。

相關焦點

  • 陳國階:三峽工程將來最大受害者是上海 環境影響特點
    專家稱陳國階三峽工程將來最大受害者是上海,三峽工程環境影響特點。對上海有利的沒有了,對上海有害的增加了。三峽工程  「對上海有利的沒有了,例如,泥沙對於上海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過去平均每年要伸出四十米,現在沒有了。對上海有害的現在增加了。
  • 中科院三峽創新工程項目調研會在武漢召開
    中國科學院三峽創新工程項目調研會於10月20日在武漢召開。本次會議根據院地合作局的總體部署,旨在院三峽創新工程正式啟動後,有效推進項目的實施,了解各項目的進展情況,及時解決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交流項目管理經驗。三峽總公司科技環保部主任孫志禹、副主任顧宏進,中科院院地合作局副局長孫殿義,武漢分院副院長袁志明及各項目負責人等20餘人參加了會議。
  • 科學網—中科院「三峽創新工程」首批項目通過驗收
    近日,首批中科院「三峽創新工程」的10個合作項目在武漢順利通過驗收。
  • 中科院與中國三峽集團舉行工作會談
    10月14日下午,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國三峽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雷鳴山一行來訪中國科學院。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與雷鳴山一行舉行了工作會談。  雷鳴山首先介紹了中國三峽集團的基本情況。
  • 盤點最大的創新工程:三峽大壩(圖)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號稱「全球一號水電工程」,工程規模之大,技術之複雜,堪稱世界之最。  包括水庫移民工程在內,三峽工程預期總投資為1800億元,建設工期為17年,可謂是我國最浩大的工程之一。  如此龐大而複雜的工程,靠「苦做硬扛」,搞「人海戰術」,顯然是行不通的。  三峽工程的技術路線,走的是集成創新的道路。
  • 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三峽)項目在成都召開年度會議
    為總結西部行動計劃項目「三峽庫區水土流失與面源汙染控制試驗示範」2012年研究進展和部署2013年工作計劃,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三峽項目於1月18日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召開了項目年度工作總結與學術交流會議。
  • 專家:三峽工程對氣候影響需長期觀測
    爭論焦點專家稱這種影響是一個複雜、長期的氣候調節過程三峽對長江流域氣候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在三峽蓄水約8年後,這一問題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最權威的官方說法來自1992年成稿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三峽建庫後,對溫度、溼度、風和霧的水平影響範圍一般不超過10公裡。」在今年新一輪的「三峽誘髮長江乾旱」爭論中,眾多有官方背景的學者依然堅持這一結論。目前有數據的觀測表明,三峽蓄水後,尚未發現三峽蓄水後周邊降水量有明顯變化,但水庫附近的氣溫在冬季有增溫效應、在夏季有弱降溫效應,總體以增溫為主。
  • 三峽工程開工20年 專家回應八大爭議
    12月14日,是三峽工程開工20年紀念日。    20年以來,三峽樞紐成功運行10年,連續4年成功實現175米蓄水,蓄水改善了庫區航道條件,收到了防洪效益,對發電、航運也有很大貢獻。    但三峽工程從論證階段到運行10年,始終是輿論的焦點。泥沙淤積情況怎樣?西南大旱和三峽工程真有關係嗎?
  • 科學時報:中科院打造三峽庫區生態文明新樣本
    三峽庫區作為中國乃至世界最為特殊的生態功能區之一,長期受困於水土流失、水質安全、生態退化等問題,廣受世界注目。為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2007年6月,中科院西部行動計劃項目「三峽庫區水土流失與面源汙染控制試驗示範」和「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三峽庫區消落帶生態恢復與綜合整治技術開發及應用研究」同時在重慶忠縣石寶鎮啟動。
  • 三峽工程在爭議中平穩運行10年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劉紫凌 林暉 高亢)14日,三峽工程開工19周年。雖然從動議到建成,這一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引發的爭議始終不息,但專家高度認可其運行10年帶來的防洪、發電、航運效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調研組在長江流域多省市調研,計劃編制長江經濟帶規劃,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
  • 三峽工程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1991年12月,由中國科學院環境評價部和長江水資源保護科研所聯合編制了《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1992年2月,國家環保局組織國內著名專家教授和學者,完成了報告書的法定審批程序。 為了加強三峽工程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領導下,成立了三峽工程生態與環境保護協調領導小組,分工開展三峽工程建設期間的環境保護工作。
  • 新聞背景:數字解讀三峽工程
    中新網三峽壩區10月25日電 題: 數字解讀三峽工程   隨著三峽蓄水臨近175米最終蓄水位,全世界的目光將再次聚焦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中新網記者將通過一組數據再現一個更加立體、直觀的三峽工程。
  •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建設概況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水利水電工程之一。早在1919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過在三峽建壩的設想,以改善川江航運、開發利用長江水力資源。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三峽工程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三峽工程從1954年開始論證,至1992年批准興建,歷時38年之久。
  • 世紀工程三峽大壩,建造初期引爭議,如今只對外國人收費門票
    提起三峽大壩,這是無數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中國基建的一大成就之一。三峽大壩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在發揮著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三峽大壩建成後,形成長達600公裡的水庫,採取分期蓄水,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 三峽大壩,承受了多少非議和委屈!
    02最大工程總被潑髒水三峽大壩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創下了很多個世界第一:裝機容量第一、發電量第一、混凝土澆築量第一、防洪能力第一、建設難度第一、洩洪閘洩洪能力第一,升船機的規模最大……它在1994
  • 【1997年】長江三峽工程順利截流
    1997年11月8日 長江三峽工程順利截流 1997年11月8日,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勝利實現大江截流。三峽工程的大江截流與其他水電工程相比,綜合難度最大,要通過在長江主河床上構築兩道圍堰,繼而修建三峽大壩和電站廠房。三峽工程以其規模之大、水電裝機容量之大、綜合效益之顯著被稱為世界級巨型工程,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
  • 辦歌會、品美食、遊三峽 專家暢論長江三峽旅遊魅力
    12月10日,2020長江三峽旅遊發展論壇暨企業家座談會在萬州舉行。如何推動三峽文旅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來自全國文化旅遊界的專家紛紛建言獻策,提出打造三峽遊輪旅遊,發展民宿、度假區經濟。
  • 打好「三峽牌」 唱好「三峽戲」 專家學者為三峽旅遊出計獻策
    中新網重慶12月10日電 (記者 劉相琳)第十一屆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2020長江三峽旅遊發展論壇10日在三峽庫區腹地——重慶萬州區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旅界專家學者為三峽旅遊出計獻策。本屆三峽國際旅遊節以「壯美長江、詩畫三峽」為主題,於11月19日正式拉開帷幕。作為旅遊節系列活動之一,2020年長江三峽旅遊發展論壇邀請了國家有關部委領導、文化旅遊界專家,以及相關政府部門和旅遊部門、旅遊行業協會、旅遊企業主要負責人參會。
  • 中國首次橫斷長江三峽 三峽工程進入最後攻堅
    11月6日電 (記者熊金超 劉紫凌)中國一流的水利、壩工專家指揮裝備精良的施工隊伍,於今天上午10時,成功截斷長江三峽,為在這裡興建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作好了最後攻堅的準備。其左岸是二期工程的混凝土縱向圍堰,有如孤島,沒有陸路交通,截流進佔只能以從右岸進佔為主。再者,長江是黃金水道,前期截流施工需兼顧通航,這就使截流戧堤預進佔的長度受到制約,給準備工作增加了難度。  「人造長江」 宣告「退役」   和世界上所有修建在航道上的水利械紐工程一樣,三峽工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電工程,其主要建築物也由大壩、電站和船閘、升船機構成。
  •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三峽大壩--夏日彩霞漫天。中新社發 付劍均 攝    三峽工程簡介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正式開工。工期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7年。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準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