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三峽工程對氣候影響需長期觀測

2021-01-20 騰訊網

爭論焦點

專家稱這種影響是一個複雜、長期的氣候調節過程

三峽對長江流域氣候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三峽蓄水約8年後,這一問題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最權威的官方說法來自1992年成稿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三峽建庫後,對溫度、溼度、風和霧的水平影響範圍一般不超過10公裡。」

在今年新一輪的「三峽誘髮長江乾旱」爭論中,眾多有官方背景的學者依然堅持這一結論。

目前有數據的觀測表明,三峽蓄水後,尚未發現三峽蓄水後周邊降水量有明顯變化,但水庫附近的氣溫在冬季有增溫效應、在夏季有弱降溫效應,總體以增溫為主。

氣候專家認為,三峽工程對氣候的影響,尚有待更長時間的觀測分析、更多的研究方法。

與水利水電部門的高調不同,氣象部門在三峽建設中的缺位卻不容忽視。擁有26個成員單位的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中,竟然沒有中國氣象局和國家氣候中心,也沒有中國地震局。

1 三峽又長又彎 沒有堵塞水汽進出四川盆地

早在2006年夏至2007年春的四川、重慶大旱時,北京獨立環境學者王紅旗就在國內學術期刊上撰文稱,三峽等水利工程改變了四川盆地的結構,從而導致了那場大旱。

王紅旗為此提出了四川盆地的「木桶效應」——將四川盆地比喻為一個巨大的木桶,環繞四川盆地的山口、江河峽谷就是這個大木桶的一根根相對比較短的木條,是水汽進出的咽喉要道。而人為改變這些短木條的高度,例如修建水庫大壩,勢必改變四川盆地的結構,不可避免會導致氣候發生明顯變化。

不過,王紅旗的「木桶效應」遭到很多水利、氣候學者的質疑,被認為「毫無根據」。

廣東省氣候中心研究員杜堯東認為,「木桶理論」一戳就破,「長江三峽是一條長達幾百公裡的七曲八拐的狹長通道,就算沒有三峽大壩,江風也不可能從下吹到上,因為沿途的曲折與岸壁會造成風力損失,多大的強風也不會沿著三峽吹進四川盆地。」

時任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主任張強認為,那次大旱與全球變暖、大氣環流異常等有關。

2 三峽影響氣候範圍:爭論很多觀測資料很少

在由中國科學院與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共同完成、國家環保局審查通過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稱:「三峽建庫後對庫區及鄰近區域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範圍不大,對溫度、溼度、風和霧的水平影響範圍一般不超過10公裡,水庫附近表現最明顯。」

這份影響報告書成稿於1992年,在19年之後的新一輪「三峽誘髮長江乾旱」爭論中,眾多有官方背景的學者依然堅持這一結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專家組組長沈國舫認為稱:「通過對2003-2008年三峽蓄水後的研究,與蓄水之前對比是有變化的,這與當年三峽工程論證時的估計一致,比方說周圍溫度會略有升高,對風和溼度等也略有影響。」

不過,早報記者發現,在「三峽影響範圍有限」的觀點中,影響範圍也極具彈性,從幾公裡、10公裡、數十公裡到上百公裡不等。

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教授王國慶認為,三峽水庫對區域氣候的可能影響範圍從幾公裡到上百公裡不等,主要取決於水庫的形狀和當地的局部地形。

國家氣候中心的一位權威專家日前稱,由於缺乏較長時間的觀測資料,影響範圍在10公裡以內、20公裡、幾十公裡、100公裡以上的說法都是大致估計的,不能說誰對誰錯。

相關焦點

  • 專家:別把極端天氣氣候歸罪於三峽大壩
    有關專家指出:極端天氣氣候與三峽大壩無關,三峽大壩對周邊地區氣候影響微不足道。  近幾年來,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氣候、地質災害增加,中國西南地區也出現了一些影響較大的此類事件,如2007年7月川渝特大暴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西南特大乾旱等。不時有個別人把這些災害事件與三峽工程聯繫起來。
  • 中國氣象局局長:極端天氣氣候與三峽工程無關
    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 「把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歸結為三峽工程影響,缺乏科學依據,也不會得到科學界認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三峽工程僅對周邊地區氣候有些許影響,但微不足道。
  • 中科院專家:三峽工程將來最大受害者是上海
    6月14日,陳國階在鳳凰網評論頻道與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聯合主辦的「三峽工程、水壩建設與環境研討會」上,做了題為「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再認識」的發言,他在發言中從長江珍稀、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庫區水汙染,陸生生態,地質災害等多方面分析了三峽工程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
  • 陳國階:三峽工程將來最大受害者是上海 環境影響特點
    專家稱陳國階三峽工程將來最大受害者是上海,三峽工程環境影響特點。對上海有利的沒有了,對上海有害的增加了。三峽工程  「對上海有利的沒有了,例如,泥沙對於上海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過去平均每年要伸出四十米,現在沒有了。對上海有害的現在增加了。
  • 國家氣候中心否認川渝高溫伏旱與三峽工程有關
    甚至有人懷疑,這種嚴重的高溫伏旱天氣與三峽大壩蓄水有關。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日前採訪了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主任、世界氣象組織氣候委員會氣候應用與服務工作組主席董文杰博士。董文杰從全球氣候變暖、川渝歷史氣候變化特徵等方面綜合分析了這次高溫伏旱天氣的成因,認為將今年高溫伏旱的成因直接歸咎於三峽工程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 三峽工程開工20年 專家回應八大爭議
    記者採訪了權威專家,並走訪了三峽壩區、庫區及下遊多個地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試圖梳理解讀籠罩在「三峽工程」上的焦點問題。    綜合新華社電    泥沙淤積埋大壩?有觀點認為,三峽原本是四川盆地的一個缺口,三峽大壩的修建阻斷了原本自然形成的水汽循環,導致各類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三峽大壩阻斷大氣環流影響周邊氣候」。    「大氣環流的垂直高度為3000米,三峽大壩高度僅180多米,三峽大壩根本不可能阻擋或阻斷大氣環流。」中國三峽集團總經理陳飛說。
  • 三峽工程在爭議中平穩運行10年
    沈國舫說:「任何一個工程項目都會對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關鍵要看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從中國是否有能力修建到是否有必要修建,從巨量的淹沒損失到工程建設經濟效益,從上遊泥沙淤積到下遊生態環境影響,三峽工程幾乎遭遇了一個水利工程能夠引發的所有爭議。實際上,全國人大1992年通過三峽工程建設決議時,反對和棄權票佔了近三分之一。
  • 三峽水庫氣候效應--給當地氣候帶來哪些影響?
    6月10日,長江三峽大壩庫區水位已經達到135米,到2009年還要升到175米,即將發揮防洪,航運和水電諸多大利。可是它對當地氣候會有些什麼影響?  冬暖夏涼溫差減小  1985年作者在研究長江中下遊水域氣候的基礎上,得出了三峽水庫建成後的氣候影響不會超過鄱陽湖,洞庭湖,太湖和長江口諸島的結論。因為庫區江寬將來不會超過2至3公裡。作者所預測的變化趨勢和具體數值和後來的有關觀測研究結果也大體相似。
  • 三峽工程的三次爭論
    參與過多項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如三門峽工程、龍灘工程等。1990年,他被聘請為國務院三峽工程審查委員會預審專家,為工程規模預審小組組長,因持異議,未在預審結論報告上簽字。除此前少量關注外,自此與三峽工程結下不了之緣。  去年12月,本刊發表《三峽論戰風雲錄》後,去函請翁長溥再敘詳情。遂獲來信,他將三峽工程爭論史歸為三個階段,摘編如下。
  • 三峽工程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環保法規的完善和環境科學的發展,三峽工程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不斷深入。1984年,國家把三峽工程的生態與環境影響列為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進行研究。1986年進行三峽工程可行性論證時,又組織國內生態與環境、社會經濟學、移民、水利、泥沙、醫學、電力、氣象、航運、文物、地質等方面的55位專家,對生態與環境專題,進行了一年多的研究。研究的問題十分廣泛,大部分取得一致的意見。
  • 初心不改 三十載續寫華章——三峽工程建設氣象服務紀實
    三峽工程,百年夢圓。2020年11月,水利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公布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自1991年開始提供三峽工程建設氣象服務起,氣象部門保障這一「國之重器」已三十載,在建設和運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夏鄭峰調研開州國家氣象觀測站和開州三峽國家氣象公園
    1月13日下午,區委副書記夏鄭峰調研開州國家氣象觀測站和開州三峽國家氣象公園時指出,要提高農業氣象服務水平,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區政府副區長田水松陪同調研。據介紹,開州國家氣象觀測站搬遷工程項目總投資1390萬,佔地8.3畝,設有地面氣象觀測場、業務輔助用房、景觀園林等,目前已完成業務用房主體建設及設備儀器安裝調試,於今年1月1日正式開展業務運行。
  • 訪氣象局局長鄭國光:重視地球觀測 保護全球氣候
    鄭國光表示,天氣和氣候對於人類生產生活和發展至關重要,保持觀測的連續性、均一性和可比性對於深入研究和認識自然規律至關重要。因此,全社會要共同努力,支持地球觀測,保護觀測環境和觀測設施。「我誠摯地邀請社會公眾積極和廣泛地參與中國氣象局即將組織實施的志願觀測計劃,在滿足公眾興趣愛好的同時,也為掌握更多的天氣、氣候和氣候變化信息儘自己的努力。」鄭國光說。
  • 王以超:三峽工程重要的是善後和善用
    最新激起千層浪的,則是國務院於5月18日通過的《三峽後續工作規劃》。《規劃》指出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生態、地質災害等方面還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三峽蓄水後對長江中下遊航運、灌溉、供水等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雖然《規劃》所提及的三峽工程負面影響,之前並不是秘密;無論是在學術層面,還是媒體上,都多有涉及,部分外媒所稱「首次承認」難免過分渲染。
  • 觀測中斷,數據缺失!「疫情風暴」下的氣候科學研究怎麼辦
    圖片來源:英國《自然》雜誌網站英國《自然》雜誌網站在4月13日的報導中指出,隨著氣候和生態監測項目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偃旗息鼓,氣候變化和天氣數據很快會出現缺口和空白。從短期看可能影響天氣預報的精確度,從長期來看則會影響氣候研究。
  • 關於中國長江三峽工程的情況介紹
    (二)控制三峽工程投資總量,監督三峽工程靜態投資計劃執行情況;提出三峽工程年度投資規模,協調落實資金籌措,負責計劃、資金和工程進度的相互協調、綜合平衡,審查年度投資價格指數和價差;安排移民搬遷年度大類計劃;審核需報三峽建委審批的預備費項目和投資結餘使用項目計劃;申報、審核由於政策調整增加的工程投資。
  • 新聞背景:數字解讀三峽工程
    中新網三峽壩區10月25日電 題: 數字解讀三峽工程   隨著三峽蓄水臨近175米最終蓄水位,全世界的目光將再次聚焦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中新網記者將通過一組數據再現一個更加立體、直觀的三峽工程。
  • 三峽工程運行以來的幾個問題思考
    初期運行的歷時,主要根據庫區移民安置情況、庫尾泥沙淤積實測觀測成果以及重慶港泥沙淤積影響等情況,確定需用時6年,即2013年水庫蓄水至設計水位175m,進入正常運行期。 三峽工程於1993年施工準備,1994年12月開工,1997年11月6日大江截流,1998年開始施工左岸大壩和電站廠房。
  • 國資委:三峽集團有責任告訴公眾三峽工程的真實狀況
    2010年,三峽集團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90億元,合併利潤總額141億元,在央企中按利潤排名第15位。  對於公眾關心的氣候變化和移民問題,陳飛說,三峽集團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益,緩解了長江中下遊的抗旱用水緊張。  今春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遭遇罕見大旱。有評論認為,是三峽工程導致了氣候的異常。
  • 三峽水庫的形成對地下暗河有什麼影響?影響又有多大?
    今年我國進入汛期之後,雖然不少地方都遭遇了50年一遇洪災、甚至百年一遇的洪災,但三峽大壩工程的確還是在防洪工作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這也是我們曾經耗時17年修建該水利工程最大的價值和意義所在。那麼,三峽水庫的形成對地下暗河有什麼影響?影響又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