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論焦點
專家稱這種影響是一個複雜、長期的氣候調節過程
三峽對長江流域氣候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在三峽蓄水約8年後,這一問題依然沒有明確的答案。最權威的官方說法來自1992年成稿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三峽建庫後,對溫度、溼度、風和霧的水平影響範圍一般不超過10公裡。」
在今年新一輪的「三峽誘髮長江乾旱」爭論中,眾多有官方背景的學者依然堅持這一結論。
目前有數據的觀測表明,三峽蓄水後,尚未發現三峽蓄水後周邊降水量有明顯變化,但水庫附近的氣溫在冬季有增溫效應、在夏季有弱降溫效應,總體以增溫為主。
氣候專家認為,三峽工程對氣候的影響,尚有待更長時間的觀測分析、更多的研究方法。
與水利水電部門的高調不同,氣象部門在三峽建設中的缺位卻不容忽視。擁有26個成員單位的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中,竟然沒有中國氣象局和國家氣候中心,也沒有中國地震局。
1 三峽又長又彎 沒有堵塞水汽進出四川盆地
早在2006年夏至2007年春的四川、重慶大旱時,北京獨立環境學者王紅旗就在國內學術期刊上撰文稱,三峽等水利工程改變了四川盆地的結構,從而導致了那場大旱。
王紅旗為此提出了四川盆地的「木桶效應」——將四川盆地比喻為一個巨大的木桶,環繞四川盆地的山口、江河峽谷就是這個大木桶的一根根相對比較短的木條,是水汽進出的咽喉要道。而人為改變這些短木條的高度,例如修建水庫大壩,勢必改變四川盆地的結構,不可避免會導致氣候發生明顯變化。
不過,王紅旗的「木桶效應」遭到很多水利、氣候學者的質疑,被認為「毫無根據」。
廣東省氣候中心研究員杜堯東認為,「木桶理論」一戳就破,「長江三峽是一條長達幾百公裡的七曲八拐的狹長通道,就算沒有三峽大壩,江風也不可能從下吹到上,因為沿途的曲折與岸壁會造成風力損失,多大的強風也不會沿著三峽吹進四川盆地。」
時任國家氣候中心氣候影響評估室主任張強認為,那次大旱與全球變暖、大氣環流異常等有關。
2 三峽影響氣候範圍:爭論很多觀測資料很少
在由中國科學院與長江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所共同完成、國家環保局審查通過的《長江三峽水利樞紐環境影響報告書》稱:「三峽建庫後對庫區及鄰近區域有一定影響,但是影響範圍不大,對溫度、溼度、風和霧的水平影響範圍一般不超過10公裡,水庫附近表現最明顯。」
這份影響報告書成稿於1992年,在19年之後的新一輪「三峽誘髮長江乾旱」爭論中,眾多有官方背景的學者依然堅持這一結論。
中國工程院院士、三峽工程階段性評估專家組組長沈國舫認為稱:「通過對2003-2008年三峽蓄水後的研究,與蓄水之前對比是有變化的,這與當年三峽工程論證時的估計一致,比方說周圍溫度會略有升高,對風和溼度等也略有影響。」
不過,早報記者發現,在「三峽影響範圍有限」的觀點中,影響範圍也極具彈性,從幾公裡、10公裡、數十公裡到上百公裡不等。
水利部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教授王國慶認為,三峽水庫對區域氣候的可能影響範圍從幾公裡到上百公裡不等,主要取決於水庫的形狀和當地的局部地形。
國家氣候中心的一位權威專家日前稱,由於缺乏較長時間的觀測資料,影響範圍在10公裡以內、20公裡、幾十公裡、100公裡以上的說法都是大致估計的,不能說誰對誰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