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不改 三十載續寫華章——三峽工程建設氣象服務紀實

2020-12-25 中國氣象局

  三峽工程,百年夢圓。2020年11月,水利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公布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自1991年開始提供三峽工程建設氣象服務起,氣象部門保障這一「國之重器」已三十載,在建設和運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防洪蓄水精準把脈

  防汛抗洪、蓄水發電是發揮三峽工程經濟社會效益的重中之重。湖北氣象部門堅持趨利避害,為三峽工程防洪蓄水取得實效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汛期,長江流域出現梅雨期持續強降水和盛夏期長江上遊強降水。8月20日8時,三峽樞紐迎來入庫流量每秒7.5萬立方米的建庫以來最大洪峰,防洪形勢異常嚴峻。

  長江流域氣象中心提前十天發布《長江流域重要氣象報告》,第一時間與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以下簡稱「三峽梯調中心」)開展視頻天氣會商,通報長江上遊持續強降水的預報結論,指出需高度注意防範上遊來水。此後,每日兩次滾動更新預報服務材料,為長江上遊洪水災害防禦和水庫群聯合調度提供決策支撐。

  洪峰過境期間,每一次化險為夷都凝聚著氣象部門的擔當與智慧。長江流域氣象中心與三峽梯調中心、長江水利委員會及其水文局等經過多次聯合會商,決定開啟11孔洩洪,確保長江全流域安全。

  為三峽蓄水提供精準預報預測是保障三峽取得發電效益的重要支撐。從2010年起,三峽工程每年汛末開展175米試驗性蓄水,在枯水期至次年汛前逐漸釋放並騰出庫容,最大限度地發揮通航、發電、補水、抗旱等綜合效益。在這期間,湖北氣象部門及時製作《長江流域重要氣象報告》《長江流域雨情快報》《長江上遊面雨量預報》等,助力三峽水庫連續11年實現蓄水目標,實現防洪減災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今年,長江流域氣象中心進一步發揮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優勢,除常規預報預測外,每日向三峽梯調中心發布長江流域未來1至10天空間解析度為0.05度、時間解析度為3小時的網格預報。在防汛抗旱應急服務期間,增設滾動更新網格預報,開展流域降水趨勢定製預報,更加精準預測未來30天內的降水趨勢。

  為綠色發展拾柴添薪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湖北時,將綠色發展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位置。

  三峽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生態功能區保護與修護、航道安全通行成為湖北綠色發展的新引擎。據測算,2019年三峽電站發電量為968.77億千瓦時,可減排二氧化碳7514萬噸、二氧化硫90萬噸,10年發電量相當於減少使用約3億噸標準煤。

  湖北氣象部門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提升氣象監測、評估及服務能力,為三峽新能源開發利用提供全方位氣象保障服務。通過分析旱澇年、冷熱年等不同年份特徵,評估氣候變化對長江流域水資源的影響,建立氣象條件與水電能的統計關係模型,為三峽電站科學調度提供支撐。

  氣象部門加強對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主動挖掘綠色經濟發展價值,助力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多年來,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為湖北旅遊發展注入新動能。

  長江是我國內陸最重要的水上航道,在三峽工程建成後,萬噸級輪可從上海通達重慶。目前,長江幹線航道年貨運量超過20億噸,位居全球內河第一;年客運量達3.2億人次,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日益壯大的長江航運,對氣象保障服務提出了不小挑戰。

  迎難而上!湖北氣象部門進一步強化監測,截至2019年,在沿長江幹線通航水道全程建成15部新一代天氣雷達,布設200餘個自動氣象站,建成覆蓋全乾線的閃電定位監測系統。

  長江流域氣象中心與交通、航運、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不斷加強信息共享和數據互換,打通長江航道信息獲取渠道;通過長江流域氣象中心氣象雲平臺開展涵蓋實時監測、氣象網格預報和預警服務,基本建成航運氣象服務產品智能生產的基礎支撐體系;通過開展差異性分析、數值模擬和衛星遙感分析,形成長江主航道氣象災害區劃圖,建立長江主航道高風險區及分地形、分災種、分等級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為服務三峽工程提供堅實安全保障。

  科技築夢砥礪前行

  圍繞中國氣象局與三峽集團籤訂的合作協議,雙方加強溝通,強化人才、技術等方面合作,共推協議落實落地。長江流域氣象中心聯合流域各省(市)氣象及相關部門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在項目合作開發、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實效。

  自2011年合作協議籤訂以來,長江流域氣象中心開發的水文氣象信息共享平臺投入運行;研發形成8大類46種業務產品,覆蓋包括金沙江流域和長江中下遊在內的整個長江流域,預報時效涵蓋短時、短期、延伸期、中長期,實時共享流域內58部都卜勒雷達、13000多個區域加密氣象自動站及衛星、國內外數值天氣預報等信息;與三峽集團聯合出版《三峽工程水庫調度關鍵期流域氣候特徵及預測方法》;建立長江上遊首場強降水出現時間和金沙江雨季預測模型,推進氣象分析預測產品評價方法研究和軟體開發投入業務應用,進一步提升預報預測準確率。今年11月上旬,湖北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柯怡明一行赴三峽集團梯調中心對接需求,進一步明確合作內容和方向。

  眼下,長江流域氣象以業務觀測網為基礎,建設三峽立體監測網,依託高密度常規氣象觀測站和非常規新型氣象探測技術,開展生態氣象環境監測、生態功能服務評估以及生態安全與地質災害監測評估等方面能力建設,探索三峽庫區的局地氣候特徵及其對長江流域氣候變化的反饋作用、臨界突變過程等。同時,大力發展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和風險預估技術,增強三峽庫區防災減災能力,為長江流域防汛抗旱和三峽工程發揮效益提供有力氣象支撐。

  三十載初心不改,氣象服務三峽工程行穩致遠。未來,氣象部門將不斷加強氣象現代化能力建設,積極拓展服務領域,紮實推動三峽氣象服務向縱深發展,為三峽工程發揮更大經濟社會效益提供高質量氣象保障服務。

  (作者:高迅芝 李傲 孟英傑 夏智宏 孫元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宜昌:與三峽梯調中心共商三峽水電氣象服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高姝麗報導 11月13日,湖北省宜昌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曹宏開會見長江電力三峽梯調通信中心主任趙雲發,圍繞三峽工程運行需要,進一步拓展和深化氣象服務,充分發揮工程效益等方面合作進行交流。
  • 淹沒的記憶 三峽工程紀實作品<175米>
    淹沒的記憶 三峽工程紀實作品<175米> 2011年08月18日 06:00作者:易攝志編輯:袁源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 連續十一年開展精細化服務 氣象再助三峽水庫完成滿蓄目標
    中國氣象報記者文科 通訊員範元月報導「氣象部門提前研判,科學預報預測,為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統籌調度、保障三峽水庫安全提供了強有力支撐。」近日,湖北省宜昌市氣象局收到這樣一封感謝信。10月28日13時,三峽水庫水位蓄至175米,標誌著三峽水庫2020年試驗性蓄水工作圓滿結束,也意味著三峽水庫自2010年以來連續11年完成滿蓄目標。175米試驗性蓄水能保障三峽水庫在枯水期至次年汛期前逐漸釋放並騰出庫容,最大限度發揮通航、發電、補水、抗旱等方面的綜合效益。在連續11年裡,氣象部門為這項工作提供了精細化的服務。
  • 三峽樞紐工程防洪度汛紀實:中流擊水縛蒼龍
    中流擊水縛蒼龍——三峽樞紐工程今夏防洪度汛紀實朱靜霞 面對罕見汛情,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流域管理中心、長江電力三峽梯調中心等三峽樞紐工程防洪管理部門,本著「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則,將有效應對多輪次洪水洪峰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和汛期頭等大事來抓,嚴格執行長江水利委員會調度令,在國家電網等單位的大力支持下,打贏了這場「三峽樞紐工程防汛抗洪搶險救災攻堅戰」。
  • 重慶市委改革辦助推三峽氣象公園建設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蒲希報導 近日,重慶市委改革辦經過專題調研,向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提出《關於抓好三峽國家氣象公園建設試點的建議》(簡稱《建議》),助推提升生態、旅遊、科研和經濟價值,促進三峽地區綠色發展
  • 宜昌:圓滿完成三峽國際旅遊節開幕式氣象保障服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廖龍炎報導 7月4日,第八屆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三峽人家景區順利開幕。  為做好「第八屆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開幕式」氣象保障服務,宜昌市氣象局及夷陵區氣象局提前一個月制定了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開幕式《氣象服務方案》和《氣象保障應急處置預案》,成立了防雷安全保障小組和氣象服務保障小組,明確了相關科室的職責分工,細化了相關人員的工作任務,並提前開展了開幕式氣象保障服務演練。
  • 重慶正在爭取建設三峽國家氣象公園
    曉不曉得重慶在力爭三峽國家氣象公園的試點建設?作為重慶人,龍哥超期待!「根據國家氣象公園試點建設相關標準和要求,結合我市氣象旅遊資源挖掘和評估結果,我們編制了《重慶三峽國家氣象公園創建方案》。」顧建峰說,通過國家氣象公園建設,進一步彰顯「壯美長江,詩畫三峽」主題,助力打造長江三峽國家黃金旅遊帶,將長江三峽重慶段打造成為國家氣象公園,打好重慶旅遊「三峽牌」,以重慶三峽為主基線,把珍珠狀的三峽旅遊景點,巧妙編織成精美的項鍊,讓「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千年美景煥發新風採、展現新魅力,讓更多的遊客聽了就想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 初心不改七十載 大別山間有巨變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李光遠通訊員夏宗明聶建武/文圖壯麗70載,新縣煥新顏。70年來,老區新縣初心不改,在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城區,投資3400萬元的縣圖書館成為文化新地標,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成功晉級「國家一級博物館」;在鄉村,農家書屋、文化資源信息共享工程村級站點、廣播電視、文化廣場、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實現了全覆蓋。一道道文化風景亮麗奪目。
  • 讓夢想領航——湖北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回眸
    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百姓福祉安康為己任,以發展現代智慧氣象為目標,以深化改革開放為推手,聚焦核心技術,堅持創新驅動,強化人才保障,注重提升內涵,全力推進湖北特色氣象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回首過去,我們心潮澎湃,激情滿懷;展望未來,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戰鼓擂響催人奮進,東風勁吹揚帆遠行,在現代化建設的恢宏畫卷上,湖北氣象部門還將書寫更加華美的詩篇。
  • 氣象「直通車」駛進廣闊農村——四川為農氣象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紀實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四川省「十二五」規劃將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納入其中,省政府制定下發的《四川省農業發展上臺階建設項目規劃》也將「四川省糧食增產氣象保障服務工程」相關內容列入。作為「兩個體系」建設試點省,財政部直接給予了四川405萬元的中央財政投入。
  • 夏鄭峰調研開州國家氣象觀測站和開州三峽國家氣象公園
    1月13日下午,區委副書記夏鄭峰調研開州國家氣象觀測站和開州三峽國家氣象公園時指出,要提高農業氣象服務水平,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區政府副區長田水松陪同調研。據介紹,開州國家氣象觀測站搬遷工程項目總投資1390萬,佔地8.3畝,設有地面氣象觀測場、業務輔助用房、景觀園林等,目前已完成業務用房主體建設及設備儀器安裝調試,於今年1月1日正式開展業務運行。
  • 奉節:積極推動三峽國家氣象公園建設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雷東燊報導 11月以來,長江三峽迎來紅葉最佳觀賞期。位於重慶市奉節縣境內的瞿塘峽峽谷兩側漫山的紅葉,同日出、雲霞一起組成美麗的圖畫,為重慶三峽國家氣象公園增添不少色彩。
  • 璧山有望納入三峽國家氣象公園建設範圍!
    你們聽說過國家氣象公園嗎?曉不曉得重慶在力爭三峽國家氣象公園的試點建設?作為重慶人,小編超期待!據了解,在挖掘重慶氣象旅遊資源的基礎上,重慶市氣象局大膽提出創建「重慶三峽國家氣象公園」的思路。「根據國家氣象公園試點建設相關標準和要求,結合我市氣象旅遊資源挖掘和評估結果,我們編制了《重慶三峽國家氣象公園創建方案》。」
  • 罈子嶺上的風雨情——走進宜昌三峽氣象服務臺
    它是氣象部門在三峽壩區建設最早,也是當時唯一能進行地面觀測並為三峽工程提供氣象資料服務的氣象站。  三峽氣象服務臺臺長饒傳新告訴記者,三峽氣象站剛建的時候條件十分簡陋,沒有水、沒有電,有時人員吃住都成問題,最多時這裡有7個人。如今條件改善了,人員也減了一半。現在3個人輪班,每班兩個人,因為有自動站,所以一個搞觀測,一個搞巡視。
  • 華爾街英語:20載初心不改,核心價值觀一路相伴
    華爾街英語:20載初心不改,核心價值觀一路相伴 2020-12-21 15:18:00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點擊:
  • 智慧賦能 廣惠民生——「十三五」公共氣象服務發展綜述
    五年來,從衣食住行到安全健康,只要公眾需要,氣象服務總在身邊。公共氣象服務持續深化,不斷回應人民的心願和期盼,以優質服務成果普惠百姓。——受眾廣。在海南,出海漁民可直觀查看周邊災害性天氣影響海區。「8月16日南海開漁,我們在船載終端上看到,颱風『海高斯』17日進入南海,當即決定避風不出海。」
  • 極端天氣與三峽工程建設並無直接聯繫
    前段時間發生在長江中下遊流域的嚴重旱情,引發了人們對三峽工程的持續關注,甚至有人質疑,此次的乾旱及長江流域的一些氣象變化都是由三峽工程的建設所引發的。     就一些熱點問題,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接受了記者專訪。
  • 重慶正在爭取建設三峽國家氣象公園,開州被規劃為建設範圍內
    你們聽說過國家氣象公園嗎?曉不曉得重慶在力爭三峽國家氣象公園的試點建設?「根據國家氣象公園試點建設相關標準和要求,結合我市氣象旅遊資源挖掘和評估結果,我們編制了《重慶三峽國家氣象公園創建方案》。」顧建峰說,通過國家氣象公園建設,進一步彰顯「壯美長江,詩畫三峽」主題,助力打造長江三峽國家黃金旅遊帶,將長江三峽重慶段打造成為國家氣象公園,打好重慶旅遊「三峽牌」,以重慶三峽為主基線,把珍珠狀的三峽旅遊景點,巧妙編織成精美的項鍊,讓「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的千年美景煥發新風採、展現新魅力,讓更多的遊客聽了就想來,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
  • 三峽水利樞紐迎建庫以來最大洪峰 長江流域氣象中心精準服務應對...
    中國氣象報記者李傲 通訊員明紹慧 孟英傑報導8月17日14時,長江幹流寸灘站流量漲至50400立方米每秒,「長江2020年第5號洪水」在上遊形成。據水文和氣象部門聯合預測,三峽水庫20日將出現74000立方米每秒左右的入庫洪峰,為建庫以來最大洪水,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 有志者事竟成——永州市城鄉建設檔案館工作發展紀實
    城建檔案是城市規劃和建設管理的重要信息資源,信息化數位化建設已經成為城建檔案事業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市城建檔案館秉承「與時俱進,奮發有為」的理念,不斷完善信息服務功能,提升綜合服務水平,為助推「智慧永州」建設邁出了堅實步伐。2016年是市城建檔案館信息化建設的開局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