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百年夢圓。2020年11月,水利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公布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自1991年開始提供三峽工程建設氣象服務起,氣象部門保障這一「國之重器」已三十載,在建設和運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防洪蓄水精準把脈
防汛抗洪、蓄水發電是發揮三峽工程經濟社會效益的重中之重。湖北氣象部門堅持趨利避害,為三峽工程防洪蓄水取得實效奠定堅實基礎。
今年汛期,長江流域出現梅雨期持續強降水和盛夏期長江上遊強降水。8月20日8時,三峽樞紐迎來入庫流量每秒7.5萬立方米的建庫以來最大洪峰,防洪形勢異常嚴峻。
長江流域氣象中心提前十天發布《長江流域重要氣象報告》,第一時間與三峽水利樞紐梯級調度通信中心(以下簡稱「三峽梯調中心」)開展視頻天氣會商,通報長江上遊持續強降水的預報結論,指出需高度注意防範上遊來水。此後,每日兩次滾動更新預報服務材料,為長江上遊洪水災害防禦和水庫群聯合調度提供決策支撐。
洪峰過境期間,每一次化險為夷都凝聚著氣象部門的擔當與智慧。長江流域氣象中心與三峽梯調中心、長江水利委員會及其水文局等經過多次聯合會商,決定開啟11孔洩洪,確保長江全流域安全。
為三峽蓄水提供精準預報預測是保障三峽取得發電效益的重要支撐。從2010年起,三峽工程每年汛末開展175米試驗性蓄水,在枯水期至次年汛前逐漸釋放並騰出庫容,最大限度地發揮通航、發電、補水、抗旱等綜合效益。在這期間,湖北氣象部門及時製作《長江流域重要氣象報告》《長江流域雨情快報》《長江上遊面雨量預報》等,助力三峽水庫連續11年實現蓄水目標,實現防洪減災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今年,長江流域氣象中心進一步發揮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優勢,除常規預報預測外,每日向三峽梯調中心發布長江流域未來1至10天空間解析度為0.05度、時間解析度為3小時的網格預報。在防汛抗旱應急服務期間,增設滾動更新網格預報,開展流域降水趨勢定製預報,更加精準預測未來30天內的降水趨勢。
為綠色發展拾柴添薪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湖北時,將綠色發展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重要位置。
三峽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生態功能區保護與修護、航道安全通行成為湖北綠色發展的新引擎。據測算,2019年三峽電站發電量為968.77億千瓦時,可減排二氧化碳7514萬噸、二氧化硫90萬噸,10年發電量相當於減少使用約3億噸標準煤。
湖北氣象部門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提升氣象監測、評估及服務能力,為三峽新能源開發利用提供全方位氣象保障服務。通過分析旱澇年、冷熱年等不同年份特徵,評估氣候變化對長江流域水資源的影響,建立氣象條件與水電能的統計關係模型,為三峽電站科學調度提供支撐。
氣象部門加強對氣候資源的開發利用,主動挖掘綠色經濟發展價值,助力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多年來,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顯著,為湖北旅遊發展注入新動能。
長江是我國內陸最重要的水上航道,在三峽工程建成後,萬噸級輪可從上海通達重慶。目前,長江幹線航道年貨運量超過20億噸,位居全球內河第一;年客運量達3.2億人次,是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日益壯大的長江航運,對氣象保障服務提出了不小挑戰。
迎難而上!湖北氣象部門進一步強化監測,截至2019年,在沿長江幹線通航水道全程建成15部新一代天氣雷達,布設200餘個自動氣象站,建成覆蓋全乾線的閃電定位監測系統。
長江流域氣象中心與交通、航運、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不斷加強信息共享和數據互換,打通長江航道信息獲取渠道;通過長江流域氣象中心氣象雲平臺開展涵蓋實時監測、氣象網格預報和預警服務,基本建成航運氣象服務產品智能生產的基礎支撐體系;通過開展差異性分析、數值模擬和衛星遙感分析,形成長江主航道氣象災害區劃圖,建立長江主航道高風險區及分地形、分災種、分等級的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為服務三峽工程提供堅實安全保障。
科技築夢砥礪前行
圍繞中國氣象局與三峽集團籤訂的合作協議,雙方加強溝通,強化人才、技術等方面合作,共推協議落實落地。長江流域氣象中心聯合流域各省(市)氣象及相關部門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在項目合作開發、人才培養等方面取得實效。
自2011年合作協議籤訂以來,長江流域氣象中心開發的水文氣象信息共享平臺投入運行;研發形成8大類46種業務產品,覆蓋包括金沙江流域和長江中下遊在內的整個長江流域,預報時效涵蓋短時、短期、延伸期、中長期,實時共享流域內58部都卜勒雷達、13000多個區域加密氣象自動站及衛星、國內外數值天氣預報等信息;與三峽集團聯合出版《三峽工程水庫調度關鍵期流域氣候特徵及預測方法》;建立長江上遊首場強降水出現時間和金沙江雨季預測模型,推進氣象分析預測產品評價方法研究和軟體開發投入業務應用,進一步提升預報預測準確率。今年11月上旬,湖北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柯怡明一行赴三峽集團梯調中心對接需求,進一步明確合作內容和方向。
眼下,長江流域氣象以業務觀測網為基礎,建設三峽立體監測網,依託高密度常規氣象觀測站和非常規新型氣象探測技術,開展生態氣象環境監測、生態功能服務評估以及生態安全與地質災害監測評估等方面能力建設,探索三峽庫區的局地氣候特徵及其對長江流域氣候變化的反饋作用、臨界突變過程等。同時,大力發展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和風險預估技術,增強三峽庫區防災減災能力,為長江流域防汛抗旱和三峽工程發揮效益提供有力氣象支撐。
三十載初心不改,氣象服務三峽工程行穩致遠。未來,氣象部門將不斷加強氣象現代化能力建設,積極拓展服務領域,紮實推動三峽氣象服務向縱深發展,為三峽工程發揮更大經濟社會效益提供高質量氣象保障服務。
(作者:高迅芝 李傲 孟英傑 夏智宏 孫元 責任編輯:張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