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直通車」駛進廣闊農村——四川為農氣象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紀實

2020-12-2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姜永育 通訊員  蔡霞

  

  九月的成都市農郊,葡萄甜熟,芳香飄溢。「氣象信息對我們太重要了,沒有氣象信息,我們種不出好葡萄!」雙流縣永安鎮葡萄農莊種植大戶付加林激動地說。得益於氣象「直通車」服務,付加林今年的葡萄種植又迎來了一個豐收年。

  不僅僅是雙流縣,在四川省的廣大農村,這種直接進村入戶的「直通車」式氣象服務,已在氣象防災減災和為農服務中發揮起重要作用。

 

  政府主導  「直通車」建設緊鑼密鼓

 

  有「天府之國」美譽的四川,是全國農業大省和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但農業的發展也受到氣象災害的嚴重製約和影響。

  「『三農』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要圍繞現代農業發展和廣大農民的需求,著力健全農業氣象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氣象為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2010年12月,四川省政府召開氣象防災減災專題會議,省委常委、副省長鍾勉特別對氣象為農服務作出具體部署。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四川省「十二五」規劃將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納入其中,省政府制定下發的《四川省農業發展上臺階建設項目規劃》也將「四川省糧食增產氣象保障服務工程」相關內容列入。作為「兩個體系」建設試點省,財政部直接給予了四川405萬元的中央財政投入。

  以目標考核和全省動員的方式,「兩個體系」示範試點建設在四川全省21個市(州)緊鑼密鼓全面展開,2011年初,各市(州)政府紛紛確定示範縣,下達任務,掀起了建設熱潮。歷經半年多的努力,「兩個體系」建設收到了較好成效。目前,全省氣象信息員隊伍數量達到了30153人,建成450個肩負農村經濟和農村氣象防災減災信息服務雙重任務的鄉鎮信息服務示範站,信息採集服務體系得到了完善和發展。

  「我們全縣25個鄉鎮都建立了農業綜合服務站,氣象、畜牧、農業等單位都在站上設立辦公室,長期對農民直接服務。」在有「全國百強縣」之稱的雙流縣,記者了解到,該縣的「兩個體系」已日臻完善,每天,各鄉鎮的「氣象服務辦公室」均有氣象信息員值班,負責傳送氣象防災減災信息和為農服務信息,氣象服務已形成縣氣象局—服務站—種植協會的三級直通式氣象服務體系,並輻射到廣大農戶。每周星期五,都有氣象專家定期到鄉鎮直接為農服務,農民一旦遇到「疑難雜症」,省市氣象專家也會應邀到現場「會診」。

 

  氣象牽頭  「直通車」駛進廣闊農村

 

  「暴雨預警信息已發在群共享裡,請信息員趕緊下載,及時發送到村裡……」暴雨將臨,四川安嶽縣的氣象信息員QQ群裡熱鬧非凡。今年縣氣象局建立的氣象信息員QQ群,已經成為發送氣象知識、天氣信息和交流協作的重要渠道。據了解,在縣氣象局的牽頭組織下,全縣建成了近1000人的氣象信息員隊伍,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他們通過氣象信息員QQ群等新穎載體,將氣象服務順利「直通」廣大農村。

  作為「兩個體系」建設的「主角」,四川氣象部門今年再接再厲,將「兩個體系」建設作為重點工作任務進行分解和落實,建成了中國天氣網四川站、四川氣象網、成都公共氣象服務網和由113個電子顯示屏、1114個預警大喇叭組成,覆蓋全省19個市(州)的電子顯示屏、大喇叭預警信息發布平臺。四川省氣象局還先後舉辦了「農業氣象服務業務培訓會」、「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工作會議」、「大喇叭、電子顯示屏安裝培訓會」、「氣象信息員管理骨幹培訓會」等會議,同時加強與省政府應急辦、省農工委、省林業、水利、國土等部門的聯繫與協作,進一步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禦和為農服務工作,並與中國移動四川分公司籤訂合作協議,在預警信息、信號發布方面,建立起了氣象防災減災簡訊發送綠色通道。

  今年,全省氣象部門掀起了「直通」鄉村的服務熱潮:川北三臺縣針對該縣麥冬、米棗、藤椒、蔬菜種植等進行調研,專門針對專合組織、種糧大戶等開展氣象服務;川南宜賓市氣象局針對四川盆地南部再生稻種植,開展了再生稻發育期觀測試驗;川東安嶽縣氣象局針對當地特色的檸檬產業,在重點檸檬基地安裝了區域自動站,開展檸檬物候觀測,製作針對檸檬的農用天氣預報;川西甘孜州氣象局等開展了牧草生長專題氣象服務……

  「大暴雨持續,可能有地質災害發生,趕緊撤退!」接到氣象信息員的信息後,村民們扶老攜幼,迅速向安全地帶轉移——8月23日,地質災害多發的涼山州冕寧縣還在氣象局的組織下,在該縣石龍鄉進行了氣象災害應急演練,夯實了防災減災基礎。

  

  農村受益  「直通車」服務如火如荼

 

  暴雨狂瀉,山洪暴發,今年6月16日—18日,四川冕寧縣遭遇暴雨襲擊,滾滾山洪將該縣的彝海鄉、曹古鄉河床改道。洪水衝來之前,曹古鄉扯羊村信息員收到氣象局發布的暴雨預警消息後,迅速組織人員轉移。天災過後,全村600多戶,3000多人,無一人死亡。

  類似的事例舉不勝舉。7月初,成都的彭州市龍門山鎮因暴雨引發多處山體滑坡和泥石流,一些農房被衝毀、掩埋,但由於該鎮信息員接到氣象簡訊後,提前動員村民疏散,全村無一人傷亡。

  「去年『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成功搶險救災,鄧興洪功不可沒。」在綿竹市清平鄉,說起去年在特大山洪中利用氣象信息成功轉移數千村民的事情,鄉政府領導對氣象信息員鄧興洪讚不絕口。

  除了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發揮重要作用,氣象服務「直通車」還在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產增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雙流縣種植大戶熊富基對這種「直通式」氣象服務有深切體會。今年,雙流縣氣候異常,1-3月氣溫持續偏低,尤其3月出現歷史罕見倒春寒天氣,導致露地枇杷上市時間推遲了半個多月,畝產減產20%以上。熊富基按照氣象局的建議,採取了大棚枇杷種植新技術,不但極大降低了損失,產量還較露地種植增加了近一倍,而且提前上市,優質優價,每畝增收達3000元以上。「多虧了你們的指導和服務啊!我現在每天都要收看你們的天氣預報和手機簡訊,特別是提前一周的天氣預報和農事建議,太有用了!」當得知氣象局還將利用「直通車」氣象服務體系,第一時間傳遞氣象災害預報和預警信息時,熊富基十分高興:「太好了!你們真正是在為我們老百姓做實事啊!」

  烤菸,是冕寧縣的「農業一號工程」。為做好烤菸生產服務,冕寧縣氣象局組建了數十人的信息員開展「直通車」服務,第一時間把氣象信息傳達到農戶手中,同時在烤菸示範點建立自動氣象站,及時進行人工增雨和防雹作業等,今年煙業又將迎來好收成。「沒有氣象局的服務保障就不可能有烤菸的增收!」縣領導深有感觸地說。

  在四川廣大農村,氣象「直通車」服務正如火如荼,方興正艾。

 

(責任編進:蘇玉君)

相關焦點

  • 趨利避害並舉以高質量服務助力鄉村振興——劉雅鳴解讀《中國氣象...
    也正因此,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氣象為農服務。從2005年開始,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4年對氣象為農服務作出部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村氣象信息服務、直通式氣象服務、氣象為農服務社會化、智慧氣象為農服務、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等先後被納入其中。
  • 中國氣象局甘肅省政府共商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體系建設
    中國氣象報記者高琳 莊白羽報導 3月1日,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在京會見甘肅省政府領導一行,雙方就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人工影響天氣等方面的工作交換了意見。中國氣象局副局長於新文參加會見。
  • 雲南建水為農服務「直通車」開進葡萄園
    雲南建水為農服務「直通車」開進葡萄園。雲南建水為農服務「直通車」開進葡萄園。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徐豔報導 近日,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氣象局組織氣象為農服務人員赴南莊鎮萬畝葡萄園開展直通式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為葡萄種植戶提供現場服務,了解他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  眼下正值大棚葡萄收穫期,露天葡萄的套袋期,農氣服務人員帶來了葡萄收穫期、套袋期的農業氣象服務材料。
  • 「中國氣候好產品」助推新型氣象為農服務
    「中國氣候好產品」是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聯合中國氣象服務協會在2019年推出的農產品氣候品質評價品牌。該品牌目前已經成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標誌子品牌。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候生態評價中心主任範曉青在大會上做了「好氣候成就好產品,好產品轉化好效益」的主旨報告,指出,氣候條件是影響農產品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光照、溫度、降水、溼度等要素尤為關鍵。挖掘生態農業氣候資源、挖掘綠色生態農產品的氣候資源,科學釐定農產品氣候品質,推動開展新型為農氣象服務,極大推動了生態效益向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轉化。
  • 創新體系 湖北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得益於氣象部門對氣溫、降水、日照、大氣負氧離子等生態旅遊氣候適宜性因素的分析,還針對設計排水、建築物荷載、防雷等措施提出建議,遊客身處其中,既安心又舒心。近年來,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湖北經濟社會發展,湖北氣象部門創新工作,基本建成了具有湖北特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提升氣象服務精細化、專業化、特色化水平成效明顯。
  • 堅持氣象現代化建設是最基本特徵
    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們堅持把氣象現代化體系建設作為主攻方向,從「硬體」建設向「軟體」建設突破,注重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注重現代化建設效益的發揮。另一方面,先後出臺了現代氣象業務發展、公共氣象服務業務發展、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發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氣象人才體系建設、為農服務「兩個體系」建設等一系列紮實推進氣象現代化體系建設的政策舉措、管理辦法……「四個能力」不斷提升,「四個一流」不斷實現。  這不是自然而然的歷史演變,而是幾代氣象人對現代化建設執著追求的結果。
  • 武夷山建設「智慧茶園」氣象監測網
    今年3月起,福建省武夷山市氣象局與市茶葉局工作人員針對大紅袍景區開展「智慧茶園」氣象監測網建設工作。雙方擬通過小氣候觀測系統,採集影響茶葉生長的溫度、溼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強度、土壤溫度和溼度等數據,並通過數據分析給出科學的生產管理指導意見,及時傳遞給茶農。
  • 福建:氣象服務從陸地延伸至海上
    「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涉及軍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參加救災以及災後重建問題,現在的法律法規沒有作出專門規定,《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的效力等級不夠,建議制定氣象災害防禦法。」陳榮凱表示。「當前,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各地舉措不一,成效參差不齊,亟須從更高的層面出臺相關政策性法規,建議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立法,至上而下構建長效機制。」泉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也表示。
  • 初心不改 三十載續寫華章——三峽工程建設氣象服務紀實
    據測算,2019年三峽電站發電量為968.77億千瓦時,可減排二氧化碳7514萬噸、二氧化硫90萬噸,10年發電量相當於減少使用約3億噸標準煤。  湖北氣象部門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大力提升氣象監測、評估及服務能力,為三峽新能源開發利用提供全方位氣象保障服務。
  • 貴州氣象部門大力推進氣象文化建設工作 服務滿意度全國第三
    2019年,社會公眾對貴州氣象服務滿意度排名全國第三。  「三個著力」打造氣象文化建設體系  用制度築牢文化建設基石,近年來,貴州省氣象局著力構建制度體系,切實把氣象文化建設工作擺到突出的位置,並在黨員和幹部職工中牢固樹立起「防災減災,氣象先行」的服務理念,讓文化建設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 溫州:氣象融入信用體系試點城市建設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符生輝報導 近日,浙江省溫州市政府信用辦公室組織開展了對《溫州創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範城市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徵求意見。按照《方案》要求,溫州市將實施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建設全覆蓋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換平臺,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各領域推進信用記錄和信用產品廣泛應用,加強信用文化建設。  根據《方案》要求,溫州市氣象局作為溫州市社會信用體系示範城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全面參與創建工作。
  • 浙江應對颱風「黑格比」氣象服務紀實
    早在颱風胚胎生成之時,浙江省氣象部門已拉開監測服務帷幕。在三維氣象監測網絡的「盯防」下,「黑格比」的強度變化和行進軌跡盡收眼底;藉助省級颱風與海洋氣象預報業務體系,「黑格比」的發展路徑逐步明朗。  即時叫應,及時吹哨。
  • 溫州今年這8件氣象實事,為你服務~
    和小布一起來看看吧~提升監測預警能力全市共計建設59個自動氣象站,其中包含36個四要素及以上自動站和23個單雨量站,有力提高我市颱風、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發布都市生活氣象指數圍繞溫州老百姓生活需求,提高民生服務能力,助力全域旅遊發展,根據溫州本地獨特的天氣氣候特徵和市民的生活習慣,在微信小程序「溫州天氣小管家」和「溫州天氣網」網站新推出氣象指數共12項,包括醬油肉晾曬指數、大羅山日出雲海指數、夜遊甌江指數、感冒氣象指數、晾曬指數、黴變指數、郊遊指數、空調開啟指數、高溫中暑指數
  • 湖北氣象部門構建特色氣象服務體系 助力園區產業發展
    提升氣象災害預警精確化,打造特色氣象服務品牌。湖北省氣象服務中心研製的「開發區氣候可行性論證系統」,於11月份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湖北省氣象局副局長汪金福介紹,「開發區氣候可行性論證系統」基於區域性氣候可行性論證體系,這一論證體系包含對當地整體氣候適宜性、風險性、產業發展可行性的分析,以高效率的服務模式,避免了從前為同一區域不同項目單獨報建的重複性工作。
  • 氣象局發布《氣象發展規劃(2011~2015年)》
    ,把提升公共氣象服務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著力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氣候資源開發利用、氣象為農服務、氣象為城市運行服務以及江河流域、海洋、交通等重點領域的氣象服務,不斷提升公共氣象服務水平。推進南南合作,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支持。  (三)強化氣象為農服務  形成氣象為農服務整體合力。發揮政府對氣象為農服務的主導作用,將氣象為農服務納入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建立政府統一領導、綜合協調,相關部門各負其責、有效聯動的氣象為農服務組織體系。
  • 四川新疆氣象部門迅速開展抗震救災氣象服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王啟昭 買買提力報導 8月9日上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精河縣發生6.6級地震,精河縣氣象局迅速組織服務小分隊,趕赴震區一線開展氣象服務工作,通過多種途徑向震區指揮部、震區民眾和農牧民發布預報服務產品,全力做好服務保障工作。
  • 秦大河:將氣象頻道納入直播星公共服務免費頻道
    2006年5月18日開播的中國氣象頻道是中國氣象局主辦的專業數位電視頻道,以「防災減災,服務大眾」為頻道宗旨,全天24小時向社會公眾發布氣象預警預報信息,年均發布國家級省級預警信息近6千條。截至2011年底,中國氣象頻道覆蓋全國電視用戶6200餘萬戶,近兩億人口,在國家氣象災害應急防禦體系以及各類災害預警預報信息發布體系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成為向社會大眾提供公共氣象服務的重要平臺。
  • 溫州:樂清永嘉兩地聯手推進「網際網路+」氣象為農服務工作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張錦鑌 林金旭報導 1月30日上午,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永嘉縣氣象部門工作人員來到位於永嘉縣烏牛鎮的溫州市桑德拉花木科技有限公司,與基地負責人共同商討「網際網路+」氣象為農服務合作項目。
  • 任風雲變幻 氣象服務如影隨形
    想自駕出行,點開App即可獲知沿途天氣和景點信息;想晚上去看星星,可打開手機查看各地的觀星指數;春季可查詢花粉濃度預報;秋季可查空氣品質……這些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氣象服務,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記者從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我國氣象事業持續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氣象保障。
  • 關於加快推進氣象強省建設的意見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新發展理念,堅持趨利避害並舉和問題、目標、結果導向,以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高水平氣象現代化建設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突出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做到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發揮氣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重要作用,建設氣象強省,為譜寫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絢麗篇章提供堅實保障。  (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