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與三峽工程建設並無直接聯繫

2021-01-12 中國經濟網

    前段時間發生在長江中下遊流域的嚴重旱情,引發了人們對三峽工程的持續關注,甚至有人質疑,此次的乾旱及長江流域的一些氣象變化都是由三峽工程的建設所引發的。

    就一些熱點問題,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蔡其華接受了記者專訪。

    記者:前段時間,長江中下遊地區發生了嚴重乾旱,這是否與三峽工程的建設有關?

    蔡其華:2010年10月至2011年5月,長江中下遊地區降雨持續嚴重偏少,造成江河湖庫水位普遍偏低,長江中下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地發生秋冬春夏四季連旱的特大乾旱局面,乾旱範圍之廣、時間之長、抗災之急,歷史罕見。

    嚴重乾旱的主要原因是降雨持續嚴重偏少。受赤道東中部太平洋拉尼娜現象影響,2011年1至5月大氣環流系統異常顯著,南方熱帶系統偏弱,北方冷空氣活動勢力強大,流域水汽輸送通道未能有效建立,造成長江流域降雨偏少4成,其中長江中下遊偏少五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少。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蘇等省發生持續嚴重乾旱。

    眾所周知,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水電樞紐工程,在防洪、發電、航運、供水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綜合效益。科學地講,嚴重的乾旱與三峽工程的建設沒有直接關係。

    記者:有一種說法認為,三峽工程截留了中下遊的江水,造成當地河湖枯竭,這種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

    蔡其華:這種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三峽水庫的調節庫容只佔壩址斷面年徑流量的3.7%,為季節性調節水庫,僅對徑流的年內分配有所改變。根據三峽水庫的運用方式,在每年汛末的9月中旬至10月期間蓄水,這期間水庫下洩流量將較天然情況有所減少,會影響中下遊幹流及其附近洞庭湖和鄱陽湖的水位,由於是處於汛末時期,對水位影響是有限的。每年的11月至翌年的5月,三峽水庫處於消落期,下洩流量將較天然情況有所增加,不同程度地抬高中下遊幹流和兩湖的水位,對枯季供水和航運等有利。2011年長江中下遊遭受嚴重乾旱,三峽水庫1至5月水庫加大下洩流量,共向下遊補水約195億立方米,平均補水約1500立方米每秒,最大補水流量約3500立方米每秒。其中5月份向下遊補水44億立方米,水位抬升1米左右。

    記者:還有人認為,三峽工程改變了大氣環流,是造成乾旱的主因,這種說法是否科學?

    蔡其華:近些年來,全球氣候變暖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必將導致極端天氣事件多發、頻發。2006年川渝出現罕見的大旱,2007年重慶市遭遇特大暴雨,2011年長江中下遊大旱,均屬極端天氣事件。從成因來看,造成極端天氣事件的主因,是從地面到500毫巴(約5500米)之間高空天氣形勢的變化,特別是500毫巴代表高空天氣形勢的變化。三峽大壩壩頂高程僅185米,相對於5500米高度是一個微量,不致於對長江上遊高空天氣形勢產生影響。三峽工程沒有能力改變大氣環流,部分地區大旱屬降雨特枯年份發生的氣象乾旱自然現象,與三峽水庫無關。如果說因三峽工程改變了大氣環流,是造成乾旱的主因,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

    記者:長江中下遊持續乾旱對周圍水生態環境有何影響?

    蔡其華:由於長時間降雨普遍偏少,河湖水位持續下降,洞庭湖、鄱陽湖水位持續偏低,水面面積大幅下降,對工農業生產和漁業生產影響很大,對水環境造成一定影響,但尚未影響到城市供水,也未發生重大水汙染事件。根據水質監測資料分析,2011年1至4月,長江中下遊幹流水質保持在Ⅱ—Ⅲ類水,滿足水功能區和幹流沿岸工農業用水水質的要求,馬鞍山和南京江段水質有所改善。總體上,長江中下遊幹流水質沒有出現異常。

    由於長江中下遊乾旱持續時間長,造成洞庭湖、鄱陽湖等湖泊洲灘裸露,荒草瘋長,對兩湖水生態系統造成一定影響。水面面積縮小,水深變淺,大部分乾涸,土地龜裂,魚蚌螺蟹大量死亡,溼地消失,對湖區生態系統造成較大影響。

    記者:大旱之際,三峽工程在長江流域的抗旱過程中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蔡其華:三峽工程在此次抗旱過程中發揮出了一定的作用。

    今年1月以來,三峽水庫水位從175米持續消落,長江防總調度三峽水庫共向下遊補水約195億立方米(平均補水約1500立方米每秒)。尤其是5月以來,為了應對長江中下遊持續乾旱,支持中下遊沿江地區抗旱引水,長江防總先後四次加大三峽水庫下洩流量,向下遊補水44億立方米。

    據測算,因三峽水庫補水,長江中下遊幹流各站水位均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其中4、5月抬高荊江河段水位0.9米至1.2米,抬高長江中遊幹流水位0.7米至1.0米,抬高長江下遊幹流水位0.6米至0.9米。補水不僅解決了因水位下降而導致的湖北觀音寺、顏家臺閘移動泵站不能在固定基座上設置的困難,而且降低了沿江城鎮應急取水泵站和電灌站的揚程,有效提高了取提水效率。同時,航運船舶裝載率提高,中遊河段航運運輸成本下降約10%,並且初步遏制了水位下降對中下遊河道、湖泊等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取得了較好的供水、灌溉、航運和環境等綜合效益。

    記者:6月3日以來,長江中下遊及以南地區迎來入汛以來的較強降雨過程,部分地區甚至出現汛情,短時間內出現如此巨大的天氣變化,又是何種原因誘發的?

    蔡其華:6月初以來,長江中下遊幹流附近及以南地區,特別是洞庭湖和鄱陽湖水系發生了較強的降雨過程,部分地區旱澇急轉。這也證實了我們為什麼要在抗旱的同時強調堅持防汛抗旱兩手抓,高度警惕大旱之後的大汛,慎防旱澇急轉,切實做好各項防汛準備工作,特別要強化防汛抗洪指揮調度決策,保障大江大河、大中型水庫、重點防洪地區以及中小河流、小水庫、山洪災害等防洪薄弱環節的度汛安全。

    6月3日至7日,受天氣系統影響,長江中下遊幹流附近及兩湖水系發生一次大雨、局地大暴雨過程。9日至11日,受暖溼氣流影響,長江流域又發生了一次較強降雨過程,降雨主要集中長江中下遊幹流附近及兩湖水系。受局部強降雨的影響,湖北東南部、湖南北部和江西北部的部分地區發生了嚴重的洪澇災害。但是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目前汛情平穩。本次局部地區旱澇急轉,災害嚴重,主要原因是受天氣系統影響發生了強降雨。

    記者:防洪是三峽工程的重要功能之一,面對汛期的防洪形勢,三峽工程能發揮怎樣的作用?面對旱情和汛情的變化,相關部門會對三峽工程進行怎樣的調度,使其發揮最大的效用?

    蔡其華:目前,長江幹流汛期平穩,長江中下遊幹流水位仍很低,截止到6月12日8時,長江中遊主要控制站螺山、漢口、湖口、大通水位較2011年最低枯水位上漲了4米至5米,但仍低於多年6月中旬平均水位1.3米至2.9米,低於警戒水位5.9米至8.0米,還不需要三峽水庫發揮其防洪作用。

    同時,目前長江中下遊沿江的旱情已基本解除,不需要三峽水庫進行補水。因此,現在三峽水庫的調度按照國家防總批准的三峽—葛洲壩水利樞紐2011年汛期調度運用方案進行調度,要求庫水位維持在其汛限水位允許浮動的範圍內,留足其防洪庫容,為攔蓄可能出現的大洪水或較大洪水做好準備。

(責任編輯:何欣)

相關焦點

  • 中國氣象局局長:極端天氣氣候與三峽工程無關
    新華社北京3月14日電 「把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歸結為三峽工程影響,缺乏科學依據,也不會得到科學界認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三峽工程僅對周邊地區氣候有些許影響,但微不足道。
  • 專家:別把極端天氣氣候歸罪於三峽大壩
    有關專家指出:極端天氣氣候與三峽大壩無關,三峽大壩對周邊地區氣候影響微不足道。  近幾年來,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氣候、地質災害增加,中國西南地區也出現了一些影響較大的此類事件,如2007年7月川渝特大暴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西南特大乾旱等。不時有個別人把這些災害事件與三峽工程聯繫起來。
  • 國家氣候中心否認川渝高溫伏旱與三峽工程有關
    新華社記者 餘國慶 攝     國家氣候中心:目前尚無直接證據證明高溫伏旱與三峽工程有關     新華網北京8月29日電 (記者 陳玉明)     今年入夏以來,重慶、四川盆地出現了近50年來最嚴重的高溫伏旱,重慶平均降水量僅有244.5毫米,四川309.9毫米,均為1951
  • 三峽工程開工20年 專家回應八大爭議
    12月14日,是三峽工程開工20年紀念日。    20年以來,三峽樞紐成功運行10年,連續4年成功實現175米蓄水,蓄水改善了庫區航道條件,收到了防洪效益,對發電、航運也有很大貢獻。    但三峽工程從論證階段到運行10年,始終是輿論的焦點。泥沙淤積情況怎樣?西南大旱和三峽工程真有關係嗎?
  • 川渝高溫伏旱與三峽大壩蓄水無關
    今年夏季重慶、川東高溫伏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氣候變異和氣候變化的結果,既與全球變暖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率增加有關,也與今年大氣環流、下墊面熱狀況的異常有關。三峽水庫蓄水僅對局部地區的氣候產生很小的影響,影響範圍最大不超過10公裡。像重慶、四川的嚴重高溫伏旱這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完全是氣候變異和氣候變化的結果,將其與三峽水庫建設聯繫在一起沒有科學依據。
  • 三峽工程在爭議中平穩運行10年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劉紫凌 林暉 高亢)14日,三峽工程開工19周年。雖然從動議到建成,這一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引發的爭議始終不息,但專家高度認可其運行10年帶來的防洪、發電、航運效益。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調研組在長江流域多省市調研,計劃編制長江經濟帶規劃,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
  • 「超級工程」加速推進 三峽集團掀起建設高潮
    原標題:「超級工程」加速推進 三峽集團掀起建設高潮   中國
  •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建設概況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是世界上最大水利水電工程之一。早在1919年,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就曾提出過在三峽建壩的設想,以改善川江航運、開發利用長江水力資源。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三峽工程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三峽工程從1954年開始論證,至1992年批准興建,歷時38年之久。
  • 新聞背景:三峽工程建設進程
    新華網宜昌9月15日電(記者吳植、熊金超)今年可望達到175米水位運行的三峽工程,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已走過了17年輝煌歷程。  1918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了建立三峽工程的原始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
  •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強三峽工程建設期三峽水庫管理的通知
    為保證三峽工程的順利建設、安全運行和充分發揮綜合效益,合理保護、開發、利用和節約資源,保障庫區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保護水庫的生態、環境安全,促進庫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三峽工程建設期間,必須加強三峽水庫的管理。
  • 三峽躍動迷彩綠 ——湖北省宜昌市民兵建設保護三峽工程紀事
    三峽躍動迷彩綠 ——湖北省宜昌市民兵建設保護三峽工程紀事來源:中國國防報作者:裴賢 吳以瑞 朱勇責任編輯:李晶2018-10-15 11:習主席說的「勞動者」中,有工程技術人員、參建部隊官兵,還有數十萬民兵。當年,在這塊沸騰的熱土上,民兵隊伍的旗幟到處飄揚,「民兵工程」的牌子隨處可見。如今,湖北省宜昌市民兵又在守衛三峽工程安全和保護三峽區域生態環境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國慶前夕,記者來到「當驚世界殊」的三峽工程,實地採訪民兵與三峽的故事。
  • 初心不改 三十載續寫華章——三峽工程建設氣象服務紀實
    三峽工程,百年夢圓。2020年11月,水利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公布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自1991年開始提供三峽工程建設氣象服務起,氣象部門保障這一「國之重器」已三十載,在建設和運營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三峽工程
    ·三峽工程概述 ·三峽工程之最·導流明渠截流·水布埡工程提前一年勝利截流·中國人民有能力建設好三峽工程[小資料]    一臺機組轉一圈,產生價值41元假定一度電0.3元錢,三峽電站就像印鈔機,一天可產出446.4萬元。由此推算,一臺機組每轉一圈,價值約41元。
  • 三峽工程簡介
    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整個工程包括一座混凝重力式大壩,洩水閘,一座堤後式水電站,一座永久性通航船閘和一架升船機。三峽工程建築由大壩。水電站廠房和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  二期工程6年(1998-2003年),工程主要任務是修築二期圍堰,左岸大壩的電站設施建設及機組安裝,同時繼續進行並完成永久特級船閘,升船機的施工,2003年6月.大壩蓄水至35米高,圍水至長江萬縣市境內。張飛廟被淹沒,長江三峽的激流險灘再也見不到,水面平緩,三峽內江段將無上、下水之分。永久通航建成啟用,同年左岸第一機組發電。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99號)長江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_2001...
    > 為了做好三峽工程建設移民工作,維護移民合法權益,保障三峽工程建設,促進三峽庫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本條例。第四條 三峽工程建設移民工作應當與三峽庫區建設、沿江地區對外開放、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相結合。第五條 三峽工程建設移民,實行國家扶持、各方支援與自力更生相結合的原則,採取前期補償、補助與後期生產扶持相結合的方針,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
  • 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匯聚更為壯闊的力量
    從1994年正式開工,到1997年實現大江截流、2002年實現導流明渠截流、2006年全線澆築到頂,再到2010年首次實現試驗性蓄水至175米正常蓄水位目標,以及如今全面完成建設任務,三峽工程走了漫長而艱辛、偉大而壯闊的建設歷程。站在高遠的歷史節點上,更能感受到三峽工程走到這一步的不易。早在一個多世紀之前,孫中山就提出了建設三峽水閘、開發長江水電的設想。
  • 盤點最大的創新工程:三峽大壩(圖)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號稱「全球一號水電工程」,工程規模之大,技術之複雜,堪稱世界之最。  包括水庫移民工程在內,三峽工程預期總投資為1800億元,建設工期為17年,可謂是我國最浩大的工程之一。  如此龐大而複雜的工程,靠「苦做硬扛」,搞「人海戰術」,顯然是行不通的。  三峽工程的技術路線,走的是集成創新的道路。
  • 陳國階:三峽工程將來最大受害者是上海 環境影響特點
    6月14日,陳國階在鳳凰網評論頻道與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社會學系聯合主辦的「三峽工程、水壩建設與環境研討會」上,做了題為「三峽工程環境影響再認識」的發言,他在發言中從長江珍稀、瀕危物種面臨滅絕,庫區水汙染,陸生生態,地質災害等多方面分析了三峽工程對周邊生態環境的影響。
  • 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壩區)「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工程」建設概況
    1992年4月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1994年12月三峽工程正式開工,1997年9月三峽水利樞紐一期工程通過驗收;1997年11月,成功實現大江截流,二期工程建設開始,2004年三峽水利樞紐二期工程通過驗收;自2004年開始在基坑內修建右岸廠房壩段、電站廠房(與二期工程交叉)等,屬於三峽水利樞紐三期工程建設期,至2009年全部完工。
  • 三峽水利樞紐二期工程檔案資料正式通過國家驗收
    新華社宜昌11月3日電(記者 江時強、李志暉)三峽水利樞紐二期工程檔案資料日前正式通過國家檔案局驗收。驗收組認為,三峽二期主體工程檔案基本齊全,可以反映工程建設管理過程。財務檔案管理規範,照片檔案整編質量很高,竣工圖基本符合要求。全部二期工程檔案基本符合驗收大綱要求,同意通過專項驗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