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在爭議中平穩運行10年

2021-01-12 網易財經

新華網北京12月14日電(記者劉紫凌 林暉 高亢)14日,三峽工程開工19周年。雖然從動議到建成,這一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引發的爭議始終不息,但專家高度認可其運行10年帶來的防洪、發電、航運效益。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前夕,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調研組在長江流域多省市調研,計劃編制長江經濟帶規劃,依託長江建設中國經濟新支撐。

1994年12月14日,經過長達40年論證的長江三峽工程正式動工。2003年,以水庫135米正式蓄水、雙線五級船閘通航、電站首批機組發電為標誌,三峽工程投入運行。

長江水利委員會副主任魏山忠說,長江最大的問題是防洪,而三峽工程僅防洪效益一項就功德無量,「因為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這位研究長江30年的專家說,長江流域的人口、淡水資源和糧食產量均佔全國三分之一,GDP更佔到約40%。

而在從漢初到清末的2000多年間,長江平均每10年發生一次洪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說,三峽工程建成後,長江最險要的荊江河段的防洪標準提高到了百年一遇。即便出現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可通過分蓄洪工程,防止荊江河段兩岸發生幹堤潰決的毀滅性災害。

三峽工程建成後已多次通過科學調度,及時攔洪、適時洩洪,發揮削峰、錯峰作用,有效避免了特大洪峰與中下遊洪水疊加給沿岸人民造成的安全威脅,包括接受了長江有水文記錄以來第三大洪峰的全面檢驗。

曾因是分洪區而招商無門的湖北省公安縣,如今在商業區附近的圍城堤開了一道閘門「引資」,閘門外兩個大型工業園區正在建設中,來投資建廠的不乏世界知名企業。

沈國舫說:「任何一個工程項目都會對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關鍵要看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從中國是否有能力修建到是否有必要修建,從巨量的淹沒損失到工程建設經濟效益,從上遊泥沙淤積到下遊生態環境影響,三峽工程幾乎遭遇了一個水利工程能夠引發的所有爭議。實際上,全國人大1992年通過三峽工程建設決議時,反對和棄權票佔了近三分之一。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曹廣晶說:「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反對意見,三峽工程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小心。」

一年前,中國工程院組織近180名院士和專家,評估三峽工程自2008年首次試驗性蓄水以來的工作。評估組組長沈國舫認為,三峽工程從最初設計到可行性研究,從大壩建成到試驗性蓄水,體現了「科學民主、實事求是的態度」。

三峽集團早前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三峽電站10年發電總量已突破7000億千瓦時,相當於替代燃燒2億多噸標準煤,減少了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的排放,節能和環保效益顯著。

此外,三峽工程改善了重慶至宜昌660公裡河道通航條件,萬噸級船隊可從上海直達重慶,船閘貨運總量10年間增加了5倍超過億噸,運輸成本也降低了約三分之一。

如今,長江上遊地區80%以上的冶金、裝備製造、電力、汽車等產業均臨江布局,綜合交通貨物周轉量的一半通過水運完成,90%以上的外貿物資也依靠水運周轉。

儘管三峽工程綜合效益顯著,公眾依然沒有停止討論它可能造成的不利影響,包括生態環境、氣候變化、地質災害、移民發展等問題。

三峽質量檢查專家組成員高安澤認為,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但有些爭論脫離科學常識,把所有問題都怪在三峽頭上是不對的。

他以三峽大壩阻擋大氣環流,導致長江流域氣候異常,出現乾旱、洪澇等極端天氣災害的觀點為例,指出不足200米高的三峽大壩,不可能阻擋在數千米高度上進行的大氣環流。

但他確實關心三峽「清水下洩」對中下遊造成的影響。由於大壩攔蓄大量泥沙,三峽下洩的水流含沙量較低,容易衝刷河道,造成同等流量下長江水位降低。

高安澤說,這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長江中下遊的觀測和研究,妥善處理可能面對的問題。(參與採寫:李斌、俞儉、黃豔)

(原標題:三峽工程在爭議中平穩運行10年)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三峽工程運行以來的幾個問題思考
    對於三峽工程運行中出現的問題,都要認真負責地逐個研究、防範治理,將三峽工程的「利」拓展到最大、「弊」控制到最小,為長江經濟帶的持續發展和流域的人民福祉做出更大貢獻。 一、概述 三峽工程初步設計將三峽水庫蓄水分為:圍堰擋水發電期、初期運行期和正常運行期。2003年水庫蓄水至135m水位,進入圍堰擋水發電期;2007年蓄水至156m水位,進入初期運行期;2009年樞紐工程完建,具備蓄水至正常蓄水位175m的條件,仍按初期蓄水位運行。
  • 三峽工程2020年運行情況良好
    中新網宜昌12月31日電 三峽集團流域樞紐管理中心31日通報2020年三峽工程運行情況,通報稱工程運行良好,防洪、航運、發電和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發揮顯著。據通報,2020年消落期,三峽水庫累計為下遊補水164天,補水總量229.24億立方米。5月下旬,三峽水庫實施生態調度試驗,調度期間江津、宜都斷面魚類產卵總規模達5.3億顆,生態調度效果顯著。
  • 三峽工程開工20年 專家回應八大爭議
    12月14日,是三峽工程開工20年紀念日。    20年以來,三峽樞紐成功運行10年,連續4年成功實現175米蓄水,蓄水改善了庫區航道條件,收到了防洪效益,對發電、航運也有很大貢獻。    但三峽工程從論證階段到運行10年,始終是輿論的焦點。泥沙淤積情況怎樣?西南大旱和三峽工程真有關係嗎?
  • 新華社解讀「三峽工程」爭議焦點
    從論證階段到運行10年,三峽工程始終是輿論的焦點。  地質災害因水起?蓄水誘發大地震?……興建20年、樞紐成功運行10周年,暨連續4年成功實現175米蓄水之際,記者走進國務院三峽辦、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中國工程院、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等單位,向權威專家請教,並走訪了三峽壩區、庫區及下遊多個地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試圖梳理解讀籠罩在「三峽工程」上的是是非非的焦點問題。  焦點一:地質災害因水起?
  • 陸佑楣:為什麼要妖魔化三峽工程 反對沒道理
    「我幹過這麼多的大壩,最睡得著覺的就是三峽大壩,沒問題。」這就是三峽,從工程動議第一天開始,爭議與質疑,從未間斷。這還是三峽,哪怕成功蓄水至175米,哪怕全面實現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目標,仍無法消解公眾對其誘發地震,改變庫區氣候,引發乾旱等諸多疑惑。
  • 三峽樞紐工程防洪度汛紀實:中流擊水縛蒼龍
    據統計,在應對今夏高頻次洪水的過程中,三峽樞紐工程累計攔洪293億立方米,有效減輕了長江中下遊防洪壓力,在長江經濟帶發展中充分發揮了基礎保障作用。  開展設備設施、庫岸邊坡等各類防汛安全專項檢查,加強洩水建築物運行工況監視,確保汛期設備處於良好運行狀態……長江電力三峽電廠巡檢人員,每天的巡檢行程高達100多千米,上下攀爬的樓層加起來約有600層高。  監測結果表明,今年汛期,三峽樞紐工程水工建築物、洩洪設施、發電設備等均處於正常運行狀態,大壩各項運行指標良好,三峽樞紐工程經受住了建庫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 新聞背景:三峽工程建設進程
    新華網宜昌9月15日電(記者吳植、熊金超)今年可望達到175米水位運行的三峽工程,是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已走過了17年輝煌歷程。  1918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了建立三峽工程的原始設想:「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
  • 三峽工程簡介
    三期工程6年(2003一2009年).本期進行的右岸大壩和電站的施工,並繼續完成全部機組安裝。屆時,三峽水庫將是一座長遠600公裡,最寬處達2000米,面積達10000平方公裡,水面平靜的峽谷型水庫。水庫平均水深將比現在增加10一100米。
  • 三峽大壩已運行10多年,真實造價是多少?它有什麼作用?
    三峽大壩已運行10多年,真實造價是多少?它有什麼作用?三峽大壩作為我國重要的水力設施,不管是儲水量還是發電量都穩居第一,也是當今最龐大的水力發電工程。畢竟世界最大的水利電工程不是白叫的,自然高達2千億的耗資就顯得無可厚非,可真實造價超2000億,如今三峽大壩已經運行10多年,它到底是賺是虧?其實早在決定建設三峽大壩的時候,國內有很多反對的聲音,畢竟90年代我國發展才剛剛起步,建設一個三峽大壩就要投資2000多億,這樣巨大的投資,在世界水利建設工程當中也是極為少見的。
  • 新聞背景:三峽工程大事記
    新華網宜昌10月26日電(記者吳植 馮國棟)26日9時,世界最大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首次達到175米正常蓄水位,這標誌著其防洪、發電、通航、補水抗旱等各項功能達到設計要求,自此將可以充分發揮效益,全面接受檢驗。三峽工程從構想、設計、建設、運行到如今步入全面收穫期,十八年來,經歷了一件件值得記錄的大事件。
  • 三峽水利樞紐工程
    1992年4月3日,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正式開工。工期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7年。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準備工程外,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築,導流明渠開挖等。
  • 三峽工程效益背景材料
    2010年10月26日9時,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至175米,這是三峽工程建設的重要裡程碑,標誌著三峽工程將全面發揮防洪、抗旱、發電、航運、補水等綜合效益。長江中遊地區防洪能力將得到明顯提高,特別是荊江地區防洪形勢將發生根本性變化,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將為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提供可靠保障。
  • 資料:三峽工程簡介
    三峽工程全稱為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1992年4月3日,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並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1994年12月14日,三峽工程在前期準備的基礎上正式開工。  -工期  三峽工程分三期,總工期17年。
  • 海內外關注三峽大壩防洪能力 水利部專家回應質疑
    中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也再次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 有了三峽工程為何長江防汛還是緊張?北京央視新聞報導,針對近日關於三峽工程防洪能力的質疑,中國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陳桂亞進行了回應。 陳桂亞解釋,三峽工程是長江防汛體系中的骨幹工程,地位重要、效益巨大,但並不能「包打天下」。今年長江防汛緊張主要是長江流域,尤其是中下遊降水多導致的。
  • 資料:三峽工程--永載史冊的世紀豐碑
    蓄水通航一年來三峽工程運行正常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18日發布消息稱,蓄水、通航一年來,三峽工程樞紐、水庫及通航設施運行正常。  2003年6月,三峽工程順利實現水庫初期蓄水和雙線五級船閘通航,工程進入邊建設、邊運行、邊生產的階段。  蓄水一年來,三峽樞紐處於正常的安全運行狀態。
  • 如何自駕世界超級工程、我國免費的5A景區:三峽大壩?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水利工程從1994年正式開工,到2009年竣工,到今年已經平穩運行10個年頭,三峽工程大壩除了完成超級任務外,自身也成為一個超級景點三峽大壩處於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鎮境內,全長約3335m,壩高185米,是一個不折不扣的
  • 三峽水庫蓄水白帝城成江中孤島(組圖)
    156米蓄水目標成功實現後,三峽工程由圍堰擋水發電期正式轉入水庫初期運行期,其防洪、發電、通航三大功能開始全面發揮。  中國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稱,從9月20日晚上10點到昨天上午8點,三峽水庫水位由135.5米達到155.36米,累計蓄水量超過100億立方米。  為什麼蓄水到155.36米,就宣布實現156米蓄水目標?
  • 三峽工程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1995年,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和國務院三峽建委聯合批准《三峽工程施工區環境保護實施規劃》,施工區徵地移民安置區環境保護規劃也編制完成並通了主管部門審查。同時,在工程施工總體規劃中,還充分考慮了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的要求,對重點部位還制定了專項規劃。 過去12年,結合工程建設和實施規劃,中國三峽總公司實施了汙染預防和治理項目。
  • 三峽大壩,承受了多少非議和委屈!
    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在微信公號推出一篇題為「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談三峽大壩安全監測系統和壩體變形現狀」,本意是直面時下的質疑。殊不知,有媒體將這篇文章題目改為「專家組:三峽工程運行安全可靠,壩體變形處於彈性狀態」,多少有點讓外媒和一些普通讀者誤以為三峽大壩真的存在變形現象。
  • 孫天任:今天如何評價黃萬裡對三峽工程的擔憂?
    你也許不知道,儘管三峽於2003年開始蓄水,2006年大壩落成,2010年開始蓄水至175米,但這座由全國人大批准建設的偉大工程至今仍處於實驗性運行階段。 一般來說,我國的水利工程在建設完成後經過半年至一年(即經過一個汛期)運行後,即可進行驗收。但對三峽這樣的萬年工程,國家抱著明顯的審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