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論證階段到運行10年,三峽工程始終是輿論的焦點。
地質災害因水起?蓄水誘發大地震?……興建20年、樞紐成功運行10周年,暨連續4年成功實現175米蓄水之際,記者走進國務院三峽辦、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中國工程院、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等單位,向權威專家請教,並走訪了三峽壩區、庫區及下遊多個地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試圖梳理解讀籠罩在「三峽工程」上的是是非非的焦點問題。
焦點一:地質災害因水起?
庫岸趨於穩定,地質災害漸趨平緩
三峽地區歷史上就是地質災害多發區,記載的大型崩塌滑坡就有10餘處之多。三峽蓄水以後,庫區地質災害情況如何?
據三峽集團副總經理張誠介紹,自2003年開始初期蓄水以來,近壩段幹、支流的天然庫岸和已防護好的人工堆積庫岸均未發現較大規模的滑塌等變形現象,岸坡整體穩定性較好;局部出現了小範圍變形與調整等正常的庫岸再造現象。總體情況符合初步設計結論。
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9月175米試驗性蓄水以來至2012年8月31日,三峽工程庫區共發生新生地質災害險情401起,其中湖北庫區112起,重慶庫區289起。在這401起地質災害險情中,絕大部分發生在試驗性蓄水第一年(2008年),佔總數的83%。此後,隨著庫岸逐步趨於穩定,地質災害發生率銳減,並漸趨平緩。
焦點二:蓄水誘發大地震?
專家給出否定的答案
近年來,一旦我國西部地區發生強震,就有人把矛頭指向三峽工程。這種說法是否符合客觀事實?
對於汶川地震、蘆山地震等西南強震是否由三峽水庫誘發,專家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2008年「5·12」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北部邊緣的龍門山地震帶,屬地下深層次板塊碰撞的結果。而三峽大壩所在的黃陵背斜屬於揚子準地臺中部的上揚子臺褶帶,兩者所處的區域構造條件截然不同,完全沒有區域構造上的聯繫。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曹廣晶說:「三峽水庫蓄水是不可能觸發汶川地震的。」
焦點三:兩湖喊渴伏危機?
三峽水庫調度產生一定影響
近年來,洞庭湖、鄱陽湖等長江中下遊地區出現了數次嚴重旱情,一些觀點認為這與三峽蓄水有很大關係。而在湖南、江西省內,希望在洞庭湖和鄱陽湖湖口設閘攔水的呼聲也日益高漲。三峽蓄水到底對洞庭、鄱陽兩湖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中國工程院的評估報告對此做了更詳細的分析:「三峽水庫調度對洞庭、鄱陽兩湖水資源利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汛後蓄水期間,長江幹流水位下降,經荊南三口進入洞庭湖的水量減少,兩湖出湖水量增加,枯水期提前,枯水位降低,對灌溉、供水及生態環境用水產生一定影響。」
焦點四:護岸工程會「崩岸」?
可以保證堤防安全
三峽工程運用後,因清水下洩,水流挾沙能力增大,長江中下遊的河勢是否穩定,護岸工程的「崩岸」問題是否可控,廣受社會關注。
實測資料表明,三峽水庫自2003年蓄水以來,壩下遊河道衝刷主要發生在宜昌至城陵磯河段,全程衝刷已發展到湖口以下,衝刷的速度和範圍大於論證階段的預計,但河勢總體上尚未發生巨大變化。今後通過加強河道監測,實施荊江河段河勢控制應急工程,可以保證堤防安全。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