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天任:今天如何評價黃萬裡對三峽工程的擔憂?

2021-01-08 觀察者網

你也許不知道,儘管三峽於2003年開始蓄水,2006年大壩落成,2010年開始蓄水至175米,但這座由全國人大批准建設的偉大工程至今仍處於實驗性運行階段。

一般來說,我國的水利工程在建設完成後經過半年至一年(即經過一個汛期)運行後,即可進行驗收。但對三峽這樣的萬年工程,國家抱著明顯的審慎態度。在大壩落成後十多年的今天,國務院終於對三峽開展了整體竣工驗收,待驗收通過便會進入正式運行。過去數十年來,三峽論證與建設過程中的種種激烈交鋒,三峽到底是「利國利民」、還是「禍國殃民」,或許可以從這十多年的運行中得出一個階段性的結論。

正如上世紀80年代出版的反壩派文集《長江、長江:三峽工程論爭》中指出的那樣,「三峽工程,是上,還是不上?顯然主要是一個科學論證問題。」在可以追溯到50年代的三峽工程存廢之爭中,正反雙方均提出了種種觀點,並給出了各自的論證。正方認為,三峽工程將有三大主要貢獻,為:向華中、華東和川東地區供電;顯著改善川江的通航條件;解決長江中下遊、特別是荊江河段的防洪。反方則認為:三峽工程所提供的電力少且貴;大壩導致的淤積將堵塞重慶港,乃至洪水將淹沒江津合川的田地;防洪效益有限。

科學的精髓在於實證。唇槍舌劍你來我往,各有各的邏輯與證據。但真正評判誰對誰錯,依賴的不是言辭,而是事實。在三峽運行十多年之今日,讓我們以《可行性研究報告》與黃萬裡先生的建言作為正反方的代表,回頭再看雙方當年的爭辯,用事實來判斷當年斷言的孰真孰偽。

三峽工程全景

發電效益


「三峽水電站裝機容量1768萬千瓦,年發電量840億千瓦時……它將為華東、華中地區供應可靠、廉價、清潔和可再生的能源,並對緩和兩地區的能源供應緊張、煤炭運輸巨大壓力和減少環境汙染起到重大的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

「三峽壩工經濟可行性是根本不成立的,它比山區大中型電站每千瓦投資要貴兩三倍」「論經濟效益,此壩每千瓦造價三四倍於一般大中型壩,其經濟可行性並不成立」「三峽電站20年內只有工費支出,沒有電費收入,國家財力不堪負擔。」《致江澤民總書記等的三封信》

正在吊裝的三峽水輪機轉輪 圖/張愛忠

如黃萬裡先生所說:「攔河築壩技術久已成熟,不成為是否可行的條件。同樣,政治條件中組織法權、移民賠償等問題在我國都能解決……這些都可以資金衡量,可併入經濟條件,一起核算其可行。」巨資興建的三峽工程能否收回成本,依賴於水力發電情況是否達到預期的經濟效益。

以1993年5月末價格,國家批准三峽工程建設的靜態投資概算為1352.66億元,包括樞紐工程的500.9億元、輸變電工程322.74億元和水庫移民搬遷與安置的529.02億元,按照物價和利率等影響因素測算,動態總投資合計2485.37億元。2005年9月,三峽左岸電站的14臺機組提前一年全面發電,2008年10月,右岸電站12臺機組提前一年投產。在2014年,三峽工程全年發電量達988億千瓦時,不但超過了規劃時的840億千瓦時,更超過此前長期位居世界首位的伊泰普水電站,創造了新的世界最高紀錄。截止2017年3月1日12時28分,三峽電站的總發電量達1萬億千瓦時,按照上網電價0.26元計算,為2600億元,已經超過了總投資。

水電作為我國上網電價最低的電,拉低了電價,惠及全國用電戶。

三峽投產正好趕上了我國經濟的大發展時期,1992年人大通過興建三峽工程的議案,當年全國發電量 7470 億千瓦小時,到了2016年,我國用電量已達5.9萬億千瓦時。可靠、廉價、清潔和可再生的三峽電,也緩解了新世紀初我國電力一度緊張的局面。此外,三峽還促進了我國特大型水輪發電機相關技術的消化和吸收,在建設三峽左岸電站時,14臺機組由兩個國外聯合體中標,而到了三峽右岸電站,12臺機組中已有8臺是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國產化機組。而正在建設中的金沙江白鶴灘水電站,所使用的16臺世界最大的百萬千瓦級機組,全都是國產的。

通航能力


「目前川江通過能力僅約1000萬噸。主要原因是川江航道坡陡流急,在重慶至宜昌660千米航道上,落差120米,共有主要礙航灘險139處,單行控制段46處。三峽工程修建後,航運條件明顯改善,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運輸成本可降低35%~37%。」《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

「此壩建成蓄水後將使金沙江與四川盆地下來的河槽中的礫卵石和部分懸沙在重慶沉積下來,形成一水下堆石壩,堵塞重慶港,其壅水將淹沒合川、江津等城鎮、殃成數十萬人民淹斃的慘劇。此壩永不可修。」《水經論從• 治水原理·關於長江三峽修建高壩的可行性問題》

三峽升船機——全球最大的「超級電梯」 圖/孫榮剛

長江是貫通中國中部地區東西向的「黃金水道」,三峽工程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善湍急川江的運輸條件,而這也是三峽工程論爭中最受人關注的焦點。黃萬裡先生認為:「長江上遊最重要的造床料為礫卵石。卵石不同於泥沙,洩沙孔也排不出去。若建了大壩,每年上億噸的卵石將無法出川,而在上遊淤積起來。此壩蓄水後不出十年,卵石夾沙隨水而下將堵塞重慶港;江津北碚隨著慘遭洪災,其害將幾十倍於1983年安康漢水驟漲21米、淹斃全城人民的洪災。最終被迫炸壩,而兩岸直壁百米,石碴連同歷年沉積的卵石還須船運出峽,向下遊開闊之地傾倒。航運將中斷一兩年。不知將如何向人民交代。」

新中國曾在三門峽水庫的淤積上有過沉重教訓,三門峽修建僅4年,淤積便達36.5億立方米,導致上遊渭河的河床不斷淤積抬高,使得關中沃土受到嚴重的洪澇威脅。三峽雖然能夠加深川江的水位,但同時也必然會發生一定程度的淤積,問題在於淤積量有多大,是否會導致十年即堵塞重慶港。

據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監測統計,三峽修建前,重慶寸灘斷面平均卵礫石來量22萬噸,僅為「每年上億噸」的2‰。而三峽蓄水以來,更減少至年均4萬多噸。泥沙的情況也與之類似,自蓄水至2010年底,三峽幹流庫區共淤積泥沙11.68億噸,年均約1.46億噸,僅為論證預測時的1/2。隨著上遊金沙江以及雅礱江、大渡河等主要支流上大型水利設施的修建,可以預期,在未來淤積的趨勢將進一步減緩。

三峽船閘的運行貨運量(萬噸)

與建庫前相比,儘管確實有局部河段產生礙航現象,但川江總體通航條件大為改善,庫區100多處主要險灘被淹,5000噸級單船和萬噸級船隊可以直達重慶港。上世紀90年代,三峽下遊38公裡處的葛洲壩年過閘貨物量為1000萬噸左右,據此,三峽船閘設計了年通過量萬噸級的永久船閘,預計2030年達到飽和。但實際上隨著航運條件的改善和經濟的發展,大量貨物選擇水路運輸,三峽船閘通航後第9年的2011年即突破萬億噸,2014年已達到1.2億噸。這也導致大量船舶等待時間延長,甚至不得不使用滾裝船和運輸車輛實施「水—陸—水」的翻壩運輸。為了緩解船閘壓力,三峽不但新建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升船機,而且第二船閘的也已開始調研工作。三峽建成十多年來,重慶港不但沒有被堵塞,反而成為了西南地區的入海口。

防洪作用


「目前,中遊地區受洪水威脅的居民人數約為1000萬人,預期在工程可能生效時將增至 1450萬人。三峽水庫提供的 310億立方米的防洪庫容將有效地控制大至 1000年一遇的入庫洪水,從而使中遊平原地區免遭淹沒。」《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

「長江上中下遊的防洪治理依靠水庫蓄洪節流其效果是較小的,遠不如堤工、河道疏浚等其他方法。主要原因是長江的洪流時程表現為量大而峰平,蓄洪能抑低峰頂很少。」《長江三峽高壩永不可修的原由簡釋·論三峽水庫的防洪效果及長江中下遊的治理》


1998年特大洪水的洪峰通過三峽導流明渠 圖/黃正平

防洪能力雖非三峽爭論的焦點,但卻是新中國開始規劃三峽的主因。萬裡長江,險在荊江。長江自三峽流出後,進入地勢平緩的江漢平原,沉積速度大於侵蝕速度。隨著河床的抬高和大堤的修築,每到汛期,荊江就成為地上懸河,洪水水位高出兩岸地面6~10米,一旦決口就是覆頂之災。1954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雖然使用了分洪區等手段,仍導致湖北全省超過3萬人喪生,受災田地超過2000萬餘畝,受災人口超過1000萬。此後水利部門開始規劃三峽工程,希望一勞永逸地解決荊江防洪問題。在50年代,由於技術限制,三峽工程擱置下來;而到了80年代,再次提出三峽工程的緣由,仍然是洪水的威脅。

在三峽工程修建前,荊江段僅僅依靠堤防,只能防禦十年一遇的洪水,加上荊江分洪區,約可防禦四十年一遇洪水。1998年洪水的峰值並不高,為6.33萬立方米/秒,不到二十年一遇,但持續時間長,總洪水流量較高。導致大堤幹堤上出現了9000多處險情,動用了670多萬人進行搶險和搶護。荊江分洪區自1954年以來再次準備使用,臨時轉移人口30萬。但分洪雖然可以緩解下遊壓力,但在分洪區造成的損失也極為巨大,預計經濟損失超過百億元,因此最終沒有動用。

三峽在2010年和2012年,都迎來了峰值超過7萬立方米/秒的洪水。經過三峽水庫後,出庫流量不到5萬立方米/秒,大堤幹堤上只是出現了一些散浸的小險情。如果沒有三峽工程,宜昌、枝城、沙市乃至漢口都可能超警戒水位,大量人員都將上堤巡查搶險,部分分洪區也會進行分洪。據估算,僅2010年三峽攔截的洪水,其防洪效益就達266.3億元。

2012年71200立方米/秒洪水調度過程,三峽對荊江洪水的削峰能力無可替代。

相對於反方觀點,在荊江區域片面依賴堤工和河道疏浚,不可能達成三峽的效果。也有人認識三峽僅能控制長江上遊水量,對中下遊洪水並無作用。但以荊江段而言,宜昌(三峽)的水量佔據沙市(荊州)流量的95%,城陵磯(嶽陽)流量的76%,漢口(武漢)流量的66%,可見長江中下遊的洪水主要來自於三峽以上的上遊地區。三峽工程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相當於4個荊江分洪區的蓄洪量。而隨著上遊幹流和主要支流上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建設,洪水對長江中下遊的威脅將進一步削弱。

展望三峽


當然,以上並非是說三峽反對者當年的立論都是不成立的,例如清水下洩、庫區地質災害等也都客觀存在。但這些問題在論證時已經納入了考量,今天也有妥善措施加以處理。三峽工程技術總負責人潘家錚院士曾說過:對三峽工程貢獻最大的人是那些反對者。一些反對意見讓三峽的論證更科學,施工更完善。但是,區分合理的質疑和無稽之談也是必要的。在網上流傳的種種流言中,有些是前人的說法,在實踐中已經被否認了;有些是完全虛構的;更有無恥者冒用逝者名義信口胡言。而區別真偽的工具,仍在於邏輯與實證。

誠如參與三峽等多個水利樞紐建設的陳祖煜院士所言:「無論是『反壩主義者』,還是『建壩主義者』,只要遵循科學的發展觀,實事求是地開展調查和研究,是可以找到共同語言的。但是那種羅織、放大、編造大壩的缺點,再予以誇大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除了在發電、航運、防洪等方面的巨大作用外,三峽工程還能夠優化水資源的調度。但更重要的是,三峽工程與此前建設與之配套的葛洲壩工程,實現了中國水電水利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培養了大量水利水電人才。經歷了命途多舛三峽工程之後,在新世紀,中國陸續在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烏江建設了成規模階梯開發的大型水利樞紐,包括世界最高的大壩(拱壩)——錦屏一級水電站大壩,世界最高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壩——水布埡水電站大壩等,在工程難度上甚至不輸於三峽。三峽建設者們在金沙江上興建的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四座水電站,裝機容量相加起來又是兩座新的三峽。

新三峽美景依舊 圖/黃正平

相關焦點

  • 黃萬裡是誰?
    先後於唐山交通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就讀,是第一個獲得美國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人,也是唯一反對修三門峽工程和三峽大壩的人。在當時流傳"聖人出,黃河清"的言論下,黃萬裡是唯一反對建造三門峽水庫的與會者,並與其他專家在會上進行了七天的辯論。黃萬裡教授生前曾說過:"我對三峽工程的意見,屢屢上書中央,先後六次,屢挫屢上。我要求中央領導給我三十分鐘的時間,聽我匯報就可以把問題講清楚,可惜無此機會。
  • 三峽吹哨人黃萬裡的悲壯人生!
    原來是三門峽工程正式上馬,庫區農民必須全部搬遷,為國家重點工程讓路。陝西渭南地區近30萬庫區移民及其子孫後代的命運從此發生逆轉。人們告別故土,踏上離鄉背井、顛沛流離的不歸路。經過反覆動員,他們在「堅決支持國家建設!」「犧牲我一家,幸福千萬家!」的口號聲中痛別家鄉。此行的目的地是寧夏。
  • 是誰最早發現三峽大壩彈性變形的?
    如果三峽大壩真的存在安全風險,那也應該有安全風險應急預案,並且及時向公眾說出來,畢竟沒有任何一個工程能萬無一失。 我們億萬人理解三峽大壩,三峽工程方面也要理解大眾的擔心,相互理解,及時公布,才能有更好的溝通,以及更多的支持。
  • 當年反對建三峽的那些「預言」應驗了嗎?我們為什麼需要三峽?
    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也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中國經濟周刊》特別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浩、中國三峽集團總工程師張曙光、水利部水旱災害防禦司副司長王章立、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等專家,回答公眾關切,推出「三峽三問」專題報導。今天刊發的是「三峽三問」之三。「三峽大壩若建成,終將被炸掉」。
  • 於乎:三峽工程為何令我們如此糾結?
    近期,關於三峽工程的爭議終於最終得到官方層面承認。國務院常務會議近期召開會議討論通過《三峽後續工作規劃》(下稱《規劃》)和《長江中下遊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同時指出,三峽工程在發揮巨大綜合效益的同時,在移民安穩致富、生態環境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還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問題,對長江中下遊航運、灌溉、供水等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 海內外關注三峽大壩防洪能力 水利部專家回應質疑
    中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也再次成為海內外關注的焦點。 有了三峽工程為何長江防汛還是緊張?北京央視新聞報導,針對近日關於三峽工程防洪能力的質疑,中國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陳桂亞進行了回應。 陳桂亞解釋,三峽工程是長江防汛體系中的骨幹工程,地位重要、效益巨大,但並不能「包打天下」。今年長江防汛緊張主要是長江流域,尤其是中下遊降水多導致的。
  • 陸佑楣:為什麼要妖魔化三峽工程 反對沒道理
    三峽工程爭議了多少年,陸佑楣辯護了多少年,爭議聲浪越大,辯護音調也越高。支持的人會說,這是權威的聲音,因為他幾乎全程親歷了三峽工程的建設運行,有調查才有發言權;反對的人則指責,這是替利益代言,他曾是三峽開發總公司的負責人,豈有自己反對自己的道理。
  • 從衛星地圖看三峽大壩
    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水利工程了。對於這種工程來說,尤其三峽這種大型工程,一般分成交工驗收與竣工驗收。交工驗收,使用幾年後,確保沒有問題,就可以竣工驗收啦。而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也代表著三峽工程完成了這麼多年的階段性檢驗。一、從衛星地圖看三峽大壩首先,我們打開國產軟體BIGEMAP地圖下載器,右上角搜索框搜索三峽,定位到三峽大壩放大看。
  • 世紀工程三峽大壩,建造初期引爭議,如今只對外國人收費門票
    提起三峽大壩,這是無數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中國基建的一大成就之一。三峽大壩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在發揮著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三峽大壩建成後,形成長達600公裡的水庫,採取分期蓄水,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 百年後,三峽大壩沉澱的泥沙怎麼處理?專家:蓄清排渾,盛世豐碑
    ——三峽工程1992年4月3日下午2點半,北京全國人大代表紛紛踏入人民大會堂。今天,他們將要決定一個偉大工程的命運。這就是中國人做了將近一百年的夢——三峽工程。在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表決一項工程,這在新中國的歷史上還是首次。
  • 三峽工程如何抵禦「洪荒之力」?
    和它的夥伴們 今天我們一起聆聽 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黨組書記馬建華 中國三峽集團總工程師張曙光的詳細講解 帶我們了解三峽工程和水庫群如何抵禦「洪荒之力」?
  • 三峽工程如何突破技術難題?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於露  近日,水利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向社會公布,三峽工程日前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根據驗收結論,三峽工程建設任務全面完成,工程質量滿足規程規範和設計要求、總體優良,運行持續保持良好狀態,防洪、發電、航運、水資源利用等綜合效益全面發揮。
  • 2000億耗時12年建成的三峽大壩,現在三峽大壩回本了嗎?
    花費2000億耗時12年建成的三峽大壩,14年過去了,為什麼當時會有9位專家極力反對,那現在三峽大壩回本了嗎? 1994年三峽大壩開工之初,還有包括清華大學教授黃萬裡在內的9位專家反對,因為這個重大工程有一些他們認為的隱患在,主要有以下幾點。
  • 三峽工程開工20年 專家回應八大爭議
    12月14日,是三峽工程開工20年紀念日。    20年以來,三峽樞紐成功運行10年,連續4年成功實現175米蓄水,蓄水改善了庫區航道條件,收到了防洪效益,對發電、航運也有很大貢獻。    但三峽工程從論證階段到運行10年,始終是輿論的焦點。泥沙淤積情況怎樣?西南大旱和三峽工程真有關係嗎?
  • 如何自駕世界超級工程、我國免費的5A景區:三峽大壩?
    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峽水利工程從1994年正式開工,到2009年竣工,到今年已經平穩運行10個年頭,三峽工程大壩除了完成超級任務外,自身也成為一個超級景點三峽大壩處於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鎮境內,全長約3335m,壩高185米,是一個不折不扣的
  • 國資委:三峽集團有責任告訴公眾三峽工程的真實狀況
    2010年,三峽集團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90億元,合併利潤總額141億元,在央企中按利潤排名第15位。  對於公眾關心的氣候變化和移民問題,陳飛說,三峽集團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益,緩解了長江中下遊的抗旱用水緊張。  今春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遭遇罕見大旱。有評論認為,是三峽工程導致了氣候的異常。
  • 盤點最大的創新工程:三峽大壩(圖)
    三峽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對記者說,三峽工程吸收和採用了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貫穿三峽工程的全過程。  三峽工程形成的科技成果豐碩:1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00多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00多項專利,建立工程質量和技術標準100多項,同時創造了100多項世界紀錄。因此,可以說,三峽工程是最大的創新工程。
  • 鏡鑑:三門峽工程「學費」昂貴,被迫改建再改建|黃河交響曲③
    三門峽大壩側影事實正朝著黃萬裡所擔憂的方向一步步地發展。在隨後的許多年裡,三門峽工程的運用方式雖幾經調整,但三門峽工程對渭河造成的危害卻仍在繼續。類似的不滿和爭議也就不免時常出現。面對實際情況,國務院責成水利部研究三門峽大壩改建問題。
  • 中國首次橫斷長江三峽 三峽工程進入最後攻堅
    11月6日電 (記者熊金超 劉紫凌)中國一流的水利、壩工專家指揮裝備精良的施工隊伍,於今天上午10時,成功截斷長江三峽,為在這裡興建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作好了最後攻堅的準備。  明渠截流 再創紀錄  今天上午9點05分,三峽工程導流明渠截流留儀式開始。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李鵬,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鄒家華出席儀式。9點10分,吳邦國副總理宣布截流令。5平方公裡的三峽工地機聲隆隆,人頭攢動。一輛輛滿載的大噸位的施工運輸車,在長江右岸排成長龍,源源不斷地將大塊石料運往導流明渠的上下遊圍堰。
  • 三峽工程審計:10年審20次1萬字報告 資料以噸計算
    新華社發  根據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關於三峽工程竣工驗收相關要求和國務院部署,審計署於2011年6月至2012年2月對長江三峽工程竣工財務決算草案進行審計。這也是審計署10年來第20次對三峽工程進行審計。6月7日,審計署對外公布審計結果。這份近1萬字的報告,凝聚著1400多名審計人員近兩年辛勤工作的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