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後,三峽大壩沉澱的泥沙怎麼處理?專家:蓄清排渾,盛世豐碑

2020-12-26 shans心理

「長江上的鋼鐵長城,千年萬年不垮!」——三峽工程

1992年4月3日下午2點半,北京全國人大代表紛紛踏入人民大會堂。今天,他們將要決定一個偉大工程的命運。這就是中國人做了將近一百年的夢——三峽工程。

在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表決一項工程,這在新中國的歷史上還是首次。這一天對於人大代表、三峽移民、荊江百姓,甚至中華兒女來說,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值得歷史永遠銘記。

為什麼呢?因為它不僅有勘測、科研、論證和建設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工程之外的問題也讓人一籌莫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三峽工程在中國人的眼裡就是一個不敢奢求的夢。當歐洲和美國依靠工業革命迅速強大起來的時候,中國卻像一個遲暮的老人一樣,一步步走向衰敗。多少年來,近代歷史的恥辱一直壓在中國人的心頭上。如果三峽工程可以建成,那它對於中國人來說,無異於一劑振奮民族精神的強心針。

可想而知,大會的過程中有多麼肅穆、緊張。雖然贊成、反對、棄權以及不表決的代表都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是抱著對子孫後代負責的態度來行使自己手中的權利。

順利的是,這次會議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這個讓國人企盼了近百年的夢想終於要成真了。不過,夢想剛剛敲定,現實就擺出了一個巨大難題——三峽庫區的百萬兒女怎麼辦?

根據規劃,當三峽蓄水至175米水位時,120萬人將要離開家鄉,這相當於一個歐洲中等國家的人口,其困難程度可想而知。

但在國家與民族的利益面前,這120萬兒女義無反顧地離開了家鄉,用無怨無悔地奉獻與犧牲,去促成這曠世工程的第一步。

途中有一個場景特別的感人。

一位中年漢子把家中的物件全部搬上車後,突然對家人說自己忘了一件事,要回家一趟。這個中年人在搬家的過程中一直十分冷靜,甚至沒有顯出一點悲傷的表情,大家都信以為真。誰知他跑回自家門前,呆立了一會兒之後,竟對著山野「啊」的一聲大喊起來,淚水也隨之奔湧而出。

等眼淚流夠了,他用手往臉上胡亂抹了一把,回到了車上。家人問他忘了什麼事,他只是回答:「沒事了,走吧,咱們去新家。」

其實在當時,很多人都是這樣,將不舍之情藏於內心,國家大義露於言表。在2002年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上,這份獎項被頒給了百萬三峽移民,主持人說:

「正是他們犧牲了小家的利益,服從了國家的利益,保證了三峽工程的開工和建設!」

話剛出口,在電視機面前的億萬國人的心,無一不被打動!

為什麼說三峽工程惠及億萬百姓?

中國人的三峽夢,最初是由孫中山提出來的。當時,他想充分發揮出三峽中的水力資源、電力和航運。新中國成立之後,消除水患又成了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於是防洪便成了重中之重。

從孫中山提出的三峽夢,到新中國成立後想要迫切解決的問題,蘊含了對億萬百姓的三大惠利,分別是防洪、發電和航運。

防洪

從1931年到1949年的18年中,荊江兩岸有16個年份遭遇洪災,幾乎年年有水患。住在江邊的居民,每到夏季都提心弔膽的,生怕哪天江水暴漲,淹沒了自家房子。而且,所流經的漢江平原又是魚米之鄉,每次洪水爆發,損失都會十分慘重。

但三峽大壩建成之後,徹底改變了荊江地區的防洪形式,住在荊江兩岸的居民不用再每天提心弔膽,來漢江平原投資的商家也不會再瞻前顧後。三峽大壩的修建,無疑對長江中下遊地區正常的社會生活提供了保障。

據調查顯示,三峽工程建成之後,每年防洪的直接經濟效益達到22億至25億元。如果遇到特大洪水,一次就可以避免幾百億元的損失。

發電

資料顯示,截止至2009年8月底,三峽電站累計發電量達到3400多億度,相當於一兩億噸煤炭。如果採用開採煤礦的方法,要活的這樣的電能,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但三峽電站完全依靠自然的力量,為國家節省了大量人力資源。

除此之外,三峽電站還減輕了能源的運輸壓力。中國的煤炭資源大部分在北方,而缺電的地區又在南方,這對運輸業造成了極大影響。當三峽大壩建成之後,電能將通過電網直接輸送到南方地區的千家萬戶之中。

還有一點是,三峽電站也是「西電東輸」的一部分。從三峽電站輸送到廣東的電能,極大緩解了廣東的電能危機。同時,比如上海等經濟高速發展而能源緊缺的城市,也得到了了有效的電力保障。

航運

三峽工程建成之後,在峽江上行船變得將不再困難,船舶的運輸成本也將大幅降低。例如,一個貨櫃從重慶運到上海,走高速要花10000元,走鐵路要花6000元,但走水運只需花3500元。

低運輸成本讓商家趨之若鶩,在2005年,重慶水路貨物和貨櫃周轉量第一次超過了鐵路。三峽的航運帶來了商機,給周邊城市帶來了無限希望。

一百年後上遊沉澱的泥沙怎麼處理?

水利專家黃萬裡在生前曾斷定:

「不出10年三峽水庫就會泥沙卵石淤死、長江就會斷航,20年之內三峽只有投資沒有收益!」

可惜的是,黃萬裡先生卻預言錯了。以今天的視角來看,三峽大壩取得的大都是成就。三峽大壩,絕對是一座盛世豐碑!

那麼,三峽大壩淤積的泥沙是怎麼處理的呢?一百年後會出問題嗎?

三峽水庫對庫區淤積泥沙採取「蓄清排渾」的優化方式,即是蓄積清水、排除渾水、

排除渾水

由於河水存在汛期,所以三峽水庫上遊的來沙量和來水量在一年內分配是不均勻的、其中,每年的7-9月是汛期,這時候的來水量和來沙量佔到全年的50%以上,於是就可以讓水庫水位保持在145米,人為製造洪峰,將泥沙帶走。

蓄積清水

汛期過後,水中含沙量變小,這時候就可以開始蓄水了。一般從10月份開始,蓄積到11月末,水位達到175米,以保證發電和航運效益。

除了利用「蓄清排渾」的優化方式外,在三峽大壩的上遊也會建立一匹大型水庫,投入使用後,攔沙效果也十分明顯。在利用多種方式的綜合治理下,黃萬裡先生的預言不攻而破。即使在100年之後,三峽大壩也不會因為淤泥而出現任何問題。

最後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創造了一系列的「世界之最」,許多指標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記錄,是地球上屈指可數的「世界名壩」!

2006年,三峽大壩全線建成,一位義大利記者在現場感嘆:「三峽大壩,如同長城和天壇一樣,是外國人到中國必須要去看的地方。」

那麼,你去過三峽大壩嗎?

相關焦點

  • 美國專家說三峽大壩壽命只有50年,那到期後我們應該怎麼辦?
    今年以來長江中下遊再次出現百年一遇的洪水,而三峽大壩的防洪和錯時洩洪的作用頓時凸顯,我們再也不需要遭受像98年那樣的巨大損失。所以,時至今日我們完全可以確信,三峽大壩的修建絕對是利大於弊,而且是一件惠及百年的大工程。
  • 三峽工程開工20年 專家回應八大爭議
    記者採訪了權威專家,並走訪了三峽壩區、庫區及下遊多個地方,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試圖梳理解讀籠罩在「三峽工程」上的焦點問題。    綜合新華社電    泥沙淤積埋大壩?    研究證明三峽入庫泥沙量持續減少    有媒體2011年報導,在三峽工程建設以前,對於長江上遊的泥沙將大量淤積在大壩內的問題,已故中國著名的水利專家、清華大學水利系教授黃萬裡認為,長江上遊最重要的造床料為礫卵石。若建了大壩,每年上億噸的卵石將無法出川,而在上遊淤積起來。
  • 三峽大壩之憂
    中國的科學家稱,大壩阻擋了淤泥流向下遊,使包括上海地區在內的長江入海口收縮,海洋的鹹水正在倒灌入內陸。世界野生動物協會(WorldWildlifeFederation)今春公布的一份報告稱,通過大壩的水流速度目前正在加快,對下遊的防洪大堤造成破壞。未經處理的汙水和化肥殘留物被不斷排入大壩水庫,導致巨型水藻生長泛濫,並威脅到下遊的水供應。而水庫水位的波動也被認為是湖南省農民所遭遇奇特鼠災的根源。
  • 世紀工程三峽大壩,建造初期引爭議,如今只對外國人收費門票
    提起三峽大壩,這是無數中國人的驕傲,也是中國基建的一大成就之一。三峽大壩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在發揮著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對中國的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三峽大壩建成後,形成長達600公裡的水庫,採取分期蓄水,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 三峽大壩迎175米最終水位 專家考證30餘年(圖)
    細數三峽工程五大功效  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歷經百年夢想,40年論證,18年建設。三峽工程由10多萬工程人員參與施工,130萬庫區群眾遷離家園。這是人類歷史上一次利用自然資源的成功實踐,是世界水利工程建築史上的一個傑作。其規模之大、效益之著,為世界矚目,令國人驕傲。
  • 美國專家直言:三峽大壩壽命只有50年,馬上到期,難受不?
    每年夏季的時候,都是最容易出現洪水的時候,今年也是一樣,但我國的工程設施卻做得非常好,三峽大壩就是其中之一,在防洪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相信大家都知道,三峽大壩在修建的時間雖然受到了一定的質疑,但絕對是利大於弊的存在,也是一個能夠惠及百年的大工程!相信大家都非常好奇,三峽大壩既然這麼重要,那它的使用壽命究竟是多少年呢?
  • 三峽大壩門票免費嗎 宜昌怎麼去三峽大壩
    三峽大壩是一項非常偉大的工程,想要親眼看看這項工程的宏偉可以來宜昌旅遊,目前大壩的旅遊區開放景點有罈子嶺、185平臺、截流紀念園這三個,那三峽大壩門票免費嗎?還有就是交通問題,宜昌怎麼去三峽大壩呢?下面小編就來詳細給大家說說。
  • 專家談三峽大壩「彎曲」烏龍:谷歌地圖也不是神乎其神
    三峽大壩雄姿。(資料圖片)百 度近日,一則有關衛星遙感圖像的烏龍事件刷爆了網絡——網上有些別有用心的人,根據在谷歌地圖上截取的三峽大壩衛星影像,在其社交帳號上妄稱,「中國的三峽大壩已經變形,一旦潰堤,半個中國將生靈塗炭」。
  • 資料:三峽工程--永載史冊的世紀豐碑
    2003年12月和2004年2月,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分別對船閘的南線和北線進行了檢查,沒有發現危及結構和設備安全運行的質量問題。三峽船閘經過一年的試運行,已經具備正式運行的條件。泥沙問題是三峽工程最重大的技術問題之一。三峽水庫蓄水後,長江泥沙含量已呈全線下降趨勢,三峽庫區的水土流失正以年均約1%的速度遞減。
  • 為什麼會在三峽建大壩?好處太多了!
    在三峽大坍的建設過程中,有兩件大事都是在歷史上的明天——11月6日完成的。1997年的11月6日,三峽工程進行大江截流。2002年的11月6日,三峽大壩導流明渠合龍。今天,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麼會在三峽建大壩吧!在三峽建大壩的設想,和長江洪水有關。
  • 1994年修建三峽大壩,方案被9位專家拒籤,如今他們有沒有後悔?
    今天來講述的就是1994年建造的三峽大壩,9個專家拒絕籤字方案,如今他們有沒有後悔呢?拒籤三峽方案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一直在謀求發展的道路。而想要發展就不得不解決一些水利問題,為了解決水利和電力的問題,我們國家就決定投入很大的錢財,以及經歷了想要建造一座發電站。
  • 三峽大壩能使用多久?如果拆除三峽大壩,會產生哪些影響?
    三峽大壩是整個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重要環節之一,分為攔河壩和洩洪壩兩個部分,三峽大壩主要依靠壩體自身的重量來抵抗上遊水的壓力和其他負荷,都說混凝土是最冰冷沒有感情的東西,可是當初建設者們為了暖化三峽大壩龐大的混凝土量,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採用新型混凝土原材料與配合比,也就是將性能優良的一級粉煤灰作為混凝土摻合料,再配上高性能的外加劑合理配比,使混凝土的綜合性能達到最優水平。
  • 當年修建三峽大壩,9位專家拒絕在同意書上簽字,現在是否後悔?
    遠在古代的時候,每年帝王都會分出精力物力來興修水利,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不就是有秦始皇開鑿鄭國渠,造福後世上百年。不只是古代,就是我們現代社會,對於水利問題也是非常重視,早在1994年的時候,我國就因為修建三峽大壩的問題,引起了不少人的爭議,不過隨著這個舉世聞名的大壩建成,它的宏偉震驚了無數人。
  • 三峽工程生態環境保護情況
    包括所有砂石加工系統的廢水處理及防塵、減噪設施,拌和系統的除塵、廢水處理和噪聲防護,水泥和粉煤灰的封閉運輸,施工生活區排水系統的雨汙分流及生活汙水的處理等。對施工區的土石方挖填平衡及工程建設過程和建成後的植被恢復進行了規劃,對碴場、邊坡保護及其他水保工作也進行專門規劃設計。截止目前,三峽工程施工區已經完成和正在實施的綠化面積達130萬平方米,經常化道路34.7公裡。
  • 從衛星地圖看三峽大壩
    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水利工程了。對於這種工程來說,尤其三峽這種大型工程,一般分成交工驗收與竣工驗收。交工驗收,使用幾年後,確保沒有問題,就可以竣工驗收啦。而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也代表著三峽工程完成了這麼多年的階段性檢驗。一、從衛星地圖看三峽大壩首先,我們打開國產軟體BIGEMAP地圖下載器,右上角搜索框搜索三峽,定位到三峽大壩放大看。
  • 當初修建三峽大壩,9個專家拒絕在同意書上簽字,現在是否後悔?
    新中國在成立後,國家就在不停地搞各種建設,修建了無數的工程,到了現在,我們已經有了一個「基建狂魔」的外號。 在現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壩工程無疑是我國的三峽工程了。三峽大壩的好處非常多,但是修建這項工程的困難也是重重的。
  • 三峽大壩全線建成意味著什麼?(圖)
    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大壩的建設質量舉世關注。國務院專門成立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每年定期對建設質量進行跟蹤檢查。專家組認為,左岸機組安裝和地下廠房開挖質量很好,右岸大壩沒有發現一條裂縫,三峽大壩的建設質量優良。新華社記者攝  按計劃,5月20日圍堰和右岸大壩之間的基坑開始注水,三峽大壩全線擋水;6月6日,三峽大壩開始全面擋水;汛後,三峽水庫蓄水至156米。
  • 2070年三峽大壩或將不復存在?美國專家曾大膽預言,理由很搞笑
    2070年三峽大壩或將不復存在?美國專家曾大膽預言,理由很搞笑要求我們的水利建設,很多人會想到三峽大壩了,不過最近卻傳出一個說法,2070年,三峽大壩或將不復存在,美國專家曾經大膽地由很搞笑,到底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 是誰最早發現三峽大壩彈性變形的?
    專家幾天對於三峽大壩的態度偏差,與瓜友們不斷追蹤爆料有關係。 最開始,有日本網友說三峽大壩變形,並放上了谷歌衛星的圖片。 可以看出,是日本網友最早發現了三峽大壩存在彈性變形。 面對日本網友列出的三峽大壩地形變化和數學模型,我們的專家終於說的確存在變形,但這是彈性變形,早就在設計範圍之內,屬於良性變形,在可控範圍之內。 瓜友們並不買帳,又爆出消息說現在封壩了。我們不在現場,具體情況也不得而知。
  • 三峽大壩上榜第一是鐵路建築史上的豐碑
    一、青藏鐵路在中國10大超級工程中青藏鐵路從1897年開始建設,位置在世界最高的海拔上,所以可見工程難度到底有多大,尤其是在其中一段凍土類的路段上,簡直就是建築史上的豐碑。四、三峽大壩三峽大壩這個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造早就是聞名於全球,全長約2308m,現如今還形成了以三峽大壩為主的旅遊景觀,不論是在蓄電、防洪還是在其它方面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