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子縣」「夜郎市」,改地名能否改「命」?)
繼「江西星子縣以廬山為名設為縣級市」後,黃山市是否該復名「徽州」又在民間引發了一場大討論。
政知局(ID:bqzhengzhiju)注意到,近日,人民日報編輯、作家李輝以「文化傳承」的名義,呼籲黃山市復名「徽州」,得到了部分民眾的贊同,不過,也有人以「勞民傷財」表示反對。黃山市首任市長也回應稱「考慮到文化的正本清源,現在是改回來的時候了」,黃山市民政部門也表示「將深入調研,儘早提出建議」。
有人說,城市改名這事更像一場周期性討論,稍有風聲,新名舊名便逐個再被審視一番。不過這背後寄託的,總是民眾希望家鄉更好的夙願。改名能否改「命」,夙願是否得償?
為沾景區的光而更名
轄區內有風景名勝,無異於背著一塊金字招牌。一些城市因此希望借力發展,便向國務院申請將城市名字改為景區名字。幾十年來,的確不乏改名後即「改命」的成功案例。
經常被援引為經典案例的是湖南省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
政知局(ID:bqzhengzhiju)獲知,大庸市原是湖南湘西武陵山區一個不知名的閉塞的小縣城。1994年4月更名張家界市後開闢了機場、連通了火車,知名度也迅速飆升。
類似的還有四川灌縣改名為都江堰市、福建省崇安縣更名為武夷山市、南坪縣改為九寨溝縣等。城市競爭力的確噌噌上漲。
取個好名成就景區發展
除了上述改為與景區同名的城市外,還有的縣市是相中某個響亮的新名字,而新名字確實有如廣告語一般具有吸引力,最典型的當屬香格裡拉。
香格裡拉在中國是一個被「搶註」的地名。在此之前,它只是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於1933年發布的長篇小說《消失的地平線》中虛構的地名,書中描述的香格裡拉位於喜馬拉雅山脈西端一個神秘祥和的山谷,很多地方都認為自己才是書中那個世外桃源的原型,很快從中嗅到了商機,最後2002年國務院將香格裡拉批給了最早提出的中甸縣。
這些年的商業運作使這個高海拔景區聲名大噪,原本情況很差的交通如今也大有改善。政知局(ID:bqzhengzhiju)的一位東歐友人,在華的唯一一次離京出遊目的地就選擇了雲南的香格裡拉,可謂慕「名」而往。
改名未改「命」的也不是沒有
然而,近來被熱炒的黃山市貌似未達預期,這也是一部分人支持其名字改回徽州的原因。
李輝撰文寫道,徽州改名黃山後,黃山景區旅遊人數1984年是36.9萬,1985年是46萬,1988年是54.4萬。也就是說,黃山景區遊客的多少,與所在地是叫黃山還是叫徽州,變化不是很大。
與黃山相鄰有個九華山,位於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境內,池州和青陽也並未因為九華山的名氣響亮而改名「九華山市」或者「九華山縣」,但九華山的旅遊收入不但沒有因此而受影響,反而把黃山遠遠甩在了後面。顯然,徽州改名黃山,並沒有帶來黃山旅遊經濟的超常規發展,李輝覺得,黃山如今的發展變化與當初改不改名字沒什麼關係,反倒是留下了「可惜從此無徽州」的缺憾。
為城市尋根溯源而更名
像黃山市一樣,希望「尋根」的景區城市還有剛剛更名的播州。已經頗有名氣的貴州省遵義縣於今年初獲得國務院批覆,同意改設播州區。
「播州一詞有著近千年歷史,具有豐富厚重的人文底蘊和文化內涵。」新華社援引遵義市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劉永書的話介紹,唐朝貞觀十三年,史書上第一次出現播州之名,一直到明萬曆二十八年實行改土歸流後才結束使用,播州這一地名前後存在了960多年。
劉永書說,2013年,他還向時任縣委書記闡釋過為何要以播州命名的歷史淵源。無論從保護歷史文化,還是從今天開發遵義文化旅遊產業方面考慮,都應該從行政建制方面保留「播州」這一名稱,進而發生了相關的改名。
在政知局(ID:bqzhengzhiju)看來,言之成理的改名並無不可,但如果希望通過改名進而改「命」,並且成為風尚,那必然不是個好現象。
人民日報海外版6月13日報導稱,一些地方出現了借傳統文化、借依傍古人等進行「復古改名」的現象。例如鹿邑縣欲改為「老子縣」、水城縣欲改為「夜郎市」,琅琊山「會峰閣」則在古裝電視劇《琅琊榜》熱播後悄然更名「琅琊閣」,一些地方更是為了「西門慶故裡」之名爭得面紅耳赤。陷入改名即改「命」的怪邏輯。
為捋順區劃與管理改名
相比之下,江西省廬山市的更名除了借力景區發展城市外,更具有充足的理由。
5月30日,江西省廬山市正式成立。此次廬山改名涉及將原廬山區更名為九江市濂溪區;原星子縣被撤銷,其下的蓼花鎮也更名為星子鎮等。
說起為何要改名,九江市提供的一份數據顯示,設市前的廬山現行管理體制存在諸多弊端,此前圍繞著一座山有廬山管理局、廬山區、星子縣、九江縣四家單位分割管理,管理面積分別佔景區面積的33.8%、28.6%、33.1%和4.5%。
「一山四治」的結果,就是涉山單位各管各塊、政出多門。存在各涉山單位各管各塊,各類業主競相殺價、惡性競爭的情況。
之所以使用廬山市作為行政區劃名稱,主要因為廬山能夠提高當地的社會影響力,「廬山」名稱使用了2000多年,作為行政區劃的專名使用由來已久。在行政區劃調整後,廬山核心景區都坐落在新設的廬山市境內,指位功能上也不會出現混淆。
設立後的廬山市擁有人口26.79萬,面積734.1平方公裡,基本把廬山山體的管理劃歸一個行政區劃主體管轄,解決廬山多頭管理等問題。
更個名得重新刻多少章?
在我國,更改地名是件極其嚴肅的事情,據政知局(ID:bqzhengzhiju)了解,各地更名事宜必須報由國務院批覆。有的地方醞釀數十年才有結果或者仍然未有結果。一般而言,「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群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更改。」
1986年1月23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地名管理條例》規定:地名管理應當從我國地名的歷史和現狀出發,保持地名的相對穩定。必須命名和更名時,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的原則和審批權限報經批准。未經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決定。
專家也認為,一般適宜於更名的城市是新興而又文化底蘊不深、現有城市名稱無法表現自身文化底蘊並需要重新包裝的城市。
姑且不論更名是否能夠改「命」,僅僅是付出的行政成本也是巨大的。
2004年,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更名為「秦州區」,「北道區」更名為「麥積區」,當時有記者採訪了天水最大的一家專業刻字社,得知更名前後,他們一共刻了2000多枚印章,其中400枚是入網管理的原子印章。僅僅重刻這些印章,就要花去14萬元。
沒生活在改過名的城市的小夥伴可能並不了解,除了經費開支外,更改地名還會給市民帶來諸多不便。查閱「中國襄陽政府網站」上的「網絡問政」欄目,可以看到市民在襄樊改名襄陽後,遇到重新辦理各種證件的各類問題。
所以,對於改名這件事情國務院總是慎之又慎。況且,對於地方而言,改名不一定能夠改「命」,結局如何,還得看實打實做出的事兒。
來源:政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