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科技日報記者從雲南保山市政府新聞辦了解到,經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多位研究人員鑑定,首次確認在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段,發現珍稀瀕危植物滇桐野生種群,數量多達31株。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靜博士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在《中國植物志》中,滇桐為椴樹科滇桐屬的落葉喬木,但在最新的分類系統APGⅣ中,被列入了錦葵科。滇桐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也是國家確定的重點保護和挽救的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之一,主要分布於雲南,貴州獨山、西藏墨脫也有兩個小居群。此物種在中國發現的個體數量不超過250株,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這次所發現滇桐種群,位於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保山段騰衝境內。經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多位專家對標本和視聽資料的鑑定,確信是滇桐無疑。這個滇桐群種中,最大的一棵近30米高,樹齡約在200年左右,胸徑達100多釐米,4名成年人才能合抱;最小的樹齡也在10年左右。
滇桐種子
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生態學博士徐聰麗介紹,「滇桐與另一個屬於極小種群的雲南梧桐不是同一個物種。」由於滇桐分布區比較狹窄,種群和個體數非常少,從這次發現滇桐的生境可以看到,主要是以單株或少見的兩株、三株並存,周邊幾乎沒有幼苗更新,其自然更新率應當非常緩慢。1999年,滇桐被國家列為二級保護重點植物,並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瀕危植物」。
雲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騰衝分局大蒿坪管護站站長餘新林介紹,上個月,他們對護林員從野外收集到的116粒滇桐種子開展了萌發試驗。「我們主要是想搞清楚是什麼原因導致滇桐種群數量較少。目前,經過一個多月的培育,已有兩粒滇桐種子已經發芽。如果育苗成功,我們將把它移到室外種植,希望能在人工幫助下,逐漸增加其種群數量。」
滇桐標本(圖源:中國植物志)
這次滇桐野生種群的發現,填補了滇桐在高黎貢山的基礎分布信息,也體現了當地保護工作的成效。近年來,隨著民眾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和各級政府採取的保護措施不斷強化,在保山境內尤其是被譽為「世界物種基因庫」的高黎貢山,不少珍稀瀕危動植物被頻繁發現,為保護生物多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據不完全統計,1980年以來,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發現新物種600餘種。(本文圖片除註明外,均由保山市政府新聞辦提供)
編輯:張爽
審核:王小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