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體育4月6日報導:
在短促有力的縮寫詞彙大行其道的今天,一道封殺令忽然橫腰斬來,央視日前接到有關部門下發的通知,要求在央視今後的轉播中必須要屏蔽一些外文的縮略詞,例如「NBA」、「CBA」和「F1」等,一定要說的話,就說賽事的中文全稱。NBA以後叫「美國職業籃球聯賽」,CBA叫「中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
央視轉播烏龍匯總此舉,看似能讓廣大球迷更加直觀地了解到賽事的真正面目,掃去了很多球迷的盲區,能讓我們的中文電視臺們更加地漢語化。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英文縮寫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去,甚至充斥在新聞直播的每一個角落,諸如經濟時事上的「WTO」、「GDP」、「CIP」、「GPRS」、「WHO」在新聞報導上屢見不鮮,常用的英文縮寫甚至數以萬計。到了體育領域更甚,NFL、MLB、NBA、CBA、F1、FIBA、MVP等等,這些英文縮寫已經深入民心,並且廣泛應用。
用漢語短語替代英文縮寫是否可行?可行是可行,但是否好用,我們且來試一段解說看看:
「現在我們回到現場,這裡是中國中央電視臺第五頻道(CCTV5)為你呈上的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常規賽騎士和小牛的比賽。瞧,騎士隊的詹姆斯持球突破,他正用他那健碩的身軀在內線中殺出一條血路來,灌籃命中。詹姆斯的肌肉真棒,甚至可以去參加美國橄欖球大聯盟(NFL)了。他在2003年參加美國職業籃球聯賽(NBA)的選秀,當時他只是高中畢業,他選擇了跳過大學。儘管沒有在美國大學體育協會一級聯盟男子籃球錦標賽(NCAA)嶄露頭角的背景,但是在高中已經大放異彩的他還是成為了狀元。七年間,他的成就和進步被人看在眼裡,在2009年,他獲得了常規賽的最有價值球員(MVP)。」這樣一個替代下來,一些已經在我們心中成為符號的代名詞也一時間變得生硬和晦澀,整段文字就變得冗長和累贅。一段解說打到字幕上,光是賽事名稱就佔據了整整的一屏,那直播和新聞播報還有什麼效率可言?也許每天晚上30分鐘的體育新聞播報,也得來個40分鐘的「擴容」。再試想想,如果中央五臺下面的滾動新聞中,將「NBA常規賽戰報」替換成「美國職業籃球聯賽常規賽戰報」,會是一種怎樣的感覺?
當短促有力的英文縮寫變成冗長的中文短語之後,根本不能適應在電視屏幕上寸土尺金,新聞聯播和快節奏的解說分秒必爭的電視直播。在中文字詞上,我們進行了繁體字簡化的過程,讓文字變得更為簡潔,便於傳播。為什麼偏偏到了體育事業全球傳播,世界體壇之窗變得越來越寬廣的今天,央視卻來這樣一道「封殺」,將簡短有力的英文字母的縮寫變成漢字短語?
在我們的心目中,很多縮寫詞彙已經變成了一種圖騰,一種文化符號。NBA三個字母已然成為了傳播文化最有力的武器,在中國乃至世界民眾中深入民心,美國已經很少提起繁瑣的NationalBasketballAssociation,國人又何必舍簡就繁來個「美國職業籃球聯賽」一說?如此一個改頭換面,既不利於外國體育文化走出來,也不利於中國體育走出去,如果我們嘴裡將CBA嚷嚷成「中國男子職業籃球聯賽」,這樣的稱呼,又能走到世界的哪個角落?
(本文來源:網易體育作者:Henry2004)
(來源:網易體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