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眼鏡,大產業
一副眼鏡看上去組成似乎很簡單:鏡片+鏡架,背後卻也是一個巨大的產業。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眼鏡成鏡產量8.18億副,規模以上企業營收352.2億元,眼鏡產業市場規模超800億元。
近視人群的不斷增加是眼鏡市場規模不斷增長的一個原因,我國2019年近視人數達6.3億,其中青少年近視人數超2億。學生驗光配鏡的需求旺盛,林立的眼鏡店成為了我國眼鏡產業的基本表象。
產業鏈的不斷細化也是眼鏡市場不斷增長的原因,在主要結構組成鏡片和鏡架下,鏡片材料、鏡架材料、製造工藝、鏡架設計等不斷分工細化,使整個眼鏡產業變得完整有序。目前,我國眼鏡製造已經形成丹陽、深圳、廈門、溫州、鷹潭等幾大產業基地,擁有超過6000家眼鏡製造企業。
新需求也在助推眼鏡行業發展,眼鏡不再僅僅用於矯正視力,其裝飾功能正在新一代年輕群體中不斷顯現,輕時尚眼鏡、太陽鏡的需求越來越大,這類眼鏡總體偏向中高端,為眼鏡行業開闢了新的方向。
重工藝,造品牌
需求雖在,但我國眼鏡產業目前也存在諸多問題。
拿核心組成鏡片來說,我國多數鏡片企業仍然無法擺脫低端代工的現狀。眼鏡本質牽涉到健康問題,高端鏡片的材料選擇、工藝製造、光學特性越來越得到消費者的關注,更多人願意為優質產品付費。但我國眼鏡製造企業尤其是鏡片製造企業在核心技術上缺乏優勢,其結果便是難以打造像依視路、精工等世界知名的鏡片品牌。
低端製造帶來的是產能過剩,價格戰競爭激烈,高端之路艱難。擺脫價格戰泥潭是國內眼鏡企業的重要方向。作為國內鏡片領域的頭部品牌,明月鏡片已經認識到這一點。
2019年1月,明月鏡片在上海中心舉辦了主題為「重構行業新動能」的年度戰略發布會,在分享旗下產品業績不斷增長的同時,宣布全面退出價格戰。
全新戰略的底氣來自對不符合企業戰略發展的代工業務的終止以及高端產品1.71系列的高速增長。「明月鏡片戰略的實質,是建立行業的新秩序,重構用戶、終端、明月三者的關係,開創三者共贏的新局面,從而形成推動行業發展的新動能。」明月鏡片董事長謝公晚強調。
全新戰略的底氣也來自產品和品牌的雙面建設,更大需求的防藍光鏡片的新品升級、高端定製膜片的A6膜標配升級,更加核心的技術滲透增強了產品實力。同時利用綜藝節目向一線城市做品牌投放,擴大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守實體,攻電商
眼鏡行業在相當一批人的眼中屬於暴利行業,不足百元的製造成本,售價常常高達千元,線下眼鏡店不斷被消費者詬病。
但事實上,傳統眼鏡店目前正承受著不小的壓力。眼鏡零售品牌的毛利普遍在75%左右,淨利卻總體不到一成,線下門店的人工費用、運營費用、租金費用將大部分利潤消耗。
由輕時尚品牌帶動的眼鏡線上零售吸引了部分傳統眼鏡連鎖品牌轉移陣地,但眼鏡行業的特殊性決定了其面對電商會產生一些問題。對於矯正眼鏡來說,驗光、配鏡、售後等一系列的流程尤為關鍵,電商保證了成本降低,但卻難以保證流程上的完備。
所以我們看到,多數傳統眼鏡零售品牌全面入駐線上的決心並不大,頭部企業或許可以利用非光學眼鏡(太陽鏡等)的電商收入來平衡,規模稍小的眼鏡零售品牌依然把重心放在線下。
而由於主營業務不在於光學配鏡,輕時尚類眼鏡品牌則更能較好地平衡線上線下的問題,基於其主要面向的年輕群體對品牌理念的認同,也正在開拓屬於自己的天地。木九十和「新褲子」樂隊的跨界合作、和榮耀手機聯名打造的單品太陽鏡,都展示了新興企業的張揚特性。
但也需要看到,國內新興時尚品牌相比於國際品牌還缺乏競爭力,木九十、LOHO等新玩家還需要向雷朋、陌森等巨頭不斷學習。
結語
總體來看,我國眼鏡產業既有機遇,也面臨挑戰。傳統製造需要掌握核心,走向高端;線下門店需要尋找平衡,獲得重生;新興企業則需要不斷創新理念和設計,提升品牌影響。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鏡則是在守護窗戶,也是在塑造心靈。基於此,眼鏡企業要想做大,就必須成為名副其實的「造鐘者」,這個「鍾」是在守護心靈,守護美好。
(文/飛豬)
【排行「i系列標準」統一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