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科創「小達人」是如何煉成的?怎樣向「科迷」靠攏?
金羊網 2018-12-17
金羊網訊 記者蔣雋 通訊員胡勇報導
不是每個孩子都熱衷於探索、創新,但這又是未來社會,優秀個人所不可缺少的特質。日前,校園科創「小達人」們雲集廣州市天河區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展,記者採訪了眾多「小科迷」和中學科學老師,揭秘為啥別人家的娃愛探索又動手能力強?
【案例剖析】
東圃中學初三女生廖憶菡外表文靜秀麗,卻是個熱衷車模、航模、編程、物理實驗的「科技女」,經常代表學校參加各種科技賽事,已經在編程比賽、車模比賽中獲得廣州市二等獎。
自由興趣:家長充分支持
「小學一二年級,路過少年宮看到科學實驗課程,覺得好玩,媽媽就幫我報名了。」廖憶菡說,從小父母尊重她的興趣愛好,鼓勵她做感興趣的事情,不強迫做不喜歡的事,「後來喜歡自然科學,爸媽就幫我買器材,帶我到處觀鳥。」
自學、幫帶:與學習相互促進
上初中後,廖憶菡參加的是觀鳥社,卻常年混跡於編程、車模、航模社團,「編程學校有請老師來教,車模、航模開始是跟著高年級的師兄師姐摸索、自學,後來變成我也能帶低年級的師弟師妹,老師只在關鍵環節指引,這也是學校社團的傳統。」
她覺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這些都不覺得累或負擔,觀察物理現象很有趣,自己解決問題、做成一個東西也很有成就感。」
而且,搞科技發明跟學習互相促進,「做模型、實驗中用到的原理,就是課堂上學的知識,反而幫我更深刻、有趣的理解學習內容。」
倒逼效率:15分鐘寫完一張化學試卷
做實驗、搞發明、參加比賽是否太費時間、影響學習?恰恰相反,廖憶菡說這反而倒逼她更高效的學習、更合理的規劃時間。
比賽臨近時,她會利用午休時間做科技作品:1小時做實驗、搞研究,40分鐘寫作業,20分鐘睡覺,「時間緊,更告誡自己要集中精力、抓緊時間」,她會規定自己完成每一科目的時間,「20分鐘寫完語文作業,15分鐘做完一張化學卷子。老師上課的時候,就同步做完一些簡單的練習,碎片時間也利用起來,隨手寫完一些簡單題目。」
分了這麼多時間玩科創和社團,她的成績仍然常年遊走於全班前五甚至前三。
【校園機制】
除了學生的個人興趣和努力,學校又有什麼機制和方法,讓學生向科技創新靠攏?
全人參與
東圃中學和廣州中學負責人都表示,學校設置了科技節讓學生全人參與。「每個學生都至少要參與一個環節或項目。」東圃中學教科研主任黃永忠說,學校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科技活動中來。
廣州中學黨委書記、執行校長彭建平則表示,該校是點面結合,普通學生和特長學生都顧及到,「面向全校學生,有科技創新課程;對於有科技特長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修科技類課程。」
全校滾動式科技指導
同時,對於學校,指導科技社團,不是某幾個科技老師的事情,而是所有老師的責任。以東圃中學為例,15個科組都有對應指導的科技社團,「比如物理科組的老師會指導無人機社團、創客社團等;生物科組老師指導觀鳥、生物社團,信息科組老師指導電腦、編程社團。」黃永忠說,整個學校的師資隊伍都滾動起來,協助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
抓大學教授當「外援」
除了本校老師,學校還請大學的專家、教授當「外援」,指導學生科技創新。彭建平介紹,中大、華工等大學的教授都經常指導學生;此外,廣州中學還與中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達成合作,每年假期讓學生到高校實驗室體驗7到10天的科學之旅,讓孩子們領略高校的科研魅力。
編輯:智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