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回到泰順,別老在北澗橋那兜圈圈,那個地,我都不知拍了多少回了;
你說,回到泰順,別老惦記著那胡氏大院,筱村的幾處古村落,我得走走,那才叫恢弘大氣;
你說,回到泰順,也別老是仰望瀑布,要換個視角,去看看,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南浦溪三重漈的源頭在翁山,那裡該走走,相當震撼。
你說,這裡有很多值得記錄的畫面,我該走走。
於是,我來了,在這故事多多的筱村,記錄了一個個美好的遇見,細數這兩天走的一個個地,說一段遊走所聽的所見的筱村故事。
看點一:記載筱村人民愛橋護橋故事的文重橋
文重橋建於明朝初年,由本地的詩人林遇變賣部分田產出資建成,林遇字文重,因此大家將這座橋叫「文重橋」。
文重橋系一墩兩孔式木平廊橋,橋屋中間為走道,兩側為歇亭,橋廊是半開放式的,即迎風的一面全部封閉,另一面僅築有欄杆和橋裙,可以憑欄遠望。
這座橋,我經過多次,之前都未曾好好走一走,所以記錄得不多。這次來,發現橋下的溪水還是蠻平坦的,可惜沒有到橋底的通道,不遠處有一扶梯,那會想著要下去瞧瞧,記錄一下的。
這文重橋歷經六毀六建,每次建橋都由一人出資新建重修,都是讀書人所建,最近一次毀於2016年中秋節那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洪水過後,村民們自發去尋找散落的廊橋構件,經過努力於2017年8月修復完成,雖是新修的廊橋,但它蘊含著古老的靈魂,這也正是筱村人民愛橋護橋的最好體現。
看點二:泰順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徐岙底古村落
我喜歡這裡的鵝卵石鋪就的小徑,在這聚居的人們並不姓徐,這裡是吳姓的聚居地,之所叫徐岙,有一個故事。宋宣和年間,方臘作亂,徐震率兵抵抗,不幸犧牲。其靈柩扶歸鄉裡,途經玉溪時天降甘霖,當地因久旱而欠收的田地反連年豐收。鄉民為紀念他便將其地稱為「徐岙」。
徐岙底古村落,很多人慕名而來,這裡是人像攝影的好去處,在舉人府,我們逗留的時間比較長。這個房子很有特色,有許多精緻的木雕。
主人吳永楓於清乾隆年間考取武舉人,名列全省第三十七名,功成名就之後,回來建了舉人府。
門樓上懸掛著名為「登科」的匾額,立在門樓外的數塊旗杆石,刻記著吳永楓當年考中舉人的年月,房子中間的開闊處有一個非常大的天地坪,鋪設著鵝卵石,有著各種圖形,空間開闊,可供武舉人在家耍大刀,後山還建有跑馬場,為吳舉人當年舞大刀騎戰馬的習武之地。大廳正中曾存放有一把重約180公斤的大刀,是舉人府落成當日,村人出資送吳永楓做賀禮的,如今我們所見的是仿製的。
在徐岙底古村,還有一處院子文元院值得慢慢看,這是一座最能體現徐岙村落裡人文氣息的古民居,有著濃鬱的文化底蘊。
從舉人府到文元院,需經一條名叫「雙心路」的石徑,這是由兩條鵝卵石拼成的一條路,比村子裡其他的路都要大上一號。
這是一條特殊的路,說著叔侄兩人的故事。叔叔是舉人府屋主吳永楓,侄子吳存經中了文元,是文元院屋主。可以想像下,叔侄二人在這條小路前,文官下轎,武官落馬,並排攜手而行,侃侃而談,笑語晏晏的情景。
一座小小的村落,用兩座院子就生動地詮釋了「文武雙全」。
看點三:紅粬小鎮紅粬文化
筱村又被稱為紅粬小鎮,到泰順來,你得品嘗一下當地的紅粬米酒。
在從徐岙底到東垟古村的路上,可見兩大大的酒壺,旁邊還有圖文介紹紅粬米酒的製作過程。
那些年,家家戶戶都有錫壺,盛熱了的紅酒。泰順人燒菜煲湯喜歡將紅粬入菜,而全泰順最好的紅粬就在筱村。
筱村的烏衣紅粬有著近300年的歷史,素有「筱村粬,翁山竹」的民諺。筱村有好幾家紅粬作坊,每年農曆十月前後就開始了大批量的紅粬製作,為的是給過年釀酒準備材料。
在泰順,幾乎家家戶戶都會釀酒,我還是比較擅長喝這酒,媽媽燒菜時,幾乎每道菜都會加點這酒,我常說,我們是一打小就被培養酒量。
在筱村,還有一個有趣的風俗,以前,小夥子到姑娘家提親,女方都會留小夥子吃頓飯,吃飯當然少不了喝酒,如果這紅粬米酒裡打了蛋,說明女方家認可小夥子了,如果沒有蛋,那麼這個小夥子還要考察。所以,在筱村紅粬米酒也叫女婿紅酒。
看點四:雄偉壯觀的一重漈
很多朋友因我知曉了南浦溪的美,那三重漈、一線天、玻璃棧道、龍尾灘是我重提多遍的。到泰順的你,不可錯過的旅遊目的地。通常我們看瀑布,是仰望的,這一次,我們到這瀑布的源頭走走,一到這,被這氣勢給震住了。你若來,還真得悠著點,這裡水流湍急,在一旁就是懸崖峭壁,看著眩暈。我們沒走多遠,那水渠的水也流得飛快,在鐵鏈旁呆了一小會,我的心也是蹦著的。不同的視角觀這美麗的瀑布,感覺不同。在這,可以體驗到它的險峻;在這的水更清天空更透亮;在這的時光過的特別慢。
曬了到這的遊走,樹梢告訴我,這入口處的這條橋叫旗峰橋,橋的一邊是竹林,地上有一根又一根的筍。
看點五:溫州海拔最高的書院—翁山書院
帶你走進梨垟古村,這裡的村莊讓你看了會眼前一亮,如世外桃源一般。梨垟古村,因村中有棵大梨樹而得名,這裡耕讀文化濃鬱,賢人輩出,文有外翰第,武有抗日將領、鬥虎勇士,這裡有十餘座建於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外翰第、翁闢將軍故居、底座厝、翁熙故居(新厝)、柴橋頭厝、碇步頭厝都值得一看,今天帶你先帶你瞧瞧外翰第,如今這裡成了翁山書院。
外翰第俗稱大厝,佔地面積約4700平方米,建築者為清監生翁如陵。翁如陵建房時為了形成背山面水格局,將門前的水田改成鯉魚形狀的池塘,寓意年年有魚(餘),期望子孫後代能「鯉魚跳龍門」。
這一株在牆角的高大的桂花樹,是當年建房時植下的,你若來,也可記錄一下,樹冠如蓋,足有半畝地大,開花時滿村飄香。年年歲歲冬去春來,門前池水盈盈虛虛,門內桂花開開落落,正好應了門樓的聯語。
在這行走,恍如穿越時空。建築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做工和用材均十分講究。外翰第的外門樓,大門並未開在院落的正中位置,而是採用「正廳歪門,藏風得水」的建築布局。
我們見了這處的宅子,都很喜歡,但由於久無人居,顯得有些荒涼。在二樓拍攝時,那木板門咿呀地關上,我的心抖了一下,與老同學提及時,他說若是夜晚在這,會更害怕。
整個外翰第建築群,共有116間,人丁最旺時,達29戶計206人。在這座大厝裡,從清鹹豐到宣統年間,在短短的50多年間共出了2位歲貢生、1位增生、7位監生和8位庠生,人才輩出,可謂是書香門第。
這是溫州海拔最高的書院,也是泰順單體庭院最大的古村落,非常精緻魅力,處在850米以上的翁山梨垟村,書院正廳花園通過二個圓門,又延伸二個庭院,可謂別有洞天的感覺,可惜藏在深山人不知,如果清理一番,定將成為熱點。
看點六:筱村最美的民宿筱村公社
與你在筱村兜兜轉轉的一天,記錄下一個個古村,一座座橋,聽了一段段故事,大美筱村,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抵達筱村公社時,夕陽已西下。
泰順最美的古村落就在筱村,筱村最美的民宿是筱村公社。在這的夜特別靜,很多人慕名而來,在這裡品茶慢聊數星星。庭院裡,有一水車,擺著幾張大方桌。
此刻,天空藍得像假的一樣,你說,拍風景,最好的時段就在清晨日出與傍晚日落的這半小時時光。
這棟獨棟的民宿,頗有味道,一見這彩色的布藝,心也跟著明亮起來。
看點七:廊橋中的「比薩斜塔」文興橋
文興橋的的結構非常奇特,左右不對稱的結構使得該橋在泰順眾多廊橋中倍受關注。這也是我到泰順,除泗溪北澗橋外,走得最多的一個座。每到花開的春季,果熟的秋季,就會有很多人到這來欣賞文興橋的美。記錄過多次的油菜花開時,稻穀成熟時。
昨晚,在筱村公社睡到自然醒的我們。到這來,一改一往的匆匆來匆匆去,以不同的角度來表達她的美。
從橋旁的小路來到橋底,我們幾個也忙乎著,一個飛,一個跳,一個戲水,一個拍……只可惜,因天空不夠藍,這次航拍的效果一般;這裡的水清清的,這橋底的石板也是清清爽爽的,從這塊到那塊的跳躍時,有點小擔心,你若來做同款動作時得悠著點;在旁戲水的、梳理羽毛的鴨子不怕生,估計都是見過大世面的。
看點八:泰順仙境—石柱
到這行走,若是沒有人指引,會迷路的。我們幾個這一次就迷上了,沒見到傳說中的石柱。
不是專業驢友不要前往,現在這裡是待開發的美景。
這裡的路,已雜草叢生。在這成長的你說,那時這裡是公共山,這個時節,周邊的人們常到這裡挖筍採蕨。如今,這裡的山鮮有人經過,這雜草越長越高,越來越密。時隔多年,你也忘了該怎麼走,於是,此行沒拍成石柱,恰恰又忘了帶航拍器,在一處秀水那兒,我們拍了一些照片,就回了。這山中的溪流,水太美了。在旁是一片紫藤,若是早些時候來,所記錄的那就更不一般。
泰順仙境—石柱,在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是正月裡健身遊玩的首選地點。到這來,帶上紅粬美酒,呼朋喚友,把酒凌風,飲酒作詩,不亦樂乎。
關於筱村東垟村仙境石柱傳說,在當地流傳至今。石柱門有兩根石柱,雄偉挺拔,十分壯觀,只可惜其中一根石柱被雷劈去一截。人們把較長的那根叫哥哥,把較短的那根叫弟弟。這裡有個動人的傳說,凡是知道這個故事的人來到石柱面前,都會對哥哥頂禮膜拜一番,同時警示自己,千萬不能像弟弟那樣做人。
筱村故事多,不妨隨我的腳步走進這個迷人的鄉鎮,聽我來說一說。
期待已久的五一小長假,久未出行的你不妨到這來走走。
在他的故事裡,這裡有少時的回憶、有慈祥的面孔、有一段段故事……
在他的記錄中,我知曉了,30多年前,一位穿著碎花嫁衣女子的愛情故事。那車上,疊著很多嫁妝,而這女孩的眼裡充滿淚水。這一張你所拍下的照片,耐人尋味。
在他的鏡頭裡,記錄了一個又一個人生,你說不喜歡拍景,拍人才有意思,但把人拍好,是難的。最好的人像攝影,是能夠凸顯這個人的特點,展示他的個性。
再次走進筱村,在這的兩日遊,我們走了一座又一座橋,逛了一個又一個古村落,穿過一條又一條的古道……這是一個下著雨的周末,我的衣服、鞋子沾滿了泥巴。
我在廊橋等你,清茶一杯,聽你說一說屬於你的故事。
作者簡介:陳美輝,多家旅行網頒證的旅行家,環球旅行師,多地旅遊最美形象代言人與旅遊推薦師。
本文為作者授權發表,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