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9月28日電 英國《英中時報》9月27日發表題為「2019國慶特輯:崢嶸70載,倫敦中國城的中國故事」的文章。文章通過採訪生活在英國的26位不同年齡段、不同身份背景、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華人,講述了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城的中國故事。
文章摘錄如下:
「Let’s SELFIE here!」(我們在這兒自拍吧!) 倫敦中國城「倫敦華埠」、「英倫呈祥」兩個牌樓下,這樣呼朋喚友自拍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時值中秋和中國國慶的雙節期間,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夜晚和白天的紅色景致各有特色,來打卡的遊客們就更喜慶了。
但是,這些成群結隊的遊客們大概不知,就在70年前,這裡還不是中國城。
倫敦唐人街的建立沒有明確的年份,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爵祿街(Gerrard Street)上開始出現了華人的身影。
「爵祿街是唐人街的中心街道,雖然現在的中國城已經是一片區域,但是曾經,唐人街特指的就是這條街道。」中國站(China Exchange)中國城口述歷史項目The Making of Chinatown負責人之一馬蕭描述。
中國站,是坐落在倫敦中國城爵祿街32號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原址是倫敦電話總機室(BT Telephone Exchange)。
站,有來有往,即平臺。2015年2月19日,香港著名慈善家鄧永鏘爵士(Sir David Tang)帶領這個曾經的信息交流中心,翻開了新的一頁,成為了「外國人看看中國,中國人看看世界」的站點。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英國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及妻子卡米拉一起在2015年農曆新年的這一天,為中國站揭幕。
中國城口述歷史項目The Making of Chinatown是中國站今年夏天的展覽。主創團隊通過採訪生活在英國的26位不同年齡段、不同身份背景、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華人,講述了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城的中國故事。
不為人知的信息中心——No. 20 俱樂部
曾經的爵祿街20號是一個華人俱樂部。和當時的其它華人俱樂部一樣,這個幾乎沒有史料記載、在網絡上甚至沒留下隻言片語的俱樂部是曾經唐人街信息中心。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許多華人移民們到倫敦的第一站就是這家20號俱樂部,它是不少移民們進入(英國)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的入口。
中國站執行總裁芬雅(Freya Aitken-Turff)告訴我,因為年代久遠,所以即使在The Making of Chinatown的採訪中,也只有少數幾位受訪者知道No.20俱樂部。我們對於這個俱樂部的想像,也是來自受訪者們隻言片語的描述。
「從我們採訪到的故事可以想見,No.20俱樂部是以男性為主,少有女性進入。那個時代,整個蘇荷區(Soho)都是很烏煙瘴氣的,色情業活躍,毒品猖獗,是一個暗夜之地。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區域內的租金便宜,也是一個初來乍到的人相對容易可以開始工作和起家的地方。所以那個俱樂部可以說是一個男性社交俱樂部,找工作、找老鄉、找能說話的人,抽菸、麻將、聊天,是一個通過各種方式拉關係的地方,」
就這樣,一個俱樂部的信息通達出一條街,就是當年唐人街的一個縮影。
從唐人街到中國城
現在的中國城一共有14條街道,還有爵祿街、新港坊(Newport Place)、新港園(Newport Court)、麗人街(Lisle Street)、華都街(Wardour Street)和麥高田街(Macclesfield Street)六條步行街道,成為倫敦市中心的重要地標。曾經的爵祿街區域裡零星幾家粵餐廳,到現在中華美食俱全,中國城成為倫敦重要地標的轉折是1985年倫敦西敏市地區政府對整個區域的規劃。
說到西敏市地區政府對於中國城的建設,其實也是向世界看齊的結果。
「說到世界範圍內的中國城,要看北美,其中屬舊金山和紐約的最有名。這些城市的中國城經過一系列的規劃和重建,成為城市旅遊的必去地。越來越多人想要吃亞洲美食,首選就會是中國城。西敏寺政府也是看到了倫敦唐人街的潛力,想要吸引更多的遊客。」芬雅這樣解釋。
同時,芬雅還提到了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對少數族裔的歡迎態度。
「中國城作為少數族裔經營生意的聚集地,政府正式規劃命名中國城也是為了表明歡迎的態度,想要告訴更多的中國人,英國歡迎他們。不管是來旅遊,還是已經移民了的群體。」
從1985年之後,倫敦華埠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一點從倫敦華埠商會每年春節期間舉辦的特拉法加廣場新春慶典就不難看出。2002年,倫敦華埠第一次在特拉法加廣場舉辦春節慶祝活動,十幾年來從未間斷。而如果說一開始是華人自己慶祝的節日,到了今天,那就是倫敦甚至整個英國慶祝日曆上的常規節日,可以說,已經鮮少英國人不知道中國春節了。
中國城裡的故事
「雖然現在我們看到的中國城的歷史只能追溯回20世紀50-60年代,但是中國移民的歷史是很久遠的,但卻不為人知。之前也沒有人將其形成文字等記錄下來,所以我們中國站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珍貴的記憶保存下來,建成檔案,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故事。」 芬雅說。
說到故事,芬雅給記者講了一個項目受訪者的一個故事。
「我們一位受訪者是1965年的時候和家人一起搬到了英國,她講述了一段有關她一個叔叔的經歷。」
「這位叔叔從很早的時候隻身一人離開香港來英國打拼,後來開了自己的餐廳,算是很成功。當時這位先生來到英國的時候,還留著長辮子。到了英國之後,入鄉隨俗,他就剪掉了這個辮子,但是被剪掉的頭髮就一直被他保留著。他過世後,遺體沒能如他生前所願回到故土。在知道這樣的遺憾後,他的一位同鄉找到了他這截頭髮,然後送回了這位先生家鄉的家裡。」
「這只是很多故事中的一個,都是關於人、關於他們離開故土、為了生活的犧牲、掙扎和愛的故事。」
承載的情感是故鄉
馬蕭告訴記者,不同於倫敦其他移民社區,倫敦中國城是特別的,因為它並不是一個華人居住的地方,更像是是一個社交的地標,承載的是「家」的情感,也是很多年輕一代華人對自我華人身份背景了解的切口。
潘記餐廳創始人William Poon也是60年代來英國移民的老華人,他分享了自己兒子的故事。早年間在一次和父親還有子女回香港,他的兒子在到了香港的第二天就問爺爺:「爺爺,香港的唐人街在哪裡?」潘老說,這就能看出來,雖然那個時候兒子對自己的華人身份認知不明晰,但是卻能看出來,「唐人街」是他想要了解自己原生身份的一個切口,孩子們知道,在那裡,也許能找到他血液裡的故鄉。
馬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城承載的是海外華人家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不同背景的人來到中國城,讓中國背景的人感受到「近距離」「回家」和「自豪」,也讓其他人』了解』。」
而通過The Making of Chinatown項目,很多老華人的子女們更直接地開始了解自己先輩的經歷和故事,開始了解自己的身份。
芬雅告訴記者,他們的受訪者中有一位老人,他的一生很傳奇,但卻很少和他的子孫講述自己的故事。展覽展出後,老人帶著英國出生的子女以及孫子孫女來看了展覽,他的孫女特別感興趣,開始問他很多問題,有關於她的華人身份的(作為華三代)問題。之後再一次看到這位老人的時候,芬雅得知,他的孫女現在開始不使用她的英文名,而是中文名字了。
馬蕭說,我們想記錄中國城的故事,然後講好中國故事。
芬雅和馬蕭也在挖掘更多的故事,研究更多的不為人知的歷史。這些,讓我們從她們的新書《中國城的故事》繼續尋找。(記者 王冬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