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英中時報》:崢嶸70載,倫敦中國城的中國故事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9月28日電 英國《英中時報》9月27日發表題為「2019國慶特輯:崢嶸70載,倫敦中國城的中國故事」的文章。文章通過採訪生活在英國的26位不同年齡段、不同身份背景、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華人,講述了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城的中國故事。

  文章摘錄如下:

  「Let’s SELFIE here!」(我們在這兒自拍吧!) 倫敦中國城「倫敦華埠」、「英倫呈祥」兩個牌樓下,這樣呼朋喚友自拍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時值中秋和中國國慶的雙節期間,大紅燈籠高高掛起,夜晚和白天的紅色景致各有特色,來打卡的遊客們就更喜慶了。

  但是,這些成群結隊的遊客們大概不知,就在70年前,這裡還不是中國城。

  倫敦唐人街的建立沒有明確的年份,但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爵祿街(Gerrard Street)上開始出現了華人的身影。

  「爵祿街是唐人街的中心街道,雖然現在的中國城已經是一片區域,但是曾經,唐人街特指的就是這條街道。」中國站(China Exchange)中國城口述歷史項目The Making of Chinatown負責人之一馬蕭描述。

  中國站,是坐落在倫敦中國城爵祿街32號的一個文化交流中心,原址是倫敦電話總機室(BT Telephone Exchange)。

  站,有來有往,即平臺。2015年2月19日,香港著名慈善家鄧永鏘爵士(Sir David Tang)帶領這個曾經的信息交流中心,翻開了新的一頁,成為了「外國人看看中國,中國人看看世界」的站點。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英國威爾斯親王查爾斯王子及妻子卡米拉一起在2015年農曆新年的這一天,為中國站揭幕。

  中國城口述歷史項目The Making of Chinatown是中國站今年夏天的展覽。主創團隊通過採訪生活在英國的26位不同年齡段、不同身份背景、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華人,講述了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城的中國故事。

  不為人知的信息中心——No. 20 俱樂部

  曾經的爵祿街20號是一個華人俱樂部。和當時的其它華人俱樂部一樣,這個幾乎沒有史料記載、在網絡上甚至沒留下隻言片語的俱樂部是曾經唐人街信息中心。在那個信息閉塞的年代,許多華人移民們到倫敦的第一站就是這家20號俱樂部,它是不少移民們進入(英國)這個國家這個社會的入口。

  中國站執行總裁芬雅(Freya Aitken-Turff)告訴我,因為年代久遠,所以即使在The Making of Chinatown的採訪中,也只有少數幾位受訪者知道No.20俱樂部。我們對於這個俱樂部的想像,也是來自受訪者們隻言片語的描述。

  「從我們採訪到的故事可以想見,No.20俱樂部是以男性為主,少有女性進入。那個時代,整個蘇荷區(Soho)都是很烏煙瘴氣的,色情業活躍,毒品猖獗,是一個暗夜之地。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區域內的租金便宜,也是一個初來乍到的人相對容易可以開始工作和起家的地方。所以那個俱樂部可以說是一個男性社交俱樂部,找工作、找老鄉、找能說話的人,抽菸、麻將、聊天,是一個通過各種方式拉關係的地方,」

  就這樣,一個俱樂部的信息通達出一條街,就是當年唐人街的一個縮影。

  從唐人街到中國城

  現在的中國城一共有14條街道,還有爵祿街、新港坊(Newport Place)、新港園(Newport Court)、麗人街(Lisle Street)、華都街(Wardour Street)和麥高田街(Macclesfield Street)六條步行街道,成為倫敦市中心的重要地標。曾經的爵祿街區域裡零星幾家粵餐廳,到現在中華美食俱全,中國城成為倫敦重要地標的轉折是1985年倫敦西敏市地區政府對整個區域的規劃。

  說到西敏市地區政府對於中國城的建設,其實也是向世界看齊的結果。

  「說到世界範圍內的中國城,要看北美,其中屬舊金山和紐約的最有名。這些城市的中國城經過一系列的規劃和重建,成為城市旅遊的必去地。越來越多人想要吃亞洲美食,首選就會是中國城。西敏寺政府也是看到了倫敦唐人街的潛力,想要吸引更多的遊客。」芬雅這樣解釋。

  同時,芬雅還提到了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對少數族裔的歡迎態度。

  「中國城作為少數族裔經營生意的聚集地,政府正式規劃命名中國城也是為了表明歡迎的態度,想要告訴更多的中國人,英國歡迎他們。不管是來旅遊,還是已經移民了的群體。」

  從1985年之後,倫敦華埠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這一點從倫敦華埠商會每年春節期間舉辦的特拉法加廣場新春慶典就不難看出。2002年,倫敦華埠第一次在特拉法加廣場舉辦春節慶祝活動,十幾年來從未間斷。而如果說一開始是華人自己慶祝的節日,到了今天,那就是倫敦甚至整個英國慶祝日曆上的常規節日,可以說,已經鮮少英國人不知道中國春節了。

  中國城裡的故事

  「雖然現在我們看到的中國城的歷史只能追溯回20世紀50-60年代,但是中國移民的歷史是很久遠的,但卻不為人知。之前也沒有人將其形成文字等記錄下來,所以我們中國站要做的就是將這些珍貴的記憶保存下來,建成檔案,讓更多的人知道這些故事。」 芬雅說。

  說到故事,芬雅給記者講了一個項目受訪者的一個故事。

  「我們一位受訪者是1965年的時候和家人一起搬到了英國,她講述了一段有關她一個叔叔的經歷。」

  「這位叔叔從很早的時候隻身一人離開香港來英國打拼,後來開了自己的餐廳,算是很成功。當時這位先生來到英國的時候,還留著長辮子。到了英國之後,入鄉隨俗,他就剪掉了這個辮子,但是被剪掉的頭髮就一直被他保留著。他過世後,遺體沒能如他生前所願回到故土。在知道這樣的遺憾後,他的一位同鄉找到了他這截頭髮,然後送回了這位先生家鄉的家裡。」

  「這只是很多故事中的一個,都是關於人、關於他們離開故土、為了生活的犧牲、掙扎和愛的故事。」

  承載的情感是故鄉

  馬蕭告訴記者,不同於倫敦其他移民社區,倫敦中國城是特別的,因為它並不是一個華人居住的地方,更像是是一個社交的地標,承載的是「家」的情感,也是很多年輕一代華人對自我華人身份背景了解的切口。

  潘記餐廳創始人William Poon也是60年代來英國移民的老華人,他分享了自己兒子的故事。早年間在一次和父親還有子女回香港,他的兒子在到了香港的第二天就問爺爺:「爺爺,香港的唐人街在哪裡?」潘老說,這就能看出來,雖然那個時候兒子對自己的華人身份認知不明晰,但是卻能看出來,「唐人街」是他想要了解自己原生身份的一個切口,孩子們知道,在那裡,也許能找到他血液裡的故鄉。

  馬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更重要的一點是,中國城承載的是海外華人家的情感,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不同背景的人來到中國城,讓中國背景的人感受到「近距離」「回家」和「自豪」,也讓其他人』了解』。」

  而通過The Making of Chinatown項目,很多老華人的子女們更直接地開始了解自己先輩的經歷和故事,開始了解自己的身份。

  芬雅告訴記者,他們的受訪者中有一位老人,他的一生很傳奇,但卻很少和他的子孫講述自己的故事。展覽展出後,老人帶著英國出生的子女以及孫子孫女來看了展覽,他的孫女特別感興趣,開始問他很多問題,有關於她的華人身份的(作為華三代)問題。之後再一次看到這位老人的時候,芬雅得知,他的孫女現在開始不使用她的英文名,而是中文名字了。

  馬蕭說,我們想記錄中國城的故事,然後講好中國故事。

  芬雅和馬蕭也在挖掘更多的故事,研究更多的不為人知的歷史。這些,讓我們從她們的新書《中國城的故事》繼續尋找。(記者 王冬蕾)

相關焦點

  • 倫敦地標之--倫敦中國城
    在外國人眼裡,中國城充滿了喧鬧和嘈雜的異域風情,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來到神秘的東方;在海外遊子眼裡,這裡有熟悉的氛圍和鄉音,是呼朋喚友,犒勞自己「中國胃」的好地方。倫敦中國城靠近萊斯特廣場(Leicester Square),附近有著名劇院、電影院和爵士樂俱樂部。中國城是老一代華人社區的中心,匯集了餐館、超市、餅屋、禮品店、中文學校和華人活動中心。
  • 英媒:中國到英國的第一列貨車進站 從義烏至倫敦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中國到英國的第一列貨車:義烏至倫敦」,在倫敦巴金車站,一幅寫著上述字樣的標語放置在首趟中歐班列之前。這趟滿載中國商品的列車從浙江義烏啟程,18日抵達終點站倫敦,全程12451公裡。
  • 倫敦封城!聖誕活動取消,甩鍋給中國?
    周末,因為英國中南部發現的新冠新變株比此前的病毒傳染性高出70%,英國政府在12月19日宣布,從20日起倫敦等部分地區的新冠疫情防控級別將提升至第4級(Tier 4),實行更嚴格的防疫措施。倫敦等地將再度「封城」,其他區域的防疫措施也會進一步收緊。
  • 英媒:中國城之「魂」在淡去 倫敦中國城面臨轉型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9月18日報導,幾十年來,倫敦中國城的眾多餐館讓西方食客品嘗到了東方風味。如今它們有了一個新的目標:為富裕的亞洲遊客奉上家的味道。擁有大約五分之四個中國城的地產管理公司沙夫茨伯裡(Shaftesbury)一直在招攬亞洲老牌餐廳經營者,還聘請了一家中國公關公司傳播這一消息。這家房地產公司表示中國城已經「有點卡在時光隧道裡了」,該公司希望倫敦中國城能反映亞洲更現代的觀念。
  • 當初抨擊武漢封城,如今30萬市民逃離倫敦,英媒:拖累整個英國
    據英國媒體報導,當地時間19日晚,英國倫敦宣布倫敦等城市將再次封城後,大約有30萬市民通過鐵路、公路等方式,趕在封城令生效之前「逃離」倫敦,各出城地點全部被擠爆,聖潘克拉斯火車站候車室排隊的人,幾乎排到了站外。
  • 英國與中國討論讓中企參與該國高鐵建設?英政府否認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英國與中國討論讓中企參與該國高鐵建設?英政府否認【環球時報駐英國特派記者 強薇】據英國《衛報》16日報導,英國交通大臣格蘭特·沙普斯當天表示,英國政府尚未就高鐵二號線(HS2)建設項目與中國進行溝通。上周,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宣布重啟頗受爭議的高鐵二號線建設項目。該項目耗資1060億英鎊,預計將花費15年至20年才能全線建成。
  • 英媒:為吸引中國遊客 英國旅遊局尋求中國合作商
    參考消息網8月8日報導英媒稱,英國旅遊局負責向海外遊客推介英國這個旅遊目的地,目前該機構尋求與一家中國的航空公司合作,以吸引更多中國遊客。中國人赴英猛增8成樂壞英國旅遊業:賭場業績創新高參考消息網1月13日報導英媒稱,根據在倫敦舉行的一次中國旅遊業會議公布的最新數據,2017年1月中國航班預定數字比去年同期上升了81%,其中大部分的預定在1月28日農曆雞年開始前的一段時間
  • 「中國太平牌樓」成為英國倫敦華埠新地標
    7月25日上午,由中國太平保險集團和英國倫敦華埠商會共同參與建造的中國城新牌樓——「中國太平牌樓」舉行揭幕儀式,標誌著這座極具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牌樓成為倫敦唐人街新地標。  英國王室約克公爵安德魯王子親臨揭幕式,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英大使劉曉明先生、倫敦西敏市市長斯蒂夫•薩默斯先生、倫敦華埠商會主席鄧柱廷先生、中國太平保險集團旗下太平英國總經理耿金海先生出席儀式,共同為新牌樓的啟用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賀辭並剪彩。   在英國中樂團絲竹樂隊的民樂演奏中,慶典儀式拉開序幕,傳統的舞獅表演更為慶典增添了歡愉的氣氛。
  • 不用等到8月,倫敦中國城已經開始打折了!「第一次看到文興打折」
    其實,倫敦中國城的腳步比英國政府還早: 7月4日,為迎接英國全面解封和唐人街復甦,協助華人華商做好抗擊新冠疫情的防護工作,倫敦華埠商會主辦了唐人街重啟活動。
  • 「北漂」英國小夥鍾情漢語14載 溝通北京與倫敦
    「北漂」英國小夥鍾情漢語14載 溝通北京與倫敦 2016-01-26 15:52:18在舞臺上,霍邁克自信大膽,紮實的漢語基礎讓這位來自英國的小夥成功闖入半決賽。「我在比賽中特別開心,交到了很多好朋友。」霍邁克與中國結緣14年,流利的漢語成為連接北京與倫敦的橋梁。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2002年,年僅17歲的霍邁克跟隨父親第一次來中國旅行,三峽的壯美風景、北京的時尚氣息,讓他流連忘返。為了掃除語言上的障礙,回到英國後,霍邁克第一時間報班學習漢語。
  • 崢嶸七十載築夢新時代——巴拉格宗景區慶祝華誕70周年
    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70年來,「與國同夢」是堅持,是信仰,是久久不變的情懷。一個流動的中國,充滿了繁榮發展的活力。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巴拉格宗景區董事長斯那定珠先生帶領全體工作人員於今晨9:00在巴拉格宗景區舉行升國旗儀式,通過升國旗、唱國歌、合唱《我和我的祖國》、與國旗合影的活動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祝祖國生日快樂、祝福祖國繁榮昌盛。崢嶸70載,凱歌徹長空!
  • 英國班機、英法隧道、歐洲之星列車全封鎖,倫敦民眾急逃出城
    英國衛生部證實發現變種病毒,新毒株傳染力增強70%,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昨日已進入封鎖狀態;丹麥、荷蘭、義大利等地皆發現有英國新毒株病例,全球多國目前已宣布禁止英國航班降落、關閉海陸運輸等。這些措施引發英國民眾企圖趕在禁令生效前大逃亡,車站湧現人潮,使染疫風險更高。
  • 倫敦封城!病毒新毒株在英失控 多國停飛往返英國航班 英鎊開盤暴跌
    來源:太陽報聖誕節即將來臨,英國卻陷入一片混亂。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英歐之間的貿易磋商依然無果,談判又一次超過了歐洲議會設下的周日期限。而更可怕的是,英國首相詹森周六突然宣布,倫敦等地當地時間周日起將再度「封城」,其他區域的防疫措施也會進一步收緊。
  • 英王儲查爾斯攜妻遊倫敦中國城 為中國文化中心剪彩
    英國查爾斯王子與公爵夫人卡米拉一同來到倫敦中國城,觀看了中國傳統的舞獅表演。(圖片來源於外媒)中國日報倫敦2月20日電(記者劉小涵)當地時間2月19日,英國查爾斯王子與公爵夫人卡米拉一同來到倫敦中國城,為剛剛裝修開業的中國文化中心(ChinaExchange)剪彩。他們觀看了中國傳統的舞獅、包餃子、書法等表演,還欣賞了中國孩子們唱歌。公爵夫人卡米拉親自嘗試了包餃子,以及寫毛筆字。
  • 一名中國公民在英國倫敦恐襲中受傷 身份已確認
    一名中國公民在英國倫敦恐襲中受傷 身份已確認 2017-03-24,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第一時間發布領保信息,接著又確認有一名中國公民受傷。
  • 英國放寬疫情封鎖措施 倫敦中國城重新迎客
    當地時間7月4日,隨著英國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率持續下降,英國政府繼續放寬疫情封鎖措施,英格蘭地區的餐館、酒吧、理髮店和電影院等場所將陸續重新開放。在長達三個月的沉寂後,倫敦市中心的中國城也正式宣布開門迎客。
  • 英國上議院議員、國務大臣麥克·貝茨勳爵:我想了解中國如何讓那麼...
    貝茨勳爵:2016年,我和妻子雪琳走訪北京曹妃甸國際職教城,我們對那裡世界一流的設施印象深刻。我們很樂於與學生們見面,鼓勵他們找到並追求自己的夢想。從那時起,我們就和北京曹妃甸國際職教城總經理姚義純建立了良好的友誼。
  • 美媒迷惑:英國在最脆弱時候去惹中國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7月16日報導,原題:對華貿易摩擦是英國當前最不需要的事英國決定禁止華為參與其5G網絡,這可能在英國經濟最糟糕的當下破壞與中國數十億美元的貿易投資關係。英國近年來一直在向北京示好。但英中關係的短暫「黃金時代」可能結束了。
  • 英國湖區旅遊業聚集倫敦 探討如何吸引中國遊客
    中新網10月11日電 據英中網報導,在中國十一黃金周期間,英國湖區多家旅遊企業在倫敦舉行展示會,探討如何從中國吸引更多遊客。
  • 英媒後悔不該嘲笑武漢,倫敦封城後一片混亂,超市遭砸搶食品短缺
    民眾搶購物資,英國陷入一片混亂12月20日,英國方面在病毒突變之後,立即採取了最為嚴格的封鎖措施,對倫敦等區域開始全面封鎖。因此,大量英國民眾選擇逃離倫敦,很多國家都禁止來自英國的航班降落,法國在第一時間關閉了英法隧道,德國也拒絕英國航班。現如今唯一對英國敞開空港的,或許只有美國以及澳大利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