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視頻集錦DAY4 時長:02:58 來源:電影網
2019PYIFF論壇:印度新電影
1905電影網訊 10月13日,多部風格迥異的影片在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進行了全球首映,包括「臥虎」單元影片《日光之下》和《咿嘞嗚!》、「藏龍」單元影片《蕃薯澆米》和「類型之窗」單元的阿根廷影片《跟蹤》。本日焦點影片還包括坎城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得主《我們的母親》以及「印度新電影」回顧展的兩部影片《幻鏡》和《婆羅門村的驢》。
本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第三場學術活動「印度新電影」論壇也在13日舉辦,這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印度電影深度研討會,「印度新電影」導演代表、《幻鏡》導演庫馬爾·沙哈尼,《印度電影簡史》作者阿希瑟·拉賈德亞克莎以及平遙國際電影展藝術總監馬可·穆勒共同探討了印度新浪潮影片的學術價值,以及它們為當下電影創作帶來的思考。
2019PYIFF論壇:印度新電影
晚間,「遇見卡洛·沙特裡安」影人派對在平遙電影宮舉辦。派對以柏林國際電影節新任藝術總監、擔任本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費穆榮譽」評審的卡洛·沙特裡安為核心人物,眾多電影人云集。「之前我在洛迦諾看過很多中國電影,被這裡的文化所吸引,希望未來能夠看到更多的華語電影,」卡洛·沙特裡安說。他更在派對上宣布,柏林電影節將新設一個以鼓勵年輕導演為主的競賽單元「遇見」,並歡迎中國電影人踴躍參與。
此外,電影展創始人賈樟柯在主持影片映前見面時多次呼籲觀眾不要屏攝,「電影工作者與製片公司的創造跟勞動需要得到尊重,謝謝大家的理解「,引發眾多網友支持。
《我們的母親》《咿嘞嗚!》《跟蹤》佳片連映
10月13日,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金攝影機獎(最佳導演處女作)得主《我們的母親》在平遙進行中國首映,導演塞薩爾·迪亞茲出席新聞發布會,現場分享影片的創作歷程。該片以瓜地馬拉內戰為背景,「影片背後沉重的歷史事件是促使我一定要拍攝《我們的母親》的主要原因,」導演塞薩爾·迪亞茲說。不少媒體表示,觀影之後自己情緒難以平復,甚至泣不成聲。「來到平遙國際電影展非常震撼,中國觀眾能非常快速地擁有影像帶來的感官直覺。感謝平遙國際電影展,感謝中國熱情的觀眾,讓我有機會見到中國。」塞薩爾·迪亞茲說。
《我們的母親》導演與觀眾見面
在印度影片《咿嘞嗚!》的新聞發布會上,導演導演普拉泰克·扎茨與編劇、聯合導演、美術指導沙博漢姆細緻分享了影片的創作歷程和自己對於人與動物關係及政治、宗教方面的思考。影片講述了一個職場新人在新德裡與成堆猴子作戰的荒謬故事,導演使用了很多隱藏攝像機進行拍攝,「我的宗旨不是讓演員跟著我的想法走,而是讓他們自然自在地存在著,讓人們意識不到攝像機的存在。」
《咿嘞嗚》主創與觀眾見面
當晚,「類型之窗」單元影片《跟蹤》也在平遙「站臺」劇場進行了全球首映,對於這部阿根廷類型片為何選擇在平遙首次面對觀眾,導演弗朗西斯科·德尤菲米亞反問道:「我們為什麼不來平遙呢?我在家附近拍的電影;不遠萬裡,花了兩天時間帶到平遙,相信這也是電影給我們的緣分。」該片主演羅德裡戈·德拉塞納是拉美知名演員,他表示,非常希望通過《跟蹤》將自己介紹給亞洲觀眾。《跟蹤》講述了護林工希瓦偶然發現了一隻被關在籠子裡的受傷的狐狸,他跟蹤隱藏其後的線索,發現了一群偷獵者,成為「獵人中的獵人」的故事。
《跟蹤》劇組與影展代表
《日光之下》《蕃薯澆米》《黑駿馬》座無虛席
「臥虎」單元的全球首映影片《日光之下》是導演梁鳴的第一部作品。梁鳴是演員出身,曾出演過婁燁的兩部電影。「做演員時一心想要演好電影,但好電影本身就比較少,好的角色更難落在自己頭上,所以就開始考慮自己創作劇本去表達,」梁鳴在發布會上說。出席發布會的還包括製片人孫楊,藝術總監陳橡、主演呂星辰和吳曉亮。曾獲第1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的呂星辰表示:「我是第一個看到劇本的演員,我真的很久沒有看到過這麼好的劇本,非常有創作欲望,看完當即就跟他說我要演。」
《日光之下》劇組與電影展代表
由葉謙執導,李少紅導演監製,梅峰導演擔任劇本導師,歸亞蕾、楊貴媚聯袂主演的電影《蕃薯澆米》入圍了本屆平遙國際電影展的「藏龍」單元。該片曾入圍第41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The Third Age單元,併入選第37屆慕尼黑國際電影節。由服裝設計師轉型的導演葉謙在新聞發布會上坦言,最大的困難是怎麼用最快的時間爭取到來自同事的信任,「從自己畫每一個分鏡去說服攝影師,與配樂無數次溝通,用劇本打動兩位女主角的出演,讓團隊裡每個人都以純粹創作的藝術家心態參與。」宣發方代表無限自在傳媒董事長朱瑋傑則從專業角度分析了閩南語電影的行業前景,「市場電影和作者電影都有存在的空間和必要,如何讓作者電影在市場上取得空間,這是我們需要做的。這次閩南語電影有這麼好的起點讓更多人看到,下次就能有更多項目產生。」值得一提的是,《蕃薯澆米》和《日光之下》導演都是歷年「青蔥計劃「五強入圍導演。
《蕃薯澆米》與電影展代表
此外,本屆電影展青年導師謝飛也攜「青年導師之選」、2K修復版影片《黑駿馬》同觀眾見面。在映後交流環節中,有影迷感慨:「哀婉的碼頭琴聲和美麗的錯誤令人動容,如果這部片子能一直放下去該多好。」謝飛與現場觀眾分享了他對年輕創作者的期待:「相比於我們這一代的膠片時期,現在的年輕人處於一個拍電影的好時代,但是只靠技術條件不能給你好作品,希望大家能多去研究怎麼拍好片子,謝晉前輩也講過,『我們要拍留得下來的電影』。」
「印度新電影」:印度文化新角度
10月13日下午,平遙國際電影展舉行「印度新電影」學術論壇,學者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印度導演庫馬爾·沙哈尼進行了長達兩小時的精彩對談。論壇由平遙國際電影展藝術總監馬可·穆勒主持。印度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普拉卡什·馬格杜姆也出席了論壇。
馬可·穆勒首先特別感謝了印度國家電影資料館對本屆電影展「印度新電影」回顧展的大力支持。 「印度新電影」 對1957年至1978年間的印度影片進行了系統梳理,精選出十二部優秀的印度影片,在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進行集中展映,其中就包括了由庫馬爾·沙哈尼導演的《幻鏡》。庫馬爾·沙哈尼表示,自己一直夢想著能夠來到中國,「今天終於美夢成真了,沒想到是通過這樣的一個方式,感謝平遙國際電影展。」
印度導演庫馬爾·沙哈尼
論壇現場,三位在場嘉賓梳理了印度電影的發展過程和歷史脈絡,也介紹了世界格局變動以及內部政治因素對印度電影產生的各方面影響,同時就電影地緣關係、圖像價值、音樂性、主體性、個人化、技術與主觀性的關係等話題進行了深度討論。沙哈尼尤其回憶起自己當時在法國與布列松在一起工作的經歷,「每一個人都是非常獨特的,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每一個人發出的聲音都是不一樣的,布列松非常尊重這一點,這就是我剛才說的主觀性。」沙哈尼說,「他把每一個人的獨特性都用他的方式闡述出來,這也是很重要的。」
此外,學者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的中譯版新書《印度電影簡史》也在論壇上正式發布。10月14日下午,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將在平遙電影宮新浪潮書店進行「跨越異見,創作和未來:對話印度電影」為主題的新書分享會,並舉行籤售。
印度影評人、學者阿希什·拉賈德雅克薩出席論壇
論壇尾聲,印度國家電影資料館普拉卡什·馬格杜姆上臺發言:「這是我們第一次能在中國做印度電影回顧展,這個機會實在難得。」 他表示,平遙國際電影展此次關注印度新電影,「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能夠代表印度電影、甚至印度文化的一個角度。」除學術論壇外,兩部「印度新電影」代表影片《幻鏡》《婆羅門村的驢》的修復版也於13日在平遙電影宮進行了全球首映。
13日,平遙國際電影展的重要教育版塊「平遙一角」進入「北京電影學院開放日」,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國家一級剪輯師、剪輯作品屢獲大獎的周新霞老師帶領董劼、黃曾鴻辰 、李臻、張培克等學生代表共同交流了作品,圍繞今年「平遙一角」主題「新世界,新語言」開展了題為「『真』的創作——什麼是我們想拍的?」圓桌論壇,現場湧入眾多觀眾,與年輕電影人一同分享創作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