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帶他們來到平遙,未來會有更大的世界

2020-12-24 1905電影網


1905電影網專稿 10月19日,第四屆平遙國際影展的最後一天,不少原本已經離開的影人,又陸續為了同一目的回到了這座古城。

 

導演霍猛和鵬飛也特意趕到現場,為賈樟柯做最後的站臺。前者處女作《過昭關》從平遙出發,走進了影院,甚至走上了國際市場;而鵬飛新作《又見奈良》則是由賈樟柯擔任監製,為此保駕護航。



回頭再看過去三年的平遙國際影展,它向觀眾推薦了《嘉年華》《大世界》《過春天》《蕃薯澆米》等作品,這些作品也都走上了大銀幕,獲得了觀眾的好口碑。


 

在影展期間,無數人都被映前的一個廣告洗腦,裡面有句臺詞是說,「每個巧克力在變成巧克力之前都不是甜的。」每個導演在成為導演,在交出自己的處女作之前,他們都會經歷一段「煎熬」的時光,即便是電影完成之後,也要走上影院,見天地,見眾生。

 

尤其是2020年,不少電影或多或少因疫情而被影響了製作周期。如今,終於有機會面向觀眾,導演們又將和影片開啟另一番故事。

 

《野馬分鬃》魏書鈞,從坎城出發


2018年,導演魏書鈞成為了很多影迷心中的驕子。他憑藉短片《延邊少年》坎城國際電影節上拿下短片特別榮譽獎。大家都好奇,這位90後男生將什麼時候開始製作自己的長片處女作。


 

整個進程比所有人預想的都快,回國之後,電影《野馬分鬃》就正式進入籌備階段。在無數人眼裡,這部作品將鎖定坎城來年的片單。2019年6月6日,影片正式開機。次年,坎城國際電影節公布官方入圍名單,《野馬分鬃》成為其中一員。



影片來源魏書鈞的一個念頭,「我從沒開車去過內蒙,但後來我的車聽說被賣到了那邊,我就想這輛車在那邊會怎麼樣呢?」一連串的問題讓他開始構建起這個故事,也在其中植入了30%屬於自己的經歷。

 

對於不少導演而言,自傳性較強會成為處女作的特質。在魏書鈞眼裡,這是一個互相「打架」然後平衡的過程,「把自傳性的內容寫入劇本然後將杜撰的內容與其結合起來,使其和諧或者相映成章,卻並非易事。」


 

魏書鈞本科是中國傳媒大學錄音系,在讀書的某個階段,他同男主一樣,電影的實踐經驗大於電影理解,進而促使了他略微叛逆的心理,對學校中所謂的學習,持相對的保留態度。那段時光中對生活和電影的理解,都被他植入進了《野馬分鬃》中。

 

這些自在的元素並沒有讓這部藝術片疏離觀眾,更接近青春片氣質的《野馬分鬃》讓觀眾更輕鬆地從中找到共鳴。


 

自在也成為了魏書鈞的創作態度。從劇本到最終成片,他把更多的創作交給了「拍攝」,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他的作品,「如果用一個粗淺的比例來說的話,(拍攝)至少佔到一半。劇本可能有三成,另外的兩成是在剪輯臺上完成的。」

 

「王家衛和洪尚秀拍電影也沒有劇本」,電影裡這種略有調侃性的臺詞,背後暗藏了他對電影創作的觀點。


 

《野馬分鬃》對魏書鈞而言,已經是完結的一段行程,接下來的上映安排都交給製片方安排,至於觀眾對影片的評價,「有的評價很有趣,原來有人是這樣想的。有的意見我也會慢慢思考,這些遺憾都會在下一部去彌補。」


 

疫情期間,他完成了新的劇本。在給片子取名時,惡趣味地用了「白鶴亮翅」這個名字。「和《野馬分鬃》一樣,都是武術動作,當時就想著要不要和第一部作品建立關聯,所以就叫了這個。」


 

如果順利的話,電影《白鶴亮翅》計劃在明年冬天開機,至於未來影片裡會不會還有內容呼應《野馬分鬃》,「可能吧,說不定呢。」

 

《不止不休》王晶,在圈子裡生活的人


大家可能會好奇,這個王晶是誰?他是電影《不止不休》的導演王晶,但事實上,這是他2020年第二部和觀眾見面的作品。他作為執行導演,參與了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拍攝工作。



王晶跟著賈樟柯一起工作了10年,這種處於電影圈裡的生活狀態已經讓他非常滿足了。至於自己拍電影,有過想法,但不強烈。起初,他並沒有想好要以什麼樣的電影作為自己的處女作。


和很多新人導演一樣,他考慮過從自己內心出發,書寫自己的故事,表達私人化的情感。但細細想來,這樣的故事並不能滿足王晶的表達欲,「中國這麼大,每天都在發生無數的事情,一個簡單的私人故事,實在不能體現出代表性。」


 

直到有一天,他聽到了《不止不休》的原型故事。主角是社會的觀察者,同時他本身又是參與者,這種創作不再是讓他停留在自己的世界裡,還能參與到整個社會進程中。2017年,他開始了這個故事的劇本工作,此時距離他畢業正好10年。


 

創作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2018年,同樣講述北漂故事的《後來的我們》上映,看完電影後的王晶非常沮喪,因為在當時《不止不休》的劇本中,存在很多同質化的內容,於是團隊決定對劇本進行修整。

 

可沒想到,新版故事出來時,又遇到電影《我不是藥神》。這部幾乎無差評的影片和正在創作的《不止不休》同樣有不少相似的地方,那這一次還要再調整嗎?


 

最終,王晶選擇保持原狀,「因為故事是有原型的,而且當初吸引我創作的就是這個主題,如果它動了,那就會傷害故事的很多東西。」

 

2019年冬天,電影正式開機,那是這個項目讓他最有安全感的一天。身邊團隊都是過去和賈樟柯導演合作多年的工作夥伴,彼此熟悉的工作方式也讓他能享受在整個拍攝過程中。


 

當然,第一次獨立執鏡做導演,他依舊遇到了不少的問題。尤其有一場重場戲的拍攝,成為了王晶最後悔的事情。

 

「當時我理想化地認為半天就能拍完,但沒想到從晚上6點拍到了凌晨4點。尤其到最後一條時,白客坐在那裡的狀態,現在再回想起來,真的該讓大家去休息,隔天再用更好的辦法拍攝。可那會兒並沒有做出對的選擇,所以在剪輯的過程中,一些問題就會更直觀地體現出來了。」


 

從籌備到後期,總有不少的遺憾出現。但結果是好的,電影最終入圍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地平線單元。

 

當時整個放映過程對王晶卻是一種「煎熬」。整個人緊張到智能手錶在120分鐘裡,不斷提醒他,心率過快,「因為那是它第一次正式登場,在我看來還有很多瑕疵。」


 

從威尼斯回來,他試著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網上陸續也有了一些評價,「我挺看中2星的評論,它們通常會很明確指出我的問題,這些問題都能有機會在下次進行修整。」至於下次會什麼時候做導演,「我真的不著急,能在這個圈子裡就挺好的。」

 

《不期而遇的夏天》易寒,從螢屏走到銀幕


相比其他活躍在電影圈的導演們,易寒一直在電視圈闖蕩。13年前,他拍過一部電視電影《遙望南方的童年》,之後他陸續拍了很多的電視劇集。電影《不期而遇的夏天》是他的第一部院線電影。



過去劇集創作的經歷,讓他創作這個電影劇本的速度變得特別快,寫完這個劇本不到半月,「但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心裡構建整個故事的架構和人物關係。」這個故事靈感來自易寒堂侄的遭遇,他想借著電影探討人和人之間的關係,關注的是人,關照的是人的內心。


 

從《遙望南方的童年》到《不期而遇的夏天》,易寒對兒童情有獨鍾,想完成屬於他的童年三部曲。這兩部作品中間經歷了13年,他對電影的把控,已然有些陌生。

 

「我開拍的時候,不斷跟攝影指導強調,一定要控制住我,不能因為我的習慣讓這部電影最後的質感太像電視劇。」還好,最後保留了電影的這股氣質。


 

電影在平遙首映之後,易寒當晚失眠了。他第一次感覺到了大家過往說的「電影儀式感」。那種在大銀幕上呈現出來的東西,「而我作為電影導演和觀眾一起觀看,是一種愉悅,且緊張的感覺。」

 

「未來我會多拍電影,我下一部作品計劃在明年10月左右開機。」

 

《漢南夏日》韓帥,組建全女性的導演組


《漢南夏日》給了導演韓帥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拍長片、第一次參加創投……


 

項目從2018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項目創投中獲得最佳原創劇本,再到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項目創投中斬獲最佳製作中項目。韓帥用她的純粹,獲得了一路電影人的認可。

 

因為是處女作,她同樣在其中投入了很多自己的故事,「這些都變成了故事的一個底色,有助於整個人物的呈現。」但在整體的創作中,她還是對女主角保持了距離,「她不是我,我只是能從女性角度去讓她體會這個世界。」

 

為此,她還做出了一個非常大膽的決定,「我們導演組五個人全是女孩。」


 

喜歡達內兄弟、博士期間研究婁燁導演,這都為韓帥的作品帶來了影響,「我當時剛好在研究婁燁導演,發現手持攝影能讓他捕捉到更自由的表演。」這種拍攝方式對《漢南夏日》非常適用,「電影裡我主要拍攝小朋友,她們都是非職業演員。我又不能嚴格控制她們,這時候手持成為了最好的方法。」


 

在拍攝《漢南夏日》之前,韓帥一直處於在求學階段,幾乎沒有在市場中真正創作過,她一度感到困惑,那些積累的理論知識到底有用嗎?「直到我出手之後,才感受到過去那些理論知識在幫助我,讓我心裡非常有底氣。」

 

當然,婁燁導演的工作方式也間接地影響了她,「這次我不再像以前在學校拍短片那樣死板,甚至最後扔掉了分鏡(圖),完全根據演員的感受來。」


 

電影拍攝完成之後,後期製作依舊讓她非常有壓力。她從一開始就希望這是一部90分鐘的電影,但她們拍攝了很多素材,尤其是龔蓓苾一飾二角中的母親角色有很多的畫面內容。

 

該怎麼辦?龔老師表演非常好,如果刪了確實很可惜,對演員而言也是損失。韓帥心中一直猶豫,並不斷看片子,「最後還是覺得電影的情緒不能那麼直給,所以忍痛都刪了。」


 

電影雖然最終在平遙獲得了榮譽,但和觀眾一同看完電影的韓帥,還是發現了電影裡的不少細節問題,「它是我的處女作,一直還是很稚嫩的。不過現在聲音和音樂仍有問題,我們還能來得及加工修改。」

 

對於韓帥而言,《漢南夏日》仍是未完成,「它好像是一面鏡子,現在照到的是我自己。我希望等它轉向觀眾,讓大家從中看到自己時,我才會開始去尋找下一面鏡子。」


 

那麼下一面鏡子會是如何的呢?她還沒想太多,但她明確的是,「寫類型電影或者寫更大眾的故事,是我嚮往的東西。」

 

他們才出發


平遙一周,我們見到了很多新導演。他們帶著自己的作品來到這座古城尋找機會,有的作品甚至還只是紙上的構想。

 

不管是從國際影展出發的魏書鈞,或是名導身邊成長的王晶,又或是「跨界」的易寒,還是剛走出校園面對市場的韓帥,他們的年紀從70後到90後,但他們都代表著朝氣。



正如田壯壯導演在大師班上說的,這些作品可能還屬於習作,但有尚未入世的生命力。

 

這群人代表了未來,甚至可能會影響未來。而觀眾看完這些電影之後的評價,讓它們的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定義,其中的酸甜苦辣或許唯有導演自知。不管滋味如何,至少多年之後再去回想,整個過程必然是甜的。


相關焦點

  • 平遙影展,賈樟柯的人情鄉
    作為發起人,賈樟柯幾乎對影展的公司親力親為包攬「一切」。其實,在不做平遙影展的時候,賈樟柯「不混圈子」,保留著某種文人心性。而每到影展時,賈樟柯則會逆向而行,斡旋大小事情、和各色人周旋。有多位電影人都對毒眸感慨,去平遙多多少少與賈樟柯有關。
  • 宣布退出平遙的24小時後,賈樟柯哭了
    「平遙人民全方位的支持,交通、防疫,公安、消防,方方面面,一個大型活動所需要得到的支持都得到了支持,特別是今年大家一起克服困難,因為有防疫的需求。我也在這希望有更年輕一代的策展人、影展的組織者他們能夠接棒,接過平遙國際電影展,讓第五屆第六屆辦得更好,我們在精神上我們團隊會一直支持這個影展。」
  • 平遙電影展,賈樟柯的一道電影家宴
    這種禮儀是坎城這樣的世界頂級電影節建立起來的,他把它搬到了自己這個3歲的電影展上。負責選片的馬克穆勒還會出現在每部影片的首映現場,並且會參加所有導演的新聞發布會。諸多的細節,無不在證明,這確實是國內最為尊重電影本身的電影節。
  • 平遙,賈樟柯「告別」前的古城
    10月18日晚,電影導演、平遙國際電影展創始人賈樟柯,出乎意料地宣布退出影展,從第五屆起將由政府主辦。剛巧離開平遙的作者,參與過三屆平遙影展,對這個從誕生之日起就有著高品質電影宮、選片保證100%國內首映的影展,以及容納它的世界遺產平遙古城,都有著自己的觀察和看法。
  • 賈樟柯和平遙「最後的夜晚」
    連召集新聞發布會的官方工作人員也不知道賈樟柯會丟下這麼一個重磅炸彈,甚至當天下午趙濤在接受關於《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採訪時還談到了對明年影展的展望。賈樟柯創辦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時候,就希望這裡是個「既有電影又有節」的地方賈樟柯創辦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時候,就希望這裡是個「既有電影又有節」的地方,四年來,平遙像一個中國電影的烏託邦。
  • 賈樟柯退出平遙影展,沒想到我參加了一場告別聚會
    與此同時,我正在寫今年平遙影展的稿子(對,就是這篇稿子的初稿)。我恰好在10月10日 - 11日在影展現場,當時我根本想不到,自己竟然參加了一場告別聚會。帶你逛逛這場告別演出很多人都知道,位於山西晉中的平遙古城,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全城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之一。
  • 賈樟柯造節:一位導演和一座古城的中年焦慮
    對於後者的沒落,大眾意義和影響力更大的國際電影展與賈樟柯,有可能讓這座進行旅遊開發數十年的古城有新的想像力。這也是賈樟柯的必然選擇。你很難想像,這位年少成名的電影大師會一生只關注在自己的電影內容上。10年以來,在那家主要負責藝術片業務的公司西河星匯裡,他就是一位成功的商業運作者。同時,他也在家鄉投資酒廠和煤礦,也趕上了十年呂梁煤礦的黃金時代。
  • 來自山西汾陽的賈樟柯
    打開賈樟柯的百度百科,滿屏的標藍字體,一眼放去包攬了世界上的各大獎項,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大牛導演,在前幾日宣布了退出自己承辦了四年的平遙國際電影展。 從最初的承辦,到最後的逐漸日益壯大,平遙國際電影展已然在世界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而我們在看到這個電影展時,理所當然的認為,這就是賈樟柯的主場,但誰也不曾想到竟是這樣的結局。
  • 賈樟柯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 影迷:沒有遊到海水變藍
    到底還是沒有遊到海水變藍◎張海律  10月18日晚,賈樟柯出乎意料地突然宣布,將退出由他一手創立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從明年第五屆起,交給平遙當地政府。而在頭一天晚上,他的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平遙電影宮的「小城之春」影廳舉辦了亞洲首映。影迷們感慨,平遙影展沒能撐到海水變藍。
  • 90%當不成導演,這些「未來賈樟柯們」還好嗎?
    「平遙一角」是平遙影展的教育模塊,每天會安排放映某一所影視高校學生拍攝的優秀電影短片集,並提供場地讓學生在映後自由交流。今年有七所影視高校參與活動,藉此契機,我們在活動上接觸到了來自不同學校的電影導演專業學生與授課老師,在對他們的採訪中,我們能依稀窺探出國內影視高校學生導演的發展現狀。
  • 平遙四年,為何令人戀戀不捨?
    18日晚間,相信每一個影迷的朋友圈都被這樣一條消息刷屏:在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接近尾聲的時候,影展創始人賈樟柯突然向公眾宣布,這將是他和團隊最後一次主辦平遙影展,從明年開始,影展及相關設施將交給平遙政府,屆時會有其他團隊來接管影展的運營。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僅在平遙的電影人和觀眾們毫無準備,像Ifeng電影這樣的媒體在此之前也沒有接到任何的訊息。
  • 平遙國際電影展&瑞豐號再次圓滿合作 ——賈樟柯導演為瑞豐號打板
    10月19日,為期十天的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正式收官落幕。以為這屆如常,期待來年,但這次告別並不一樣。就在影展結束的前一天,賈樟柯導演在臨時召開的記者招待會上突然宣布,他和他的團隊未來將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
  • 謝謝,賈樟柯
    ,看起來好自在,讓人感覺就好像走進了賈樟柯導演的電影世界裡。,她說:「到了這裡,你會感覺自己有種迷失在神奇之地的感覺。」,我們都必須承認,這四年來,賈樟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付出自己的人脈資源,憑藉自己的電影成就等等,在這個小縣城從零開始,一點一點把平遙影展辦成今天的樣子。
  • 新銳導演楊平道獲雙獎,賈樟柯團隊退出平遙電影展
    近日,第四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揭曉獎項,《裂流》、《不止不休》、《媽媽和七天的時間》、《野馬分鬃》等熱門影片各有獎項歸屬,其中,由楊平道導演拍攝的《裂流》,榮獲了全場唯一雙獎——迷影選擇榮譽與青年評審榮譽。
  • 平遙聚焦「印度新電影」 賈樟柯呼籲觀眾不要攝屏
    「來到平遙國際電影展非常震撼,中國觀眾能非常快速地擁有影像帶來的感官直覺。感謝平遙國際電影展,感謝中國熱情的觀眾,讓我有機會見到中國。」塞薩爾·迪亞茲說。影片講述了一個職場新人在新德裡與成堆猴子作戰的荒謬故事,導演使用了很多隱藏攝像機進行拍攝,「我的宗旨不是讓演員跟著我的想法走,而是讓他們自然自在地存在著,讓人們意識不到攝像機的存在。」
  • 賈樟柯 | 汾陽,是起點亦是終點
    登城牆而遙望山西汾陽——黃土高原上,這座位於太原盆地西緣、呂梁山東麓的縣級市,這處深居內陸、煤炭資源豐富的地方,從20世紀末開始,因為賈樟柯的電影,正在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他們日復一日下礦,冒險賺來的錢,多數時候不捨得買什麼新款式衣服,就前往小城街邊的裁縫鋪,一邊縫縫補補,一邊用鄉音聊著家常。「安全為大」的警示牌,沾著煤灰的物件、旋轉的三葉吊扇、嗡嗡作響的老式縫紉機,都是煤炭小城汾陽遺落在賈樟柯記憶中的碎片。
  • 平遙古城的文旅融合發展道路
    、古蹟遺產這樣一些東西,現在電影展也開了,不斷這些新穎的東西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渠道向世人展示平遙。在平遙古城做生意的人,無論新老似乎都默認,有必要延續某種晉商格調。1997年,那個破舊的「只住老弱病殘」的平遙古城宣布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 賈樟柯新作正式更名《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餘華、賈樟柯導演賈樟柯在拍攝現場電影《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中的鄉村場景 網易娛樂10月11日報導 知名導演賈樟柯在第三屆平遙國際電影展開幕式中正式宣布自己執導的新作《一個村莊的文學》正式更名為《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 賈樟柯平遙國際影展呼籲不要攝屏 舉行"印度新電影論壇"聚焦印度...
    晚間,「遇見卡洛·沙特裡安」影人派對在平遙電影宮舉辦。派對以柏林國際電影節新任藝術總監、擔任本屆平遙國際電影展「費穆榮譽」評審的卡洛·沙特裡安為核心人物,眾多電影人云集。「之前我在洛迦諾看過很多中國電影,被這裡的文化所吸引,希望未來能夠看到更多的華語電影,」卡洛·沙特裡安說。
  • 賈樟柯:一直遊到海水變藍
    曾有記者問他,從偏遠的呂梁山來到北京在電影界打拼,有無感到壓力和自卑時,賈樟柯說:「當你將表裡山河5000年歷史裝在心裡時,你確實心中有底,走得踏實。」  談到文學,賈樟柯欣賞一個觀點:文學是人類的信使。作家發現新問題後,通過文學第一時間告訴大家,所以人們閱讀文學,能快速理解生活中發生的新情況和新變化。因此,他認為文學是我們了解自己、時代、社會非常重要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