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怎麼想到這個故事?」
「拍攝的資金從哪來?」
「畢業後你們還在拍電影嗎?」
......
1905電影網專稿 這些問題全都發生在今年平遙國際電影展「平遙一角」單元裡,全國各大影視高校的許多學生匯聚在此,在互動交流中提出他們的疑惑。
平遙國際影展「平遙一角」單元 |
這些問題並不是在平遙影展上才集中出現,可以說,這就是目前影視高校學生在學習創作電影階段一直縈繞不去的困惑與難題。
「平遙一角」是平遙影展的教育模塊,每天會安排放映某一所影視高校學生拍攝的優秀電影短片集,並提供場地讓學生在映後自由交流。
今年有七所影視高校參與活動,藉此契機,我們在活動上接觸到了來自不同學校的電影導演專業學生與授課老師,在對他們的採訪中,我們能依稀窺探出國內影視高校學生導演的發展現狀。
學習電影技術受益匪淺,但依然迷茫
國內電影導演專業主要分布在電影專業類院校、傳媒類院校以及中外合辦院校三個類型之中。這些不同的學校,對於電影創作的教學模式也有所不同。
比如,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導演系主任鄭月就在映後介紹,他們的導演課程會綜合戲劇、電視和電影三方面的培養。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則分為電影導演、紀錄片導演、電影剪輯三個方向。影展創始人、導演賈樟柯是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院長,他在活動上介紹,該學院的導演專業是運用國際化的教學模式,特別加強學生在片場的實戰訓練。
論壇現場,老師與學生互動 |
黃同學、嶽同學和徐同學的畢業短片今年都獲選來到平遙進行放映交流,他們來自不同的學校,也都是學習導演專業,提起學校的教學模式,他們都一致認為學到最多的還是電影的技術與技巧,這令他們獲益匪淺:
」電影是有一個工業體系的,是需要學習技術技巧的,不是自由發揮,想拍就能拍好的。除了故事,還是需要掌握剪輯、攝影等技術手段才能拍好電影。學校主要還是在教技術層面,然後自己再去做自由創作與表達。」
賈樟柯也說,現在創作電影很自由,拍攝電影的器材也很便利,但在掌握電影拍攝的技術後,還得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作品的水平才能提高。
賈樟柯 |
「我們都會迷茫」,幾乎每一個受訪學生都提到了自己的迷茫期,但他們迷茫的地方卻不盡相同。有人一開始喜歡電影,但學了電影後發現自己能力不足,中途放棄,有人一開始就只是想混個文憑,還有人在創作中遇到了表達困境...
周新霞老師就告訴我們,這些現象在她教過的學生裡比比皆是:
「愛好和專業有很大的距離。從高中再到大學,是不同的跨越,大學沒人盯著你,必須要用愛好去啟發你,在自由學習的環境下,有些人一下子就找不著北了。
周新霞(左一)與學生導演們互動 |
看電影是很有趣的事,但學電影是很枯燥的事。專業是需要學習技巧的,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當他真正會用這些技巧去創作的時候,他會感到快樂。但在學習的枯燥階段,他們很多時候是熬不過來的。 」
創作經驗不足,拍畢設的錢基本靠爸媽
掌握拍攝電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後,很多學生在創作電影劇本的過程中也遇到許多實際問題。
在山西本地學習導演專業的宋同學已經連續三年來到平遙影展,他在編寫劇本方面存有許多疑問,比如拍短片應該要拍一個完整故事還是一個簡單事件,而學校老師並沒有給他一個很好的解答。不過,他在請教了今年「平遙一角」開幕片《南方少女》的導演邱陽後,他說自己有些茅塞頓開了。
70屆坎城短片金棕櫚獎獲獎導演邱陽 |
這其實反映了學生在電影創作上的經驗不足,另一個受訪學生普遍提到的問題也反映了這個情況。他們說在寫劇本時,總是對主角之外的角色理解把握不準,「可能寫著寫著就用自己的邏輯和世界觀去塑造,會替這些角色臆想出一些不切實際的信息,顯得很不真實」。
張藝謀在平遙影展的大師班上說,苦難是他們以前創作的源泉。周新霞老師也觀察道,她認為現在的學生相比過去生活條件要好,對一個主旨表達或角色的理解就無法像過去那樣抓得那麼緊。
雖然不夠成熟,但現在學生導演的作品相比過去在題材和類型上要更為豐富,從此次放映的一系列短片來看,大部分學生都喜歡在作品裡專注於個人的情感表達,關於他們躁動的青春愛情,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以及父與子的親情等。
即便看上去製作方面有些粗糙,但這些作品都是從他們自己的本真出發,試圖去挖掘出他們內心最柔軟的情感。
邱陽短片《南方少女》劇照 |
提到具體拍攝製作,受訪學生都表示幕後團隊不是主要問題,徐同學告訴我們,「從大一開始就有和其他系互相合作小作業,老師會刻意連接我們的合作關係,比如錄音班的學生必須跟導演班的學生合作一次,所以到拍畢設的時候,團隊已經相對比較成熟。最難的其實是資金。」
雖然學校會提供一部分預算支持,但大部分還是由學生自己想辦法籌集。「我感謝我的爸爸媽媽,這十幾萬都是他們出的」,嶽同學在映後交流會上直接表示,他的畢業電影短片完全是由他父母提供資金。
據了解,現在國內主要影視高校學生的聯合畢業短片,製作成本大致都在10萬—15萬元,這麼一筆大數目基本是靠家裡人支持,也有很多學生在上學期間接很多項目賺錢或者同學之間互相借錢。
「學電影專業嘛,就是很燒錢」,一位受訪學生這樣說道。
90%畢業後沒做導演,在影視圈內等待機會
畢業作品完成後,導演系學生就直接入行了嗎?現實並沒有這麼理想。
某傳媒院校的周同學透露,「我們班有將近一半的學生畢業後去做綜藝節目、拍廣告、拍抖音,堅持要做電影的很少」,也有一部分畢業生繼續從事電影行業工作,包括文學策劃、剪輯師、項目開發、宣傳發行等,但離核心導演工作比較遠。
學生導演暢談拍攝經歷 |
周新霞老師也向我們提供了一個數據,某一屆她帶的北影導演系畢業生,90%都做了編劇。她認為,現在中國電影市場越來越大,對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導演系畢業的學生不一定非要做導演。她經常鼓勵學生不要馬上鎖定未來去向,可以用兩、三年時間去尋找,但也不能花費太長時間。
今年畢業的幾名北影學生也告訴我們,現在畢業生的就業率很高,電影行業的機會非常多,工作容易找,但想直接從事導演工作,很難。
他們也透露,如果把自己創作的劇本投往國內各大電影節的創投單元,最後執行完成的成功率都不高,所以還是先籤電影公司,為一線創作者幫忙,默默等待導演機會。
「平遙一角」單元活動合影 |
對於這些有志於從事導演工作的年輕人,周老師也給了一些建議,她提倡可以先跟幾個攝製組,了解電影的各個工種部門,「電影導演需要有組織能力以及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我跟陳凱歌導演合作過,就連陳凱歌這樣的大導演,都說他是天天背著七八個『滅火筒』,天天在滅火。電影是多個人的創作,作為一個導演,要統領他們,如果不懂他們的專業就很難領得那麼順。」
在這次採訪的導演系學生中,他們都有著當電影導演拍長片的夢想,但大多數人還是以平常心看待,如其中一位同學所說,「這沒法著急,就是保持激情,先賺錢,先磨劇本,先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