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原創

2020-12-09 新周刊

他的電影,就是中國的新聞簡報/《海上傳奇》

慘澹的電影行業催生了網友無窮的幽默感:「有人說疫情讓中國電影業倒退三十年,我心想還有這等好事。」這是最近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則笑話。

但比起影迷們在觀影體驗上的長時間空檔,全世界的名導們可都沒有閒著。

好萊塢著名導演昆汀變身「高產影評人」,在影院官網上狂寫影評,藉此顯擺自己龐大的冷門影片觀影量;

《七宗罪》的導演大衛·芬奇順勢加入直播行列,遠程給450名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網課;

電影界的「活化石」戈達爾老爺子,穿著綠色針織坎肩和燈芯絨長褲,也搞起了一場名為「新冠疫情下的影像」的直播。有網友仔細數了數,光是評論區留言的語種就有十幾種……

90歲的戈達爾,依舊文藝範兒十足。

中國導演裡,最忙的應該是賈樟柯。

原定3月底全球發行的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和4月舉辦的「呂梁文學季」,都因為疫情被迫延後。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以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餘華和梁鴻為敘述者。

3月初從柏林電影節歸來的賈科長,隔離在家期間,搞起直播、開設音頻節目,講述自己的電影經驗。

上周,賈樟柯導演以「疫情」為背景創作的短片《來訪》上線,短片用一次到訪,描繪疫情之下,人人自危的各種生活日常,又表明在危機之下,人類彼此聯結的強大生命力。

近日,第三次成為人大代表的他,在兩會上提出如何讓老人適應智能時代的提案,比起「設立離婚冷靜期」「禁止單身女士凍卵」,賈樟柯的這一提案反倒顯得格外質樸和接地氣。

前段時間,導演賈樟柯在荷蘭某電影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步履不停》,文中如是說:

「這個世界的導演可以分為兩種:經歷過戰爭的和沒有經歷過戰爭的。這種經歷的差異,代表著對人性和社會的不同理解視野。也許多年之後,我們可以說,這個世界的導演可以分為另外兩種:經歷過新冠疫情的和沒有經歷過新冠疫情的。」

賈樟柯:「這組短片目的是展示生命的勝利。」/《來訪》

小鎮青年賈樟柯

1988年,33歲的張藝謀憑藉電影《紅高粱》一舉摘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是中國電影人首次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

張藝謀身著一套略顯寬大的西裝,在臺上發表獲獎感言:「今晚這座獎頒給我們,你們同時也給了中國年輕電影人去創作更好的電影的機會。」

張藝謀上臺領金熊獎。

幾個月後,《紅高粱》在國內上映,引發全民狂歡。從集中主義生活走來的中國人,瞬間被影片中濃烈揮灑的色彩、張揚豪放的個人精神所感染,包括剛成年的山西小子賈樟柯。

儘管彼時的他,還不明白張藝謀在柏林電影節上的那句話對他意味著什麼,但那首《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還是隨著鞏俐晃動的花轎和姜文高大的身軀,唱進了小鎮青年賈樟柯的心裡。

鞏俐一定是八九十年代小鎮青年的共同女神。/《紅高粱》

賈樟柯出生在山西汾陽,汾陽四面環山,這座沉悶、陰鬱的小縣城,留給賈樟柯最深的印象,只有灰濛濛的天空、舊城牆外蜿蜒曲折的公路和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破敗街道。

3年後,中學畢業的賈樟柯,為了考學,離開汾陽到太原學畫,其間偶然看到陳凱歌的《黃土地》。

驚豔與批判齊飛。/《黃土地》

中國蒼茫的西部大地第一次成為電影的敘述主體。電影中大片的黃土高原喚起賈樟柯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我通過這個突然發現電影的一種可能性——原來電影也可以拍我們自己的生活。」

從此,賈樟柯心裡萌生了「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做一個電影工作者」的想法。

1993年,賈樟柯以23歲的「高齡」考入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學習電影理論。大一一整年,他每個星期能看兩部最新的國產電影,漸漸地,他對那些空洞無物的主旋律電影開始反感。

迷茫之際,侯孝賢導演的《風櫃來的人》給了他極大的衝擊。張新穎教授說道:「(自此)賈樟柯意識到,幾個小青年亂七八糟的事可以變成電影,可以變成創作。」

侯孝賢的青春情懷都濃縮在這部《風櫃來的人》。

他和同學成立「青年實驗電影小組」,四處借來拍攝設備,邊拍邊籌錢,終於拍出他人生中第一部電影《小山回家》,講述男主人公小山在北京被老闆開除後,四處走訪老鄉,想找人結伴回鄉的孤獨遭遇。

電影的「全球首映式」極不順利,二三十個同學擠在幾平米的宿舍,一同觀看這部50分鐘的電影,當片尾字幕升起時,宿舍裡只剩賈樟柯和副導演兩人。

《小山回家》雖然沒有在同學中受到好評,卻意外在香港某短片比賽中得了獎,5萬塊的獎金成了賈樟柯在個人影史上的第一桶金。

每次賈科長客串電影,都會留下幾句名言。/《小山回家》

1997年,此時正值「九五計劃」發展期,城市化的潮浪首先衝擊汾陽這座封閉偏遠的小縣城。在一次回家探親中,父親跟他說:「你應該去街上走走,縣城主街很快就要拆掉了。」

這讓賈樟柯感到不安,他想起自己小學畢業時,身邊的許多同學因家庭經濟等原因放棄學業,很多人為了生計成為職業小偷。這種因緣際遇不同所造成的命運懸殊,深深烙印在賈樟柯的腦海中。《小武》由此孕育而生。

電影中男主人公小武是遊走於汾陽城的一個「慣偷」,他在迅速變遷的時代下被動成為舊傳統的代言人,相繼遭受友情、愛情、親情的多重背叛,最終尷尬窘迫、茫然無措地面對自己的未來。

賈樟柯說:「這是一部關於現實焦灼的電影,一些美好的東西正在從我們的生活中迅速消失,我們面對坍塌,身處險境,生命再次變得孤獨從而顯得高貴。」

《小武》最初有一個相當長的名字:《靳小勇的哥們兒、胡梅梅的傍家、梁長有的兒子:小武》。

《小武》開拍前,賈樟柯手上只有一部短片的投資,不夠支持《小武》這部長片的製作。為了節約拍攝成本,賈樟柯決定用當時已經快淘汰的16mm工藝來拍攝。

這部花費21天、30萬元成本的長片,意外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首獎和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賈樟柯和柏林國際電影節從此結下不解之緣。

1998年,《小武》參加法國南特影展,首映結束後,賈樟柯一個人漫無目的地在街上瞎逛,路過一家海鮮店,正當他目不轉睛地盯著水箱裡的動物時,突然肩上被猛拍了一下,回頭一看是侯孝賢導演。

侯孝賢和賈樟柯雖然此前只在機場見過一面,此刻卻仿佛已經成了熟人,侯導說:「小賈,剛看完了你的電影,那男的和女的都選得不錯。」

賈樟柯羞澀地沒有回應一句話,兩人佇立在十字路口、海鮮店外,都不知道該往下說些什麼。

在侯導面前,賈科長好乖。

時間調回到十四年前,憑藉《風櫃吹來的人》同樣獲得南特金熱氣球獎的侯孝賢,肯定不會意料到十幾年後,中國大陸會冒出這麼一位令人驚喜的青年導演。

同樣的,還在汾陽城內爬著舊城牆、連《紅高粱》都還沒看過的賈樟柯,肯定也不會預料到,若干年之後,眼前的這位前輩,會如何教會他個體敘事的寶貴之處。

「他的電影,就是中國的新聞簡報」

2010年9月,賈樟柯攜新作《海上傳奇》到多倫多電影節做北美首映。《做了一個漢奸夢》一文中記錄下他此次參展的一段「特殊」經歷:

放映結束後,一位二十歲左右的女生問導演賈樟柯:「你為什麼要拍這樣髒兮兮的上海,拍這些有政治色彩的人,給西方人看嗎?你有沒有考慮過,你的電影被外國人看到,會影響他們對上海、對中國的印象,甚至會影響外國人對中國投資的信心?」

賈樟柯聽後也憤怒起來:「想那麼多外國人幹嗎?就為了那些投資,為了外國人怎麼看中國,我們就忽視一種真實的存在嗎?中國十三億人口中有很多人依舊生活在貧窮的環境,難道我們可以無視嗎?」

短暫的沉默後,女生輕蔑一笑,說道:「是啊!為了祖國的尊嚴,我們當然不應該描述那些人的情況。」

賈樟柯被這句話驚成了傻子。

如果你認為電影只是一場美夢的話,那你一定錯怪了它。/《海上傳奇》

「依靠出賣中國苦難迎合國際認同、換取個人好處」,賈樟柯的成長之路上一直伴隨著這樣的誤解和惡意。

事實上,這樣的批評聲隨著上世紀80年代第五代導演的崛起就已經開始,一直延續至今,並在賈樟柯身上得到最大的擴音。

賈樟柯的可貴之處,恰恰在於他對小人物的塑造,對「不可敘述之事」的書寫。

他關注時代洪流中每個個體的苦難和掙扎,展現每個底層人物的情愛糾葛,揭開他們無法擺脫的孤獨宿命。

《小武》中的小武和胡梅梅,一個是屢教不改的市井小偷,一個是無依無靠的歌舞廳小姐,倆人從一段不知所起的曖昧之情中,互相找到一絲慰藉,最終卻被證明一切只是兩人的自我欺騙。

電影以宋丹丹和趙本山的一段二人轉錄音開篇,「點就有呀,六六六六六啊 ,哥跟小妹的感情厚啊,五魁手呀,別脫扣啊,孤獨寂寞多難受啊……」這段難登大雅之堂的段子充分展現了底層邊緣群體低俗、壓抑的精神世界。

小偷和陪唱女的愛情,可能只是一種商品交易。/《小武》

《站臺》著墨於縣城文工團一群小年輕的成長經歷,他們本有著穩定職業,卻因為承包改革,淪落江湖,四處流竄。

電影中鍾萍為了掩蓋未婚先孕的醜事,從遍地熟人的縣城偷偷跑到偏僻的農村做墮胎手術。墮胎之時,廣播裡播放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的喜訊,個人悲喜悄然鑲嵌進國家的宏大命運之中。

《三峽好人》通過韓三明尋妻這一看似溫情的主線故事,牽扯出三峽工程背景下,百萬移民的搬遷問題。

電影結尾,三峽移民紀念碑火箭般拔地而起、升入天際,為這一現實主義故事摻入一筆魔幻色彩,使三峽庫區在電影中成為真正的異託邦。

遠處半空中走鋼絲的人,預示著工人階級的艱難處境。/《三峽好人》

小偷、妓女、煤礦工人、黑社會大哥、勞改犯……賈樟柯的電影中,隨處可見小人物,永遠在關注這些「沉痛肉身」下的精神世界。

正如他自己所說:「電影關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往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倒的人。」

他不僅描寫邊緣人物的麻木、壓抑,同時也能意識到他們的反抗鬥爭,瞥見他們精神世界的彌足珍貴之處。

《世界》中的「二姑娘」在加夜班時出事故重傷,在生命垂危之際寫下自己生前欠下的所有債務;

《任逍遙》中的小濟和斌斌為了實現他們心中的英雄夢,掛著一包假炸藥去搶銀行,卻被保安嘲笑「好歹你拿個打火機啊」。兩人的英雄夢還沒開演就潦草收場。

《山河故人》裡的煤礦工人梁子,面對身為煤礦老闆的情敵張晉生,依然選擇繼續追求心愛的女人沈濤,在沈濤選擇張晉生後,梁子用離開故鄉來挽回尊嚴。

三角情感糾葛中,大多會以一方的離開為結局。/《山河故人》

徐崢認為賈科長的身上有一種很獨特的、不在規則體系和預料之中的東西。

作家梁鴻卻認為,「賈導有一個清晰的線索,貼著我們的時代在走。」「我們時代的精神特質到底是什麼。如此的灰塵滿面,卻又如此的美麗、尊嚴。」

賈樟柯自己說:「我願意直面真實,儘管真實中包含著我們人性深處的弱點甚至齷齪。我願意靜靜地凝視,中斷我們的只有下一個鏡頭下一次凝視,我們甚至不像侯孝賢那樣,在凝視過後將攝影機搖起,讓遠處的青山綠水化解內心的悲哀。我們有力量看下去,因為――我不迴避。」

這樣的關注含蓄、樸素,承載不了更廣闊的宏大敘事,卻會經過時間的沉澱和發酵,展現出別樣的可貴。

放肆坦誠的江湖遊俠

才最難能可貴

賈樟柯一直是中國導演行業裡的一朵奇葩。

文藝片導演往往給人一種「苦守寒窯、錢景慘澹」的印象,但賈科長卻從不差錢。

從處女作《小武》到後期的《山河故人》,每一部電影,他幾乎都能靠海外版權收入收回成本。投資僅30多萬的《小武》,更是在全世界賺了五百萬的版權費,讓賈科長在28歲就實現了財務自由。

作為中國第六代導演的領軍人物之一,賈樟柯審視資本卻又不反對商業化。他籌備平遙國際電影展、舉辦呂梁文學季、出書、做學術演講……賈樟柯渾然浸身於資本之中,卻又能保持對資本霸權、欺壓的審視。

他說:「因為我覺得這個世界就是按商業模式連接起來的,我們勞動去獲得收入然後生活下去,這是人類社會自然的結構。」

很少有現役導演會成立電影節。/圖蟲創意

賈樟柯還是歐美影業的寵兒,《江湖兒女》屢屢被美國各大媒體選入年度十大佳片,更被美國前總統歐巴馬選入自己2019年最愛電影的名單。

這種「牆內開花牆外香」的體質也為他招來很多爭議,除了「討好外國人」「迎合資本」的質疑,御用女演員兼妻子趙濤也讓很多影迷對他的作品敬而遠之。

從《站臺》到《江湖兒女》,20年間,賈樟柯矢志不渝地拍自己的電影、捧自己的老婆,從不遷就中產階級的審美舒適度。因為在賈樟柯心裡,趙濤就是她目之所及最好的女演員。

這樣的解釋或許多少出於賈科長對妻子趙濤執拗的愛意,真正的影迷也不會因為一部電影中「含濤量」的多少,改變自己對影片的評價。

《江湖兒女》中趙濤與廖凡在迪斯科跳舞的畫面被美國權威雜誌《Vogue》評選為2019年全球最具風格化電影的11個「最佳時尚時刻」之一。

賈樟柯從一個血氣方剛的小鎮青年,逐步成長為這個時代最坦誠的記錄者,從個人敘述的框架走出,走向更廣闊的江河湖海,成為其中放肆坦誠的遊俠。

賈科長的可貴之處,正如博主@絲綢尾巴第二季所說:「在中國這樣一個既有傳統入世觀,又趕上市場經濟躥漲的地方,要誕生一個誠實如賈樟柯、關懷如賈樟柯、實踐如賈樟柯的創作者,真的是難上加難。」

參考資料:

《賈想:賈樟柯電影手記》賈樟柯.臺海出版社

《步履不停》賈樟柯.北青藝評

《國外導演隔離錄:做高冷直播、講老友八卦、被女兒剃頭》新京報

《電影最適合的放映地在電影院》北京青年報

《賈樟柯柏林大師班實錄:我期待一個真正自由的個人化時代》導筒directube

《賈樟柯:山河帶礪念故人》 餘楠.南方人物周刊

《賈樟柯談短片處女作拍攝》鈦媒體

《Mr. Ok 來到柏林》賈樟柯

《梁鴻×賈樟柯:留下這個村莊——用影像、文字重建記憶空間》新京報文化雲客廳

《論賈樟柯電影的孤獨意識》李安琪

《賈樟柯電影對不可敘述之事的敘述》韋亮節

《為大時代的小人物寫傳:對話賈樟柯》創作談

《賈樟柯電影的尊嚴書寫》寇漾

《最後的遊俠:賈樟柯論》尹泓

《作者電影的賈樟柯式「悲憫情懷」》郭增強、楊柏嶺

相關焦點

  • 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原創
    /《黃土地》中國蒼茫的西部大地第一次成為電影的敘述主體。電影中大片的黃土高原喚起賈樟柯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我通過這個突然發現電影的一種可能性——原來電影也可以拍我們自己的生活。」從此,賈樟柯心裡萌生了「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做一個電影工作者」的想法。
  • 賈樟柯和平遙「最後的夜晚」
    賈樟柯創辦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時候,就希望這裡是個「既有電影又有節」的地方賈樟柯創辦平遙國際電影展的時候,就希望這裡是個「既有電影又有節」的地方,四年來,平遙像一個中國電影的烏託邦。雖然它年僅四歲,但是在影展的十天之內,你可以在新浪潮書店,在舊愛咖啡館等地方與導演、演員、製片人一起坐品咖啡,一起研討電影。這種氛圍是我所見過的國內任何一個電影節都未曾有的。你可以聽來自國內外大師的引路領航,可以結識到來自全國各地熱愛電影的朋友們,可以感受到中國電影的未來。它為中國獨立電影、小眾藝術電影提供了無法比擬的平臺。每回在銀幕之下,能夠產生一種暫時「自由」的感覺。
  • 賈樟柯造節:一位導演和一座古城的中年焦慮
    被稱為「黑色犯罪電影之王」的他,影響了香港導演吳宇森和杜琪峯的電影創作,而這兩位香港導演又拍出了數多經典的香港黑社會電影,「內地觀眾最早看到吳宇森們的作品,就是在這樣的錄像廳中。」這也是賈樟柯和那一代中國文藝青年的記憶密碼,在昏暗和煙霧繚繞的房間中,他們通過閃爍著電視看到了伴隨著卡頓感的香港電影錄像。在《英雄本色》中,豪哥問小馬哥,「你信神不信神?」
  • 平遙電影展,賈樟柯的一道電影家宴
    但這個剛剛誕生三年的電影節,目前依然是賈樟柯個人影響力的外化,就在電影宮對面,那裡有一個江湖兒女餐廳,賈樟柯會邀請一些重要嘉賓參加晚宴,而整個平遙電影展,本質上就是賈樟柯的一道電影家宴。這道電影家宴可以一年一年擺下去麼?它未來會走向何處呢?
  • 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賈樟柯和他的電影
    開幕當天,首場特殊展映的影片便是賈樟柯導演的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說來,賈樟柯可謂說是柏林國際電影節的「寵兒」。1998年2月,初出茅廬的賈樟柯帶著首部長片《小武》來到第48屆柏林電影節「論壇」單元首映,並獲青年論壇首獎沃爾福岡·施多德獎及亞洲電影促進聯盟獎,引發轟動,賈樟柯蜚聲國際影壇。
  • 賈樟柯的「最後一夜」
    在本屆平遙影展最後一場公開活動上,賈樟柯哽咽發言非常突然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趙濤離場的整整一小時後,1:30分,賈樟柯面無表情地從休息室走出,沒唱沒跳沒點歌,匆匆離開了電影宮。當晚「賈樟柯退出平遙電影展」的話題上了熱搜,20名開外。海水變藍10月19日,第四屆平遙國際影展的最後一天。
  • 賈樟柯最愛的十部電影
    賈樟柯最愛的十部電影賈樟柯的影史十佳(時間為序,排名不分先後):01.1937年,該片在中國內地上映。1983年,影片獲得第12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評委獎。2005年,該片入選香港電影金像獎協會評出的「百年百部最佳華語片」周璇在片中演唱的《天涯歌女》、《四季歌》也流傳至今,膾炙人口。賈樟柯說片中「那麼活潑的市井生活描繪,在日後的中國電影裡沒有了」。
  • 賈樟柯電影的十板斧
    謝飛曾稱多次贊賈樟柯是個「天才」,而賈則自詡為「電影民工」,「天才」和「電影民工」這兩個名號在賈樟柯身上一點也不違和。作為「電影民工」他能依靠極強的控制力,將無數的符號裝配到一起,呈現出一種精心設計出來的無序感和現實感。而「天才」則在於他的電影符號系統建立得非常聰明而敏銳,基於這套符號系統,賈樟柯發展出無可替代的個人風格,準確把握住時代脈動,更完成了對當下中國社會難得的跟進記錄。
  • 新書《賈想Ⅱ:賈樟柯電影手記2008—2016》 賈樟柯電影的緣起和歸宿
    ——許知遠  從1998年拍攝電影處女作《小武》,到正在拍攝中的電影《江湖兒女》,中國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電影生涯已走過20年。如今,賈樟柯獲獎無數,然而,在他為觀眾營造的光影世界的背後,很多人並不知道,閱讀和寫作是他靈感源源不斷的基礎。近日,賈樟柯電影手記《賈想Ⅱ》出版,賈樟柯用與電影作品並行的文字,記錄下其鏡頭內外的生活與思索。
  • 賈樟柯用20年時間,打造了自己的電影宇宙
    ,他經常會安排一位演員,荒腔走板地演唱流行歌曲,就像你我身邊每一個普通人,隨口唱出的生活百態。而趙濤在當演員之前,從小學習中國古典舞蹈,曾考入北京舞蹈學院民間舞系,畢業後還在太原師範學院擔任舞蹈教師。而這位扮演「二勇哥」的演員,曾在電影《任逍遙》裡演過最後讓斌斌唱歌的警察,還演過《天註定》裡的村會計。 火車&站臺上的人生百態反覆出現的UFO 到底意味著什麼?
  • 平遙影展,賈樟柯的人情鄉
    >夫婦……平遙,或許是最中國的電影展之一了。一位影迷對毒眸說。在今年的影迷派對上,賈樟柯說:「我常常下午一個人站在平遙電影宮的門廳,紅毯臺階上面,這裡掛著費穆先生(民國知名導演)的照片……」這大概是他在繁忙腳程中,偶爾休息一下的一種方式。這種人情味,對於許多電影人、尤其電影新人而言,是重要的。
  • 社會需要賈樟柯,電影更需要賈樟柯
    賈樟柯導演如果說,楊德昌的電影是臺灣社會的手術刀,那麼賈樟柯的電影就是中國社會的放大鏡。中國社會需要賈樟柯的電影,而中國電影更需要賈樟柯。賈樟柯說過:「很多人在逃避自己來的一個路,來的一個方向,儘量地割斷自己跟過去的聯繫,我自己就不喜歡這樣。我喜歡用一個詞,我真的是有'農業背景'的一個導演,我相信很多藝術家其實都有這個背景,而且整個中國有一個巨大的農業背景,為什麼我們要拋棄這個東西?
  • 電影《一刀天堂》廈門開機:賈樟柯監製,段奕宏主演
    開機現場大合影8月20日,電影《一刀天堂》在廈門正式開機。該片由賈樟柯監製,黃朝亮執導,實力演員段奕宏、史彭元、龔蓓苾、沙寶亮領銜主演,新生代演員溫茉言、張博文主演,共同演繹一場跨越七年的追兇故事。電影《一刀天堂》講述了一位餐館老闆(段奕宏飾)因失去至親追兇七年,途中結識了一位身世複雜的少年(史彭元飾),在猜疑與試探中,兩人的關係開始朝著意想不到的方向發展。主演合影賈樟柯做監製的作品很多,但多數是諸如《hello,樹先生》《記憶望著我》等文藝片。
  • 來自山西汾陽的賈樟柯
    打開賈樟柯的百度百科,滿屏的標藍字體,一眼放去包攬了世界上的各大獎項,而就是這樣的一位大牛導演,在前幾日宣布了退出自己承辦了四年的平遙國際電影展。 23歲的賈樟柯坐在北京電影學院的教室裡,可能那時的他並不會想到會有這般未來。
  • 江湖兒女豆瓣評分多少 賈樟柯最新電影江湖兒女影評怎麼樣
    談及創作初衷,賈樟柯說,他一直想拍一個關於江湖的故事。七八歲時的他是院子裡一位「大哥」的小弟,「那個時候覺得大哥特別帥,特別會處理人事,能照顧到每一個小弟,當時非常崇拜他。」  然而,大學暑假回家,賈樟柯發現街邊蹲著一位吃著面的中年大叔,那人居然就是他曾經最崇拜的一位「大哥」,「心裡突然就難過起來,覺得時間真是有魔力,怎麼能讓一個人變成另一個人,所以就想拍這樣的作品。」  在這部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時光,賈樟柯導演的作品一向最擅長的表達就是對流逝時間的掌握,通過不斷飛逝的時間來體現在此之下的人生。
  • 法國電影資料館設賈樟柯專座 舉辦最全作品回顧
    享譽世界的法國電影資料館(Cinémathèque Française)於2019年11月28日到2020年1月6日期間,舉辦中國導演賈樟柯電影回顧展。這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全的賈樟柯作品回顧,共展映賈樟柯截止目前執導的12部長片、包括商業廣告在內的全部短片、以及由賈樟柯監製的十餘部青年導演作品。
  • 小人物的悲劇人生,賈樟柯電影《小武》關注社會邊緣人的生存狀態
    時光倒回到二十一年前,有一部具有濃烈現實主義色彩的電影在柏林國際電影節展映,廣受好評,這就是國內第六代導演賈樟柯的成名代表作《小武》。電影所描寫的是一名小偷,遊走在道德與法律之間的社會邊緣人,是如何遭受先後失去友情、愛情和親情的打擊,無奈被抓後淪為階下囚的故事。社會邊緣人群體在失去各種情感依靠後面臨的迷茫困惑,在這部電影裡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在當今看來,它不僅給人反思更能引起社會的共鳴。
  • 與金磚五國導演合拍 賈樟柯《今日影評》談電影全球化
    閉幕式現場嘉賓雲集,來自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金磚」五國的電影人和媒體齊聚一堂。此次電影節共展映了33部電影,其中由中國導演賈樟柯監製、金磚國家首次合拍的電影《時間去哪兒了》作為閉幕影片在電影節期間特別展映,成為此次電影節最讓人期待的成果。 同日,電影頻道《今日影評》特邀賈樟柯做客節目,分享此次參與金磚國家電影合作的心得。
  • 「地下導演」賈樟柯:他的電影為什麼屢屢被禁?
    「很少有一部影片像它那樣給人以如此充滿生命力的感覺……他(賈樟柯)的創作手法擺脫了中國電影的常規,他這部影片標誌著中國電影活力的復甦。」但《小武》這部新現實主義作品為他劃清了一條與主流電影市場涇渭分明的界線。2有人為賈樟柯的電影總結了兩個關鍵詞:邊緣和底層。但賈樟柯本人並不十分認同這個總結。在他心裡,想拍和在拍,且會一直拍下去的,是中國大眾,是大多數中國人的真實生活狀態。
  • 三部電影入圍柏林電影節,賈樟柯:電影與文學都從故鄉出發
    賈樟柯新作《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入圍特別展映。據悉,柏林國際電影節將在2020年2月20日至3月1日期間舉行。除了《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將在柏林進行全球首映之外,賈樟柯還將參加柏林電影節為紀念其70周年特別策劃「傳承中」活動。影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聚焦社會變遷中的中國當代文學名家,講述了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以三位作家賈平凹、餘華和梁鴻作為最重要的敘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