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2021-03-01 金陵讀書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譯文
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戲的鴨子最先察覺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灘上長滿了蔞蒿,蘆葦也長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遊到江河裡來了。

北飛的大雁就像那向北歸去的人一般,依依不捨,差一點掉隊離群。
遠隔千裡就已經知道北方的沙漠多風雪了,還是再在江南渡過半月的春光時節吧。

注釋
惠崇(亦為慧崇):福建建陽僧,宋初九僧之一,能詩能畫。《春江晚景》是惠崇所作畫名,共兩幅,一幅是鴨戲圖,一幅是飛雁圖。錢鍾書《宋詩選注》中為「曉景」。諸多注本,有用「曉景」、有用「晚景」,此從《東坡全集》及清以前注本用「晚景」。
蔞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種。蘆芽:蘆葦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魚的一種,學名「魨」,肉味鮮美,但是卵巢和肝臟有劇毒。產於我國沿海和一些內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產卵。
上:指逆江而上。
歸鴻:歸雁。破群:離開飛行隊伍。
依依:不舍之貌。歸人:回家的人。
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杜甫詩:「一去紫臺連朔漠。」
更待:再等;再過。

賞析

  這兩首詩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曉景》上的。惠崇原畫已失,這首詩有的版本題作《春江曉景》,現已無從考證。畫以鮮明的形象,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但它只能表現一個特定的畫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詩,雖無可視的圖像,卻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進入一個通過詩人獨特構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的東西。

  其一

  「竹外桃花三兩枝」,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蕩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遊玩。「鴨先知」側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這句詩化用了唐人詩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虛虛草爭出」,杜牧(一作許渾)「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徑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蘇軾學古而不泥,前人詩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觀察的積累,熔煉成這一佳句。「鴨知水暖」這種訴之於感覺和想像的事物,畫面是難以傳達的,詩人卻通過設身處地的體會,在詩中表達出來。緣情體物又移情於物,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用觸覺印象「暖」補充畫中春水瀲灩的視覺印象。鴨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為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結冰,它總要跳下去鳧水嬉戲。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就是這些與水有著密切關係的鴨子。這就說明:凡事都要親歷其境,才會有真實的感受。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鴨下水而知春江暖,可與「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的道理。

  「蔞蒿滿地蘆芽短」,這兩句詩仍然緊扣「早春」來進行描寫,那滿地蔞蒿、短短的蘆芽,黃綠相間、豔麗迷人,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時才往上遊的特徵,進一步突出一個「春」字,本是畫面所無,也是畫筆難到的,可是詩人卻成功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給整個畫面注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誌》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於此。

  「正是河豚欲上時」畫面雖未描寫河豚的動向,但詩人卻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推測而知「河豚欲上」,從而畫出海豚在春江水發時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像得出的虛境補充了實境。蘇軾就是通過這樣的筆墨,把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轉化為有聲的、活動的詩境。在蘇軾眼裡,這幅畫已經不再是畫框之內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在的深邃體會和精微的細膩觀察給人以生態感。前者如畫,後者逼真,兩者混同,不知何者為畫境,何者為真景。詩人的藝術聯想拓寬了繪畫所表現的視覺之外的天地,使詩情、畫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

  這一首詩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讚之情。全詩春意濃鬱、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詩人蘇軾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卷五《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在他的這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晚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其二

  本組詩中的第二首詩一般鮮為人知,但其創作水平也是很高。

  「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這一句大體寫惠崇所繪的「飛雁圖」,大雁北飛,有幾隻雁不舍這春天美景,差點脫離了隊伍。並且運用擬人的手法,將依依不捨的幾隻歸雁比作了「北歸人」,使畫中內容更加生動形象。

  「遙知朔漠多風雪,更待江南半月春。」也是擬人化,給北去大雁賦予了人的情感。大雁戀戀不捨是因為南方比北方溫暖,所以詩人就寫下了大雁認為北方很冷,而且遠遠地就知道了沙漠風多雪多;這還不止,最後一句詩人進一步寫大雁希望在江南多呆幾日。這種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惠崇的繪畫由「定格」轉變成了「錄像」,使大雁北飛的情景充滿著人的情感,是頗有新意的。

賞析

  這首題圖詩,著意刻畫了一派初春的景象。

  詩人先從身邊寫起:初春,大地復甦,竹林已被新葉染成一片嫩綠,更引人注目的是桃樹上也已綻開了三兩枝早開的桃花,色彩鮮明,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接著,詩人的視線由江邊轉到江中,那在岸邊期待了整整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搶著下水嬉戲了。

  然後,詩人由江中寫到江岸,更細緻地觀察描寫初春景象:由於得到了春江水的滋潤,滿地的蔞蒿長出新枝了,蘆芽兒吐尖了;這一切無不顯示了春天的活力,惹人憐愛。詩人進而聯想到,這正是河豚肥美上市的時節,引人更廣闊地遐想……全詩洋溢著一股濃厚而清新的生活氣息。

創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於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在汴京(今河南開封)為惠崇所繪的《春江晚景》兩幅所寫的題畫詩。一說此詩作於江陰。

賞析

  惠崇,福建建陽人,北宋著名九僧之一,王安石稱他有「絕藝」(《純甫出釋惠崇畫要予作詩》),著名國畫史學家郭若虛說他「工畫鵝、雁、鷺鷥,尤工小景,善為寒江遠渚。蕭灑虛曠之景,人所難到也」(《圖畫見聞志》卷四)。由此可見,惠崇的畫享譽一時,而《春江晚景》(錢鍾書《宋詩選注》作「曉景」)應是他擅長的得意之作。惠崇原畫已經失傳,但從詩人傳神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想到畫面圖景。北宋詩人晁補之說:「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和蘇翰林題李甲畫雁》)蘇軾的這首詩妙在既能寫出「畫中態」,又能傳出「畫外意」,使詩情、畫意完美地結合起來,難怪清代大才子紀昀在讀到此詩時驚嘆說:「此是名篇,興象實為深妙!」(《紀昀評蘇文忠公詩集》卷二十六)

  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靜靜的江岸上綠竹瀟瀟,在青翠嫩綠的竹葉外點綴著三兩枝桃花。竹外桃花,紅綠相映,淡淡一筆,將那花竹交錯、紅綠掩映的「桃花報春」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桃花報春,春天來臨,而桃花才三兩枝又說明季節實為早春。

  詩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鴨先知」,視覺由遠及近,即從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蕩漾,好動的鴨子在江水中嬉戲遊玩。「鴨先知」側面說明春江水還略帶寒意,因而別的動物都還沒有敏感到春天的來臨,這就與首句中的桃花「三兩枝」相呼應,表明早春時節。這句詩化用了唐人詩句:孟郊「何物最先知?虛虛草爭出」(《春雨後》),杜牧(一作許渾)「蒲根水暖雁初下,梅徑香寒蜂未知」(《初春舟次》)。蘇軾學古而不泥,前人詩句的造意,加上自己觀察的積累,熔煉成這一佳句。「鴨知水暖」這種訴之於感覺和想像的事物,畫面是難以傳達的,詩人卻通過設身處地的體會,在詩中表達出來。緣情體物又移情於物,江中自由嬉戲的鴨子最先感受到春水溫度的回升,用觸覺印象「暖」補充畫中春水瀲灩的視覺印象。鴨之所以能「先知春江水暖」是因為它們長年生活在水中,只要江水不結冰,它總要跳下去鳧水嬉戲。因此,首先知道春江水溫變化的自然就是這些與水有著密切關係的鴨子。這就說明:凡事都要親歷其境,才會有真實的感受。這句詩不僅反映了詩人對自然的入微觀察,還凝聚了詩人對生活的哲理思索。鴨下水而知春江暖,可與「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相媲美,具有見微知著、舉一反三的道理。

  詩的三四兩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兩句詩仍然緊扣「早春」來進行描寫,那滿地蔞蒿、短短的蘆芽,黃綠相間、豔麗迷人,呈現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河豚欲上」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時才往上遊的特徵,進一步突出一個「春」字,本是畫面所無,也是畫筆難到的,可是詩人卻成功地「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給整個畫面注入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王士禎在《漁陽詩話》卷中說:「坡詩『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非但風韻之妙,蓋河豚食蒿蘆則肥,亦如梅聖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無一字泛設也。」 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於春暮,群遊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誌》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於此。畫面雖未描寫河豚的動向,但詩人卻從蔞蒿叢生、蘆葦吐芽推測而知「河豚欲上」,從而畫出海豚在春江水發時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像得出的虛境補充了實境。蘇軾就是通過這樣的筆墨,把無聲的、靜止的畫面,轉化為有聲的、活動的詩境。使讀者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從畫面上所不能得到的東西。在蘇軾眼裡,這幅畫已經不再是畫框之內平面的、靜止的紙上圖景,而是以內在的深邃體會和精微的細膩觀察給人以生態感。前者如畫,後者逼真,兩者混同,不知何者為畫境,何者為真景。詩人的藝術聯想拓寬了繪畫所表現的視覺之外的天地,使詩情、畫意得到了完美的結合。《惠崇春江曉景》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讚之情。全詩春意濃鬱、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詩人蘇軾提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題跋》卷五《書摩詰藍田煙雨圖》),在他的這首題畫詩《惠崇春江曉景》中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賞析

  這是一首題畫詩,惠崇的《春江曉景圖》沒有流傳下來,不過從蘇軾的詩中,我們可以想個大概:一片竹林,三兩枝桃花,一條江,幾隻鴨子,河岸上滿是蔞蒿,蘆芽剛剛破土,天上還有兩兩歸鴻。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饞嘴的蘇軾在想:河豚該上來了,用蔞蒿和蘆芽一燉,比東坡肉鮮多了。

  惠崇為宋初「九詩僧」之一,跟蘇軾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蘇軾是只見其畫,未見其 人。此僧詩畫俱佳,尤其擅長畫水鄉,再放上幾隻飛禽走獸,人稱「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畫,在《純甫出僧惠崇畫要予作詩》中贊到:「畫史紛紛何足數,惠崇晚年吾最許。」

  明清兩朝眼裡只有唐詩,從不把宋詩放在眼裡。康熙年間大學者、大詩人毛希齡就批評蘇軾這首詩說:「春江水暖,定該鴨知,鵝不知耶?」

  這老頭真有點瞎抬槓。春江水暖,鵝當然也知。宋人還有「春到人間草木知」的詩 呢。這是題畫詩,可能畫上根本沒有鵝啊。

  不過毛希齡也不是就跟蘇軾過不去,他誰也看不上眼。他讀朱子,身邊都得擺個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對了,就要連打帶罵,非得讓這稻草人朱熹認錯才行。對蘇軾,已經夠客氣了。

賞析

  這首是題畫詩,作於元豐八年(1085)。

  下面是對這首詩的賞析:好的題畫詩,既要扣合繪畫主題,又不能拘於畫面內容,既要能再現畫境,同時又能跳出畫外,別開生面,離開繪畫而不失其獨立的藝術生命。蘇軾這首詩可以說做到了這一點。詩的前三句詠畫面景物,最後一句是由畫面景物引起的聯想。整首詩又如同詩人即景言情,當下所得,意象妙會而自然。說前三句再現畫境,其實兩者也不全然等同。第二句中「水暖」(溫度)、「鴨先知」(知覺)云云,是不能直接畫出的。詩能描寫如畫,詩詠物性物理又過於畫。這是因為繪畫屬於視覺藝術,而詩是語言藝術,有著表現上的絕對自由。最後一句進一步發揮聯想,在前三句客觀寫景的基礎上作出畫中景物所屬時令的判斷,從而增添了南方風物之美的豐富感覺,這更是畫所不能的。有關河豚的應時風味,梅堯臣《範饒州坐中客語食河豚魚》一詩寫首:「春洲生荻芽,春岸飛楊花。河豚當是時,貴不數魚蝦。」歐陽修《六一詩話》說:「河豚常出於春暮,群遊水上,食柳絮而肥,南人多與荻芽為羹,雲最美。」蘇軾的學生張耒在《明道雜誌》中也記載長江一帶土人食河豚,「但用蔞蒿、荻筍(即蘆芽)、菘菜三物」烹煮,認為這三樣與河豚最適宜搭配。由此可見,蘇軾的聯想是有根有據的,也是自然而然的。詩意之妙,也有賴於此。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相關焦點

  • 蘇軾題畫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蘇軾的名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流傳甚廣,為後人所深知。在許多詩詞方面的書中,大都有提到這一首,但實際上,蘇軾這組詩一共有兩首,但另一首就比較少人讀過了。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兩首詩。《惠崇春江晚景二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 如何拍攝出「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唯美意境?
    蘇軾的名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流傳甚廣,為後人所深知。這兩句詩詞譯成白話也是非常有畫面感的——竹林外,有三兩枝桃花悄然開放,春天來了,江水也不再像冬天那般刺骨的寒冷,幾隻鴨子在水中嬉戲,它們最先察覺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 如何拍攝出「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古詩意境?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是蘇軾描寫春景的一首名句。我們可以想像一下這樣的畫面。竹林外有三三兩兩的幾枝桃花開放,江面上的鴨子因為水暖知曉了春的到來。
  • 每日一首古詩詞: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曉景二首 宋代: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這兩首詩是蘇軾題在惠崇所畫的《春江曉景》上的。惠崇原畫已失,這首詩有的版本題作《春江曉景》,現已無從考證。畫以鮮明的形象,使人有具體的視覺感受,但它只能表現一個特定的畫面,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一首好詩,雖無可視的圖像,卻能用形象的語言,吸引讀者進入一個通過詩人獨特構思而形成的美的意境,以彌補某些畫面所不能表現的東西。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代·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賞析
    本文來源於:古詩文賞析gswsx.cn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惠崇春江曉景二首朝代:宋代作者:蘇軾原文: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兩兩歸鴻欲破群,依依還似北歸人。(《紀昀評蘇文忠公詩集》卷二十六)其一賞析  詩的首句「竹外桃花三兩枝」,隔著疏落的翠竹望去,幾枝桃花搖曳身姿。桃竹相襯,紅綠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愛。這雖然只是簡單一句,卻透出很多信息。首先,它顯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細密,就無法見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節,點出了一個「早」字。春寒剛過,還不是桃花怒放之時,但春天的無限生機和潛力,已經透露出來。
  •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春江水暖鴨先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其大意:隔著翠竹望去,有幾支桃花初綻,江水中嬉戲的鴨子最先知道春江水已回暖。河邊上蔞蒿叢生,蘆葦吐出嫩芽,河豚在這春江水暖時,沿江逆流而上到江河裡來。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均取得了顯著的成就。與蘇洵(他的父親),蘇轍(他的弟弟),合稱三蘇。
  • 為啥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你讓大鵝咋想?蘇軾《惠崇春江晚景》賞析
    為什麼是春江水暖鴨先知而不是鵝先知?「春江水暖鴨先知」,這句話來自蘇東坡的《春江晚景》。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軾的這首詩,全名叫《惠崇春江晚景》 。為什麼是春江水暖鴨先知?而不是鵝先知。惠崇春江晚景朝宋: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 西湖遊記: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此處我腦子裡還突然冒出了兩句古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西湖十景中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兩處和《白蛇傳》的主人公許仙、白娘子有關的景點:斷橋殘雪和雷鋒塔。正因為《白蛇傳》的悽美故事為西湖的這兩處景點蒙上了浪漫色彩。由於當時沒有雪,所以在斷橋上看不到所謂的殘雪。
  • 竹外桃花三兩枝 --序楊強《桃花詩集》
    竹外桃花三兩枝--序楊強《桃花詩集》作者:楚水我會理事、桃花居士楊強先生準備結集出版自己的《桃花詩集》,囑我為序。"欲罷不能,方乃情至深處與真處,讀之為之嘆,尤如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之憐之惜也,而其賞花之心如若守常先生王陽明:「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 「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寫了些什麼?
    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非常有名,特別是第一首: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每個小孩子都會背誦的作品。《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有些版本作《春江曉景》,但是不論曉景還是晚景,肯定是在春天,江邊的景色。至於為什麼不知早晚呢?因為蘇軾可能也不知道。背後的一些內容這是兩首題畫詩。寫這兩首詩的時間節點比較關鍵,是宋神宗元豐八年。這個點,長期貶謫在外的蘇軾回到了京城。
  • 解讀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首詩是一首「題畫詩」,「惠崇」是一個人的名字,他畫了一幅名為《春江晚景》的畫,北宋詩人蘇軾看到這幅畫後有感而發,隨後題下了這首詩!「春江晚景」畫的是春天萬物復甦,春回大地的美景,不僅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與讚美,更讓讀者體會到了春天一片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
  •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
    一、原文 惠崇春江晚景 宋蘇軾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標紅色的為入聲字) 二、賞析 這是一首仄起七言絕句,詩中「枝」「知」「時」押「上平四支」韻。 這是一首歌詠早春的詩歌,此詩選取了許多早春時節特有的意像「桃花」「江水」「蘆葦」「河豚」,詩人用這些富有春的氣息的景物,共同勾勒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早春景象。
  • 為什麼「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蘇軾首先知道,不是鵝
    三兩枝桃花,春江水暖鴨先知。當河豚想要上升的時候,遍布大地的蒿的嫩芽都很短。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題畫詩,當蘇軾看到惠崇畫的兩張《春江晚景》的照片時,他震驚了一下,於是在旁邊寫了這首詩,這一時期大約是元豐(公元)的第八年,創世地點不為人知,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感受到蘇軾的獨特才華,以及他對事物的細膩觀察,只用兩幅畫,他就能寫得如此生動有趣。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談談題畫詩的「前世今生」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宋詩貴在有理趣,蘇軾尤善此道,這首詩便是他的代表名作。旁人寫春景,無非百花與楊柳、草長與鶯飛,蘇軾筆下,卻熱鬧非凡:有竹枝桃花、有春水野鴨、有青蒿蘆葦、還有水中跳躍的河豚。
  • 古詩文學習009:三年級下冊,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惠崇春江晚景[宋]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首詩是蘇軾為惠崇的畫作《春江晚景》所寫的題畫詩。②〔蘆芽〕蘆葦的嫩芽。③〔河豚〕一種肉味鮮美的魚,有毒性。譯文綠色的竹林,掩映著幾枝粉紅的桃花。江上春水蕩漾,一群鴨子在歡快地嬉戲,它們最先感知到春天江水已經變暖。
  • 蘇軾的名詩《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怎麼描寫春天的?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是蘇軾在神宗元豐八年(1085年)為惠崇所畫的兩幅《春江晚景》圖所寫的題畫詩。惠崇是北宋著名的九僧之一,善於繪畫,尤其是鵝、大雁等動物,十分擅長,惠崇的畫享譽一時,這兩幅《春江晚景》據說是他的得意之作,但是很遺憾,現在這兩幅圖已經失傳,只有蘇軾在這兩幅圖上題的詩流傳至今。
  • 蘇軾兩首描寫春景詩歌:桃花含笑,春光無限好
    蘇軾是誰?這個就不用介紹了,不懂的話找本語文書看看,他可是語文書裡的「常住民」。這首詩寫的是,春風好像知道我要去山裡,它吹斷了屋簷積雨的嘀嗒聲,雨停了。白雲像戴在嶺頭上的棉帽子,樹梢上初升的太陽像金燦燦的銅鉦(古代樂器)。野生的桃樹比竹籬笆還高,朵朵盛放的桃花很像燦爛的笑容;溪水清澈,柳樹搖曳,像在翩翩起舞。
  • 蘇軾古詩《惠崇春江曉景·其一》詩意賞析和翻譯
    《惠崇春江曉景·其一》蘇軾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翻譯】竹外的桃花綻出三兩枝,鳧鴨已先領略到春水的暖意。遍地蔞蒿,蘆葦露出短芽,正是河豚與潮俱上之時。【賞析】題畫詩是蘇軾詩歌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 驚蟄物侯:兩隻黃鸝鳴翠柳,竹外桃花三兩枝
    驚蟄的物候有三,「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也就是在這半個月裡,桃花開始開花,所謂倉庚就是黃鸝鳥,這個時候開始了它們最自在興奮的春天,而鷹化為鳩,可千萬別理解成老鷹變身,那是指在冬天裡靠捕捉小動物的老鷹,被各種各樣的春天的鳥類所替代。老鷹往北方飛去,南方是百鳥的樂園。在中國的古代二月花是指什麼?許多人並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