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包頭博物館展出的《老包頭記憶》展,正在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這是包頭文博、檔案工作者聯手推出的一個十分接地氣、貼近生活的展覽。走進展廳,不少人第一次有了觸摸包頭近現代歷史的感覺。看一件件實物,聽講解員解說,包頭人才漸漸讀懂「老包頭」,知道關於老包頭的種種。
「通彩華鞋帽百貨商店,西包頭大前街,電話三百五十一號。」這個印在一個精美鞋帽盒上的廣告,是出自民國還是清末?當你在展覽中看到這裡的時候,你或許會想,拋開具體時間,至少可以知道那時老包頭的商業已很繁華,人們已有了包裝和廣告的意識。
太平駝店、復盛公、復盛西、德生魁、三聖元、大德成、三三照相館、牛橋、義和軒……老包頭的主要商號分布圖,反映當時不同行業各老字號的印章,展覽中,你會看到老包頭50多個老字號商號如何盛極一時,並通過一件件老物件感受老包頭這一當時西北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貿易市場的繁榮。昔日豪商集聚、商貨匯集的景象,傾刻就會躍然腦中。
「這是當年喬家大院的一塊磚雕,本來一共是三塊,另兩塊已被北京的買家買走,我提供的是最中間的那一塊;這個是清末年間的一塊古地毯,以福壽祿為圖案,是純手工羊毛製作,質量上乘,毛都磨掉了可顏色還在;這是一張『麒麟送子』的年畫,畫中女子還是『三寸金蓮』……」為展覽提供了珍貴文物的包頭市地毯進出口公司總經理魏力生,向人們娓娓道來一些文物的來歷。
這次展覽還有來自包頭市祥和老人關懷院院長王宇、包頭市北方草原文明博物館館長魯興茂、包頭文史學家張貴等人的私藏文物,使得市民們得見許多難得一見的老物件。再加上包頭博物館和包頭市文物管理處的收藏文物,以及從北梁棚戶區改造中普查徵集回來的大量寶貴文物,真是讓包頭市民大開眼界。
「我們利用現有的文物,結合檔案資料,布展的思路就是要從城建、工商業、民間日用品、民俗文化等多方面來反映包頭從清朝中晚期到建國前的一些面貌,初衷就在於向包頭人介紹有『包頭』這個稱謂以來的一些發展脈絡。」在包頭博物館陳列展覽部主任姜濤的介紹下,記者對展覽有了更加宏觀的認識。老包頭城牆、老包頭街巷名稱表、老包頭火車站、老渡口、老戲臺、老作坊……整個展覽看下去,人們開始讀懂「老包頭」。
記者了解到,「老包頭」是今包頭市東河區的舊稱,在走西口時空前繁榮。晚清至民國時期,晉商陝農大批湧入,水路鐵路相繼開通,使幾個小小村落崛起,成為連接東西、溝通南北的水旱碼頭,商貿通衢、文化淵藪。本次展覽展出實物百餘件(套)、老照片20餘張,內容涉及老包頭的建築與格局、老包頭的商業與經濟、老包頭的文化等,反映的是從清代中晚期到建國前老包頭的社會種種及百姓生活。
尤其有意思的是,這次展覽中還用實物復原了老包頭的民居,從客廳的匾額、八仙桌、梳妝鏡到臥室的土炕、灶臺、炕桌、炕櫃、針線笸籮,再到廚房的泥爐子……老包頭人家裡啥樣,你基本都會看到。再聽聽解說員為您講解「耕讀傳家」、「孝友世家」等匾額傳遞的珍貴家訓,思緒即刻在往昔飛揚。
觀此展覽,老包頭人回味童年、新包頭人領略昨天,走近厚重的歷史,我們會更加熱愛今天的包頭,珍惜她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