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城市記憶中的地標留住歷史血脈 讓「老南昌」薪火相傳

2020-09-22 大江網

位於南昌縣的原城紀項目即將開放(本文攝影邱業成


  中國江西網/江西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左陽天報導:「現在的城市越來越雷同,很多城市都找不到自己城市的歷史痕跡。濃縮百年城市精魂,重現一座城的光陰故事,喚醒一座城的文化驕傲,讓老南昌的薪火在此相傳!」原城紀項目負責人、江西小馬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馮震講述。在南昌縣銀三角板塊,一個總用地面積54377平方米的原城紀用幾十餘棟仿古復刻建築組成,還原了老南昌場景,賦予了不少情懷。根據計劃,項目將在今年國慶節正式開街。

  能喚起南昌記憶的城市地標是哪裡?現在已經屈指可數

  江蘇南京的總統府是很多去南京旅遊的人一定會打卡的地方,一座城市都有其過往的發展歷史,而歷史上保存、遺留下來的建築,就代表了這座城市過去的歷史和之前發展的高度。那麼,能喚起南昌記憶的城市地標是哪裡?保護一個城市特有的DNA密碼與血脈,而不是盲目的進行「現代化」、「科學化」改造;設計中怎樣有效的保護與創新,真正的理解一個城市的歷史血脈,這是原城紀項目的團隊在認真考慮的問題。

  什麼是文化?文化的實質就是歷史的遺存總和。如果一座城池一個國家發展靠拆舊建新,推倒重來,這怎麼去談傳承?馮震告訴記者,有著中國近代煤炭工業文明「活化石」之稱的安源煤礦,是中國近代工業文明的發祥地,1916年,萍鄉煤礦總局創辦者盛宣懷因病去世。1921年,漢冶萍公司為紀念盛宣懷,在漢陽、大冶、萍鄉三地同時建設盛宣懷紀念堂。萍鄉煤礦總局即將空出的辦公大樓改為紀念堂,在二樓設立了盛宣懷的銅像,並鑄銅字「盛宣懷」,每字重200斤,盛公祠由此而得名。我們希望江西能留住這些建築文化,所以我們參照盛公祠的外形在這裡複製了這個建築。

   這個還原了老南昌場景的商業項目將在國慶開街

  據了解,原城紀是在2017年12月正式落戶南昌縣銀三角片區的,項目在2018年7月正式開工,2019年8月主體結構全部完工,並開始了外立面裝飾施工,目前項目開放期已經全部完工,即將開街。該項目是以一席洪城裡、半部南昌史為宗旨,以南昌城市文化旅遊主題街區為核心,依託南昌百年城市文脈,跨越南昌厚重歷史,在引入老南昌城市記憶的基調上,汲取贛文化精髓,濃縮和發揚南昌城市精神。

  項目集商業店鋪、都市休閒旅遊街區、贛商創意街區、酒店、服務型公寓、民宿配套街區為一體,創建形態、文態、業態「三態」高度合一的文化旅遊綜合體,未來開街後要成為都市旅遊目的地、南昌城市會客廳。

  記者了解到,原城紀總用地面積54377平方米,地上建築面積49387.73平方米。項目位於南昌縣銀三角板塊,北鄰翠林中路,南臨總乾渠。項目主要以2-6層的幾十餘棟仿古復刻建築組成,還原了老南昌場景,賦予了不少情懷。

  一席原城紀,半部南昌史。原城紀是南昌首個融匯百年母城文化脈絡,汲取地道風物、民間技藝、記錄近現代歷史變遷的城市微旅遊文化目的地。項目以南昌城市文化旅遊主題街區為核心,依託南昌百年城市文脈,跨越南昌厚重歷史,在植入老南昌城市記憶的基調上,汲取贛文化精髓,濃縮和發揚南昌城市精神,集商店、都市休閒旅遊街區、藝術中心、非遺村落、都市市集、精品酒店等為一體,創建形態、文態、業態、生態「四態」合一的文化旅遊及城市休閒綜合體,成為都市旅遊目的地、南昌城市會客廳、南昌時尚休閒地標。

  據介紹,原城紀兼具兩大城市功能:一是在高度對位城市休閒功能上,為南昌提供城市休閒娛樂空間;二是在文化旅遊功能上,帶來南昌城市文化深度體驗。兩者都是通過城市文化復興的路徑,填補城市功能,在基於南昌乃至江西產業轉型大背景下,促進傳統文化與商業運營蝶變,帶動文化旅遊蜂巢形成,更好地服務城市。

相關焦點

  • 老照片:昔日的江西南昌,老南昌人的城市記憶
    這是一組江西南昌的老照片,通過這組老照片帶大家去追尋這座城市往日的記憶。南昌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南昌是一座歷史名城,也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圖為往日江西南昌百貨大樓前的街景。圖為往日南昌中山路街景。
  • 「紅色記憶 薪火相傳」張清紅色主題油畫作品展開幕
    三湘都市報10月30日訊(通訊員 何帥文 記者 楊斯涵 黃京)「紅色文化是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優秀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寶貴的優良傳統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10月28日下午,「紅色記憶 薪火相傳」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張清紅色主題油畫作品展在湖南工藝美術職業學院致美樓一樓開幕,在開幕式上,該校黨委書記餘克泉表示,張清紅色主題作品生動再現了艱苦的革命歲月和革命先輩對理想信念的執著追求、對初心使命的責任擔當、對革命事業的無限忠誠。
  • 一張文化地圖盡顯南昌城市之美——2020江西文化發展巡禮展南昌...
    南昌展館位於街區中段,展區面積達180餘平方米,是一棟獨特的老式贛派建築。「千年豫章 文韻悠長」——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題寫的匾額,為南昌館增添了文化風採。在正門的兩旁,分別是「南昌文化地圖」「南昌十大文化圖景」兩幅巨大的壁畫。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脈,更是城市的靈魂。
  • 「焦作劇院」絕對的城市地標!無數焦作人在這裡有過故事
    阿房宮不在了,有關它的故事和記憶還在。一個經典的城市記憶,同樣會脫離建築本身,長久地存在並延續下去。雖然焦作劇院的那座老建築已經在2002年轟然倒下,但因為一對焦作夫婦的努力,焦作劇院的精彩故事仍在延續,我們仍能在一個叫橙樂樂天國際電影會所的地方感受到它的血脈傳承,享受到屬於看電影的那分開心與幸福。
  • 南昌十大歷史文化街區,就這樣留住「老南昌」!
    在保存街區建築結構形態與歷史價值的基礎上,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延續千年商街盛世繁華,重塑城市商圈榮耀版圖,並以三街四館串六院,118座復古院落合圍城市之心,將之打造成南昌城市會客廳,贛鄱文化第一街。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將規劃民俗博物館、戲臺、文化展示館等設施。規劃範圍內有4處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處已公布歷史建築(包括4處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處《南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推薦歷史建築,62處傳統風貌建築。
  • 薪火相傳:央視紀錄片《傳薪者》致敬大師
    央視4集系列紀錄片《傳薪者》——薪火相傳,致敬大師  「敦煌女兒」樊錦詩、「譯界泰鬥」許淵衝、「半世清史」戴逸、「詩詞留香」葉嘉瑩潤物細無聲地向我們走來。央視《國家記憶》從10月29日開始播出4集系列紀錄片《傳薪者》,以中宣部推出的首批哲學社會科學界德業雙馨專家學者為主角,及時紀錄播出這些文化界大師的感人經歷,向「文化國寶」致敬,反映他們的卓越貢獻,探尋他們身上閃耀的思想光芒和所體現的時代精神。  這組系列紀錄片,讓我們有幸深度走近大師,沐浴大師的思想和智慧,得到引導和啟迪。
  • 不忘初心薪火相傳
    在這裡共憶從警生涯傳承忠誠警魂12月11日上午,西雙版納州強制隔離戒毒所隆重舉行首次民警榮譽退休暨新警入警儀式,致敬老同志無私奉獻、見證新老警察薪火傳承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現場循環播放退休民警從警紀實影像,許永志政委為退休民警代表頒發退休證書、榮譽退休紀念牌、紀念品。
  • 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留歷史文化記憶
    11月2日,領導在上海考察時強調,要妥善處理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築,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
  • 南昌人都在關注
    跟隨微風的指引漫步於八一公園內,曲徑通幽處豁然開朗,一座仿古建築出現眼前,青磚黛瓦中蒼翠了歷史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人文底蘊深厚,歷史遺蹟眾多,文物資源豐富。在城市建設道路上,探索出了一條以「文化為魂、民生為本、旅遊為體、產業為力」的舊城復興之路,南昌市文化強市戰略給八一公園內一處老建築帶來了新的生機,以及新的使命——「梁書美術館」。
  • 深圳首個民俗文化園開園「點燈」本地文化薪火相傳
    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王志明)本地文化薪火相傳活動現場開園「點燈」儀式,合成號品牌第五代傳承人從嘉賓手中接過火種保存,儀式簡單隆重,代表著本地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它記錄著深圳老街歲月中的繁盛景,成為老深圳的歷史註腳之一,也成了老深圳人和旅居海外僑胞的永恆記憶。
  • 記憶中的老南昌人消暑神器:冰棒、蒲扇、竹床
    這是南朝梁簡文帝蕭綱《苦熱行》中的一句。即便是錦衣玉食的封建皇帝,也難逃盛夏的炙熱,忍不住寫詩發牢騷了。現代人似乎每日都離不開空調、電風扇。那麼在沒有空調、電風扇的過去,人們又如何度過炎炎夏日?雖然城市的變遷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條件改善,但那份屬於城市生活最原始的記憶依然讓人懷念。
  • 張寶文:弦歌不輟,薪火相傳
    按:政治交接是民主黨派換屆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在組織人事更替過程中,始終做到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立場不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政治信念不變,同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優良傳統不變,確保多黨合作事業薪火相傳、根基永固。
  • 留住城市的記憶 助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歷史建築風景油畫...
    繪畫與建築藝術相交融上海這座國際化大都市在其發展歷史進程中,匯集了一大批近代歷史建築,其中包括許多在中國城市發展史和近代建築史上有一定地位和有代表性的優秀歷史建築。這些建築歷經歲月沉澱,是凝固的藝術,是城市的無價之寶,人們更能從中「閱讀」到這座城市的歷史沿革、精神內涵和人文氣質。
  • 這個街道的居民真有才 用手繪老建築地圖留住歷史記憶
    原標題:這個街道的居民真有才,用手繪老建築地圖留住歷史記憶  老建築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靜安區江寧路街道歷史建築資源豐富,不少老建築都留下了老居民的童年記憶。如今這些帶著上海歷史印記的老建築,通過手繪形式躍然地圖上。在建黨96周年來臨之際,「記憶江寧」文化地圖向社區居民發放。這份地圖最大的亮點自在於入選建築全部由居民選出,其中的插畫來自於社區居民和單位的繪畫作品。  老建築是活著的歷史,也是可以觸摸的時代記憶。
  • 保護利用歷史建築 傳承福州城市記憶
    福州日報記者 吳暉在已有7000多年歷史文化積澱和2200多年建城史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已確定和公布的歷史建築共4批654處,依法劃定的歷史地段19片。它們是福州城市的「DNA」,飄逸著獨特的福州韻味,承載著福州的歷史文脈與城市記憶。
  • 戲曲藝術——守正創新 薪火相傳
    製圖:蔡華偉核心閱讀戲曲藝術薪火相傳,既要十分重視經典劇目的傳承傳播、戲曲表現技法的代際傳承,還必須致力於符合戲曲藝術規律的新劇目創作經典劇目具有藝術完整性,通過它們的不斷演繹、傳承,可以整體地傳遞這門藝術的美學精義現實題材從來不是戲曲化的障礙,只要堅持守正創新,就能攻克「既是現代戲,又是戲曲」這一難題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廣泛的世界影響
  • 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_2020年南昌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資料下載...
    摘要: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佔地面積71畝,為改善街區條件,保留南昌城市發展的珍貴記憶,南昌實施了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建設該項目總建築面積約158300M2,其中地上建築面積80500M2,地下77000M2,總投資達到20億元。  萬壽宮文化街區投資20億昨天,記者從南昌市政公用集團獲悉,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建設項目進展順利,目前,原二十一中建築拆除,施工人員正在萬壽宮舊址挖掘勘察,歷史民居修復工作也在進行。建設部門引入專家團隊當「參謀」,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阮儀三建議,在歷史文化街區中引入部分民居。
  • 留住城市記憶 政協委員建議為歷史建築「立法」
    留住城市記憶 政協委員建議為歷史建築「立法」 2018-01-2619:56:1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陳海峰
  • 留下歷史與文化的痕跡!南昌這裡將新建江坊歷史文化街區!
    南昌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城區蘊藏著許多充滿歷史感有價值的老建築,而目前包括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如今已改名繩金塔民俗風情街)、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已經啟動規劃和建設。而其實在南昌還有一些如江紡、洪都大院等有過工業痕跡和有大量特色建築的廠區也將要打造成為歷史文化街區。
  • 福州「筷子大王」張國天:讓中國筷子文化薪火相傳
    中新網福州10月31日電 題:福州「筷子大王」張國天:讓中國筷子文化薪火相傳作者 鄭江洛 彭莉芳「5000年燦爛的華夏文明,民族風格、百家姓、十二生肖……在一雙小小的筷子裡就能得到體現。」有著福州「筷子大王」之稱的福州市倉山天天筷廠董事長張國天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