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福州10月31日電 題:福州「筷子大王」張國天:讓中國筷子文化薪火相傳
作者 鄭江洛 彭莉芳
「5000年燦爛的華夏文明,民族風格、百家姓、十二生肖……在一雙小小的筷子裡就能得到體現。」有著福州「筷子大王」之稱的福州市倉山天天筷廠董事長張國天如是說。
張國天出生於號稱「筷子村」的福州市倉山區蓋山鎮齊安村,從高中畢業後就進了筷子廠學習工藝製作,到如今,他已在筷子行業打拼四十餘年。
張國天展示武術筷。 鄭江洛 攝 在張國天的記憶中,在上世紀末期,福州有許多筷子廠,漆箸作坊遍布鄉村。
「當年,筷子支撐著福州經濟的發展。」張國天告訴記者,曾經福州筷子市場很大,「熱鬧時,國內東南西北的筷子都是我們福州的。」
2000年後,大的筷子廠接連倒閉,到如今更是寥寥無幾。張國天的筷子廠,目前是福州為數不多的大廠,而堅持生產「漆箸」的筷子廠,更是屈指可數。
張國天收藏的青銅筷與玉簪筷。 彭莉芳 攝 張國天的筷子廠內,現有四十幾名老手藝人,工齡大約都在四十年上下,他們是「漆箸」生產的專家,每個人都掌握二十幾套製作筷子的工序。
這些老藝人們所生產的筷子,不僅銷售到全國各地,甚至遠銷至日本、東南亞等國家。
「漆箸」,也就是俗稱的漆皮筷子,融入了福州的脫胎漆器工藝,並吸收日本若狹塗箸工藝特點,傳承至今百餘年,被列入福建省級非遺保護名錄。
多年來,在漆箸傳承的過程中,張國天在傳統的工藝上不斷加入時代元素。他表示,「世界筷子的發源地在中國,漆箸的傳承在我們福州。」
「做人一定要像筷子,頂天立地,拿得起放得下。」「筷子成雙成對寓意著『合則利,分則傷』。」張國天清楚記得孩童時期,家中長輩在餐桌上的教誨,「點點滴滴的文化注入腦海,是家人的教導而形成的。」
早在1998年,張國天就提出「媽媽教我用筷子」的概念,將中國筷子提升到文化傳承層面,並在個人企業中推廣。他認為,媽媽教孩子用筷子吃飯時,一雙筷子就是最好的教科書;筷子的圖案、色彩、款式、造型、花色記載著一個時代的文明。
2007年,筷子文化被列入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次年,張國天成為福建省非遺項目漆筷製作工藝的第一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他一直致力弘揚筷子文化,在漆箸傳統的工藝上進行現代化的創新。
張國天不僅是一名專注於筷子工藝的老手藝人,同時也是一名熱衷於收藏各朝各代、不同樣式筷子的老「收藏家」。
他收藏的第一雙筷子「花竹」產自民國時期,這也是張國天長達數十年的收藏之路的起點。
張國天最昂貴的藏品,是成吉思汗時期的一雙刀筷。為了這雙刀筷,他連續三年聯繫西安古玩的賣家談價格,最終以6萬元人民幣(下同)的價格購得。
如今,張國天收藏的筷子數量逾兩千雙,成本達兩千多萬。但對他來說,藏品是無價珍寶。
張國天已年過六旬,幾乎將半生都傾注在筷子事業中。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成立一個融入體驗館、學生教學等內容的中國筷子博物館。
「筷子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他希望將筷子文化傳播出去,一代一代薪火相傳。
「如果有需要,會將藏品奉獻給國家。」張國天時刻準備著,將一雙筷子做成文化,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的筷子文化,這也將是張國天餘生繼續奉行的「道」。(完)
【編輯:孫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