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換乘開啟、高架建設成環、一江兩岸「共長天一色」,南昌大都市區日前成型。現代化建設飛速發展,南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也日漸明朗,重點保護的「一城、三街、七片」框架出爐。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開始招商、三眼井「井象風情街」正式封頂、滕王閣景區擴建有序推進,進賢倉、佑民寺禪文化等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風貌區的規劃陸續出爐,「歷史文化名城」南昌呼之欲出,將再現《滕王閣序》中「豫章故郡 洪都新府」的壯闊場景。
南昌歷史城區的保護框架為「一城、三街、七片」。下面,南昌商業情報為各位做一個全面的梳理,讓大家更直觀認識一下南昌歷史城區保護的「一城三街七片」,也匯報一下這些歷史文化街區(風貌區)的建設進展情況。
南昌
一城
「一城」:為南昌規劃範圍內的歷史城區,保護古城的格局、形態,以及控制整個南昌古城的風貌景觀。歷史城區的保護,即為舊城區範圍,北起陽明路,南至洪城路,西起贛江、撫河,東至八一大道,面積為8.28平方公裡。
南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圖
歷史城區層面主要保護整體歷史格局與風貌、歷史文化街區、歷史與環境風貌地區、革命史跡與歷史建築。根據歷史城區的歷史文化特色,形成三大文化主題的展示體系。
一是「豫章古郡」府城文化展示體系,突出府城文化與歷史城區格局,以明清時期歷史遺存作為展示主體,展示的重點是滕王閣、萬壽宮街區、進賢倉街區、繩金塔街區、佑民寺、四湖地段、明清城牆城門格局遺址等。
二是「英雄之城」紅色文化展示體系,重點展示以八一起義指揮部舊址系列為代表的革命史跡,以及以八一起義紀念塔為代表的新中國代表性歷史建築,並以「八一英雄之路」加以串聯。
三是「模範南昌」民國文化展示體系,突出展示民國十大鄉賢路、民國三大建築等為代表的民國歷史遺存。
三街
「三街」:為位於南昌歷史城區內的3個歷史文化街區,分別為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街區重在保護和延續街區的歷史格局與風貌,重在以保護整治的方式對街區內的建築採取分類處置的措施,重在改善市政基礎設施。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範圍3.25公頃,重點保護合同巷、翹步街、廣潤門街、醋巷等傳統街巷格局與建築,與八一起義總指揮部舊址連為整體,形成傳統商業和歷史文化博覽區。
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南昌市繁華的老城區中山路和船山路交匯處,街區規劃以「歷史街區·城市記憶」為主題,以「民族、民俗、民間」為主線,通過保留完整的歷史街巷,重建鐵柱萬壽宮,建設傳統贛派民居風格建築,並配套建設臨街商業建築和會館建築等方式,將街區打造成融匯歷史宗教、文化藝術、旅遊觀光、民俗聚會、休閒購物、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南昌特色老街。
在保存街區建築結構形態與歷史價值的基礎上,萬壽宮歷史文化街區延續千年商街盛世繁華,重塑城市商圈榮耀版圖,並以三街四館串六院,118座復古院落合圍城市之心,將之打造成南昌城市會客廳,贛鄱文化第一街。
在今年5月底結束的招商中心開放儀式中,已有多家品牌達成意向籤約。花間堂、獅子樓、亨吉利、貓的天空之城、西西弗書店、周大福、星巴克、海底撈、小南國、桃園眷村、胡桃裡、肯德基、陽光春天、萬花樓、豫章大老五湯店、綠滋餚等30餘家品牌達成意向進駐。【往文回顧:首次曝光!南昌萬壽宮歷史街區超30家入駐品牌 有你期待的嗎?】
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
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北至站前西路,南至前進支路北側,東至會堂東路西側,西至前進路、前進支路一線。街區內主要有十字街、繩金塔西路、養濟院街四條南北向主要街道,規劃地鐵線路十字街戰出入口。
繩金塔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範圍5.11公頃,建設控制地帶9.39,規劃範圍面積合計為14.5公頃,以繩金塔和十字街為核心,形成集中展示南昌傳統民俗文化的街區。
街區以繩金塔為中心,繩金塔文化商業街為軸,繩金塔街、養濟院街及十字街」三街「,繩金塔核心區、繩金塔歷史文化區、十字街文化商業區、十字街文苑生活區「五區」的空間結構。
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
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北至禾草街,南至進賢倉巷,東至象山南路與前進路交叉口,西至裡洲路。規劃面積為3.66 公頃,重點保護整治地藏庵巷、犁頭咀巷、進賢倉街的傳統建築與街巷格局。
進賢倉歷史文化街區將規劃民俗博物館、戲臺、文化展示館等設施。規劃範圍內有4處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處已公布歷史建築(包括4處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處《南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中推薦歷史建築,62處傳統風貌建築。
道路交通規劃方面,將地藏庵-南昌倉路降級為步行路,保證可通消防車。另外,南側進賢倉支路向西增設連接撫河中路的支路,增加進賢倉地塊與濱河區域的聯繫。象山南路、船山路繼續作為街區周邊的主要機動車道路,遠期對禾草街進行整治,形成較充足的機動車通行能力。同時,打通船山路與撫河中路,加強北側通行和疏散能力,解決街區內部運輸通道需要。
《規劃》確定該街區行政辦公設施包括,進賢倉社區居委會一處,位於街區中心位置,同時配套設置一處社區養老服務站。保留原南昌市西湖區南浦街道辦事處,整治改造其辦公環境與建築立面。確定商業服務設施若干處,包括茶社、茶院、特色青旅、紀念品商店及側重對內服務的小型超市。同時,確定文化設施多處,分別為文化展示館、民俗博物館、戲臺等設施。新建旅遊服務設施一處,為旅遊服務中心。
七片
「七片」:是指基於南昌所特有的景觀風貌格局,以及城區內存有具有一定歷史風貌地區的現狀情況而規劃的3個歷史文化風貌區以及東南西北4個內湖環境風貌區。分別是滕王閣歷史文化風貌區、八一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三眼井歷史文化風貌區、東南西北四湖環境風貌區。
滕王閣歷史文化風貌區
滕王閣,坐落在老城區西,撫河與贛江的交匯處,依城臨江,面對西山,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並稱江南三大名樓,又素享「江南第1樓」的美譽。
1000多年來,滄桑興廢之頻繁恐非天下任何樓閣所可比擬,自初唐創建到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終毀,其間迭興迭廢達28次,直至20世紀80年代,才按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所繪仿宋式《滕王閣重建計劃草圖》重新設計,組織施工,於1989年重陽第29次重建之閣落成,對外開放。
滕王閣歷史文化風貌區定位為國家5A級文化旅遊休閒綜合服務和居住型歷史風貌區,北至陽明路南側,南至中山西路,西至贛江,東至子固路,總面積81.57公頃。其中,以滕王閣風景區為核心保護範圍,面積為4.45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17.5公頃。
核心保護範圍控制要求:
1. 以滕王閣為中心,以滕王閣景區為核心保護範圍,東至東仿古街(含東大門至滕王閣牌樓的道路),南至南仿古街,西至贛江防洪牆,北至水產碼頭圍牆,面積4.45公頃。
2. 風貌區核心保護範圍內要求嚴格按照《南昌滕王閣名勝區保護條例》和《南昌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有關規定執行。
3. 在核心保護範圍內,以滕王閣為中心,景區配套建築為宋式園林風格,其體量、色彩與滕王閣主樓協調,建築限高12.5米,景區綠化覆蓋率應當達到50%以上。
根據規劃,南昌將改造滕王閣地區利用率較低的現狀濱水景觀,提升該地區的景觀價值。恢復舊有的生態地貌,同時解放該區域的公共空間和步行通道。通過步行街區將滕王閣、四湖、八一廣場連接,恢復南昌人生活在贛江、娛樂在贛江的往昔景象。連接後,滕王閣表示不再孤獨了!
八一廣場歷史文化風貌區
南昌八一起義打響了武裝起義的第一槍,在八一廣場建設的歷史文化風貌區相信自然也與紅色革命緊緊聯繫。
2017年7月28日,升級改造後,定位為「紀念廣場、城市客廳」的八一廣場全新亮相,引發萬人圍觀的震撼場景。
此次改造為八一廣場及周邊建築,其中廣場中心區7.8萬平方米,包括八一廣場中心區域景觀提升、周邊13棟建築立面改造、道路交通設施改造、大型戶外廣告拆除,以及夜景燈光提升工程。
八一廣場及周邊將形成「兩軸、四區、多點」的結構布局。其中,兩軸為「穿越之軸」「懷念之軸」;四區分別為追憶廣場、紀念廣場、五星廣場、和諧廣場。
「穿越之軸」:八一廣場分別向南、北拓展,使廣場南側的追憶廣場、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五星廣場、和諧廣場和北部的萬達商業廣場串聯,形成穿越時空的軸線。
「懷念之軸」:以江西省展覽館為核心,開闊東西向的視線通廊,沿路增設城市家具及小品,且滲入紅色文化元素,讓人們在緬懷之路感受革命歷程。
改造後的八一廣場將成為人們緬懷八一歷史、追思革命先烈,集標誌性、休閒性、開放性為一體的重要活動場所,成為南昌的新亮點、新地標。
三眼井歷史文化風貌區
三眼井歷史風貌區控制範圍為北至孺子路南側,南至書院街,西至象山南路,東至系馬樁 街,總面積20.18公頃。其中,以三眼井街北側、校廠東巷、校廠西巷兩側為核心保護範圍,面積為 4.98 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為 15.20 公頃。
目前風貌區內在建的項目綠地象南中心項目。綠地象南中心是南昌史上徵遷規模大、徵遷戶數多、影響力大的舊改項目。以三眼井為核心,尊重原有城市脈絡,立足人文關懷、以呵護歷史文化名城的老街區巷道肌理、延續南昌市民對街區的集體記憶,以國際級超一流水準打造集購物中心、高層辦公、高端商業街、行政公館、歷史文化街區、人文公園於一體的新城市綜合體,是老城區既保護南昌老城文化傳承又能引領現代商業文明復興的街坊式生活綜合體。
綠地象南中心規劃有歷史風情商業區和現代時尚綜合區兩大特色版塊,其中,井象風情商業街街區位於南象山南路與三眼井街交匯處,大部分屬於三眼井歷史風貌區核心保護範圍,南側緊鄰新四軍指揮部舊址、北側為南昌市贛劇院。
建築、八字門、飛簷、大木作等古代江西民居的特色建築風格得到了最大的復原。目前,街區獨棟建築已經全部封頂,充滿贛派建築風格的戲臺已經搭建完成,部分建築正在進行內部裝修,預計2019年開業。
東南西北四湖環境風貌區
四湖環境風貌區包括南昌老城區的東、西、南、北「內四湖」。東南西北四湖各有千秋,古意濃厚,「豫章十景」中的東湖夜月、徐亭煙柳、蘇圃春蔬描述的就是南昌四湖環境的美景。四湖環境風貌區的建設,能夠讓東西南北湖煥發新的生機,重現老南昌風採!
▲孺子亭公園全新亮相
今年1月10日,投入億元改造封閉一年多的孺子亭公園正式開園,重現「徐亭煙柳」美景。
「此次改造主要內容通過實施截汙、生態治理、水體活化等多種方式,使西湖水質達到標準;通過市政道路、排水設施、人行道、綠化景觀、美化、亮化的提升對公園進行整體改造,把孺子亭公園變為城市綠肺和群眾休閒娛樂的場所。」西湖區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園改造中也結合周邊棚改新建立體停車場,以及周邊街景美化亮化,店招統一等,將周邊孺子路、淵明南路、中山路等商業街連成一片,打造成以西湖為中心的繁華商業圈;將「海綿城市」理念在公園試點,同時對大門、路燈、監控等實施智能化管理。
▲佑民寺禪文化街區
佑民寺作為南昌老城區屈指可數的宗教文化勝地,對於如何改造,東湖區政府非常重視,不僅邀請了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主任提出參考意見,還計劃聯合遠洋地產進行合作開發。
去年底,東湖區對佑民寺周邊的禪宗文化旅遊資源進行了整體開發,打造佑民寺禪文化文化街區。街區一期項目地塊面積約15.668畝,包括新建佑民寺入口廣場、市民休閒廣場,改造八一公園北門等已於今年年初完工並對外開放,成為市民休閒娛樂新去處。
佑民寺文化街項目整體由南北廣場,以及原有的寺廟組成,其中塔樓和博物館為新建工程,其他附屬的商業建築也為多層的獨棟房子組成。未來佑民寺同樣將結合文化旅遊與產業相輔發展,推動東湖區發展文化創意旅遊產業的步伐。
▲百花洲景區提升改造
百花洲景區項目北起疊山路,南至中山路,東到環湖路、蘇圃路,西達淵明北路的範圍;包括百花淵路、南湖路、北湖路、環湖路、蘇圃路、民德路、建德觀路等7條主要道路和東湖、南湖、北湖三個湖區。建德觀街區則是連接滕王閣,包括勝利路步行街、城隍廟、建德觀、杏花樓和佑民寺等重要文化節點。
為了深入開展「美麗南昌·幸福家園」環境綜合整治活動,為廣大市民打造宜居環境,東湖區將斥資3.774億元,實施百花洲景區周邊整體大提升改造項目,包括八一公園文化景點、設施改造,周邊建築立面改造,三湖水質及駁岸改造等。
依託城市文脈,凸顯城市歷史人文景觀,再現建設城隍廟城市記憶文化區、建德觀道教文化區、杏花樓文化區、佑民寺佛文化區、南昌行營歷史記憶文化區、南昌貢院及狀元文化區;提升建設蘇圃春蔬、東湖夜月、王德輿故居、熊式輝故居、澹臺滅明墓等二十三個歷史人文景點;尊重保護城市肌理,改造沿線街巷,使街巷文化與湖景文化相輝映,提升建設包括八一公園、南湖、北湖、東湖在內的國家AAAA級公園,形成南昌最重要的城市記憶區。
實現貫穿滕王閣、繩金塔、勝利路步行街、城隍廟、建德觀、杏花樓、佑民寺、八一公園、南昌行營、百花洲等一線文化人文景區,完成城市大旅遊品牌塑造,利用人氣集聚,實現旅遊業態布局和旅遊產業重置。
對接勝利路和中山路商業街,整合區域內文化和旅遊資源,發展文旅商業;整合土地資源,建設具有規模文化商業綜合體,形成發散效應,貫通區域商業網路,實現百花洲商圈的打造和運營。
▲蔣介石南昌行營修復工程
蔣介石南昌行營坐落於南昌市中山路百花洲東湖之濱,三面環水,毗鄰八一公園,既有鬧市的人流量,又有清幽環境的雅致。作為近現代南昌的代表性建築,蔣介石南昌行營與當時的江西大旅社、民德路郵局,並稱為民國南昌三大標誌性建築。蔣介石南昌行營建成於1930年,原為依東湖而建的江西省立圖書館。同年11月,蔣介石將政治、軍事中心設於此處,在隨後的五年,南昌成為國民黨政府的政治中心。
1935年2月,蔣介石行營遷往武漢,1935年11月,江西省立圖書館搬回此處。日本侵略者入侵後,南昌行營前樓三層建築被炸毀,直至1946年5月才修繕,但面貌已有改變。1995年,因江西省圖書館搬至南昌市洪都北大道,這幢建築的大門便一直關閉著。
2006年,蔣介石南昌行營被列為江西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關部門開始著手進行修復。隨後,省文物保護中心在2010年制訂初步的修複方案,並爭取到中央文物保護專項資金150萬元人民幣。2012年3月,省文物保護部門又將南昌行營列為涉臺文物,並準備在當年年內啟動修復工程,當時預計兩年左右的時間完工,建成後就對外開放,然而修復工程還是沒能按照預期的時間動工。
2014年8月,江西省圖書館館長周建文透露,蔣介石南昌行營基本修繕項目已經做好各方面的規劃,計劃於2015年啟動修復,待修復完成後,在此籌建江西省典籍博物館,並向公眾開放,然而因資金未到位、手續規劃正在報批的緣故,在滯後1年多後,於2016年年底開始動工。
如今,蔣介石南昌行營修復工程又處於閒置狀態,多次計劃修復未果,是否能夠如工作人員所說於2019年10月完成並對外開放,成為市民心中的憂慮和期待。
▲沁廬旅生活廣場
沁廬旅生活廣場位於老城區蘇圃路,是江西旅遊產業集團在舊建築基礎上改造升級而打造的文化生活綜合。
該項目總投資3億元,擬對江西賓館原旺中旺片區(蘇圃路91號)進行整體改造,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擬打造成集古城樓茶文化、旅生活館、精品酒店、餐飲、景觀為一體的旅生活綜合體。一期工程投資1.5億元,已於今年3月中旬開工建設。
◎本文部分圖片及文字來自南昌市城鄉規劃局、天下英雄、洪城時刻、南昌商業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