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形成於唐朝—煎茶煮飲成風俗

2020-12-13 中年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大約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左右,傳說在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荒野的河邊,位僧人撿拾收養了一個棄兒,於是就以陸為姓羽為名,字鴻漸。名寓意著他生來就像飄零的鴻毛-樣命苦,不過在古代羽毛還常用作儀仗的裝飾,所以字又寄託了僧人對這個孩子的無限希望,即祝願他將來像高飛的大雁一樣 ,前程遠大,飛黃騰達。陸羽從小就十分調皮,經常受到老師的體罰。他不喜歡死讀儒家的經書,卻愛好寫字畫畫,後來乾脆就逃學去當了藝人,創作了許多幽默詼諧的作品。天寶年間,他還教過州裡的藝人學藝,連太守李齊物都很佩服他,覺得他與眾不同。

據說陸羽長得很難看,還有點口吃,但卻思維敏捷,能言善辯,為人非常講信用。從天寶十三載(754年)開始,他遍遊江南各地。一路上,他風塵僕僕地走訪各茶葉產地,辨茶性,驗水質,還經常攀上懸崖採摘野生茶。到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他來到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自稱桑薴翁,幾次拒絕了朝廷的徵召任命,專心致志地閉門著書,寫成了中國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開創性研究的茶葉學專著《茶經》三卷,對茶的源流、品種、特性、產地、種植、採制、烹飲以及茶具、煎茶用的水質,甚至茶的掌故、歷史等都進行了極其詳細的論述,極大地提高了茶的地位和人們對茶的認識,所以他被人們尊稱為「茶聖」。當時的茶館,都在灶臺上供光奉著一尊陸羽瓷像把他當作」茶神」來祭祀。

茶葉的原產地在中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飲茶的國家,早在漢魏六朝時期,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就形成了種茶、飲茶的習慣。但是,直到隋和唐初,飲茶在北方還不是十分流行。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相傳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禪師,為了防止僧人坐禪打了瞌睡,開始提倡飲茶。人們紛起仿效,有的出門時身上還經常揣點茶葉,以便隨時隨地都可以煮飲。從此飲茶之從南方迅速蔓延到北方,並成為全社會的生活習慣。當時,從山東河北到長安洛陽等城市到處都可以見到開設的茶館生意異常火爆。不管是僧人道士,還是普通民眾,只要掏點錢,就可以隨便暢飲,茶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和柴.米、油、鹽、醬醋同樣重要的所謂「開門七件事」之一。

茶葉迅速成為重要商品之後,南茶北運,交通異常繁忙,從江淮地區轉輸而來的運茶車船,絡繹不絕,各種各樣的名品茶葉都有,茶葉貿易極其興盛。從代宗大曆五年(770年)開始,茶葉正式納人貢品;到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在度支侍郎趙贊的建議之下,國家還開徵茶稅,從此唐政府從中獲取了巨額利潤。

當時,產茶各地湧現出了許多名優特茶,僅唐人李肇在《唐國史補》中就提到有劍南的蒙頂石花,湖州的顧渚紫筍,東川的神泉、小團、昌明、普目,峽州的碧澗、明月、芳澀、茱萸豢,福州的方山露牙,夔州的香山,江陵的南木,湖南的衡山,嶽州的港湖含膏,常州的義興紫筍,婺州的東白,睦州的鳩沉,洪州的西山白露,壽州的霍山黃牙,蘄州的蘄門團黃等等幾十種。其中尤以蒙頂石花和顧渚紫筍最為著名。

蒙頂石花,又叫蒙頂茶、蒙山茶,素有「仙茶」之稱。蒙山位於今四川雅安附近,產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自古就有「揚子江心水(指鎮江金山寺附近的天下第泉), 蒙頂山上茶」的美稱,到唐代蒙頂茶更是被列為貢茶之首。

紫筍茶產自今浙江湖州長興和江蘇常州宜興交界處的顧山一帶,是與蒙頂石花並列的名茶,也是唐室點名索貢的名品,稱為「顧渚貢焙」。唐政府專門在此設立造茶使,每年監督三萬多名茶工,制茶一萬八千多斤。 每當早春造茶時節湖州和常州的地方官都要親自到顧山來監製,以至形成了一年度的造茶盛會。 屆時,還要邀請周邊州縣的長官蒞臨觀賞兩州茶農進行的鬥茶比賽,除了比茶葉的新鮮程度及其品質優劣之外,還要比京制、品著等茶藝高下,人們在茶山張燈結彩,唱歌跳舞,熱鬧非凡。有一年,杭州刺史白居易因病未能親預造茶盛會而信感遺憾,寫下了一首(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難宴因寄此詩)以表達自己當時的心情。

從中唐開始,有許多文人學士不但喜好飲茶品茶,而且還揮毫創作了大量有關茶的詩詞文賦,留下了很多生動感人的飲茶趣話。著名詩人盧全,一生愛茶成,他的一曲茶歌(走筆謝孟諫議資新茶),以神平其神的筆墅,描寫了飲茶的感受,將飲茶帶給他的精神享受表達得淋漓盡致。

著名政治家李德是品茶專家,他為了用號稱是天下第二的無錫惠山水順茶,專門請人從三千裡地以外運水進京。有一次,一名親信辦差到京口(今江蘇鎮江),他特意囑咐那人說「回來的時候,取一瓶金山下揚江心的水帶回來不料,那人在返回的時候,因喝醉酒把這事給忘了。等船行駛到石頭城(今江蘇南京)下時才猛然地起,於是就順手從江水中了一瓶,帶回京城獻給李德。李德用此水煎茶飲後感到很驚訝,就說:「江南的水味與以前大不一樣了。這水很像建業石頭城下的江水。」那人一聽,不敢隱瞞,只好如實相告。僅此一事,就可以看出李德對品茶的精到,連哪裡的水都能品嘗出來,絕非一般人可比。

中唐時著名詩人郎士元還因為飲茶遭了不少罪。據說他好說笑談,經常拿當時的三位著名將帥不擅長的方面開涮,即郭子儀不會彈琴,馬隧不善品茶,田承嗣不入朝貢。馬燧聽說後,有點生氣,便派人去請他到軍中來起飲茶 ,頗有點下戰書的味道。 這天早晨,馬燧起早去吃「古樓子」。這是一種非常油膩的食品,做法是先切一斤羊肉,均勻地分布在一張大胡餅上,在餅和羊肉中間塗上層胡椒和豆肢,再用油酥滋潤一遍,然後用爐火烤,等羊肉半熟時,出爐食用。壯年的將軍馬燧吃飽了「古樓子」,非常口渴,等待詩人郎士元的到來。郎士元到,馬上請他喝茶,兩人一口氣喝了二十多杯。 郎士元年老空腹,幾次提出不喝了,馬燧都賭氣地說:「你不是說我不善品茶嗎,可我還在喝,你為什麼這麼快就不喝了呢?」說著又強請詩人連喝了七杯。詩人實在是不行了,就連賠不是,這才告辭出來。等到上馬時,詩人已經是打嗝放屁、小便失禁,一副狼狽不堪的模樣。回去後接連病了幾十天都不見好,馬燧將軍就派人送給他二百匹絹以表示慰問。郎士元因說笑話而惹出這麼一場風波,也算是飲茶史上的一則趣聞。

茶在唐朝開始風行的時候,一些名茶作為商品,還大量流吐蕃和回紇地區。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唐朝使臣常魯出使吐蕃,在大帳中為贊普表演烹茶技藝,贊普拿出來自顧渚、蘄門、昌明、泡湖、壽州、舒州等地名茶,招待大唐使者。回鶻與唐朝之間還展開了茶馬互市貿易,回鶻人每年都要拿出幾萬匹好馬來到唐朝,換回大量的茶葉和絲綢等物品。除了自用外,還有很大一部分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遠銷到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等地。

茶葉還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傳播到了海外。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日本的最澄法師隨遣唐使回國時,將中國的茶籽帶回國內,從此日本開始種茶、飲茶,並發展出來了後來著名的茶道。中國的茶葉還傳到印度支那半島和土耳其等地,後來又傳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世界各地,成為和咖啡、可並列的舉世聞名的三大飲料之一。

相關焦點

  • 茶文化形成於唐朝—煎茶煮飲成風俗
    到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他來到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自稱桑薴翁,幾次拒絕了朝廷的徵召任命,專心致志地閉門著書,寫成了中國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開創性研究的茶葉學專著《茶經》三卷,對茶的源流、品種、特性、產地、種植、採制、烹飲以及茶具、煎茶用的水質,甚至茶的掌故、歷史等都進行了極其詳細的論述,極大地提高了茶的地位和人們對茶的認識,所以他被人們尊稱為「茶聖」。
  • 為什麼我們會說中國的茶文化,是在唐朝形成的呢?因為這個原因
    為什麼我們會說中國的茶文化,是在唐朝形成的呢?我們都知道公元780年,陸羽的《茶經》讓大家對茶學、茶藝、茶具、煎茶的方式都有了一個歸納和總結。這也就意味著,真正的茶學開始形成了。唐朝盛世的時間很長,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對飲食等方面的要求自然也會有所提高。在喝茶方面也是如此,在越來越多人喜歡喝茶的情況下,對茶和煮茶的水器具,方式那些都有了一定的要求。可以說是越來越講究了。
  • 茶文化之唐朝煎茶法步驟
    煎茶煎茶法是從煮茶法演化而來的,是直接從末茶的煮飲法改進而來在末茶煮飲情況下,茶葉中的內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故不需較長時間的煮熬。況且茶葉經長時間的煮熬,其湯色、滋味、香氣都會受到影響正因如此,對末茶煮飲加以改進,在水二沸時下茶末,三沸時茶便煎成,這樣煎煮時間較短,煎出來的茶湯色香味俱佳,於是形成了陸羽式的煎茶。
  • 中華茶文化-唐朝茶文化,唐朝人這么喝茶?
    之前我們介紹了茶文化的起源,今天我們用一篇來講唐朝那些喝茶的事先普及一下喝茶的四種方式煎茶,點茶、煮茶、撮泡茶茶的四種形態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唐朝主要是煎茶。唐朝的喝茶的主流形式有人說功夫茶泡法就起源於唐代,也有人說是起源於宋代。但不可否認的是,早在唐代,飲茶之風就相當盛行。唐代人飲茶講究鑑茗、品水、觀火、辨器。在飲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 茶文化之唐朝煎茶法步驟
    煎茶煎茶法是從煮茶法演化而來的,是直接從末茶的煮飲法改進而來在末茶煮飲情況下,茶葉中的內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故不需較長時間的煮熬。況且茶葉經長時間的煮熬,其湯色、滋味、香氣都會受到影響正因如此,對末茶煮飲加以改進,在水二沸時下茶末,三沸時茶便煎成,這樣煎煮時間較短,煎出來的茶湯色香味俱佳,於是形成了陸羽式的煎茶。
  • 煮茶煎茶庵茶……原來唐朝人這麼會喝茶!
    煮茶煎茶庵茶……原來唐朝人這麼會喝茶! 在唐朝時期,茶葉加工和飲茶之法,是一門大學問,凝結了唐人的智慧與對生活的熱愛。 那麼,今天小編將帶大家了解一下唐朝制茶與飲茶之法!
  • 煮茶煎茶庵茶……原來唐朝人這麼會喝茶
    煮茶煎茶庵茶……原來唐朝人這麼會喝茶!在唐朝時期,茶葉加工和飲茶之法,是一門大學問,凝結了唐人的智慧與對生活的熱愛。那麼,今天小編將帶大家了解一下唐朝制茶與飲茶之法!唐朝飲茶法談完了唐朝加工茶的方法,我們接著來談談唐朝的飲茶法。其主要有三種:煮茶、煎茶和庵茶。
  • 中華茶文化-唐朝茶文化,唐朝人這么喝茶?
    之前我們介紹了茶文化的起源,今天我們用一篇來講唐朝那些喝茶的事先普及一下喝茶的四種方式煎茶,點茶、煮茶、撮泡茶茶的四種形態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唐朝主要是煎茶。唐朝的喝茶的主流形式有人說功夫茶泡法就起源於唐代,也有人說是起源於宋代。但不可否認的是,早在唐代,飲茶之風就相當盛行。唐代人飲茶講究鑑茗、品水、觀火、辨器。在飲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 煮茶煎茶庵茶……原來唐朝人這麼會喝茶!
    煮茶煎茶庵茶……原來唐朝人這麼會喝茶! 在唐朝時期,茶葉加工和飲茶之法,是一門大學問,凝結了唐人的智慧與對生活的熱愛。 那麼,今天小編將帶大家了解一下唐朝制茶與飲茶之法!
  • 茶事知多少:唐朝的茶文化有什麼特點?
    茶的歷史源遠流長,唐朝是茶發展的關鍵時期,在茶史上有「茶興於唐」的說法,唐朝茶葉製法,飲用方法及器具等相關的茶文化,也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有著自己的特點。唐朝流行喝餅茶,其外形和製法均和現代不同。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指出煎茶用水,以「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湧湍漱勿食之」,「其江水,收去人遠者,井水取汲多者」。
  • 唐朝陸羽《茶經》的問世代表著我國茶文化的誕生!
    唐朝陸羽《茶經》的問世不僅標誌著我國茶文化的誕生,而且也意味著我國文人茶飲活動集團的形成。飲茶這一風俗在中唐後便流行於文人士族之間,而我國的茶文化體系也自此更具文化性與內涵性。唐朝是我國茶文化的正式形成階段,宋朝茶業經濟的繁榮促進了茶文化的興盛,並且為明朝茶文化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文化基礎。「茶以雅志」的文化風尚也成了文人墨客競相追逐的人生境界,飲茶被視為精神享受與修身養性的統一體。
  • 煮茶、煎茶、點茶、泡茶,茶的4種烹飲方式,你知道多少?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長,茶文化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人們戰勝苦澀的歷史,茶葉的製作是這歷史的一部分,茶的烹飲方式便是這段歷史的另一部分。如今我們便流行散茶衝泡的飲茶方式,泡茶過程繁複,叫人驚嘆於泡茶的講究。其實,這算不了什麼,比起古時的泡茶方式,我們現在的過程已經精簡很多了。
  • 中國茶文化:從煎茶到點茶,再到如今的泡茶,古人是如何品茶的?
    導語:中國茶文化:從煎茶到點茶,再到如今的泡茶,古人是如何品茶的?在世界人民印象裡,飲茶品茗,好像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標籤。那我們的祖先是何時開始喝茶的?古往今來的茶葉又有怎樣的變化呢?直到唐朝,以皇帝為首的貴族集團對此極為青睞,各大茶葉產出地也將最優質的茶葉作為貢品進獻到宮中,致使飲茶的風氣在社會上逐漸盛行,慢慢形成了如今大家所認識的茶文化。其中,寺院裡的僧人十分愛飲茶,他們參禪悟道時要頭腦保持清醒,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就能起到這一效果,因此,品茶還被賦予了修身養性,寧靜致遠的文化屬性。
  • 唐代的茶文化——除去煎茶,茶葉和茶碗也有講究
    提到唐朝的茶文化,主要體現在茶葉、煎茶和茶碗等幾個方面,其中煎茶指代的是當時唐朝的人民煮茶的方式。不僅僅在煮茶的方式上,就連煮茶的用的什麼水煮,放進去的是什麼茶葉,什麼季節的什麼茶葉是最好的,以及喝茶所用到的茶碗也是極為講究的。
  • 千年茶文化:從煮茶、茶宴表演、鬥茶、飲茶中窺視唐朝下的茶文化
    ——盧仝《飲茶詩》說起喝茶,多數人最初是因為喝茶能起到養生和延年益壽的作用,所以,只要是拜訪親友或是有客到訪,很多人都會以茶水來招待,這也形成了一種接待賓客的禮儀方式。這種方式對於當今社會來講,已經算是再平常不過的一件事事情,所以,今天我就來跟大家聊一聊茶習俗是如何形成的。
  • 唐代的茶文化——除去煎茶,茶葉和茶碗也有講究
    提到唐朝的茶文化,主要體現在茶葉、煎茶和茶碗等幾個方面,其中煎茶指代的是當時唐朝的人民煮茶的方式。不僅僅在煮茶的方式上,就連煮茶的用的什麼水煮,放進去的是什麼茶葉,什麼季節的什麼茶葉是最好的,以及喝茶所用到的茶碗也是極為講究的。
  • 煮茶、煎茶、點茶、泡茶,茶的4種烹飲方式,你知道多少?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長,茶文化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人們戰勝苦澀的歷史,茶葉的製作是這歷史的一部分,茶的烹飲方式便是這段歷史的另一部分。如今我們便流行散茶衝泡的飲茶方式,泡茶過程繁複,叫人驚嘆於泡茶的講究。其實,這算不了什麼,比起古時的泡茶方式,我們現在的過程已經精簡很多了。
  • 中國茶文化:從煎茶到點茶,再到如今的泡茶,古人是如何品茶的?
    導語:中國茶文化:從煎茶到點茶,再到如今的泡茶,古人是如何品茶的?在世界人民印象裡,飲茶品茗,好像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標籤。那我們的祖先是何時開始喝茶的?古往今來的茶葉又有怎樣的變化呢?直到唐朝,以皇帝為首的貴族集團對此極為青睞,各大茶葉產出地也將最優質的茶葉作為貢品進獻到宮中,致使飲茶的風氣在社會上逐漸盛行,慢慢形成了如今大家所認識的茶文化。其中,寺院裡的僧人十分愛飲茶,他們參禪悟道時要頭腦保持清醒,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就能起到這一效果,因此,品茶還被賦予了修身養性,寧靜致遠的文化屬性。
  • 七碗茶道-「盧仝煎茶技藝」
    山間野地乾枯的檀藤、山葡萄藤、凌霄藤都是煮茶的好柴,當地還有人將揀來的柴火燒成木炭,用於煮茶。盧仝煎茶技藝的形成得益於家鄉的地域環境,有山、有泉、有茶、有柴、有炭。盧仝《走筆謝課議寄薪茶》詩,人們稱之為「盧仝七碗」「七碗茶詩」「七碗茶歌」等,對後世影響深遠,並被傳唱千年。
  • 以華為師 韓國茶禮的形成
    漢魏兩晉南北朝以迄隋,中國飲茶風俗從巴蜀地區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茶文化由萌芽進而逐漸發展。當時朝鮮半島可能會接觸中國的飲茶,但無可靠的文字記載因而忽略。下面從新羅統一、高麗、朝鮮三個時期來敘述韓茶道的形成和發展。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