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左右,傳說在復州競陵(今湖北天門)荒野的河邊,一位僧人撿拾收養了一個棄兒,於是就以陸為姓羽為名,字鴻漸。名字寓意著他生來就像飄零的鴻毛-樣命苦,不過在古代羽毛還常用作儀仗的裝飾,所以字又寄託了僧人對這個孩子的無限希望,即祝願他將來像高飛的大雁一樣 ,前程遠大,飛黃騰達。陸羽從小就十分調皮,經常受到老師的體罰。他不喜歡死讀儒家的經書,卻愛好寫字畫畫,後來乾脆就逃學去當了藝人,創作了許多幽默詼諧的作品。天寶年間,他還教過州裡的藝人學藝,連太守李齊物都很佩服他,覺得他與眾不同。
據說陸羽長得很難看,還有點口吃,但卻思維敏捷,能言善辯,為人非常講信用。從天寶十三載(754年)開始,他遍遊江南各地。一路上,他風塵僕僕地走訪各茶葉產地,辨茶性,驗水質,還經常攀上懸崖採摘野生茶。到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他來到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自稱桑薴翁,幾次拒絕了朝廷的徵召任命,專心致志地閉門著書,寫成了中國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開創性研究的茶葉學專著《茶經》三卷,對茶的源流、品種、特性、產地、種植、採制、烹飲以及茶具、煎茶用的水質,甚至茶的掌故、歷史等都進行了極其詳細的論述,極大地提高了茶的地位和人們對茶的認識,所以他被人們尊稱為「茶聖」。當時的茶館,都在灶臺上供光奉著一尊陸羽瓷像把他當作」茶神」來祭祀。
茶葉的原產地在中國。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飲茶的國家,早在漢魏六朝時期,在我國的南方地區就形成了種茶、飲茶的習慣。但是,直到隋朝和唐初,飲茶在北方還不是十分流行。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相傳到唐玄宗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禪師,為了防止僧人坐禪打了瞌睡,開始提倡飲茶。人們紛起仿效,有的出門時身上還經常揣點茶葉,以便隨時隨地都可以煮飲。從此飲茶之風從南方迅速蔓延到北方,並成為全社會的生活習慣。當時,從山東河北到長安洛陽等城市,到處都可以見到開設的茶館,生意異常火爆。不管是僧人道士,還是普通民眾,只要掏點錢,就可以隨便暢飲,茶葉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和柴.米、油、鹽、醬、醋同樣重要的所謂「開門七件事」之一。
茶葉迅速成為重要商品之後,南茶北運,交通異常繁忙,從江淮地區轉輸而來的運茶車船,絡繹不絕,各種各樣的名品茶葉都有,茶葉貿易極其興盛。從代宗大曆五年(770年)開始,茶葉正式納人貢品;到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在度支侍郎趙贊的建議之下,國家還開徵茶稅,從此唐政府從中獲取了巨額利潤。
當時,產茶各地湧現出了許多名優特茶,僅唐人李肇在《唐國史補》中就提到有劍南的蒙頂石花,湖州的顧渚紫筍,東川的神泉、小團、昌明、普目,峽州的碧澗、明月、芳澀、茱萸豢,福州的方山露牙,夔州的香山,江陵的南木,湖南的衡山,嶽州的港湖含膏,常州的義興紫筍,婺州的東白,睦州的鳩沉,洪州的西山白露,壽州的霍山黃牙,蘄州的蘄門團黃等等幾十種。其中尤以蒙頂石花和顧渚紫筍最為著名。
蒙頂石花,又叫蒙頂茶、蒙山茶,素有「仙茶」之稱。蒙山位於今四川雅安附近,產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自古就有「揚子江心水(指鎮江金山寺附近的天下第泉), 蒙頂山上茶」的美稱,到唐代蒙頂茶更是被列為貢茶之首。
紫筍茶產自今浙江湖州長興和江蘇常州宜興交界處的顧山一帶,是與蒙頂石花並列的名茶,也是唐室點名索貢的名品,稱為「顧渚貢焙」。唐政府專門在此設立造茶使,每年監督三萬多名茶工,制茶一萬八千多斤。 每當早春造茶時節湖州和常州的地方官都要親自到顧山來監製,以至形成了一年度的造茶盛會。 屆時,還要邀請周邊州縣的長官蒞臨觀賞兩州茶農進行的鬥茶比賽,除了比茶葉的新鮮程度及其品質優劣之外,還要比京制、品著等茶藝高下,人們在茶山張燈結彩,唱歌跳舞,熱鬧非凡。有一年,杭州刺史白居易因病未能親預造茶盛會而信感遺憾,寫下了一首(夜聞賈常州、崔湖州茶山境會想羨難宴因寄此詩)以表達自己當時的心情。
從中唐開始,有許多文人學士不但喜好飲茶品茶,而且還揮毫創作了大量有關茶的詩詞文賦,留下了很多生動感人的飲茶趣話。著名詩人盧全,一生愛茶成癖,他的一曲茶歌(走筆謝孟諫議資新茶),以神平其神的筆墅,描寫了飲茶的感受,將飲茶帶給他的精神享受表達得淋漓盡致。
著名政治家李德裕是品茶專家,他為了用號稱是天下第二泉的無錫惠山水順茶,專門請人從三千裡地以外運水進京。有一次,一名親信辦差到京口(今江蘇鎮江),他特意囑咐那人說「回來的時候,取一瓶金山下揚江心的水帶回來」不料,那人在返回的時候,因喝醉酒把這事給忘了。等船行駛到石頭城(今江蘇南京)下時才猛然地起,於是就順手從江水中裝了一瓶,帶回京城,獻給李德裕。李德裕用此水煎茶,飲後感到很驚訝,就說:「江南的水味與以前大不一樣了。這水很像建業石頭城下的江水。」那人一聽,不敢隱瞞,只好如實相告。僅此一事,就可以看出李德裕對品茶的精到,連哪裡的水都能品嘗出來,絕非一般人可比。
中唐時著名詩人郎士元還因為飲茶遭了不少罪。據說他好說笑談,經常拿當時的三位著名將帥不擅長的方面開涮,即郭子儀不會彈琴,馬隧不善品茶,田承嗣不入朝貢。馬燧聽說後,有點生氣,便派人去請他到軍中來一起飲茶 ,頗有點下戰書的味道。 這天早晨,馬燧起早去吃「古樓子」。這是一種非常油膩的食品,做法是先切一斤羊肉,均勻地分布在一張大胡餅上,在餅和羊肉中間塗上一層胡椒和豆肢,再用油酥滋潤一遍,然後用爐火烤,等羊肉半熟時,出爐食用。壯年的將軍馬燧吃飽了「古樓子」,非常口渴,等待詩人郎士元的到來。郎士元到,馬上請他喝茶,兩人一口氣喝了二十多杯。 郎士元年老空腹,幾次提出不喝了,馬燧都賭氣地說:「你不是說我不善品茶嗎,可我還在喝,你為什麼這麼快就不喝了呢?」說著又強請詩人連喝了七杯。詩人實在是不行了,就連賠不是,這才告辭出來。等到上馬時,詩人已經是打嗝放屁、小便失禁,一副狼狽不堪的模樣。回去後接連病了幾十天都不見好,馬燧將軍就派人送給他二百匹絹以表示慰問。郎士元因說笑話而惹出這麼一場風波,也算是飲茶史上的一則趣聞。
茶在唐朝開始風行的時候,一些名茶作為商品,還大量流入吐蕃和回紇地區。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唐朝使臣常魯出使吐蕃,在大帳中為贊普表演烹茶技藝,贊普拿出來自顧渚、蘄門、昌明、泡湖、壽州、舒州等地名茶,招待大唐使者。回鶻與唐朝之間還展開了茶馬互市貿易,回鶻人每年都要拿出幾萬匹好馬來到唐朝,換回大量的茶葉和絲綢等物品。除了自用外,還有很大一部分通過草原絲綢之路,遠銷到中亞、西亞,甚至歐洲等地。
茶葉還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傳播到了海外。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日本的最澄法師隨遣唐使回國時,將中國的茶籽帶回國內,從此日本開始種茶、飲茶,並發展出來了後來著名的茶道。中國的茶葉還傳到印度支那半島和土耳其等地,後來又傳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世界各地,成為和咖啡、可樂並列的舉世聞名的三大飲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