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之唐朝煎茶法步驟

2020-12-13 江南小茶

煎茶煎茶法是從煮茶法演化而來的,是直接從末茶的煮飲法改進而來在末茶煮飲情況下,茶葉中的內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故不需較長時間的煮熬。況且茶葉經長時間的煮熬,其湯色、滋味、香氣都會受到影響正因如此,對末茶煮飲加以改進,在水二沸時下茶末,三沸時茶便煎成,這樣煎煮時間較短,煎出來的茶湯色香味俱佳,於是形成了陸羽式的煎茶。 根據陸羽《茶經》,煎飲法的程序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炙茶、碾羅、煎茶、酌茶、品茶等 備器:

煎茶器具有風爐、茶鍑、茶碾、茶茶羅、竹夾、茶碗等二十四式,崇尚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茶碗。擇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遠者。井,取汲多者。」(《茶經·五之煮》)取火:《茶經》記:「其火,用炭,次用勁薪(原注:謂桑、桐、櫪之類也)。其炭曾經燔炙為羶膩所及,及膏木、敗器不用之(原注:膏木為柏、桂、檜也,敗器謂朽器也)。」(《茶經·五之煮》) 候湯:陸羽為燒火煮水設計了風爐和。風爐形狀像古鼎,三足間設 三孔,底一孔作通風漏灰用。鍑比釜要小些,寬邊、長臍、有兩隻方形耳。 無也可用鐺(寬邊、盆形鍋)代替。《茶經》雲:「其沸,如魚目,微有聲為 一沸,

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

騰波鼓浪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茶經·五之款》)炙茶:炙烤茶餅,一是進一步烘乾茶餅,以利於碾末;二是進一步消除殘存的青草氣,激發茶的香氣。唐時茶葉以團餅為主,此外尚有粗茶、散 茶、末茶。碾羅:炙好的茶餅趁熱用紙袋裝好,隔紙用棰敲碎。紙袋既可免香氣散失,又防茶塊飛濺。繼之人碾碾成末,再用羅篩去細末,使碎末大小均勻,《茶經》指出,茶末以像米粒般大小為好。

煎茶:水一沸時,加鹽調味。二沸時,層出一水備用。隨隨後用「則 量取適當量的末茶當中心投下,並用「竹夾」環攪中心。不消片刻,水滿 翻滾,這時用先前出備用的水倒回茶鍑以止其沸騰,使其生成「華」,華 就是茶湯表面所形成的沫、餑,花。薄的稱「沫」,厚的稱「悖」,細而輕的稱 「花」,(茶經》形容花似棗花、青萍、浮雲,青苔、菊花、積雪。

酌茶:三沸茶成,首先要把沫上形似黑雲母的一層水膜去掉,因為它 的味道不正。最先出的稱「雋水」,或者放在「熟孟」裡以備育華。而後 依次舀出第一、第二、第三碗,茶味要次於「雋水」。「夫珍鮮烈者,其確 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茶經。六之飲》)好茶,僅舀出三碗;差些的茶, 可出五碗。煮水一升,酌分五碗。

品茶:用匏舀茶到碗中,趁熱喝,冷則精英隨氣而散。這時重濁凝下,精英浮上。

煎茶法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視情況可省略一些程序和器具。若用散 、 末茶,或是新制的餅的茶,則只碾羅而不需炙烤。

陸羽發明了寬邊、鼓腹、凸底的鍑用來煎茶,因鍑是凸底,不能平放 因而又發明交床以承簧。由於煎茶器具較多,普通人家也難以備齊,有時 便進行簡化。如用鐺(一種平底鍋)煎茶,則不需用交床。佚名的唐代《宮 樂圖》中,桌上置一鐺,鐺中有一長柄勻。皎然《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奇元 居士最》詩有「投鐺湧作沫,著碗聚生花」。無論是用還是鐺煎茶,都需 要用將茶湯舀到茶碗中,於是改用銚(一種有柄有流的烹器)煎茶,直 接從中將茶湯斟入茶碗,可省去題。唐代元稹《茶》詩有「銚煎黃蕊色 碗轉麴塵花」。中唐以後,往往用鐺和銚代替鍑來煎茶。

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唐詩中寫「煎茶」的有許多。劉禹錫《西山蘭 若試茶歌》有「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白居易《睡後茶興憶楊 同州》詩有「白瓷甌甚潔,紅爐炭方熾。沫下麴塵香,花浮魚眼沸。」又 《謝李六郎中奇新蜀茶》詩有「湯添勺水煎魚眼,末下刀圭攪麴塵」。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有「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李群 玉《龍山人惠石稟方及團茶》詩有「碾成黃金粉,輕嫩如松花」、「灘聲起魚 眼,滿飄清霞」等 。

唐末五代人徐黃《謝尚書惠蠟麵茶》詩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輕涵 翠煙,分贈恩深知最異,晚鐺宜煮北山泉」,以鐺煮泉水煎茶。五代時 期,煎茶依然流行。

相關焦點

  • 中國茶文化:從煎茶到點茶,再到如今的泡茶,古人是如何品茶的?
    導語:中國茶文化:從煎茶到點茶,再到如今的泡茶,古人是如何品茶的?在世界人民印象裡,飲茶品茗,好像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標籤。那我們的祖先是何時開始喝茶的?古往今來的茶葉又有怎樣的變化呢?直到唐朝,以皇帝為首的貴族集團對此極為青睞,各大茶葉產出地也將最優質的茶葉作為貢品進獻到宮中,致使飲茶的風氣在社會上逐漸盛行,慢慢形成了如今大家所認識的茶文化。其中,寺院裡的僧人十分愛飲茶,他們參禪悟道時要頭腦保持清醒,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就能起到這一效果,因此,品茶還被賦予了修身養性,寧靜致遠的文化屬性。
  • 從「煎茶法」到「點茶法」,聊聊宋朝的「點茶」文化及後續發展
    因此,茶文化也在宋代再次得到發展,並出現了屬於宋代特色的「點茶」文化,那麼,到底什麼是「點茶」呢?何為「點茶」1、從「煎茶法」到「點茶法」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很早就出現在古代達官貴人的飲品之中,並逐漸與時代文化相融合。
  • 中華茶文化-唐朝茶文化,唐朝人這么喝茶?
    之前我們介紹了茶文化的起源,今天我們用一篇來講唐朝那些喝茶的事先普及一下喝茶的四種方式煎茶,點茶、煮茶、撮泡茶茶的四種形態粗茶、散茶、末茶、餅茶唐朝主要是煎茶。唐朝的喝茶的主流形式有人說功夫茶泡法就起源於唐代,也有人說是起源於宋代。但不可否認的是,早在唐代,飲茶之風就相當盛行。唐代人飲茶講究鑑茗、品水、觀火、辨器。在飲茶方式上,唐代有煎茶、庵茶、煮茶等方式。
  • 煎茶法的出現,可以說是飲茶史上的一場重大的革命
    唐代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唐時期的陸羽,他在總結前人經驗與自身實踐的基礎上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茶經對中唐時期盛行的各種茶飲方式進行了歸納和考證,在奠茶法的基礎上對烹茶方法進行改進,提出了煎茶法,相對於以茶為粥的羹茶,煎茶法對茶的要求相當嚴格:採茶,制茶,烹茶,飲茶都有相應的「操作規程」陸羽在他的茶經裡面總結了煎茶法的步驟。
  • 煮茶煎茶庵茶……原來唐朝人這麼會喝茶!
    煮茶煎茶庵茶……原來唐朝人這麼會喝茶! 在唐朝時期,茶葉加工和飲茶之法,是一門大學問,凝結了唐人的智慧與對生活的熱愛。 那麼,今天小編將帶大家了解一下唐朝制茶與飲茶之法!
  • 茶文化形成於唐朝—煎茶煮飲成風俗
    到肅宗上元元年(760年),他來到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自稱桑薴翁,幾次拒絕了朝廷的徵召任命,專心致志地閉門著書,寫成了中國乃至世界上都具有開創性研究的茶葉學專著《茶經》三卷,對茶的源流、品種、特性、產地、種植、採制、烹飲以及茶具、煎茶用的水質,甚至茶的掌故、歷史等都進行了極其詳細的論述,極大地提高了茶的地位和人們對茶的認識,所以他被人們尊稱為「茶聖」。
  • 大唐煎茶與唐代煎茶
    隨著2017年為期105天7省26市煎茶之路的結束以及大唐煎茶在全國的展開,引發了很多關於煎茶的探討,這一現象令我感到欣慰,說明很多人已經開始關注煎茶,關注陸羽。作為中國茶文化的開山鼻祖,陸羽的功績是值得每一位從事茶產業的人銘記的,他的茶學思想及實踐精神也是值得每一位事茶人所學習和弘揚的,而大唐煎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
  • 【贏和茶學】大唐帝國的煎茶之道
    中國茶葉的發展歷史上,圍繞怎麼制茶,怎么喝茶發生過三次烹製革命,第一次革命發生在大唐帝國時期,就是唐代茶聖陸羽在其著作《茶經》中所記載的一種創造性的茶葉烹煎方法,稱之煎茶法。
  • 茶的演變(二):唐代煎茶法的流行
    而隨著唐代「茶聖」陸羽所著《茶經》的問世,他所創造並提倡的煎茶法以其系統、考究的飲茶方式,對當時乃至後世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泡(淹)茶法泡(淹)茶法在隋唐時期開始流行,《茶經·六之飲》中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
  • 唐代的茶文化——除去煎茶,茶葉和茶碗也有講究
    提到唐朝的茶文化,主要體現在茶葉、煎茶和茶碗等幾個方面,其中煎茶指代的是當時唐朝的人民煮茶的方式。不僅僅在煮茶的方式上,就連煮茶的用的什麼水煮,放進去的是什麼茶葉,什麼季節的什麼茶葉是最好的,以及喝茶所用到的茶碗也是極為講究的。
  • 黑瓷茶具的崛起,引發飲茶方式的巨大轉變:從唐代煎茶到宋代點茶
    在《飲中八仙歌》中,杜甫列舉了李白、賀知章、李适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這8個愛酒之人,並且稱他們為「酒中八仙人」。由此可見,唐朝的酒文化無疑是濃厚的。但後來此人的出現,幾乎是憑一己之力便將飲茶之人吹拂到唐朝各個角落。
  • 這些唐朝的美食,你愛吃嗎?
    翻譯過來就是,武女皇的男寵張氏兄弟,發明了一種自以為高明的食物烹調法,就是把活鴨鵝關在大鐵籠裡,籠當中生一堆火,旁邊放盛有調味汁的銅盆。鴨鵝被火烤得受不了,就去喝調味汁,來回奔走,一直持續這個狀態直到被烤熟烤焦,毛皮脫落,於是可以吃了。
  • 茶是我國特有的飲品,唐朝時期飲茶盛行,講究煎茶技巧與茶道
    茶是我國特有的飲品,唐朝時期飲茶盛行,講究煎茶技巧與茶道飲茶在唐朝已成為全國上下普遍風氣,由此講求茶的品種、製作、煎煮,講求茶具的精緻風雅和水質的好壞也就成為嗜茶者勢所必至的要求了。其中有「著庫」,貯藏全國各地所產之茶葉。又在茗庫中供設陸羽像,「尊之為神」。唐人煎茶有專門的技巧。如煎茶要注意茶葉的質地、茶具的精細及其擺設。煎茶時,講究沸水的適度,稱為「湯候」。據陸羽稱,煎水有三沸:初沸時水上出現魚目狀的水泡,此時可以適量加點鹽用來調味。
  • 煮粥、煎茶、點茶......古人的花樣吃茶法
    我們再穿越到大唐,茶聖「陸羽」出現了,還創造了一種「煎茶」法。煎茶法盛行於唐代,「煎」就是「煮」的意思,在漢魏南北朝時期茗粥也稱為煮茶,為了區分,陸羽將自己所創的這套煮茶法,稱之為「煎茶法」。順便就給大家科普一下煎茶的程序。分為三個步驟:備茶——燒水——分茶備茶煎茶法中使用的原料是餅茶,掰下一塊茶餅,先放到火上烤成金黃色,然後把茶餅放進石臼裡搗成碎末,然後再把茶末用一個小篩子篩一遍,去掉粗糙的茶骨,存放在盒子裡備用。燒水——講究「三沸」初沸:「如魚目微有聲」,根據水的多少加入適量的鹽調味。
  • 「日本茶人之都」 堺市的茶文化發展史
    考古發掘資料告訴我們,從1596年慶長伏見大地震層到1615年大阪夏季之戰火災燒土層是「亞洲海都」堺市的全盛時期。二、「茶人之都」 堺市的茶文化發展史堺市茶文化是日本茶文化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堺市茶文化的發展和貿易形式、歷史變遷、禪宗僧侶有著十分緊密的關係。我們不妨先對堺市茶文化的發展歷史作一個概觀。
  • 在飲茶的技藝上,宋朝摒棄唐朝流行的煮茶法,而改用點茶的方法
    在飲茶的技藝上,宋朝摒棄唐朝流行的煮茶法,而改用點茶的方法。點茶法與煮茶法最大的不同便是不再將茶放入鍋中去煮,也不用添加食鹽以保持茶的味道,而是將沸水衝入極細的茶末後,立即拿茶籠用力攪拌,使水與茶融為一體,然後乘熱喝下的飲茶方法。點茶法自宋朝傳入日本後,深受歡迎,一直沿用至今。
  • 從唐朝飲茶風尚的東漸,看中國茶文化對日本陶瓷茶器文化的影響
    他們回國後,作為十分了解大唐先進文化的僧人,受到了日本皇室的高度禮遇,他們常與皇室貴族接觸,介紹大唐的文化和生活習俗,在傳播禮教的同時,也在大力傳播唐朝的茶文化。隨著最澄、空海等遣唐僧回國後對飲茶之風的傳播,飲茶活動在平安時代的上層貴族和僧侶間傳播開來。
  • 福清這場煎茶文化節開幕了!
    2020年第二屆福清(東張)煎茶文化節開幕啦!10月24日,2020年第二屆福清(東張)煎茶文化節開幕儀式在東張鎮嵐湖山茶莊園舉行。隨後現場開展了古香古色的煎茶道表演身著典雅漢服的茶藝師為觀眾演繹了備器、選水、取火、湯、習茶等步驟
  • 七碗茶道-「盧仝煎茶技藝」
    盧仝煎茶技藝包含有備茶、鑑茶、取水、用火、煎茶、分茶、飲茶、禪茶等工序,包含了道法自然、心無掛礙、獨善其身、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內涵,其主要是讓人們通過簡單便捷的喝茶方式在進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時,更作用身體於防病、抗病、保健之功效,從而使身心得到自然境界的淨化和升華。
  • 煮茶、煎茶、點茶、泡茶,茶的4種烹飲方式,你知道多少?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長,茶文化的歷史可以說是一部人們戰勝苦澀的歷史,茶葉的製作是這歷史的一部分,茶的烹飲方式便是這段歷史的另一部分。如今我們便流行散茶衝泡的飲茶方式,泡茶過程繁複,叫人驚嘆於泡茶的講究。其實,這算不了什麼,比起古時的泡茶方式,我們現在的過程已經精簡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