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演變(二):唐代煎茶法的流行

2020-12-13 中國網

唐代以前,人們的飲茶方式多為將茶煮成羹湯並佐以輔料,不注重品嘗茶的本味。而隨著唐代「茶聖」陸羽所著《茶經》的問世,他所創造並提倡的煎茶法以其系統、考究的飲茶方式,對當時乃至後世茶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唐代主要飲茶方式:

煮茶法

煮茶法起源於漢魏南北朝時期,是將經過炙烤的茶餅搗碎後置於鼎、釜中,加姜、桂、椒、酥等佐料煮成羹湯的飲茶方式。煮茶法在三國時期最為普遍,後被逐漸改良,到唐代時只有極少人仍在使用煮茶法飲茶。

泡(淹)茶法

泡(淹)茶法在隋唐時期開始流行,《茶經·六之飲》中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chōng),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從中可以看出在隋唐時期茶已經分為了粗、散、末、餅四類,而泡(淹)茶法就是將這四類茶葉分別按照切碎、炒熬、烤乾、舂搗的方式加工後投入瓶缶之中,並按口味加入蔥、姜、棗、桔皮等,灌入沸水浸泡。泡(淹)茶法由於製作簡單,飲用方便,在當時民間較為流行。

煎茶法

唐代「茶聖」陸羽提倡飲茶應當品嘗茶的本味,認為加入蔥、姜、茱萸、薄荷等製作而成的茶都是「斯溝渠間棄水耳」。於是,陸羽對前人飲茶之法進行總結,創造出了一套對泡茶所用的水、器具、炭火等都詳加要求的飲茶方式——煎茶法。

煎茶法主要使用當時經蒸壓而成的餅茶,用炭火將餅茶「炮出培塿(lǒu)狀蟆背」的形狀,期間多次調整火候、翻動餅茶,除去餅茶溼氣,使餅茶散出清香。經過炙烤的餅茶,需趁熱放入紙囊貯存,以免香氣散去,待冷卻後將其碾成粉末,並用茶羅篩去粗梗碎片,使粉末更加精細。

煎茶所用的水講究以山泉水為上、江水為中、井水為下,將木炭投入風爐之中點燃煮水。鍑(fù,一種大口鍋)中水沸如魚目,微微有聲時為初沸,這時取食鹽投入沸水之中調和茶味。待鍑邊如湧泉連珠之時為二沸,需從鍑中取出一瓢沸水備用,取水後立即用竹夾在鍑中心環繞攪動,同時將茶末按相應比例投入。待水三沸時,其勢若奔濤,鍑中茶之浮沫漸欲溢出,使用二沸時取出的水澆點茶湯,止沸育華。待水再開,茶之沫餑生於水面之上,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沫餑,湯之華也。華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餑,輕細者曰花,花,如棗花漂漂然於環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雲鱗然。其沫者,若綠錢浮於水湄;又如菊英墮於樽俎之中。餑者,以滓煮之,及沸,則重華累沫,皤皤然若積雪耳。」陸羽在茶經中對茶之沫餑施以濃重的筆墨,他認為沫餑是茶的精華,是茶珍鮮馥烈的味道根源,故而在煎茶法中,特別強調了分茶時需保持每碗中的沫餑均勻,並且製作出的茶湯以前三碗最為鮮美,需「乘熱連飲之」。第五碗之後的茶湯則「非渴甚莫之飲」。

煎茶法對茶所用的水、火候、器具、工序等都提出了具體的要求,雖然流程較為繁複,但這種飲茶方式拉近了茶與人的距離,讓飲茶者能夠切實感受到茶的自然變化。這種清逸脫俗、高尚幽雅的飲茶方式受到了當時文人雅士的歡迎,並迅速成為唐代最為流行的飲茶方式。

責任編輯:陳思

相關焦點

  • 唐代的煎茶,宋代的末茶,明代的炒青,古人以前是怎么喝茶的?
    飲茶的起源時間已經無從可考,只是我國第一本茶類專著,即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這麼歷史悠久的茶道,無論是制茶技法還是飲茶方式,與現今都已有很大的不同了。我們今天就先從唐開始講起。唐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叫煎茶。
  • 煮粥、煎茶、點茶......古人的花樣吃茶法
    我們再穿越到大唐,茶聖「陸羽」出現了,還創造了一種「煎茶」法。煎茶法盛行於唐代,「煎」就是「煮」的意思,在漢魏南北朝時期茗粥也稱為煮茶,為了區分,陸羽將自己所創的這套煮茶法,稱之為「煎茶法」。二沸:「如湧泉連珠」,舀出一瓢水,備用。用竹夾子在水中攪動形成水渦,使水沸度均勻,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渦中心,再加攪動。三沸:「如騰波鼓浪」,將二沸時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開水停沸,叫做「止沸育華」,茶湯表面的浮沫,稱之為沫餑,是茶湯中的精華。分茶向茶盞分茶,使各碗沫餑均勻,意為雨露均沾,同分甘苦。
  • 大唐煎茶與唐代煎茶
    茗仁先生煎茶中隨著2017年為期105天7省26市煎茶之路的結束以及大唐煎茶在全國的展開,引發了很多關於煎茶的探討,這一現象令我感到欣慰,說明很多人已經開始關注煎茶,關注陸羽。作為中國茶文化的開山鼻祖,陸羽的功績是值得每一位從事茶產業的人銘記的,他的茶學思想及實踐精神也是值得每一位事茶人所學習和弘揚的,而大唐煎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
  • 唐朝人喝茶和現在大不同,流行煎茶法和煮茶法
    唐代的煎茶法(又稱烹茶法),一般在文人雅士中盛行。煎茶用的茶是茶餅,茶餅須先經過炙茶、碾茶和羅茶三道工序後才能煮茶,在煮茶過程中還要加入鹽。炙茶(或稱烤茶)是用火烤茶餅,即把茶餅內部的水分烤乾,等到茶餅變軟或散發出茶香時就是烤好了。
  • 茶之四飲:煮茶、煎茶、點茶、撮泡茶
    煮茶法:唐代以前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採生葉煮飲,唐以後則以幹茶煮飲,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流行。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採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唐代飲茶以陸羽式煎茶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
  • 日本茶道的祖師爺:唐代煎茶
    唐代煎茶法,是始記於陸羽《茶經》的一種茶葉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候湯初沸加鹽,二沸投茶,加以環攪,三沸則止。從煎茶法中,可以看出唐代時的茶人就已經開始追求茶葉的色香味形,講究用水的清潔甘冽,使用活火,以及講究飲茶環境的雅靜和美。
  • 茶文化之唐朝煎茶法步驟
    煎茶煎茶法是從煮茶法演化而來的,是直接從末茶的煮飲法改進而來在末茶煮飲情況下,茶葉中的內含物在沸水中容易浸出,故不需較長時間的煮熬。況且茶葉經長時間的煮熬,其湯色、滋味、香氣都會受到影響正因如此,對末茶煮飲加以改進,在水二沸時下茶末,三沸時茶便煎成,這樣煎煮時間較短,煎出來的茶湯色香味俱佳,於是形成了陸羽式的煎茶。
  • 茶的烹飲方法之煮茶、煎茶、點茶、撮泡茶
    但大體說來,從西漢至今,主要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唐代以前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採生葉煮飲,唐以後則以幹茶煮飲,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流行。 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採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
  • 黑瓷茶具的崛起,引發飲茶方式的巨大轉變:從唐代煎茶到宋代點茶
    建盞唐代煎茶所需何種茶具唐代的煎茶之法,主要是要使用餅茶(與如今餅茶做法不同,古人直接將鮮葉(茶青)蒸軟(蒸青),然後搗碎拍壓,乾燥後串扎包封成餅狀,需要煎茶時就取來茶餅,撬下些許。茶經部分其實唐代的飲茶方式並非只有一種,除了煎茶之外還有一種飲茶方式叫做痷茶,不過這種痷茶方式被陸羽不喜,也不流行。
  • 從「煮茶」到「煎茶」,一字之差見證了唐人喝茶方式的創新
    我們從陸羽的詳細記述中,大致知道了唐之前,人們主要是煮飲法,到了陸羽所處的時代,則多改煮飲法為「煎茶法」。 從「煮」到「煎」,雖一字之差,則昭示了茶葉開始脫離粗放式的飲法,開始向細煎慢啜式的品飲轉變。
  • 從「煮茶」到「煎茶」,一字之差,見證了唐人喝茶方式的創新
    原創 | 義芳君說茶1、某種意義上,詩與酒是唐朝的兩大文化符號:鬥酒詩百篇!然而,茶卻不完全是!因為,喝茶在唐代之前的三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更多是作為藥用屬性的載體而出現.我們從陸羽的詳細記述中,大致知道了唐之前,人們主要是煮飲法,到了陸羽所處的時代,則多改煮飲法為「煎茶法」。從「煮」到「煎」,雖一字之差,則昭示了茶葉開始脫離粗放式的飲法,開始向細煎慢啜式的品飲轉變。
  • 煮茶、煎茶、點茶、撮茶
    煎茶法: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制茶工藝。唐代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接著繼續燒到水邊緣氣泡"如湧泉連珠,即"二沸"時,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燒到釜中的茶湯氣泡如"騰波鼓浪",即"三沸"時,加進"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以"育其華"。這樣茶湯就算煎好了。同時,主張飲茶要趁熱連飲,因為精華浮上,茶一旦冷了,精華就消失了。
  • 煎茶法的出現,可以說是飲茶史上的一場重大的革命
    煎茶法的出現,可以說是飲茶史上的一場重大的革命由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封建經濟的發展,唐代茶葉生產技術,茶具製造技術都有顯著的提高。在唐代,茶葉已經成為了重要的商貿產品。唐代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唐時期的陸羽,他在總結前人經驗與自身實踐的基礎上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茶經對中唐時期盛行的各種茶飲方式進行了歸納和考證,在奠茶法的基礎上對烹茶方法進行改進,提出了煎茶法,相對於以茶為粥的羹茶,煎茶法對茶的要求相當嚴格:採茶,制茶,烹茶,飲茶都有相應的「操作規程」陸羽在他的茶經裡面總結了煎茶法的步驟。
  • 中國飲茶文化發展的3個階段,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
    其實煮茶法,點茶法要比它複雜多了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是中國飲茶的3個階段,目前流行的是泡茶法,煮茶法和點茶法其實並沒有消失,在某些地區,還是有保留下來的,只是進行了一些變化。今天我來詳細介紹一下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這3種飲茶方法
  • 四大名著裡的茶禮,《三國演義》煮茶,《西遊記》煎茶,《水滸傳》點...
    侯湯有老嫩之辨,投茶有上下之分,其間法度森嚴,禮儀具備,非精行修德之人不能勝任。《道德經》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書院薛山長(長安雅士)常引此句,亦因法備故禮儀在,飲茶有禮儀法度,因而成道:茶品須稍精。
  • 日本煎茶怎么喝與煎茶的來歷
    煎茶是食用茶的一道工序,即用水煮採集的嫩茶葉。怎麼流傳到日本不知道,但日本煎茶很講究,日本煎茶怎么喝也有學問,我們先談煎茶的來歷吧。煎茶的來歷從蘇氏兄弟的詩句中,找到煎茶蹤影。很可能陸氏在總結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進,這可以根據陸氏在茶經著述中找到依據。宋以茶餅研末煮飲的飲茶法,決定了煎茶再古代飲茶藝術中的重要性;唐代的烹茶法,也使茶道的程序中最早的藝術品飲得以形成。關於煎茶的火候。
  • 你不懂的煎茶乾貨都在這裡!
    什麼是煎茶?把茶葉拿到鍋裡煎嗎?是制茶的一道工序嗎?但為什麼又有人去買煎茶喝?煎茶起源於中國唐代還是日本?今天,十三夷就帶大家走進煎茶的前世今生,領略千年文明流轉中,穿梭於不同國度,在漫長時光裡氤氳著的同一抹茶香。
  • 茶的演變與發展,看看最鼎盛時期的宋代,宋人是如何飲茶的
    茶的演變與發展,到了宋代的是最鼎盛時期。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就是在這個時候被提出來的。可見,茶已經上升到了和吃飯喝水的日常所需是一個層面了,謂之生活必須品。宋代大街小巷到處遍布著茶肆、茶坊。宋人也是以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鬥茶為樂,茶文化好一派繁榮雅尚。中國的飲茶法共有兩大類四小類,兩大類是煮茶法和泡茶法。
  • 那些漸行漸遠的飲茶古法
    原標題:那些漸行漸遠的飲茶法 煮茶法 煎茶法今天,我們將為您重拾記憶,看看那些別具特色的飲茶法。煮茶法所謂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桂林市茶文化研究所理事莫婷娜介紹說,唐代以前無制茶法,人們飲茶多是直接採生葉煮飲,或在茶中加入蔥、姜作料,飲茶類似喝蔬茶湯,這種方式又被古人稱之為「茗粥」。如今,這種煮茶方式在廣西仍有保留。
  • 「茶」的歷史真相,煎茶點茶鬥茶擂茶抹茶,吃茶在古代是最有煙火氣...
    神農嘗百草中毒後用茶葉解毒,這個傳說裡「茶」是作為服用藥品存在的。《詩經》裡說「堇荼如飴」,「堇」和「荼」都是苦菜。苦菜又叫「茶草」可以治療疾病,有很多功效。煮茶南北朝時飲茶在南朝流行,但是喜歡飲茶的南朝人在北朝遭到嘲笑。唐代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也就是現在的濟南靈巖寺,有個降魔禪師,立志要大興禪教,學禪務不吃不睡,只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