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四飲:煮茶、煎茶、點茶、撮泡茶

2021-02-17 雲南喬普茶葉公司

飲茶始於西漢,西漢以來,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大體說來,從西漢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

煮茶法:

唐代以前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採生葉煮飲,唐以後則以幹茶煮飲,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流行。

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採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

唐代飲茶以陸羽式煎茶為主,但煮茶依然流行,特別是在少數民族地區。陸羽《茶經·五之煮》就記載:"或用蔥、姜、棗、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晚唐樊綽《蠻書》記:茶出銀生成界諸山,散收,無採早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唐代煮茶,往往加鹽蔥、姜、桂等佐料。

煎茶法: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團餅茶經過灸、碾、羅等工序,成細微粒的茶末,再根據水的煮沸程度(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鍋邊緣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在二沸時投茶煮,然後分飲。

具體過程就是:當鍋內的水煮到出現魚眼大的氣泡,並微有沸水聲時,是第「一沸」,這時要根據水的多少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嘗嘗水的味道。

當水煮到鍋的邊緣出現連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時候,是「二沸」,這時需舀出一瓢開水,用竹夾在水中攪動使之形成水渦,再用量茶小勺取適量的茶末投入水渦中心。

待水面波浪翻滾時,是「三沸」,這時將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鍋內,使開水停止沸騰。此時,鍋內茶湯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餑,但需及時將茶沫上形成的一層黑水膜去掉,因為它會影響茶湯的味道。然後再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個或者是五個茶盞中,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陸羽認為茶湯的精華就是這茶湯上面的沫餑。

煎茶法的主要程序:備器、選水、取火、侯湯、炙茶、碾茶、羅茶、煎茶(投茶、攪拌)、酌茶。

與煮茶法不同之處: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時投入"茶末"煮。

點茶法:

宋代點茶比唐代煎茶法更為講究,包括將團餅炙、碾、羅,以及侯湯、點茶等一整套規範的程序。區別與煎茶之處在於,茶末不再是水二沸時投茶煮,而是將茶末適量入盞中,再把煮好的水用「湯提點」(煮水瓶)注入盞中,先是調成膏狀,再接著注水,用茶筅快速擊打,使茶與水充分交融並使茶盞中出現大量白色茶沫為止。茶的優劣,以餑沫出現是否快,水紋露出現是否慢來評定。沫餑潔白,水腳晚露而不散者為上。因茶乳融合,水質濃稠,飲下去盞中膠著不幹,自然稱為「咬盞」。

宋代點茶時強調水沸的程度,謂之「候湯」。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序,才能衝點出茶的色、香、味。宋代點茶,煮水改用肚圓頸細高的湯瓶,因為很難用眼辨認煮水的程度,因此只能依靠水沸的聲音來判斷煮水。

從蔡襄《茶錄》、宋徽宗《大觀茶論》等書看來,點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備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擇水、取火、候湯、茶盞、點茶(調膏、擊拂)。

撮泡法:

明代開始,用沸水直接衝泡散茶的飲茶法,逐漸代替了唐代餅茶煎飲法和宋代末茶點飲法,即撮泡法。置茶於茶壺或蓋甌中中,以沸水衝泡,再分釃到茶盞(甌、杯)中飲用。

 

唐五代主煎茶,宋元主點茶,泡茶法直到明清時期才流行。朱元璋罷貢團餅茶,遂使散茶(葉茶、草茶)獨盛,茶風也為之一變。散茶代替龍團鳳餅,炒茶工藝逐漸流行,六類茶類開始逐步確立。今日流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撮泡的延續。

文/網絡綜合

品味生活,從茶開始。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與朋友分享,也是一種快樂。

相關焦點

  • 茶的烹飲方法之煮茶、煎茶、點茶、撮泡茶
    但大體說來,從西漢至今,主要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唐代以前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採生葉煮飲,唐以後則以幹茶煮飲,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流行。 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採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
  • 煮茶、煎茶、點茶、泡茶,茶的4種烹飲方式,你知道多少?
    茶的烹飲方式一直在變化,大致經歷了煮茶、煎茶、點茶、泡茶四個階段,古人到底是怎麼飲茶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1.盛於漢魏六朝的煮茶法人類飲茶的歷史要遠早於制茶的歷史,漢魏時,還沒有出現制茶法,人們飲茶都是直接採用新鮮的生茶葉,那時也沒有燒制專門的茶具,便直接用鼎、釜來煮。
  • 煮茶、煎茶、點茶、撮茶
    飲茶始於西漢,西漢以來,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大體說來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煮茶法:煮茶是一種茶藝,是把茶煮著來喝,煮茶的茶湯,茶湯顏色是品評茶湯的重要標準之一。同時,主張飲茶要趁熱連飲,因為精華浮上,茶一旦冷了,精華就消失了。書中還談到,飲茶時舀出的第一碗茶湯為最好,以後依次遞減,到第四五碗以後,如果不特別口渴,就不值得喝了。與煮茶法不同之處:煮茶法中茶投冷、熱水皆可,需經較長時間的煮熬;煎茶法只是在水二沸時投入「茶末」煮。
  • 這茶道中的煮茶、煎茶和點茶有何區別?
    眾多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早已在茶杯中流淌千年。按照色澤和發酵程度,茶可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對於愛喝茶的朋友應該都聽說過煮茶、煎茶和點茶吧,那這些泡法都有什麼獨特之處呢?下來和小植一起來看看。
  • 煮粥、煎茶、點茶......古人的花樣吃茶法
    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對於茶的飲用方式,也一直發生著變化。比如煎茶、點茶到現在的泡茶,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遷?這次,我們就帶大家來一次穿越,跟古人來一場穿越時空的茶會。我們再穿越到大唐,茶聖「陸羽」出現了,還創造了一種「煎茶」法。煎茶法盛行於唐代,「煎」就是「煮」的意思,在漢魏南北朝時期茗粥也稱為煮茶,為了區分,陸羽將自己所創的這套煮茶法,稱之為「煎茶法」。
  • 茶藝:煎茶、點茶、泡茶
    一、煎茶。煎茶是用蒸汽將茶葉殺青的過程,其工序包括貯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貯青:抑制剛採摘的新鮮茶葉的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從而抑制茶葉細胞中糖的分解和熱能的放出。茶二、點茶點茶是分茶的前提,是唐、宋時期的一種沏茶方式,是清代端茶送客的始由。點茶可以在多人時進行,也可以獨自點茶。點茶禮流行於宋朝時期。點茶步驟:1、用瓶煎水。
  • 從「煎茶法」到「點茶法」,聊聊宋朝的「點茶」文化及後續發展
    因此,茶文化也在宋代再次得到發展,並出現了屬於宋代特色的「點茶」文化,那麼,到底什麼是「點茶」呢?何為「點茶」1、從「煎茶法」到「點茶法」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很早就出現在古代達官貴人的飲品之中,並逐漸與時代文化相融合。
  • 揚之水 兩宋茶事:煎茶與點茶的意蘊之別
    站在宋人的立場,自然要說煎茶是古風。作為時尚的點茶,高潮在於「點」,當然要諸美並具——茶品、水品、茶器、技巧——點的「結果」才可以有風氣所推重的精好,而目光所聚,是點的一刻。士人之茶重在意境,煎茶則以它所包含的古意而更有蘊藉。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時有雅飲之一派,凡茶必煎,又有俗飲之一派,凡茶必點。二者在日常生活中,本是既並行,又交叉。
  • 中國歷代泡茶方式分為幾種?
    喝茶源於西漢時期,西漢以來,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從西漢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
  • 唐煮宋點明衝泡,古人竟然是這樣吃茶的!煮茶你真的煮對茶了嗎?
    從漢魏時期開始,古人發現在煮茶時,配以蔥、姜、棗、橘皮、薄荷等一起煮成茶羹,可掩蓋茶葉的苦澀感。但是這種一鍋亂燉的「吃茶」方式,如皮日休所言的「渾而烹之」,讓茶失去了純粹感。03煎茶道唐朝以前煮茶屬於「煮作羹飲」、「渾以烹之」、「與瀹蔬無異」,從唐代開始這種做法被摒棄。
  • 草溪茶話之茶藝發展簡史
    詩中描繪了詩人在嶽寺煎茶的情景,請雲遊僧幫忙碾茶,親自撿拾「枯松三四枝」,自己動手煎茶,情趣盎然。其中,詩名所提的煎茶法便是中晚唐時期主要的烹茶飲用方法,也是茶道的最初形式。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陸羽的《茶經》第一次出現對煎茶法的詳細記載。書中寫到,唐代飲茶方式以「煎茶法」為主,「餅茶」則是當時主要的制茶形式,又稱為「團茶」或「片茶」。
  • 中國飲茶文化發展的3個階段,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
    其實煮茶法,點茶法要比它複雜多了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是中國飲茶的3個階段,目前流行的是泡茶法,煮茶法和點茶法其實並沒有消失,在某些地區,還是有保留下來的,只是進行了一些變化。今天我來詳細介紹一下煮茶法,點茶法,泡茶法這3種飲茶方法
  • 四大名著裡的茶禮,《三國演義》煮茶,《西遊記》煎茶,《水滸傳》點...
    茶人飲茶,或獨飲,或兩三好友共飲,瀹一壺之清香,得半日之清閒,自有閒散清寂的意趣在裡面。其間雖無尊卑之分,貴賤之論,然而茗壺列張,爐鼎畢陳,盥手清心,後方煎水瀹茶。侯湯有老嫩之辨,投茶有上下之分,其間法度森嚴,禮儀具備,非精行修德之人不能勝任。《道德經》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梅州市眾鑫職業培訓學校|煎茶點茶又戲茶,亦照霏霏滿碗花
    煎茶盛於唐代,點茶、分茶流行於兩宋。煎茶,是待水三沸後,將茶末倒入釜中再次煮沸,舀出品飲。點茶,是先把茶未投至碗中,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碗內注入沸水,用茶筅攪動擊拂,形成粥面。又因擊拂之法不同,使其湯麵形成變幻無窮的物象者,即為分茶。簡單地說,煎茶與點茶之別,是先煎水還是先投茶末。.
  • 煮茶,慢享人生
    我們構思,在春秋冬的夜裡,風漸漸涼了,在火爐的旁邊,流水從窗前而過,聽小鳥啾啾,三五好友,靜靜的烹一壺,但不是暖茶,而是黃酒。當然,這是男人們嚮往的生活。後來,有茶友對我說,喝酒易醉,泡茶不夠濃,最優雅的慢生活享受還是煮茶。從此,與煮茶結緣。
  • 梅山擂茶、泡茶、煎茶與茶禮
    梅山泡茶和煎茶泡茶有蓋碗茶、芝麻茶、芝麻豆子茶、芝麻姜鹽茶等。蓋碗茶,即用較好或名貴的細茶衝泡,一般用以招待有身份的男客和外來遠客。並以西瓜子或炒花生為茶點,酸碟是不用招待這類客人的。如湖南省原政協副主席楊第甫先生品了安化名茶「松針」吟詩道:「磁蓋輕移薄霧騰,碧羅龍井色香同。三巡飲過猶餘味,口齒留芳數此盅。」芝麻茶,即細茶加芝麻衝泡。
  • 茶事問答(四)茶的衝泡與品飲
    三國時期魏人張揖在《廣雅》中記載了當時制茶與飲茶的方法:「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摻和之意)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是我國關於制茶和飲茶方法的最早記載。它告訴我們:當時飲茶方法是「煮」,是將「採葉作餅」的餅茶,烤炙之後搗成粉末,摻和蔥、姜、橘子等調料,再放到鍋裡烹煮。這樣煮出的茶成粥狀,飲時連佐料一起喝下。
  • 從早期的煮茶到後期的泡茶,中國人喝茶的方式變化太大了
    唐人飲團茶時,習慣先將茶餅掰開揉碎,然後,放在火苗上炙烤,當茶葉被烤碎成粉末後,再投入鍋中放入香料一同熬煮。陸羽認為,這種飲茶的方式會破壞茶葉的本味,所以,便加以改良,創造了「煎茶」之法。 所謂「煎茶」,就是將茶餅以炙、碾、羅三道程序進行初步處理,隨後,再將被加工成小顆粒的碎末放到火上加水煮透。
  • 黑瓷茶具的崛起,引發飲茶方式的巨大轉變:從唐代煎茶到宋代點茶
    《茶經》記載:飲有粗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痷茶之法有些類似如今的泡茶,是直接用開水衝泡。陸羽不喜歡痷茶,還尤為反對往茶湯裡頭放蔥、姜、棗等調料品。陸羽覺得只要「初沸則水合量,調之以鹽味」就夠了,或者你也可以不加鹽,總之儘量保持茶的本來味道。煎茶不是一件易事,這其中就需要使用到很多茶具。
  • 煮茶攻略:煮茶的歷史、茶品的選擇、煎煮的方法盡收囊中
    茶葉一種衝泡方式也在人們品飲中大行其道。他就是煮茶。我們下面就對現代煮茶進行進一步探究。一、煮茶的歷史糾葛。煮茶早在幾百年前就大行其道。煮茶最榮耀的時間,應該是在唐朝。可能好多人,聽說過「煎茶法」的大名。其實煎茶法還有一個別名就叫煮茶法。陸羽的《茶經》第五章命名為「煮」。其中就對煮茶法,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凡灸茶,慎勿於風燼間灸,票焰如鑽,使炎涼不均。持以逼火,屢其翻正,候炮出培塿狀蝦蟆背,然後去火五寸,卷而舒則本其始,又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