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之水 兩宋茶事:煎茶與點茶的意蘊之別
至於出現在煎茶情景中的「鼎」,則是鐺或銚的雅稱,陸遊《效蜀人煎茶戲作長句》「正須山石龍頭鼎,一試風爐蟹眼湯」,是也。上海博物館藏宋佚名《蓮社圖》所繪煎茶場景,坐在蓮花風爐上邊的正是一個龍頭柄銚子。茶床與茶床之用,已見前引詩文,這裡以燎爐與之並舉,可知同為烹茶之器。又南宋趙蕃《海監院惠二物戲答》「打粥泛邵州餅,候湯點上封茶。軟語方爐活火,清遊斷岸飛花」,亦此。點茶之湯瓶與方爐的組合,也每見於宋代圖像,如故宮藏《春遊晚歸圖》,如江蘇江陰青陽鎮裡涇壩宋墓石槨浮雕。與煎茶多用於二三知己的小聚與清談不同,點茶多用於宴會,包括家宴,也包括多人的雅集。兩種情景,在宋代繪畫中一一表現分明。
-
煮粥、煎茶、點茶......古人的花樣吃茶法
隨著歷史的變遷,人們對於茶的飲用方式,也一直發生著變化。比如煎茶、點茶到現在的泡茶,究竟經歷了怎樣的變遷?這次,我們就帶大家來一次穿越,跟古人來一場穿越時空的茶會。用竹夾子在水中攪動形成水渦,使水沸度均勻,用量茶小勺量取茶末,投入水渦中心,再加攪動。三沸:「如騰波鼓浪」,將二沸時舀出的一瓢水倒回去,使開水停沸,叫做「止沸育華」,茶湯表面的浮沫,稱之為沫餑,是茶湯中的精華。分茶向茶盞分茶,使各碗沫餑均勻,意為雨露均沾,同分甘苦。茶要趁熱飲,將鮮白的茶沫、鹹香的茶湯和嫩柔的茶末一起喝下去。
-
煮茶、煎茶、點茶、撮茶
飲茶始於西漢,西漢以來,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大體說來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煮茶法:煮茶是一種茶藝,是把茶煮著來喝,煮茶的茶湯,茶湯顏色是品評茶湯的重要標準之一。有詩云:"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正所謂相由心生,不同的人或不同的狀態轉碗搖香後的湯花完全不同,總體湯花分為和諧型與不和諧型,其實這也是對人當下狀態的反應。煎茶法: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制茶工藝。
-
茶之四飲:煮茶、煎茶、點茶、撮泡茶
飲茶始於西漢,西漢以來,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大體說來,從西漢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
-
煮茶、煎茶、點茶、泡茶,茶的4種烹飲方式,你知道多少?
茶的烹飲方式一直在變化,大致經歷了煮茶、煎茶、點茶、泡茶四個階段,古人到底是怎麼飲茶的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1.盛於漢魏六朝的煮茶法人類飲茶的歷史要遠早於制茶的歷史,漢魏時,還沒有出現制茶法,人們飲茶都是直接採用新鮮的生茶葉,那時也沒有燒制專門的茶具,便直接用鼎、釜來煮。
-
茶的烹飲方法之煮茶、煎茶、點茶、撮泡茶
但大體說來,從西漢至今,主要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唐代以前無制茶法,往往是直接採生葉煮飲,唐以後則以幹茶煮飲,明清以迄今,煮茶法主要在少數民族流行。 漢魏南北朝以迄初唐,主要是直接採茶樹生葉烹煮成羹湯而飲,飲茶類似喝蔬茶湯,此羹湯吳人又稱之為「茗粥」。
-
茶藝:煎茶、點茶、泡茶
一、煎茶。煎茶是用蒸汽將茶葉殺青的過程,其工序包括貯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貯青:抑制剛採摘的新鮮茶葉的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從而抑制茶葉細胞中糖的分解和熱能的放出。茶二、點茶點茶是分茶的前提,是唐、宋時期的一種沏茶方式,是清代端茶送客的始由。點茶可以在多人時進行,也可以獨自點茶。點茶禮流行於宋朝時期。點茶步驟:1、用瓶煎水。
-
茶是我國特有的飲品,唐朝時期飲茶盛行,講究煎茶技巧與茶道
到二沸時,邊緣出現湧泉如連珠狀,此時,先盛出一瓢湯水待用,然後用竹莢攪動釜中的水,使沸水溫度均勻,再取一小勺茶末投入水中攪動,使沸水浮出「湯花」,然後再把溫度已降低的水投入釜中以減輕水的沸度,並使更多湯花浮出。此時,茶水已煎好,如不及時移釜出爐,到水沸時則水已老,味差而不可飲用。茶水煎好後,接著便是把茶水向茶盞中分茶。分茶妙處在於分湯花。通常煎一壺茶,水量為一升,茶湯可分五碗。
-
這茶道中的煮茶、煎茶和點茶有何區別?
眾多周知中國是茶的故鄉,歷史早已在茶杯中流淌千年。按照色澤和發酵程度,茶可分為綠茶、白茶、黃茶、青茶、紅茶、黑茶。對於愛喝茶的朋友應該都聽說過煮茶、煎茶和點茶吧,那這些泡法都有什麼獨特之處呢?下來和小植一起來看看。
-
黑瓷茶具的崛起,引發飲茶方式的巨大轉變:從唐代煎茶到宋代點茶
茶聖陸羽陸羽是愛茶的人,為了寫《茶經》,他花了十多年的時間專門去實地考察32個州,5年寫成初稿,又5年完成定稿,前後一共花了26年。陸羽從21歲時勵志寫書到47歲完成《茶經》的創作,這個漫長過程不可謂不艱難。
-
從「煎茶法」到「點茶法」,聊聊宋朝的「點茶」文化及後續發展
因此,茶文化也在宋代再次得到發展,並出現了屬於宋代特色的「點茶」文化,那麼,到底什麼是「點茶」呢?何為「點茶」1、從「煎茶法」到「點茶法」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很早就出現在古代達官貴人的飲品之中,並逐漸與時代文化相融合。
-
四大名著裡的茶禮,《三國演義》煮茶,《西遊記》煎茶,《水滸傳》點...
侯湯有老嫩之辨,投茶有上下之分,其間法度森嚴,禮儀具備,非精行修德之人不能勝任。《道德經》有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書院薛山長(長安雅士)常引此句,亦因法備故禮儀在,飲茶有禮儀法度,因而成道:茶品須稍精。
-
梅州市烹飪職業學校校長——陳鋼文
他從事培訓教學幾十年,毫無保留地將高超的烹調技巧以餐飲管理經驗和知悉傳授給學生。他為梅州培養一大批德才兼備初、中、高級客家菜廚師。他就是梅州州市餐飲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梅州市烹飪職業學校校長、廣東廚委會顧問陳鋼文。客家飲食文化的繼承者 1975年,陳鋼文高中畢業後被安置到當時全地區最大最高檔的酒店梅州旅社餐廳做臨時工。
-
中國茶文化:從煎茶到點茶,再到如今的泡茶,古人是如何品茶的?
導語:中國茶文化:從煎茶到點茶,再到如今的泡茶,古人是如何品茶的?在世界人民印象裡,飲茶品茗,好像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標籤。那我們的祖先是何時開始喝茶的?古往今來的茶葉又有怎樣的變化呢?直到唐朝,人們喝茶的時候還是從茶磚上割下一小塊,磨成粉末,混入鹽等作料,然後煮熟,後人稱之為「煎茶法」。
-
天天喜歡煮老白茶的你,知道什麼是煎茶嗎?
遼墓壁畫《備茶圖》《3》宋朝極為富庶,末代皇帝宋徽宗趙佶又喜歡精緻生活,故宋朝從上到下,從官到民,都在流行喝點茶。專門為點茶,宋人發明了許多精緻的碗盤——建盞,流傳至今。煎茶,從唐朝傳來,茶具古樸,對於宋朝的文化人來說,是一種有別於代表著時尚的點茶法的、更加古老而傳統的喝茶方式,是一種上層社會文化人祟古尚今的載體。像蘇軾之流的文人雅士,推祟煎茶超過點茶。
-
【茶說】中國古代茶詩選
《茶》 [宋]林逋石碾輕飛瑟瑟塵,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間絕品人難識,閒對茶經憶古人。《嘗茶》 [唐]劉禹錫生怕芳叢鷹嘴芽,老郎封寄謫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滿碗花。《雪煎茶》 [元]謝宗可夜掃寒英煮綠塵,松風入鼎更清新。月圓影落銀河水,雲腳香融玉樹春。陸井有泉應近俗,陶家無酒未為貧。詩脾奪盡豐年瑞,分付蓬萊頂上人。
-
一掬清泉自點茶——人文點茶美學課(10月班)
點茶,自宋代以來就和掛畫、焚香、插花結合,成為文人書齋裡或文會雅集中的「四般閒事」,是宋人平凡生活裡的日常,其中又以點茶為宋人的最日常,最生活,又最風雅。雖是「閒事」但卻氣質不凡,耐人尋味。宋人點茶,是茶史上最美的滋味,美在茶味的淡而不寡淡,美在點茶與鬥茶,美在茶湯上「作畫」,更美在對精緻生活執著的追求。
-
風雅·宋 |「雪湯生璣珠」宋代點茶文化主題展:宋人四雅之茶事——各式點茶
△清道光《茶董補》收錄了蘇軾《煎茶歌》理疏性軟良可咄蘇軾不僅自己汲水、生火、煎茶,對於磨茶也很精通。因此,他對磨茶的工具——茶磨也相當講究。在《次韻董夷仲茶磨》一詩中,他特別讚揚了四川一帶出產的良磨。黃庭堅自然推崇家鄉的雙井茶,於是便經常將其寄給蘇軾品鑑。蘇軾便作詩《黃魯直以詩饋雙井茶,次韻為謝》答謝。「磨成不敢付僮僕,自看雪湯生璣珠」,甚至磨成末茶之後都不敢交付僮僕來點茶,而非要親自動手,親自擊拂茶湯,等待著雪白的沫餑產生優美的景象。這恰恰說明了此茶的難得與珍貴,也證明了蘇軾對於點茶的喜好之情。
-
宋代點茶,中國優雅至極的美學
——宋· 歐陽修 點茶,是宋代流行的吃茶方式。如果說,唐代的煎茶重於技藝,那麼宋代的點茶更重於意境。一匙茶粉一枝茶筅一甌建盞一個蒲團便是點茶的修習時間點茶法是中國古代茶道的代表之一,源自晚唐,經由五代傳至北宋,並逐漸興盛起來。
-
七碗茶道-「盧仝煎茶技藝」
盧仝煎茶技藝包含有備茶、鑑茶、取水、用火、煎茶、分茶、飲茶、禪茶等工序,包含了道法自然、心無掛礙、獨善其身、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內涵,其主要是讓人們通過簡單便捷的喝茶方式在進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時,更作用身體於防病、抗病、保健之功效,從而使身心得到自然境界的淨化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