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我國特有的飲品,唐朝時期飲茶盛行,講究煎茶技巧與茶道

2020-12-13 王興仁開心

茶是我國特有的飲品,唐朝時期飲茶盛行,講究煎茶技巧與茶道

飲茶在唐朝已成為全國上下普遍風氣,由此講求茶的品種、製作、煎煮,講求茶具的精緻風雅和水質的好壞也就成為嗜茶者勢所必至的要求了。唐代精於此道而著名一時者有常伯熊、陸羽,尤以陸羽最負盛名而著稱於後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唐人與唐茶的歷史。

陸羽,字鴻漸,初為僧人,後從俗為文士。天寶中自湖北天門來到湖州杼山,與詩僧皎然結成忘年之交。他天資聰穎,有文學修養,尤其擅長茶道。著有《茶經》一書,系統地介紹茶的產地、品種、製作,煎煮時的湯火之候,飲用水的產地以及盛茶的杯盞器具等,是一部對飲茶考索周詳的專門著作。陸羽的名聲廣傳中外,死後世人尊其為「茶聖」。

《唐國史補》記載:河南鞏縣以產陶瓷器聞名,店家售賣時,多做「瓷偶人」,即稱其名為「陸鴻漸」。若人們多購買茶瓷器,便奉贈一個瓷偶人。若市人沽茶未能獲利,即以荼灌注在瓷偶人身上,據稱這樣做能獲得茶神的福佑,會獲取豐厚的利潤。又《唐語林》載:宋代在江南專供使人往來食宿的驛館中,備有各種食料庫。其中有「著庫」,貯藏全國各地所產之茶葉。又在茗庫中供設陸羽像,「尊之為神」。唐人煎茶有專門的技巧。如煎茶要注意茶葉的質地、茶具的精細及其擺設。煎茶時,講究沸水的適度,稱為「湯候」。

據陸羽稱,煎水有三沸:初沸時水上出現魚目狀的水泡,此時可以適量加點鹽用來調味。到二沸時,邊緣出現湧泉如連珠狀,此時,先盛出一瓢湯水待用,然後用竹莢攪動釜中的水,使沸水溫度均勻,再取一小勺茶末投入水中攪動,使沸水浮出「湯花」,然後再把溫度已降低的水投入釜中以減輕水的沸度,並使更多湯花浮出。此時,茶水已煎好,如不及時移釜出爐,到水沸時則水已老,味差而不可飲用。茶水煎好後,接著便是把茶水向茶盞中分茶。分茶妙處在於分湯花。通常煎一壺茶,水量為一升,茶湯可分五碗。

水太多或分茶太多,就會失去應有的茶水味道。關於煎茶時出現湯花,唐人時有吟誦。如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便有「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之句。總之,此類煎茶方法能使茶水有適當濃度,使茶的原味更多地得到保留。到了晚唐五代,又出現一種點茶的方法。這是不同於前述的煎茶法,而是將茶葉碾成粉末後調成膏狀,然後以沸水注入茶碗中。在注湯水時,主要是講究注時的速度和落點。據《清異錄》記載,五代時閩詩僧福全能注湯幻茶。

點四甌茶水,每甌成一句詩,合成一絕句。又有所謂「茶百戲」,指注湯水時以竹莢攪動,使湯紋水脈出現禽獸蟲魚花草之類的種種物象但時間很短,片刻間便會消散。這種點茶法被說得很玄妙,但也說明在唐末五代時飲茶方式已日趨講究技藝了唐人把擅煎茶技巧稱為「茶道」。司茶的人被稱為「茶博士」。史載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行到臨淮準時,聽說有常伯熊者精於茶道,便派人請他到邸第中煎茶。

常伯熊身著黃衫,頭戴烏紗帽,手執茶器,口誦茶名,並一一區別指點。左右都刮目相看。及茶熟,李季卿特為之喝了兩杯。及李季卿至江南,又聞陸羽大名,亦召之來煎茶。陸羽身著山野之服,隨身攜帶茶具而入,既坐,其煎茶及擺設茶具的方法與常伯熊大同小異。李季卿身居高位,瞧不起便服的山野之民,擺茶既畢,便呼喚僕人拿出三十文錢賞給「茶博士」作為酬謝。

陸羽久遊江南各地,廣交名士,聲名隆甚,對李季卿傲慢無禮的行為和菲薄的酬金自覺顏面不堪,回家後,憤而著《毀茶論》,以發洩心中的不平。「茶博士」之稱在唐代還算是有身份,多為士人當行的職業。自宋以後,則專稱沽茶者為茶博士,其源始於唐,但身份、地位則已一落千丈。唐文人仕女們飲荼,亦頗注意環境的舒適幽雅。飲茶通常在室內,如廳堂、書舍、繡房、閨閣,很少在庭院之外。

若在庭院之外,露天對花啜茶,則視之為「殺風景」。此種習俗到了宋代才在觀念上發生根本轉變,人們認為對花飲茗是風雅韻事了。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了,感謝您的關注!

相關焦點

  • 煎茶法的出現,可以說是飲茶史上的一場重大的革命
    唐代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唐時期的陸羽,他在總結前人經驗與自身實踐的基礎上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茶經》。茶經對中唐時期盛行的各種茶飲方式進行了歸納和考證,在奠茶法的基礎上對烹茶方法進行改進,提出了煎茶法,相對於以茶為粥的羹茶,煎茶法對茶的要求相當嚴格:採茶,制茶,烹茶,飲茶都有相應的「操作規程」陸羽在他的茶經裡面總結了煎茶法的步驟。
  • 煮茶煎茶庵茶……原來唐朝人這麼會喝茶!
    煮茶煎茶庵茶……原來唐朝人這麼會喝茶! 在唐朝時期,茶葉加工和飲茶之法,是一門大學問,凝結了唐人的智慧與對生活的熱愛。 那麼,今天小編將帶大家了解一下唐朝制茶與飲茶之法!
  • 茶道與茶藝,一茶一世界,一味一人生!
    福建茶葉官網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以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儀式。福建茶葉官網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三種:即煎茶、鬥茶、功夫茶。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最早的藝術品嘗形式。
  • 七碗茶道-「盧仝煎茶技藝」
    盧仝煎茶技藝包含有備茶、鑑茶、取水、用火、煎茶、分茶、飲茶、禪茶等工序,包含了道法自然、心無掛礙、獨善其身、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內涵,其主要是讓人們通過簡單便捷的喝茶方式在進行思想文化交流的同時,更作用身體於防病、抗病、保健之功效,從而使身心得到自然境界的淨化和升華。
  • 零基礎學茶道—怎樣喝茶?煮茶、煎茶、點茶、撮茶
    飲茶始於西漢,西漢以來,茶的烹飲方法不斷發展變化。大體說來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煮茶法:煮茶是一種茶藝,是把茶煮著來喝,煮茶的茶湯,茶湯顏色是品評茶湯的重要標準之一。煎茶法: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制茶工藝。唐代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
  • 從「煎茶法」到「點茶法」,聊聊宋朝的「點茶」文化及後續發展
    何為「點茶」1、從「煎茶法」到「點茶法」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很早就出現在古代達官貴人的飲品之中,並逐漸與時代文化相融合。最終隨著時代發展、工藝改進、物流運輸,普及到普通人家也可以時常飲茶。唐朝時的喝茶方式,主要是「煎茶法」。即是將制好的茶餅拿去炙烤,然後研磨成粉末待用,另一邊煮泡茶的水,在第一次沸騰時加入鹽,再次沸騰時加入茶末,等再次沸騰時倒出飲用。唐朝煎茶法需要的工具較為繁瑣,禮節性較強,講究用水與沏茶步驟,往往一次煮成茶水,僅能分得二到三人飲用。
  • 中國茶文化:從煎茶到點茶,再到如今的泡茶,古人是如何品茶的?
    直到唐朝,以皇帝為首的貴族集團對此極為青睞,各大茶葉產出地也將最優質的茶葉作為貢品進獻到宮中,致使飲茶的風氣在社會上逐漸盛行,慢慢形成了如今大家所認識的茶文化。其中,寺院裡的僧人十分愛飲茶,他們參禪悟道時要頭腦保持清醒,茶葉中含有的茶多酚和咖啡因就能起到這一效果,因此,品茶還被賦予了修身養性,寧靜致遠的文化屬性。
  • 日本的抹茶和煎茶
    日本的飲茶習俗是從中國傳過去的,最早大概是在唐朝的時候,至今已經有了上千年的歷史。提到日本與中國茶的關係,將南宋的「抹茶」傳入日本的是鎌倉時代的榮西禪師;將明代的「煎茶」傳入日本的是江戶初期的隱元禪師。
  • 中國茶文化和日本茶道還是存在著表象、文化和精神實質上的不同
    茶,和咖啡、可可一道被稱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我國是茶葉的發源地,中華5000年文明史造就了中華系統多種龐大精深的文化,中華茶文化就是是這個系統之中的非常優秀的一脈,它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發端於兩晉南北朝,正式形成於中唐時期,最後由「茶聖」陸羽著《茶經》一舉奠定了茶文化在中華文化系統中的重要地位。   茶的用途最早在我國被發現是在原始社會的末期。
  • 日常生活中的茶,在日本如何上升為「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僧人「茶禪一味」日本的茶道源於中國,在平安時期,日本就派遣唐使將我國茶葉作為貴重物品帶回日本,並且開始學習唐朝的煮茶。唐代的《茶經》是中國和日本最經典的茶道著作,這部茶經介紹了人們是如何栽培茶樹以及制茶的工藝、茶的飲用以及茶具製作等。《茶經》的作者陸羽被尊為"茶聖"。日本在早期是完全是效仿中國的,茶僅僅是一種飲品,還沒茶道。直到將"禪"納入到茶之中,才開始形成日本的茶道文化。
  • 茶知識科普:如何從徽茶崛起歷程中,看透中國飲茶文化的發展?
    二、我國飲茶文化的發展演變在上古時期,茶葉的發現和利用,主要取其藥用價值,因此以生嚼鮮葉或曬乾後煮食為主。唐代的《本草拾遺》稱茶葉為「萬病之藥」。到了先秦時期,茶葉的食用價值又被開發出來。古人採其鮮嫩茶芽,用來茗菜煮粥。
  • 茶、茶道和佛教禪宗——王瓊新著《茶修》讀後
    從現存資料來看,進入漢代以後在盛長茶樹的西南地區特別是現在的四川、重慶一帶,己風行飲茶,並且制茶賣茶也初具規模,然後通過進貢傳至京城長安和北方地區,不過飲茶者僅限於上層少數人。直至進入魏晉以後,飲茶之風才遍及大江南北,而進入唐代,飲茶已經廣為盛行了。 在8、9世紀中唐以後,佛教禪宗迅速興起,對飲茶風習和茶道的推廣影響很大。禪宗北宗神秀(?
  • 日本煎茶怎么喝與煎茶的來歷
  • 日本茶道盛行,可是日本生產的茶只有綠茶嗎?
    日本除了北海道還有其他的地區都會產茶,但產茶最多的是靜岡,雖然日本的茶是在從我們唐朝傳入之後才會推廣發揚的,在製作上,我國的綠茶多是炒制殺青,茶湯香味突出,茶味比較濃烈;而日本多是使用蒸汽殺青,然後直接在陽光下曬乾,茶湯的味道清雅圓潤。
  • 茶道起源之地及茶道的演變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領略傳統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 黑瓷茶具的崛起,引發飲茶方式的巨大轉變:從唐代煎茶到宋代點茶
    由此可見,唐朝的酒文化無疑是濃厚的。但後來此人的出現,幾乎是憑一己之力便將飲茶之人吹拂到唐朝各個角落。喜歡喝茶的人應該會知道他,此人就是茶聖陸羽。然皇天不負有心人,陸羽的《茶經》一經推出就風靡了整個唐朝,不僅推動了唐代茶文化的發展,乃至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但話說回來,唐代茶文化雖燦爛,但算不得是中國茶文化的鼎盛時期。不是唐代,而是宋代。
  •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
    茶禪也叫茶道禪或者茶事禪,是指佛教僧侶把茶事活動作為參禪悟道的一種修行。茶是參禪悟道的媒介,而禪是茶的本質,以茶悟道,以禪品茶。茶文化、禪文化組成了茶禪文化,茶禪文化源於我國,後來傳入日本,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日本的「茶道」,現已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我國唐代的禪僧在務農時,一般會種茶樹,再制茶飲茶。
  • 漫談中國茶文化,喝什麼茶大有講究
    茶道與六藝相通,成為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自古以來,我國就對茶深有研究,茶文化形成也遠遠早於歐美及日本。可以這麼講,在中國,喝什麼茶都大有講究。對此,你知道多少?我國茶的起源。中國茶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第一個發現茶可以作為去除身體毒素飲料的人就是三皇五帝中的炎帝,是他把中國的飲茶文化帶入藥用時代。春秋時期茶才擺脫了藥的範疇,作為一種蔬菜而存在。春秋時期,人們一般直接將茶加水煮熟,可能還會添上油鹽醬醋之類,然後用來配飯食用。
  • 日本茶道是從哪裡傳來的?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日本民族善於運用「拿來主義」,經過移植和整合,使得日本文化更具「大和民族」特色,茶道文化亦如此。縱觀日本與中國各個時期的飲茶文化交流史,大致被劃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以煎茶為主的平安時代;以點茶為主的日本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以泡茶為主的日本江戶時代。
  • 四大名著裡的茶禮,《三國演義》煮茶,《西遊記》煎茶,《水滸傳》點...
    書院薛山長(長安雅士)常引此句,亦因法備故禮儀在,飲茶有禮儀法度,因而成道:茶品須稍精。夫子割不正尚且不食,何況飲茶;茶器須稍備。更須極潔淨,不可有塵垢異味;藏茶須仔細。避光、防塵、防異味必不可少;用水須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