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我國特有的飲品,唐朝時期飲茶盛行,講究煎茶技巧與茶道
飲茶在唐朝已成為全國上下普遍風氣,由此講求茶的品種、製作、煎煮,講求茶具的精緻風雅和水質的好壞也就成為嗜茶者勢所必至的要求了。唐代精於此道而著名一時者有常伯熊、陸羽,尤以陸羽最負盛名而著稱於後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唐人與唐茶的歷史。
陸羽,字鴻漸,初為僧人,後從俗為文士。天寶中自湖北天門來到湖州杼山,與詩僧皎然結成忘年之交。他天資聰穎,有文學修養,尤其擅長茶道。著有《茶經》一書,系統地介紹茶的產地、品種、製作,煎煮時的湯火之候,飲用水的產地以及盛茶的杯盞器具等,是一部對飲茶考索周詳的專門著作。陸羽的名聲廣傳中外,死後世人尊其為「茶聖」。
《唐國史補》記載:河南鞏縣以產陶瓷器聞名,店家售賣時,多做「瓷偶人」,即稱其名為「陸鴻漸」。若人們多購買茶瓷器,便奉贈一個瓷偶人。若市人沽茶未能獲利,即以荼灌注在瓷偶人身上,據稱這樣做能獲得茶神的福佑,會獲取豐厚的利潤。又《唐語林》載:宋代在江南專供使人往來食宿的驛館中,備有各種食料庫。其中有「著庫」,貯藏全國各地所產之茶葉。又在茗庫中供設陸羽像,「尊之為神」。唐人煎茶有專門的技巧。如煎茶要注意茶葉的質地、茶具的精細及其擺設。煎茶時,講究沸水的適度,稱為「湯候」。
據陸羽稱,煎水有三沸:初沸時水上出現魚目狀的水泡,此時可以適量加點鹽用來調味。到二沸時,邊緣出現湧泉如連珠狀,此時,先盛出一瓢湯水待用,然後用竹莢攪動釜中的水,使沸水溫度均勻,再取一小勺茶末投入水中攪動,使沸水浮出「湯花」,然後再把溫度已降低的水投入釜中以減輕水的沸度,並使更多湯花浮出。此時,茶水已煎好,如不及時移釜出爐,到水沸時則水已老,味差而不可飲用。茶水煎好後,接著便是把茶水向茶盞中分茶。分茶妙處在於分湯花。通常煎一壺茶,水量為一升,茶湯可分五碗。
水太多或分茶太多,就會失去應有的茶水味道。關於煎茶時出現湯花,唐人時有吟誦。如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便有「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之句。總之,此類煎茶方法能使茶水有適當濃度,使茶的原味更多地得到保留。到了晚唐五代,又出現一種點茶的方法。這是不同於前述的煎茶法,而是將茶葉碾成粉末後調成膏狀,然後以沸水注入茶碗中。在注湯水時,主要是講究注時的速度和落點。據《清異錄》記載,五代時閩詩僧福全能注湯幻茶。
點四甌茶水,每甌成一句詩,合成一絕句。又有所謂「茶百戲」,指注湯水時以竹莢攪動,使湯紋水脈出現禽獸蟲魚花草之類的種種物象但時間很短,片刻間便會消散。這種點茶法被說得很玄妙,但也說明在唐末五代時飲茶方式已日趨講究技藝了唐人把擅煎茶技巧稱為「茶道」。司茶的人被稱為「茶博士」。史載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行到臨淮準時,聽說有常伯熊者精於茶道,便派人請他到邸第中煎茶。
常伯熊身著黃衫,頭戴烏紗帽,手執茶器,口誦茶名,並一一區別指點。左右都刮目相看。及茶熟,李季卿特為之喝了兩杯。及李季卿至江南,又聞陸羽大名,亦召之來煎茶。陸羽身著山野之服,隨身攜帶茶具而入,既坐,其煎茶及擺設茶具的方法與常伯熊大同小異。李季卿身居高位,瞧不起便服的山野之民,擺茶既畢,便呼喚僕人拿出三十文錢賞給「茶博士」作為酬謝。
陸羽久遊江南各地,廣交名士,聲名隆甚,對李季卿傲慢無禮的行為和菲薄的酬金自覺顏面不堪,回家後,憤而著《毀茶論》,以發洩心中的不平。「茶博士」之稱在唐代還算是有身份,多為士人當行的職業。自宋以後,則專稱沽茶者為茶博士,其源始於唐,但身份、地位則已一落千丈。唐文人仕女們飲荼,亦頗注意環境的舒適幽雅。飲茶通常在室內,如廳堂、書舍、繡房、閨閣,很少在庭院之外。
若在庭院之外,露天對花啜茶,則視之為「殺風景」。此種習俗到了宋代才在觀念上發生根本轉變,人們認為對花飲茗是風雅韻事了。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了,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