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茶道源遠流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代社會,「茶為國飲,好茶者眾,懂茶者寡。」
我院秘書學專業為普及推廣茶文化,開展了茶藝展示活動,帶領大家走近歷史,了解茶藝的進化變遷。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去活動現場看看吧!
活動現場,一曲《高山流水》,琴聲如山澗泉鳴,似環佩鳴響,空靈之聲令人憶起山谷的幽蘭,高古之音仿佛御風在那彩雲之際,原來是來自2018級7班的寧香謝玉為我們彈奏著古箏。不知不覺間,大家的心也跟著沉澱下來了。另外幾位同學也款款登場,帶領我們走進各朝各代,用茶藝表演的方式直觀地展現茶藝的歷史變遷。
來自2018級8班的龍雪瑩和來自2018級7班的任廣瓊默契配合,化身龍經理和任總,結合秘書學專業茶藝接待禮儀,為我們展示了唐代的煎茶、宋代的點茶和清代的泡茶。
「嶽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這是晚唐詩人成彥雄的《煎茶》詩句。詩中描繪了詩人在嶽寺煎茶的情景,請雲遊僧幫忙碾茶,親自撿拾「枯松三四枝」,自己動手煎茶,情趣盎然。其中,詩名所提的煎茶法便是中晚唐時期主要的烹茶飲用方法,也是茶道的最初形式。
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陸羽的《茶經》第一次出現對煎茶法的詳細記載。書中寫到,唐代飲茶方式以「煎茶法」為主,「餅茶」則是當時主要的制茶形式,又稱為「團茶」或「片茶」。所謂「餅茶」,是將採來的茶葉經蒸、搗碎、拍打成餅狀,之後再烤乾保存。唐代就是飲餅茶的時代。
另外,煎茶,為了方便將茶碾碎,要先炙茶,將炙過的茶裝入宣紙袋中,鎖住茶香。
唐代煎茶法是團餅茶經過灸、碾、羅等工序,成細微粒的茶末,再根據水的煮沸程度(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鍋邊緣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在二沸時投茶煮,然後分飲。目前,煎茶法在中國已經不存,僅在邊陲地區的飲茶中保留些痕跡。2018級7班的張歡按照書中所寫,為我們還原了整個過程,具體順序如下:
(1)當鍋內的水煮到出現魚眼大的氣泡,並微有沸水聲時,是第「一沸」,這時要根據水的多少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嘗嘗水的味道。
(2)當水煮到鍋的邊緣出現連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時候,是「二沸」,這時需舀出一瓢開水,用竹夾在水中攪動使之形成水渦,再用量茶小勺取適量的茶末投入水渦中心。
(3)待水面波浪翻滾時,是「三沸」,這時將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鍋內,使開水停止沸騰。此時,鍋內茶湯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餑,但需及時將茶沫上形成的一層黑水膜去掉,因為它會影響茶湯的味道。
(4)然後再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個或者是五個茶盞中,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茶湯的精華就是這茶湯上面的沫餑。
唐人的煎茶法細煎品飲,將飲茶由解渴升華為藝術享受,使人民在一道道煩瑣工序之後,能夠淺酌慢飲,陶醉於一種寧靜、淡泊、忘我的境界中。因而煎茶之法創自陸羽後,在整個唐代風行不衰。
王安石在《議茶法》稱:「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如果說,唐代茶道大行的最大貢獻是形成以品為主的飲茶藝術,那麼,宋代茶風熾盛的最大成就就是將這種飲茶藝術演化為日常生活的必須,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飲茶之法更以點茶為主。
點茶分為「碾茶——羅茶——候湯——熁(xié)盞——點茶 」五個基本步驟。
碾茶——用紙裹住茶餅槌碎,然後將敲碎的茶塊放入碾槽中快速有力地將其碾成粉末。
羅茶——將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羅中細篩,確保點茶時使用的茶末細,多篩幾次,越細越好,這樣才能「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
候湯——即煮點茶用水,由於宋代水是悶在湯瓶中煮的,看不到,所以很難掌握火候。
熁盞——調膏點茶之前,先用開水衝滌茶盞,類似於今天的「溫杯」。在宋時,人們認為「熁盞令熱」,可以使點茶時茶末上浮,「發立耐久」,有助於點茶的效果好。
點茶——點茶的第一步是調膏。先講「一錢匕」左右的茶放入茶碗中,注入少量開水,將其調成均勻的茶膏,然後一邊注入開水―邊用茶匙擊拂(類似於日常生活中衝藕粉)。
分茶,又稱「茶百戲」、「水丹青」、「湯戲」,是不斷迫求鬥茶過程中的產物,在點茶過程中,茶湯紋脈形成的物象。「矮紙斜行閒作草,晴川細乳戲分茶」中的「分茶」,指的就是這種烹茶遊藝。玩這種遊藝時,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這時,盞面上的湯紋,就會幻變出各種圖樣來,猶如一幅幅的水墨畫。要使茶湯花在瞬間顯出瑰麗多變的景象,需要很高的技藝。2018級7班的陶在麗就為我們表演了分茶,在茶上畫了一朵曼妙的蘭花。
鬥茶也稱「茗戰」,核心用點茶之法來競賽茶葉品質的高下,其基本方法是通過「鬥色鬥浮」來品鑑。這與我們如今需要以口感品鑑為主的評定方法是不同的。
色,即茶湯的色澤。宋人品茶尚白,湯色「以純白為上,青白次之,黃白又次之」。
浮,即看茶湯表面的湯餑停留在茶盞壁上時間,耐久者為勝,也就是詩人們所說的「烹新鬥硬要咬盞」。
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於末茶。明初以後,泡茶用葉茶,流風至今。2018級8班的郭鍾瑤詳盡地展示了泡茶的全過程。
1.備器
泡茶道茶藝的主要器具有茶爐、湯壺(茶銚(diào))、茶壺、茶盞(杯)等。
2.選水
明清茶人對水的講究比唐宋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代,田藝衡撰《煮泉小品》,徐獻忠撰《水品》,專書論水。明清茶書中,也多有擇水、貯水、品泉、養水的內容。
3.取火
張源《茶錄》「火候」條載:「烹茶要旨,火候為先。爐火通紅,茶瓢始上。扇起要輕疾,待有聲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湯
《茶錄》「湯辨」條載:「湯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曰形辨,二曰聲辨,三曰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是萌湯,直至氣直衝貫,方是純熟。」又「湯用老嫩」條稱:「今時制茶,不假羅磨,全具元體,此湯須純熟,元神始發。」
5.習茶
(1)壺泡法
據《茶錄》、《茶疏》、《茶解》等書,壺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壺、泡茶(投茶、注湯)、滌盞、釃茶、品茶。
(2)撮泡法
陳師撰於十六世紀末的《茶考》記
:「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撮泡法簡 便,主要有滌盞、投茶、注湯、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於清代,流行於廣東、福建和臺灣地區,是用小茶壺泡青茶(烏龍茶),主要程序有治壺、投茶、出浴、淋壺、燙杯、釃茶、品茶等,又進一步分解為孟臣沐霖、馬龍入宮、懸壺高中、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遊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鑑賞三色、喜聞幽香、品啜甘露、領悟神韻。
跟隨幾位同學走過各朝各代,我們的茶藝展示活動步入了尾聲。了解到茶藝的歷史變遷後,小編不禁再次感嘆,中國茶道源遠流長,茶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人們生活習慣、審美意識的不同,人們對於茶文化的理解和品飲方式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始終是自由的,沒有固定標準、沒有固定標準,你可以焚香插花撫琴飲茶、也可以茶漬大缸一泡豪飲。重要的是能夠「靜、和、怡、真」。身處這個浮躁的社會,如果我們始終保持心中的寧靜,那麼就可以泡出屬於自己」的那杯茶。畢竟,「水能洗鉛華,茶可淨心塵。」
小萌歡迎大家來投稿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