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溪茶話之茶藝發展簡史

2021-02-16 涪城秘籍

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茶道源遠流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代社會,「茶為國飲,好茶者眾,懂茶者寡。」

我院秘書學專業為普及推廣茶文化,開展了茶藝展示活動,帶領大家走近歷史,了解茶藝的進化變遷。那麼接下來,我們一起去活動現場看看吧!

活動現場,一曲《高山流水》,琴聲如山澗泉鳴,似環佩鳴響,空靈之聲令人憶起山谷的幽蘭,高古之音仿佛御風在那彩雲之際,原來是來自2018級7班的寧香謝玉為我們彈奏著古箏。不知不覺間,大家的心也跟著沉澱下來了。另外幾位同學也款款登場,帶領我們走進各朝各代,用茶藝表演的方式直觀地展現茶藝的歷史變遷。


來自2018級8班的龍雪瑩和來自2018級7班的任廣瓊默契配合,化身龍經理和任總,結合秘書學專業茶藝接待禮儀,為我們展示了唐代的煎茶、宋代的點茶和清代的泡茶。

「嶽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這是晚唐詩人成彥雄的《煎茶》詩句。詩中描繪了詩人在嶽寺煎茶的情景,請雲遊僧幫忙碾茶,親自撿拾「枯松三四枝」,自己動手煎茶,情趣盎然。其中,詩名所提的煎茶法便是中晚唐時期主要的烹茶飲用方法,也是茶道的最初形式。

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陸羽的《茶經》第一次出現對煎茶法的詳細記載。書中寫到,唐代飲茶方式以「煎茶法」為主,「餅茶」則是當時主要的制茶形式,又稱為「團茶」或「片茶」。所謂「餅茶」,是將採來的茶葉經蒸、搗碎、拍打成餅狀,之後再烤乾保存。唐代就是飲餅茶的時代。

另外,煎茶,為了方便將茶碾碎,要先炙茶,將炙過的茶裝入宣紙袋中,鎖住茶香。

唐代煎茶法是團餅茶經過灸、碾、羅等工序,成細微粒的茶末,再根據水的煮沸程度(如魚目微有聲,為一沸;鍋邊緣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在二沸時投茶煮,然後分飲。目前,煎茶法在中國已經不存,僅在邊陲地區的飲茶中保留些痕跡。2018級7班的張歡按照書中所寫,為我們還原了整個過程,具體順序如下:

(1)當鍋內的水煮到出現魚眼大的氣泡,並微有沸水聲時,是第「一沸」,這時要根據水的多少加入適量的鹽調味,嘗嘗水的味道。

(2)當水煮到鍋的邊緣出現連珠般的水泡往上冒的時候,是「二沸」,這時需舀出一瓢開水,用竹夾在水中攪動使之形成水渦,再用量茶小勺取適量的茶末投入水渦中心。


(3)待水面波浪翻滾時,是「三沸」,這時將原先舀出的一瓢水倒回鍋內,使開水停止沸騰。此時,鍋內茶湯表面即生成厚厚沫餑,但需及時將茶沫上形成的一層黑水膜去掉,因為它會影響茶湯的味道。

(4)然後再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個或者是五個茶盞中,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茶湯的精華就是這茶湯上面的沫餑。

唐人的煎茶法細煎品飲,將飲茶由解渴升華為藝術享受,使人民在一道道煩瑣工序之後,能夠淺酌慢飲,陶醉於一種寧靜、淡泊、忘我的境界中。因而煎茶之法創自陸羽後,在整個唐代風行不衰。

王安石在《議茶法》稱:「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如果說,唐代茶道大行的最大貢獻是形成以品為主的飲茶藝術,那麼,宋代茶風熾盛的最大成就就是將這種飲茶藝術演化為日常生活的必須,上至王公大臣、文人僧侶,下至商賈紳士、黎民百姓,無不以飲茶為時尚,飲茶之法更以點茶為主。

點茶分為「碾茶——羅茶——候湯——熁(xié)盞——點茶 」五個基本步驟。

碾茶——用紙裹住茶餅槌碎,然後將敲碎的茶塊放入碾槽中快速有力地將其碾成粉末。

羅茶——將碾好的茶末放入茶羅中細篩,確保點茶時使用的茶末細,多篩幾次,越細越好,這樣才能「入湯輕泛,粥面光凝,盡茶色」。

候湯——即煮點茶用水,由於宋代水是悶在湯瓶中煮的,看不到,所以很難掌握火候。

熁盞——調膏點茶之前,先用開水衝滌茶盞,類似於今天的「溫杯」。在宋時,人們認為「熁盞令熱」,可以使點茶時茶末上浮,「發立耐久」,有助於點茶的效果好。

點茶——點茶的第一步是調膏。先講「一錢匕」左右的茶放入茶碗中,注入少量開水,將其調成均勻的茶膏,然後一邊注入開水―邊用茶匙擊拂(類似於日常生活中衝藕粉)。

既然提到宋代茶道,那就一定要了解」分茶「」鬥茶「

分茶,又稱「茶百戲」、「水丹青」、「湯戲」,是不斷迫求鬥茶過程中的產物,在點茶過程中,茶湯紋脈形成的物象。「矮紙斜行閒作草,晴川細乳戲分茶」中的「分茶」,指的就是這種烹茶遊藝。玩這種遊藝時,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這時,盞面上的湯紋,就會幻變出各種圖樣來,猶如一幅幅的水墨畫。要使茶湯花在瞬間顯出瑰麗多變的景象,需要很高的技藝。2018級7班的陶在麗就為我們表演了分茶,在茶上畫了一朵曼妙的蘭花。

鬥茶也稱「茗戰」,核心用點茶之法來競賽茶葉品質的高下,其基本方法是通過「鬥色鬥浮」來品鑑。這與我們如今需要以口感品鑑為主的評定方法是不同的。

色,即茶湯的色澤。宋人品茶尚白,湯色「以純白為上,青白次之,黃白又次之」。

浮,即看茶湯表面的湯餑停留在茶盞壁上時間,耐久者為勝,也就是詩人們所說的「烹新鬥硬要咬盞」。

泡茶法大約始中唐,南宋末至明朝初年,泡茶多用於末茶。明初以後,泡茶用葉茶,流風至今。2018級8班的郭鍾瑤詳盡地展示了泡茶的全過程。

1.備器

泡茶道茶藝的主要器具有茶爐、湯壺(茶銚(diào))、茶壺、茶盞(杯)等。

2.選水

明清茶人對水的講究比唐宋有過之而無不及。明代,田藝衡撰《煮泉小品》,徐獻忠撰《水品》,專書論水。明清茶書中,也多有擇水、貯水、品泉、養水的內容。

3.取火

張源《茶錄》「火候」條載:「烹茶要旨,火候為先。爐火通紅,茶瓢始上。扇起要輕疾,待有聲稍稍重疾,新文武之候也。

4.候湯

《茶錄》「湯辨」條載:「湯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曰形辨,二曰聲辨,三曰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是萌湯,直至氣直衝貫,方是純熟。」又「湯用老嫩」條稱:「今時制茶,不假羅磨,全具元體,此湯須純熟,元神始發。」

5.習茶

(1)壺泡法

據《茶錄》、《茶疏》、《茶解》等書,壺泡法的一般程序有:藏茶、洗茶、浴壺、泡茶(投茶、注湯)、滌盞、釃茶、品茶。

(2)撮泡法

陳師撰於十六世紀末的《茶考》記

:「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撮泡法簡 便,主要有滌盞、投茶、注湯、品茶。

(3)工夫茶

工夫茶形成於清代,流行於廣東、福建和臺灣地區,是用小茶壺泡青茶(烏龍茶),主要程序有治壺、投茶、出浴、淋壺、燙杯、釃茶、品茶等,又進一步分解為孟臣沐霖、馬龍入宮、懸壺高中、春風拂面、重洗仙顏、若琛出浴、遊山玩水、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鑑賞三色、喜聞幽香、品啜甘露、領悟神韻。

跟隨幾位同學走過各朝各代,我們的茶藝展示活動步入了尾聲。了解到茶藝的歷史變遷後,小編不禁再次感嘆,中國茶道源遠流長,茶文化博大精深。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人們生活習慣、審美意識的不同,人們對於茶文化的理解和品飲方式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始終是自由的,沒有固定標準、沒有固定標準,你可以焚香插花撫琴飲茶、也可以茶漬大缸一泡豪飲。重要的是能夠「靜、和、怡、真」。身處這個浮躁的社會,如果我們始終保持心中的寧靜,那麼就可以泡出屬於自己」的那杯茶。畢竟,「水能洗鉛華,茶可淨心塵。」

小萌歡迎大家來投稿喲

相關焦點

  • 茶書精選丨茶藝與茶道 能簡要快速了解茶文化精髓的圖書。
    茶書庫 茶藝師網 最新/人氣/經典/文化/教材 茶書精選每天推送 中國是茶的故鄉,茶深深地融入中國人的生活之中。中國人最先發現茶樹並對其加以利用,人工栽培茶樹、制茶也始於中國。
  • 關於中國的茶起源以及茶文化的發展簡史
    相傳神農嘗百草之時總會架起鐵鍋,把生水煮熟了再喝。有一日,他嘗到了一種有毒的草,水還沒燒好他便暈倒了。不久,有一股沁人心鼻的香氣把他「喚醒」,而那股香氣正是從鍋裡傳出來的。此時神農口渴難耐,就用碗舀了點鍋裡的水就喝。此時神農發現,這湯水雖然略微有點苦澀,但是喝下去之後竟然比普通的水更加解渴,而且更加神奇的是,此時身上所中的毒在喝了這茶水之後竟然也奇蹟般的解除了。
  • 【茶世界】臺灣的茶藝及其發展
    是指的茶藝選拔賽,也就是泡茶比賽,過去有茶的活動都是農會辦的,那叫做優良茶比賽或制茶比賽,我講的茶藝選拔賽是茶藝的、是文化部分的,總共我們茶藝協會參與辦了七屆,當然很多茶藝館、還有中華茶藝聯會做過執行主辦,現在也有好多地方在紛紛舉辦泡茶比賽,操作泡茶、行茶,最後選出名次。這就是茶藝跟茶葉慢慢分離出來的形成過程。還有其它的活動,譬如辦茶藝婚禮、親子茶藝,這些都是茶藝發展之後,在80年代出現的。
  • 茶藝,觸手生春!......茶藝、評茶開課公告
    早春二月,昆明已是春暖花開,雲南遠聲書院茶藝師、評茶師課程即將開課了:中高級茶藝班2月21-28日,中高級評茶師班3月3-10日;讓我們開啟春天的學茶之旅
  • 茶藝文化進校園 高校師生現場感受傳統「茶」盛宴
    高級茶藝培訓師邵風青與都市職院學生代表現場互動。 新湖南客戶端5月22日訊(通訊員 智凱強)近日,湖南省南巖軒茶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林金筆前往湖南都市職業學院,進行了以「茶藝文化進校園,校企合作添活力」為主題的專題講座。
  • 當代茶藝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八大問題——基於茶企的角度
    承蒙主辦方邀請,本人結合自己在茶企的工作經歷,從茶企角度,就這個話題做了簡要發言。因為論壇時間相對緊張,所以沒能具體展開。所以,整理這篇文字,與大家更進一步交流探討。正如筆者在論壇發言開頭時所表明,茶藝對於茶產業發展而言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茶藝師也是眾多茶企經營中的重要力量。只是因為本人發言的重點不是談成績,而是談問題,所以側重就說幾句不太好聽的。
  • 有茶藝的茶藝不是茶藝,沒有茶藝的茶藝才是真正的茶藝
    有茶藝的茶藝不是茶藝,沒有茶藝的茶藝才是真正的茶藝。這句話出自——天晟茶藝培訓學校謝添明校長。為什麼說有茶藝的茶藝並不是茶藝,第一個茶藝指的是當下錯把表演當作茶藝的茶藝,第二個茶藝則是名稱上的茶藝,第三個茶藝指的是真正意義上的茶藝,也是與進俱進下的茶藝。
  • 茶藝在臺灣的復興
    今天與您分享的是餘悅教授所撰寫的《茶路歷程·中國茶文化流變簡史》(光明日報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中第五章第四節的內容。據不完全統計,臺灣經常飲茶的人數高達1200萬,茶藝館近3000來家,此外還開發了一些適合快節奏生活需要的茶飲,如冰紅茶、茶凍、泡沫紅茶等。茶藝在臺灣的復興並獲得蓬勃的發展,原因是多方面的。
  • 《尋茶中國》交流籤售會舉行 茶藝大師共話茶故事
    《尋茶中國》交流籤售會22日在長沙舉行。紅網時刻10月23日訊(通訊員 單依依 甘甜)10月22日下午,「眾品茶香,暢聊尋茶之道——《尋茶中國》交流籤售會」在長沙市止間書店總店舉行。籤售會由湖南創意讀書會主辦,斜槓青年讀書會、鐵部落、作吧協辦,湖南約茶趣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協助,以及風景林文化、海綿活動等支持合作。《尋茶中國》的作者方八另從五歲開始即受老祖父指導參與種茶、採茶、制茶,與茶葉結下不解之緣。成年後又全國各地尋訪名茶、茶園,探訪當地茶人,追尋茶之源頭與真味。
  • 茶藝手法研修班,優秀的茶藝手法是茶葉的「恩人」,烏龍茶茶藝
    茶藝,隨著時代的發展 , 成為了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促進了六大茶類衝泡方法與茶藝師的發展。不僅僅是日常所見的泡茶那般簡單, 還需要學習如何把每一款泡出極致、學習如何去提高各種茶藝修養。茶藝是茶文化的組成部分, 主要是將品茶技術, 包括茶葉的產地介紹、茶葉的製作向客人作介紹, 其次還要向客人展現茶的衝、泡、飲技巧。這個過程看上去簡單, 但由於我國的茶葉產地分布全國不同地區, 每個地區的製作工藝不同, 衝泡技術也不同, 因此對茶藝的要求也不相同。作為一個學習茶藝的人必須要掌握不同地區茶葉的特點, 還需要了解這些地區的傳統文化。
  • 茶藝:功夫茶起源於宋代之說
    功夫茶起源於宋代, 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帶最為盛行, 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轍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區很出名的風俗之一, 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
  • 閒時話茶:茶道是茶藝嗎?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一起來看看
    嗨,大家好,這裡是閒時話茶,與你一起聊茶話風月,今天我們來看看茶道與茶藝的區別,一起來看看。茶道的本質是修行。在茶的過程中,在認識生活真理和事物規律的過程中。用茶來看自己,去認識世界,也用這種茶在浮動的世界裡安頓我們的心,實現自我完善。
  • 茶藝入門之弄茶:6大弄茶手法,學會就算踏入茶藝大門了!
    茶藝就茶葉的品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今天的文章將給大家帶來茶藝的藝術操作手段知識——弄茶手法!前面我們講了茶藝的擇茶、選水、茶器介紹和烹茶過程要注意的基本常識,現在就開始和大家介紹烹茶技術相關的六大弄茶手法,只要將這6大弄茶手法學會,並能流暢操作,那麼你就算是踏入茶藝的大門了!一起來看看這6大弄茶手法是什麼吧~
  • 指尖尋茗香:茶席後的「水深火熱」——省賽茶藝選手共話黔茶
    黔茶十來年的高速發展,孕育了許多優秀茶人。茶藝師是茶文化窗口展示的『客服』,是貴州茶產業的參與者和見證人。」首屆全國技能大賽「貴州綠茶杯」貴州省茶藝技能選拔賽金獎得主劉陽對記者說。8月上旬,由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支持,省農村產業革命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主辦的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貴州綠茶杯」貴州省茶藝技能選拔賽頒獎儀式在安順市舉行。
  • 茶文化之發展簡史,我們都應知道?
    此外,茶文化的普及性讀物和系列叢書也大量湧現,數量之多無法統計。可以說近40年來,中國茶文化著作之多是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2. 茶文化社團紛紛建立從1985年開始,先後在杭州、廈門、福州、上海、成都、濟南等地紛紛建立了「茶人之家」之類的茶文化團體。
  • 臺灣的茶藝及其發展
    是指的茶藝選拔賽,也就是泡茶比賽,過去有茶的活動都是農會辦的,那叫做優良茶比賽或制茶比賽,我講的茶藝選拔賽是茶藝的、是文化部分的,總共我們茶藝協會參與辦了七屆,當然很多茶藝館、還有中華茶藝聯會做過執行主辦,現在也有好多地方在紛紛舉辦泡茶比賽,操作泡茶、行茶,最後選出名次。這就是茶藝跟茶葉慢慢分離出來的形成過程。還有其它的活動,譬如辦茶藝婚禮、親子茶藝,這些都是茶藝發展之後,在80年代出現的。
  • 品茶香 傳茶藝 助力硒茶產業發展!恩施州召開高素質女農民茶藝培訓...
    12月2日,恩施硒茶學院三樓會議室氣氛熱烈。州內茶葉企業、家庭農場主、茶產業基地、種植大戶等60多名職業女農民聚集一起,你一言我一語,競相發言。「學習茶藝,我更加堅定了將我們的硒茶產業推廣出去信心」「我們還想多了解如何通過線上直播的方式,更好地推廣恩施硒茶文化和銷售恩施硒茶」「硒茶已經成為我州的主導產業,助力了脫貧攻堅,哪些渠道能夠及時地了解政府對茶企的扶持政策」這是恩施州高素質女農民茶藝培訓班組織的一堂座談交流課
  • 臺灣茶藝文化的發展與展望
    在臺灣茶文化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默默耕耘的團體,那就是茶藝文化雜誌,這茶藝雜誌無形之中對臺灣茶藝文化注入一股洪流讓臺灣茶藝文化得以快速發展真是功不可沒,例如茶與藝術雜誌、壺中天地雜誌、茶道文摘、茶與壺雜誌、天地方圓、普洱壺藝等,隨著時光流逝經濟不景氣這些雜誌都已成為歷史的名詞,而今只剩下普洱茶藝一家雜誌在經營,我們期盼更多有心人對茶藝文化能多貢獻一份心力。
  • 在潮汕,喝工夫茶就是頭等大事——潮汕工夫茶的發展簡史
    潮汕人喜歡喝茶,且講究茶葉、茶藝淵源已久。一杯工夫茶,竟引出多少茶文茶趣!宋代點茶圖作為茶藝的工夫茶,其形成離不開飲茶史上的三大革新:條形散茶的製作、瀹飲法的提倡和紫砂壺的出現。從此,炒青制茶法風行天下,成為制茶方式的主流,同時,也出現了用沸水直接衝泡以炒青製成的不碾成末的條形散茶。這就是明人首創的瀹飲法。到了明萬曆年間,出現了一大批制壺高手。小型紫砂茶具的出現,為工夫茶之茶藝提供了必要的茶具。此後,工夫茶道開始興起。
  • 茶培訓 | 探尋師資系列——茶藝師資自創茶藝《茶和世界》欣賞
    由第六屆茶藝師資班學員自創的茶藝演示《茶和世界》講述了茶葉的前世今生,從鍾靈毓秀的葉子演化出千變萬化的茶湯滋味,滋養著人們的身體和心靈,在人們心中埋下「和」的種子,堅定了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強了人民的精神動力,世界各國人民在茶湯品鑑中深化文化的交融互鑑,使茶文化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也讓東西方文明在交融互鑑中實現「美美與共、世界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