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茶,慢享人生

2021-02-28 敬誠草堂

如何創造一種更豐富的文旅產品,不是簡單的民宿居住,也不是書院的純粹學習教育,我們試圖探討民宿和書院的結合方式,在構思的過程中,說到後來就是民宿和書院需要什麼產品的問題。

我們構思,在春秋冬的夜裡,風漸漸涼了,在火爐的旁邊,流水從窗前而過,聽小鳥啾啾,三五好友,靜靜的烹一壺,但不是暖茶,而是黃酒。

當然,這是男人們嚮往的生活。

後來,有茶友對我說,喝酒易醉,泡茶不夠濃,最優雅的慢生活享受還是煮茶。

從此,與煮茶結緣。

有說,中華文化最鼎盛的時代是唐宋,所謂崖山以後無中國,其實不僅僅是文化的中斷,更多的是各種文明優雅生活方式的終結,比如煮茶,就是盛行於唐宋的貴族紳士們流行的休閒生活。

茶是中國的「國飲」。據考證,中國人飲茶是從鮮葉生吃咀嚼開始,後變為生葉煮飲,形成比較原始的煮茶方法。唐代陸羽在總結前人飲茶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提出了煮茶的理論並付諸實踐,開創了飲茶新風尚,推動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陸羽煮茶法是先把茶葉碾成碎末,製成茶團,飲用時把茶搗碎,加入蔥、姜、桔子皮、薄荷、棗和鹽等調料一起煎煮。還有把茶葉碾成碎末,羅細,然後衝水將茶末調成糊狀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這是中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

煮茶在唐代叫煎茶,在宋代叫點茶。宋代,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有「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挎滿口」,黃庭堅《謝劉景文送團茶》詩有「劉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瓊糜」。的句子,就形象的描繪了煮茶的可親可愛。

在民國閒適作家周作人的散文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吃茶這樣的說法。

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飲。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湧,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可見,煮茶飽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情結。

明清之後,泡茶盛行,據說與朱元璋有關。平民出身的朱元璋覺得煮茶過於奢靡,下令廢棄煮茶而改為更為簡單的泡茶!從此中國進入茶飲平民時代。

煮茶的斷代實為中華民族茶文化傳播之憾事,以至於每當我談起煮茶、談起茶道、茶文化,很多國人都說日本茶如何如何。其實他們哪裡知道,日本的茶道是在宋代點茶法的基礎上形成的。

煮茶慢慢成為少數人堅持的休閒生活方式,是因為它的技巧或者說文化內涵不適合時代了?非也,而是現代忙碌的生活已經不能找尋到古代的那種優雅從容了。相比於唐宋,是因為現代人對生活的講究更加勢利功利化了,不僅僅是煮茶,好多唐宋代流行的比如「詩鐘」「鬥茶」 都漸漸成為「非物質遺產」。比如鬥茶,從開始的評茶葉第級到增加點茶的茶湯、煮湯的火候、點茶的器具以及鬥茶的技藝等等;蔡襄的《茶錄》記載,鬥茶對水質的要求極嚴格,要活、清、甘為主。

煮茶,據說以陶瓷最佳。有茶藝師告訴我說,煮茶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養生。灶屬金,茶屬木,茶水屬水,烹屬火,坭興陶則屬於土。煮茶小酌,竟然瞬間就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

茶是文人釋放心靈、追求心性修養的重要載體,宋代文人將茶道生活藝術化,也催發了各種生活的精緻化藝術化。明名臣王鏊在《震澤長語摘抄》中寫道:「宋民間器物傳至今者,皆極精巧。」。

宋代文人的學識修養的標誌:琴、棋、書、畫、詩、酒、茶。這七件雅事,最能代表宋代文人的人生觀,在聽琴博弈之間閒居品茗,或與好友高談論闊、把酒言歡,都不失為人生樂趣。

「茶」沒有酒的濃烈,水的平淡,自有其獨特的芳香與甘醇。由於文人雅士的喜愛,茶藝開始與其他藝術結合,它的文化內涵結合了文學、音樂、藝術等,成為中華文化之一環。儘管潮起潮落、物換星移,千百年來中國人對茶的喜愛,卻是歷久彌新,茶香處處。

而煮茶,作為一種慢享淡泊的生活方式,仍舊在一些老茶藝人當中堅持並守護著。

何時,可以到灕江的源頭上,在我們精心構思的書院加民宿的山間草堂中,煮茶慢享人生?

漓陽上人簡介:

南嶺三隱之一,心學家。遊學於天人之際,出入於儒釋道之間。

相關焦點

  • 王彩雲專欄|我的喜歡,與風雅無關——煮茶聽琴慢享時光
    我的喜歡,與風雅無關讀寫人家專欄作者:王彩雲(三)煮茶聽琴慢享時光許是玩的有些累了,想要尋一幽靜處,安放一下疲憊的心,相約去好友的琴館品茶聽琴。心中想要的生活狀態,不是什麼錦衣華服,也非珍饈美食,真正想要的無非是一段恬淡走過的,最平常不過的煙火人生,有個溫馨和睦的小家,相知相惜的愛人,相敬相愛的親人,幾個知心的友人,過屬於自己的簡單、平凡、安寧的日子。可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總是隔著一段遙不可及的距離。然而,這看似的尋常,面對俗世紛擾,卻最是珍貴難求。塵埃裡開出的花朵,也許很美,但終究渺小卑微。
  • 伯爵茶慢煮三文魚 | 等不及要安利你們的做法
    伯爵茶碎,一小把。做法:先不開火,在不粘鍋中倒入味淋和日式醬油,倒上伯爵茶碎,稍微拌勻。開火煮到水沸,調小火。放入三文魚塊。小火慢煮到三文魚表面變色,說是慢煮,其實也就三四分鐘。翻面,再煮幾分鐘。即可起鍋。
  • 時光•茗享會:硯都肇慶,煮茶參禪
    「茶禪一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一個獨特的現象,也是茶文化和禪文化合二為一的集中體現。有學者認為,中國人飲茶習俗的形成與佛教傳入中國幾乎是同步的,均始於東漢時期。寺院崇尚飲茶、種茶的同時,將佛家清規、飲茶讀經與佛學哲理、人生觀念融為一體,「茶佛不分家」、「茶禪一味」、「茶禪一體」說由此產生。茶與禪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體感受,非深味之不可。
  • 慢享下午茶:英式廣式大不同
    慢享英式下午茶慢享下午時光三五好友一起賴在藤椅上,端著手中的一杯茶,品著面前的精緻糕點,享受著午後點點的陽光,如此愜意的生活恐怕是每一個人都想要的而當這種帶著英倫風的下午茶風俗來到廣州,就變得親民而又熟悉,更多了一絲人間煙火味。英式下午茶 八卦因子大爆發人是群居的動物,天生的八卦因子更是需要齊齊分享,於是最早的下午茶就應運而生。
  • 心有歡喜,慢煮生活
    散文集《慢煮生活》,就如同一杯溫溫的清茶,將生活中的趣事、樂事、美食、美物,用平淡質樸的語言娓娓道來。如同家裡的老祖父茶餘飯後話家常,向圍坐在身邊的孫兒們講述那有滋有味的過往,有歡笑,也或有磨難,但即便如此,也要在苦中去找到那份樂子。
  • 「慢煮」生活
    人生在世,拂去繁華的表面,隱匿了青春的豔麗色彩後,留下的是回憶。而真正的幸福與生活應有充盈的姿態,並不是記憶裡存在的,因為那到了耄耋之年依舊嚮往的繁華,是穿插在生活的腳步中最微不足道的事物——也許是清晨出門綻放笑顏的一朵牽牛花,也許是穿越億萬光年來到地球的一抹陽光、一顆星辰,也許是自以為能夠永遠以為是幸福資本的母親做的可口飯食。
  • 茶亦醉人:將煮茶品茗寫成詩詞,他喝的不是茶,是情調
    中國是茶的故鄉,關於茶的文化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古代。制茶、煮茶、品茶像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支脈絡,早已滲透在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人們常說,品茶如品人生,茶之浮沉沸騰便如人生的跌宕起伏,人生百態都盛在一杯茶裡,試問怎麼能不醉人呢?品令·茶詞宋代.黃庭堅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令。金渠體淨,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了、二分酒病。 味濃香永。
  • 汪曾祺《慢煮生活》:讓美好的時光慢一些,再慢一點
    經過戰火動蕩和文革浩劫的先生曾說「寫字 畫畫 做飯就是最好的生活了」,他的散文集《慢煮生活》記錄的多是他在西南聯大求學、文革時期下放時的生活。書中樸實的文字背後閃現著句句細琢。記錄的是平凡的事物平常的人,卻寫得活靈活現又溫柔真實,細節處展現了對生活的品味把玩,又於有意無意間點出生活的真諦,卻也是點到為止惜墨如金。
  • 人生如茶
    多年來受到茶潛移默化的影響,夫妻品茶聊天且相信:在人品與茶品的交融中,飲茶要持恭敬心戒驕戒躁,人有惜物之心,茶才會有悅人之美。茶的和、敬、清、簡、真,能夠化解人性中的貪、嗔、痴、慢、疑,二者相得益彰。茶香之中自有一番高雅的意境,會令人文思泉湧、天高雲淡,也許品茗之美就在於五味調和、聞香陶醉、安頓精神及愉悅靈魂。
  • 《慢煮生活》:慢下來,讀懂汪曾祺的生活哲學
    行走在這個時代的潮流中,我們似乎忘記了生活的樂趣與滋味,不過也還好有汪曾祺的文章一直在提醒著我們,在他的文筆下,那些一草一木,一茶一飯都顯得格外的有趣。《慢煮生活》《慢煮生活》是一本淡到極致的書,它告訴了我們不管時代如何的變化,將生活和世界放在心上。
  • 從「煮茶」到「煎茶」,一字之差,見證了唐人喝茶方式的創新
    我們從陸羽的詳細記述中,大致知道了唐之前,人們主要是煮飲法,到了陸羽所處的時代,則多改煮飲法為「煎茶法」。從「煮」到「煎」,雖一字之差,則昭示了茶葉開始脫離粗放式的飲法,開始向細煎慢啜式的品飲轉變。可見,當時成品茶的品類從散茶到餅茶都有,但陸羽提倡並在士大夫階層中流行的喝法,還是用餅茶的「煎飲法」。相對於煮茶,需要添加蔥、姜、鹽等食材一起在水中充分煮沸,煎茶則是先炙茶,再碾末,進而煮水煎茶,最後分茶品飲。
  • 偷得一年半日假女王慢享下午茶
    當然要好好慰勞自己,與閨蜜們一起慢享一個高品質下午茶時光High Class 的High tea!  下午茶時光的引人入勝,當然不僅僅是一杯茶。而是用各色精緻點心、舒緩身心的悠遊主題,共同組成的品質時光。  高爾夫下午茶  @廣州香格裡拉大酒店大堂酒廊  下午茶可不一定只能坐著喝,事實上,動靜皆宜的下午茶,更引人入勝。
  • 一顆初心,慢煮生活
    汪曾祺 在《慢煮生活》中寫到: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不糾結、少俗慮,隨遇而安,以一顆初心,安靜地慢煮生活。一顆初心,慢煮生活,煮的不只是生活,還有我們一顆浮躁的心。我們在生活的長河中隨波逐流,奔波在無盡的日子裡,適當的時候,該讓自己停下來,看一輪明月,溫一壺老酒,品茗一杯香茶,用一兩熱愛,烹煮一桌幸福的菜餚,一家人其樂融融。讓自己心中充滿浪漫的情懷,只要心中有愛,鋼筋水泥的叢林裡也能成為彼此眼中的浪漫。
  • 你還在這樣煮茶?真是浪費了好東西
    普洱、白茶、鐵觀音都是茶友們認可的好茶。但是,好茶,不管怎麼煮都健康嗎?那可不一定。有時候,因為煮茶方式不當,會白白浪費了我們用心購買來的好茶。有些茶適合泡,有些茶適合煮,有些茶適合用紫砂壺,有些茶適合用鐵壺,茶具用不對,煮的茶不對,煮茶的方式不對,都可能導致茶的本來味道散發不出來。比如瓷壺屬於密度高的茶壺,沏出的茶香味清揚,適合綠茶、香片、清茶、紅茶等清揚風格的茶葉。而陶壺則屬於密度低的茶壺,沏出的茶香味低沉,所以適合選用普洱、鐵觀音、佛手等味道低沉的茶葉。
  • 在慢行中發現美好——讀《慢煮生活》有感
    韓國強/文《慢煮生活》是當代作家沈從文的入室弟子——汪曾祺的散文集。與其說是一部散文集,倒不如說是一部他記錄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和亦步亦趨的有趣生活。這部散文集共分為五個部分:一花一葉皆有情;一茶一飯過一生;生活,是很好玩的;萬水千山走遍;花枝一束故人香。 在這部書裡,汪曾祺先生用他詼諧幽默的語言,描述了他在生活中的所聞所見、所思所憶、所食所玩的一切美好。
  • 【定州文創產品】鐵壺煮茶 飲盡芳華
    浮雲吹作雪,世味煮成茶淡淡秋風微雨過,流光瘦減繁華。人生似水豈無涯。浮雲吹作雪,世味煮成茶。還憶經年唐宋事,心頭一點硃砂。相逢千裡負煙霞。空山人去遠,回首落梅花。——白臘梅《臨江仙》煮世鐵壺的起源鐵壺起源於我國,後流傳並盛行於至日本,距今已有數百年之遙,一直被視為提升茶品品感標準的必備器具。中國的鑄鐵文化可追溯到秦漢時期,到唐朝由日本僧人把鑄壺技術及茶文化傳送到日本,張氏祖輩從北宋時期就開始從事鐵壺的鑄造,到新中國文革時間停止了此行業。
  • 冬天適合煮什麼茶?看了就會操作的實用「煮茶攻略」→
    在越來越多人追求「慢生活」的今天,煮茶已經變成一種新的時尚。那麼,冬天適合煮什麼茶?又該如何煮茶呢?今天就來分享給大家。煮茶前的準備容器首先要選擇一個合適的煮茶工具,常用的有玻璃壺、陶壺、銅壺、銀壺等。我們推薦使用玻璃壺來煮茶。首先,玻璃壺平價好用;其次,玻璃壺也方便觀察欣賞湯色的變化,有利於判斷出湯時間,從而更好地保證茶湯口感。對煮茶的新手朋友特別友好。
  • 人生如茶 茶如人生
    人生,不過一杯茶 悟人生哲理如同 美食作家 蔡瀾先生書中提到 , 喝茶的精神 ? 答案很清楚, 舒服就是。茶應該是輕輕鬆鬆之下請客或自用的。你習慣了怎麼泡,就怎麼泡 ,怎么喝, 就怎么喝。人生 : 面對逆境,勿急 ; 面對失意 ,勿躁,慢慢品味 , 靜待香馨醇厚般的滋味回饋,人生如茶,茶如人生,能品出如茶般的人生苦澀和恬淡, 或苦、或淡、或濃、或清、或香、或澀,都要細咀慢品, 品出一種淡定的人生,一種不可釋懷的人生,一種笑看風輕雲淡的人生。
  • 即惠山煮茶|與茶博士蔡襄品一壺茶的快意人生
    本文主要講述的是蔡襄相關茶的詩文和故事,而要論蔡襄關於茶的文章中,《茶錄》算是他的博士畢業論文,《即惠山煮茶》才是他的神來之筆。而我們想要重點說明的《即惠山煮茶》就是在這部書卷裡面,也就是他走到無錫的時候所寫的。《即惠山煮茶》賞析蔡襄關於茶的文章流傳最廣的無疑就是《茶錄》了,關於茶山的記載《北苑十詠》也傳播得挺廣的,而《即惠山煮茶》的傳播相對就沒有那麼廣了。但是,如果要展示出蔡襄對茶葉「靈魂」的追求,那麼這首詩無疑是最好的解釋了。
  • 認識茶人生感悟人生
    其餘的都只是在一些書中看到,中國飲茶習俗在唐煮宋點之後基本成形,現代流行的,撮茶法,即把茶葉放入有蓋或無蓋的大杯子中,多次衝開水飲用,一直到色淡為止。雖然也講究泡茶的水質、水溫、器具和茶葉品種,也會注重茶的實用性,如不喝涼茶,不喝隔夜茶,不空腹飲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