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創造一種更豐富的文旅產品,不是簡單的民宿居住,也不是書院的純粹學習教育,我們試圖探討民宿和書院的結合方式,在構思的過程中,說到後來就是民宿和書院需要什麼產品的問題。
我們構思,在春秋冬的夜裡,風漸漸涼了,在火爐的旁邊,流水從窗前而過,聽小鳥啾啾,三五好友,靜靜的烹一壺,但不是暖茶,而是黃酒。
當然,這是男人們嚮往的生活。
後來,有茶友對我說,喝酒易醉,泡茶不夠濃,最優雅的慢生活享受還是煮茶。
從此,與煮茶結緣。
有說,中華文化最鼎盛的時代是唐宋,所謂崖山以後無中國,其實不僅僅是文化的中斷,更多的是各種文明優雅生活方式的終結,比如煮茶,就是盛行於唐宋的貴族紳士們流行的休閒生活。
茶是中國的「國飲」。據考證,中國人飲茶是從鮮葉生吃咀嚼開始,後變為生葉煮飲,形成比較原始的煮茶方法。唐代陸羽在總結前人飲茶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提出了煮茶的理論並付諸實踐,開創了飲茶新風尚,推動了唐代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陸羽煮茶法是先把茶葉碾成碎末,製成茶團,飲用時把茶搗碎,加入蔥、姜、桔子皮、薄荷、棗和鹽等調料一起煎煮。還有把茶葉碾成碎末,羅細,然後衝水將茶末調成糊狀喝下,因而叫做「吃茶」。 這是中國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飲茶法。
煮茶在唐代叫煎茶,在宋代叫點茶。宋代,蘇轍《和子瞻煎茶》詩有「北方俚人茗飲無不有,鹽酪椒姜挎滿口」,黃庭堅《謝劉景文送團茶》詩有「劉侯惠我小玄壁,自裁半壁煮瓊糜」。的句子,就形象的描繪了煮茶的可親可愛。
在民國閒適作家周作人的散文裡,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吃茶這樣的說法。
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而飲。首先要將餅茶研碎待用,然後開始煮水。以精選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燒開。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與水交融,二沸時出現沫餑,沫為細小茶花,餑為大花,皆為茶之精華。此時將沫餑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備用。繼續燒煮,茶與水進一步融合,波滾浪湧,稱為三沸。此時將二沸時盛出之沫餑澆烹茶的水與茶,視人數多寡而嚴格量入。茶湯煮好,均勻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可見,煮茶飽含了豐富的中國文化情結。
明清之後,泡茶盛行,據說與朱元璋有關。平民出身的朱元璋覺得煮茶過於奢靡,下令廢棄煮茶而改為更為簡單的泡茶!從此中國進入茶飲平民時代。
煮茶的斷代實為中華民族茶文化傳播之憾事,以至於每當我談起煮茶、談起茶道、茶文化,很多國人都說日本茶如何如何。其實他們哪裡知道,日本的茶道是在宋代點茶法的基礎上形成的。
煮茶慢慢成為少數人堅持的休閒生活方式,是因為它的技巧或者說文化內涵不適合時代了?非也,而是現代忙碌的生活已經不能找尋到古代的那種優雅從容了。相比於唐宋,是因為現代人對生活的講究更加勢利功利化了,不僅僅是煮茶,好多唐宋代流行的比如「詩鐘」「鬥茶」 都漸漸成為「非物質遺產」。比如鬥茶,從開始的評茶葉第級到增加點茶的茶湯、煮湯的火候、點茶的器具以及鬥茶的技藝等等;蔡襄的《茶錄》記載,鬥茶對水質的要求極嚴格,要活、清、甘為主。
煮茶,據說以陶瓷最佳。有茶藝師告訴我說,煮茶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行養生。灶屬金,茶屬木,茶水屬水,烹屬火,坭興陶則屬於土。煮茶小酌,竟然瞬間就包含了豐富的傳統文化,
茶是文人釋放心靈、追求心性修養的重要載體,宋代文人將茶道生活藝術化,也催發了各種生活的精緻化藝術化。明名臣王鏊在《震澤長語摘抄》中寫道:「宋民間器物傳至今者,皆極精巧。」。
宋代文人的學識修養的標誌:琴、棋、書、畫、詩、酒、茶。這七件雅事,最能代表宋代文人的人生觀,在聽琴博弈之間閒居品茗,或與好友高談論闊、把酒言歡,都不失為人生樂趣。
「茶」沒有酒的濃烈,水的平淡,自有其獨特的芳香與甘醇。由於文人雅士的喜愛,茶藝開始與其他藝術結合,它的文化內涵結合了文學、音樂、藝術等,成為中華文化之一環。儘管潮起潮落、物換星移,千百年來中國人對茶的喜愛,卻是歷久彌新,茶香處處。
而煮茶,作為一種慢享淡泊的生活方式,仍舊在一些老茶藝人當中堅持並守護著。
何時,可以到灕江的源頭上,在我們精心構思的書院加民宿的山間草堂中,煮茶慢享人生?
漓陽上人簡介:
南嶺三隱之一,心學家。遊學於天人之際,出入於儒釋道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