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歷史真相,煎茶點茶鬥茶擂茶抹茶,吃茶在古代是最有煙火氣...

2020-12-13 騰訊網

神農嘗百草中毒後用茶葉解毒,這個傳說裡「茶」是作為服用藥品存在的。

《詩經》裡說「堇荼如飴」,「堇」和「荼」都是苦菜。苦菜又叫「茶草」可以治療疾病,有很多功效。

煮茶

南北朝時飲茶在南朝流行,但是喜歡飲茶的南朝人在北朝遭到嘲笑。唐代開元年間,泰山靈巖寺,也就是現在的濟南靈巖寺,有個降魔禪師,立志要大興禪教,學禪務不吃不睡,只吃茶。後來走到哪兒把茶煮到哪兒,吃到哪兒,人們爭相效仿,從此飲茶成為風氣。

唐代「茶聖」陸羽從「荼」字中減一筆變成了「茶」字。所以後人以為「茶」起源於唐代。唐代吃茶基本等同於吃菜、喝粥。

陸羽

唐代後期唐穆宗時的左拾遺李珏說,「茶為食物,無異鹽米」。那麼唐代的人究竟怎麼把茶當食物吃的呢?茶聖陸羽,《茶經》作者,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陸羽在《茶經》中詳細敘述了茶的來源,吃茶的完整程序及細節,吃茶所用的器具,如何煎茶,如何飲茶等等。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重現天日,出土的唐代金銀器茶具精美而完備,正印證了《茶經》的描寫。

唐代金銀器茶具

唐代的茶道先把茶餅放在火上炙烤,然後用茶碾把茶餅碾碎成粉末,再放到水裡去煮。煮茶時還得放入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熬成粥狀。這是唐代主流的「吃茶」法。

汲取了唐宋文化的遼契丹,在無意之中向今天的人透露了當時的「吃茶」細節。遼代張匡正墓壁畫中有「備茶圖」,圖中畫出了用茶碾將茶餅碾成粉,然後放到沸水中煮。現在可知的是一直把茶煮成糊狀,往糊中加入鹽、姜、蔥、桔皮、薄荷等,類似糊辣湯。這幅壁畫中桌子上放的器物有:帶藤套的梅瓶、執壺,曲柄鋸子、火鉗、棕刷,匕形器。鋸子用來鋸茶餅,火鉗撥炭火,刷子去除茶湯上浮著的茶沫。匕形器是陸羽《茶經》裡指到的「則」。這種長柄淺匙專用於烹茶時向滾水中加入碾碎的茶粉。

遼代張匡正墓壁畫《備茶圖》

盛唐、中唐用的是「煎茶法」,就是在風爐子上先用茶釜煮水,水沸了再把碾好的茶末投進去,攪成糊狀,再加調料,所以說茶煮得爛熟,又加了調料,已經和酸辣湯差不多了。宋代的茶還是很重要。宋代王安石也說「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可見宋代飲茶風氣之盛。所以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什麼說飲「茶」這件在我們現在人看來高雅的事能和柴米油鹽這樣充滿煙火氣的俗事並列,因為「茶」本來就是一件俗事。

飲茶方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宋代流行用「點茶法」,「點茶法」晚唐已有,宋代成為主流。「點茶法」的要領就是,把茶葉末放在茶盞裡,然後把煮沸的水衝進茶盞裡。

「點茶法」看起來簡單,但講究起來也很多的。比如說茶葉末要細,點的過程中水流要順暢,水量要適度,落水的點要準確擊中盞中的茶末。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不停地擊、打、拍,這樣就可以生出茶沫來了。

要看茶點的好不好,所以就要鬥茶。茶點得好,落盞無水痕;茶點得不好,盞壁上全是水痕。宋代的茶「茶色貴純白」,白色有無痕跡在黑盞上最明顯,所以黑盞就很流行。宋代的黑盞建窯最有名,建窯的遺址在今天的福建建陽水吉鎮。建窯的兔毫盞特別有名,坯稍厚,色紺黑,紋像兔毫。不是「茶」本身高雅,是宋代讓飲茶變得高雅。

兔毫盞

不過茶在宋代的民間還是一件俗事。《夢梁錄》說臨安「四時賣奇茶異湯」。有一種冬天吃的「七寶擂茶」,據說要用花生、芝麻、核桃、姜、杏仁、龍眼、香菜,這麼多配料和茶一起擂碎煮成茶粥賣,重點在吃其中的內容而不是喝茶湯。更有文人雅士還要在茶粥裡加入龍腦珍菜、菊花等等,別有香氣和味道。

攆茶圖

宋人擂茶這種原本中原地區的習慣,隨著北人入閩傳到了福建。福建的客家人一直保持了吃擂茶的習慣。而且花特別多。「擂,研物也。」擂茶是用研磨的方式加工茶葉。客家擂茶的原材料主料是茶葉,在不同地域、不同季節、不同飲用者等變化之下,還要加入生薑、花生、芝麻、中草藥等等。所以,「擂茶」配料極多,口味千變萬化,功效各有不同。吃「擂茶」還要搭配茶點:花生、瓜子、炒米花、炒黃豆、橄欖、鹹筍、糖果、糕點。

客家祖地寧化的擂茶有「葷」、「素」之分。寧化擂茶的基礎原料是「淮山葉」,再加油鹽和草藥。素擂茶在基礎原料上可填加:豇豆、粳米、粉幹、海帶、糯米等等;葷擂茶則在基礎原料上可填加:冬天醃製的生豬大油拌料、筍絲、香菇絲、粉絲、煎豆腐、香蔥等等。這些擂茶的原料要先煮熟,和熱湯一起倒入缽中,攪拌均勻後就可以食用了。這樣的擂茶完全就是食物。

客家擂茶

相對比較簡單的是福建光澤擂茶,只以茶葉、大米作為基礎原材料。講究的也可以加入茵陳、陳皮、川芎、甘草、生薑。光澤當地的鄉村有民謠:「走東家,串西家,喝擂茶,打哈哈,來來往往結親家。」在喝擂茶的過程中也是鄉村民眾聯繫感情的渠道。

閩西武平也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武平東留鄉的擂茶因配料不同而名目繁多,有「香擂茶」、「甜擂茶」、「散擂茶」、「藥擂茶」等等。「香擂茶」要在配料中加入芝麻、炒米、香油。「甜擂茶」是在配料裡加入糧散飯、花生米、食糖。「菜擂茶」裡要加入菠菜、熟木油。「香擂茶」和「菜擂茶」裡還要加入植物油、鹽以及當地鐵板樹的葉子。東留擂茶的伴食茶點也很有地方特色,有「旁筒子」、「糖散飯」、「老蝦果」、「番薯幹」等等。

南宋始流行抹茶。後來日本高僧大應禪師在餘杭徑山寺研習佛學,後來回鄉時順便把南宋流行的抹茶法帶回了日本。今天從日式的抹茶法來看:抹茶是把茶研成細末再放在茶盞中用水煮沸。茶湯要煮得很濃,冷卻以後就成了羹狀,就是用來吃的。

抹茶

我們現在喝的茶,無論綠茶、紅茶、花茶,都是散茶,喝茶的套路也就和從前完全不同了。

沅汰,文化學者,歷史作家

主要作品:《龍鳳傳奇》、《南北亂世之三國霸業》、《高澄傳》、《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中國古代《古國迷蹤》系列,《博物館青銅器名稱漢字解讀》系列、《漢字》字形釋義、《青銅銘文裡的西周史》、《晉國霸業》、《夢回春秋》等。

相關焦點

  • 「茶」歷史真相,煎茶點茶鬥茶擂茶抹茶,吃茶是最有煙火氣的俗事
    陸羽在《茶經》中詳細敘述了茶的來源,吃茶的完整程序及細節,吃茶所用的器具,如何煎茶,如何飲茶等等。1987年陝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重現天日,出土的唐代金銀器茶具精美而完備,正印證了《茶經》的描寫。「點茶法」的要領就是,把茶葉末放在茶盞裡,然後把煮沸的水衝進茶盞裡。「點茶法」看起來簡單,但講究起來也很多的。比如說茶葉末要細,點的過程中水流要順暢,水量要適度,落水的點要準確擊中盞中的茶末。在這個過程中,還要不停地擊、打、拍,這樣就可以生出茶沫來了。要看茶點得好不好,所以就要鬥茶。
  • 梅山擂茶、泡茶、煎茶與茶禮
    本文重點介紹現代梅山擂茶、泡茶、煎茶及茶禮,讀者可以據此了解豐富多彩、紮根民眾之中的梅山茶文化風貌。梅山擂茶今天梅山中心地安化及桃江、桃源等地習俗,用專制的陶器擂缽來制擂茶。因梅山有日不可少的吃擂茶習慣,因而有窯工專門生產擂缽,運到各集鎮或擔下鄉村銷售。缽為倒園錐形,口大底尖,內有一排排的齒。擂茶杵,大多用結油茶果的山茶木棒做。這種山茶木質又硬又重,適手耐磨。
  • 從點茶到抹茶 一片碧雲凝白花 有料歷史
    用唐代中期詩人盧仝的詩來形容如今人見人愛的抹茶,倒是十分貼切。抹茶以綠茶為底,茶麵青翠,泡沫細膩,口感怡人,不僅是日本人從古至今廣泛飲用的主要茶類,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也廣受歡迎。殊不知,抹茶最早是在公元9世紀隨遣唐使傳入日本,並由中國古代的「點茶法」發展而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仿宋點茶與日本抹茶
    其與日本抹茶頗為相似,初見者不免對其有誤解。為了清楚了解宋代點茶與日本抹茶的關係,參考中日茶書,向專研宋代點茶的茶者學習,走訪日本體驗抹茶。本文內容包括宋代點茶和日本抹茶的歷史淵源、點茶與抹茶的原料、製作以及衝泡。
  • 從點茶到抹茶 一片碧雲凝白花
    用唐代中期詩人盧仝的詩來形容如今人見人愛的抹茶,倒是十分貼切。抹茶以綠茶為底,茶麵青翠,泡沫細膩,口感怡人,不僅是日本人從古至今廣泛飲用的主要茶類,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也廣受歡迎。殊不知,抹茶最早是在公元9世紀隨遣唐使傳入日本,並由中國古代的「點茶法」發展而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玉露、煎茶、抹茶、到底是什麼茶?
    貴茶歐標抹茶茶園在日本基本只產綠茶,日本綠茶分為煎茶、玉露、抹茶等類型,這些茶又被稱為「不發酵茶」,即茶葉採摘後不經發酵,直接殺青、揉捻、乾燥、烘乾。但因栽種方式、蒸製時間、揉捻次數等不同,造就了各種風味完全不同的茶品。煎茶是日本人的口糧茶,產量佔八成煎茶始於中國,《茶經》的問世,標誌著中國茶道的誕生,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傳統,如煎茶道和茶具都有一套完整的體系,這也是我們最常聽說的日本茶道之一。煎茶的茶葉是露天種植,區別於玉露、抹茶的遮蔭覆蓋。
  • 「沒出息」的宋人 ,就曉得鬥茶 、鬥茶 、鬥茶 !
    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名鬥茗、茗戰,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有錢有閒人的一種雅玩。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可見宋代茶風極盛。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剔紅鬥茶圖香盤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後廳狹小,兼有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 玉露、煎茶、抹茶、焙茶、玄米茶,到底是什麼茶?這一篇看懂日本茶
    日本茶就像日本人的個性一樣,表面沉靜內斂,內涵可是波濤洶湧呢!左為玉露,右為煎茶玉露:採收前14~20天覆蓋,只取第一次手摘的嫩芽(一番茶),並且只有葉肉,不含莖梗,可說是最高等級的煎茶,但需低溫衝泡(約50度到60度的水溫)。
  • 【微觀察】擂茶新說:似茶非茶,亦古亦今
    關於擂茶,它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它的生命力特別頑強。用磨臼把茶葉研磨成細粉來飲用的方式在唐代開始出現,並且隨著日本遣唐使東渡之後傳到日本,形成了今天的日本茶道以及抹茶。南宋末時,人們改用茶葉衝泡喝湯,棄置茶渣,於是「吃茶」方式遂告失傳,形成歷史斷代。
  • 點茶分茶又鬥茶,宋朝人真會玩
    宋朝人在點茶之前先碾茶,用紙將包好的餅茶錘碎,然後將錘碎的茶放於茶碾之上碾成粉末,再將粉末用茶籮過篩,因為茶末放久了會變色,以至影響茶湯品質,所以要隨用隨碾,可見該技藝之考究。蘇軾《送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 來試點茶三昧手」。此外,點茶法來源於唐代煎茶法,但步驟卻比唐代的煎茶法更為精細、嚴密。而日本的抹茶,即是借鑑宋朝點茶發展而來。
  • 抹茶是什麼茶,與普通綠茶粉有什麼區別?
    抹茶的要求比普通綠茶更嚴格些,不僅追求更高的顏值,還要減少綠茶的苦澀感,抹茶粉富含胺基酸,所以說抹茶的苦味很少,喝起來很鮮爽。再者就是使用點茶手法,抹茶粉點出來的茶的泡沫會非常多,而綠茶粉非常少。點茶是唐、宋代的一種沏茶方法,鼎盛時期實在宋代,宋朝人喜歡鬥茶,追求極致的點茶技藝。
  • 煎茶、玉露、抹茶、番茶、ほうじ茶、玄米茶,這些日本茶有何區別?
    日本茶(緑茶)の中で、最もよく飲まれているのが煎茶である。煎茶は、新芽を摘んで蒸して揉み、乾燥して仕上げられる。煎茶(せんちゃ):在日本茶中,最常飲用的乃是煎茶。煎茶一般指將新採摘的茶葉嫩芽蒸好揉成(細卷狀),乾燥之後所製成的茶葉。
  • 從「煎茶法」到「點茶法」,聊聊宋朝的「點茶」文化及後續發展
    何為「點茶」1、從「煎茶法」到「點茶法」中國是茶的故鄉,茶很早就出現在古代達官貴人的飲品之中,並逐漸與時代文化相融合。最終隨著時代發展、工藝改進、物流運輸,普及到普通人家也可以時常飲茶。「點茶法」與「煎茶法」對於茶餅也是同樣的炙烤研磨。但是宋代的「點茶法」的茶末放置在每位飲用者的茶盞中,而不是直接放在煮水的壺中。並且會用茶筅慢慢攪拌茶末,最後將煮沸的水導入茶中,完成一杯清香的茶飲,原理與今天的速溶咖啡有些許類似。
  • 末茶和抹茶,末茶為何能在日本保留並發展成今天抹茶?
    相信有許多剛入茶圈的茶友們,可能對於「末茶」和「抹茶」的概念並不是那麼明白。什麼是末茶呢?其實今日的抹茶,在根源上,本就是末茶,同根同源。在最初時,末茶指的是製成細末的茶磚。所以,末茶在一開始並非是特指某一種茶,而是茶的一種形態。
  • 日本茶的種類:玉露、煎茶、番茶、碾茶
    日本最流行的日常用茶。        如果說玉露茶用在固定場合,那煎茶自古以來就是日用首選。        一般來說,茶樹上較嫩較柔軟的葉子用來做煎茶,剩下的較大、較粗糙、纖維含量較多的葉子就用來做成番茶。雖然色澤不如玉露的好看,但也抵不過有人對山野中透著清香的風味喜好,番茶另具一片市場。再加上降血糖的功效被不斷證實,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喜歡番茶。番茶經烘烤茶味香顏色濃,有消化和去油脂的功效,也就是我們常聽說的『福吉茶』。
  • 除了抹茶之外,你知道日本還有焙茶、煎茶、粉茶、玄米茶···嗎?
    茶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有數十種類型,因此,即使您不喜歡傳統的綠茶,我相信您也會找到適合自己口味的其它茶。飲用日本茶不僅有很多好處,而且味道也令人讚嘆,正如上所述,您還有多種不同口味可以選擇。
  • 唐煮宋點明衝泡,古人竟然是這樣吃茶的!煮茶你真的煮對茶了嗎?
    本文由吾雨茶課堂原創,首發於百家號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茶都有特殊的偏好,但是有些茶友就好奇了,同樣是喝茶這件事兒,古時為什麼偏偏不叫喝茶,而稱之為「吃茶」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古人「吃茶」的那些事。
  • 擂茶裡面真的有茶嗎?
    貌似很多地方特色美食都與茶有關,比如福建的沙茶麵、新加坡的肉骨茶、還有潮汕的擂茶。可是這些美食裡面真的有茶嗎?不一定。就像魚香肉絲裡面沒有魚,老婆餅裡面沒有老婆一樣。為了治病祛寒,先賢用了各種藥材,包括當歸、杞、黨參等來煮藥,但是,因忌諱而將藥稱為「茶」。有一次,其中一人偶然將豬骨放入了茶湯裡,沒想到喝起來十分香濃美味,風味獨特。後來,人們特地調整煮湯的配料,經過不斷地改進,就有了著名的美食肉骨茶。
  • 雪夜拾味錄 · 雨水 | 內聖外王:七碗茶、鬥茶和鬥人
    白居易煎茶愛用泉水,「最愛一泉新引得,清令屈曲繞階流。」撰有《山泉煎茶有懷》:「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於茶,「渴嘗一碗綠昌明」,「綠昌明」是四川的一種茶。而白居易也喜歡四川的「蒙頂茶」,「茶中故舊是蒙山」。茶為白居易的生活增加了許多的情趣。
  • 宋代人「鬥茶」趣味多,行茶令、茶百戲,喝茶不耽誤談文論道
    一、宋代的鬥茶花樣多,技巧性強1.鬥茶中最重要的是茶品唐代的煎茶方式不同於宋代,《茶經》中記載,在水開時先加入鹽花,等水沸騰時加入茶末並攪拌,等第三次沸騰時才開始倒茶。團茶的外形多為印有龍或者鳳的茶餅,經過多道工序製作,茶葉的苦味已經非常清淡了,顏色也在蒸、泡、洗、烘之後泡入水中呈白色透明狀。湯花水痕與煮茶技術有關,採用合適的清水,把茶餅研碾得足夠細膩,點茶、點湯都恰到火候,那麼湯花持續的時間就會更長。在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擊打並拂動茶湯,便會出現湯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