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人「鬥茶」趣味多,行茶令、茶百戲,喝茶不耽誤談文論道

2020-12-21 北庵居士

#拍一拍宋朝#

關於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最早起源於哪個朝代已經難以考證了,但是可以從記載中確切知道的「茶」文化主要起源於唐代。唐代的陸羽始著世界第一本專門講述茶葉的書籍《茶經》,因而被後人稱為「茶聖」。

自唐代「茶文化」發展起來後,便成為文人、士大夫最為喜愛的飲品之一,與酒香齊名。鬥茶是茶文化中的一種,從唐代出現鬥茶這種玩法後,經過發展和完善,到宋代時成為文人士大夫階層頗受歡迎的一項文化娛樂活動。

唐代的《雲仙雜記》中的「建人謂鬥茶為茗戰」是最早關於鬥茶的文獻記載。鬥茶的內容從茶葉的品質,到茶水的顏色,再到茶水的衝點技藝,湯盞相接地方的水痕等等。甚至還有類似行酒令的「行茶令」,都是文人們用來助興增趣的遊戲。

一、宋代的鬥茶花樣多,技巧性強

1.鬥茶中最重要的是茶品

唐代的煎茶方式不同於宋代,《茶經》中記載,在水開時先加入鹽花,等水沸騰時加入茶末並攪拌,等第三次沸騰時才開始倒茶。這種煎茶方法可能在當代人看來難以理解,但是在當時已經是經過改進後的煮茶方法了。南北朝時期,用蔥姜作為調料的煎茶法更是複雜。

宋代的煮茶方法類似於唐代,不過不再放入鹽等調味品,只使用茶末,飲用時連同茶末一起喝下。這個時候要比的就是茶的湯色和水痕了,茶的湯色以純白色為最優的顏色,淺白、青白、黃白都是次於白色的湯色。

茶的顏色之所以呈現白色,而非現在茶水的淡黃色或淡青色,和制茶的工藝有關。宋代制茶工藝在採茶之後需要經過揀芽、蒸茶、榨茶、研茶、造茶和過黃這六大步驟,製成最後的團茶。團茶的外形多為印有龍或者鳳的茶餅,經過多道工序製作,茶葉的苦味已經非常清淡了,顏色也在蒸、泡、洗、烘之後泡入水中呈白色透明狀。

湯花水痕與煮茶技術有關,採用合適的清水,把茶餅研碾得足夠細膩,點茶、點湯都恰到火候,那麼湯花持續的時間就會更長。在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擊打並拂動茶湯,便會出現湯花。

湯花咬盞時間越長,就證明茶湯越好,如果湯花不能咬盞,露出了水痕,就說明在水痕上就輸了。宋代的鬥茶需要鬥茶者對於茶的性質、水的選用、煎煮的過程都有很大的要求。不精通的人即便用上好的團茶,也難以在鬥茶中取勝。

宋代雖然在軍事實力上有所不足,但是在生活中卻流行有很多競技類玩法,從蹴鞠到投壺,從吟詩作對到鬥酒、鬥茶。這是宋代在文娛方面發展的表現,很多文人在事業上立志投身軍隊報國,在生活中文雅的一面就表現在各種競技類的遊戲上。

2.行茶令和茶百戲同樣是鬥茶的項目

鬥茶,鬥的不僅僅是茶品。行茶令也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人們在品茶之餘,吟詩作賦,列舉古往今來有關茶的典故、詩詞,增添喝茶的情趣。

宋代的蘇軾曾經和司馬光鬥茶中因水質的微弱優勢取勝,司馬光以「茶欲新,墨欲陳」,蘇軾卻同時愛兩物「刁難」他。蘇軾立即以「奇茶妙墨俱香」,自己只不過兼愛茶墨之香罷了來回應。讓圍觀群眾無不信服。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作為茶令的首創者,常常在飯後與丈夫趙明誠品茶交流,有次在投入之下,茶水打溼了衣服仍舊渾然不知。

清代的納蘭性德便在作品《浣溪沙》中描繪了這一場景:「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

茶令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古代文人們在品茶的時候談論的諸多典故,才讓關於茶的記載更加的豐富。

茶百戲最早出現於唐代,是在茶湯花出現的基礎上,用注入茶湯或者用茶勺攪拌的手法製造出各種各樣的圖案。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中的「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形容的就是茶湯花呈現出的精彩圖案。

茶百戲由於是茶湯花呈現的瞬間圖案,因此當時的技藝已經難以復原,但也正因為是茶湯花浮在茶水表面所形成,所以圖案往往瑰麗多變。有人甚至把茶百戲與琴棋書畫相併列,來表達士大夫對它的喜愛和崇尚。

茶令和茶百戲是文人雅士們在品茶時的娛樂活動,喝茶本就是陶冶情操的事情,茶令和茶百戲賦予了茶更深的文化含義。宋代以後的煎茶方式多有改變,但在喝茶的同時談文論道卻成了不變的內容。

二、宋代鬥茶文化的盛行是經濟文化繁榮的一種表現

1.先進的制瓷技術是為鬥茶文化提供了工具基礎

說到宋代的鬥茶,就不得不提一下「建盞」。既然鬥茶的過程已經如此嚴謹了,那麼所用的杯盞器具當然也是專門用於鬥茶的,「建盞」中最為出名的兔毫盞釉色黑青。

對茶文化精通的宋徽宗不但在書法領域發明了「瘦金體」,在茶文化領域也頗有建樹。宋徽宗所著的《大觀茶論》中記載,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取其煥發茶採色也。

宋代的祝穆《方輿勝覽》記載:「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青黑色的釉面更容易襯託茶的白色,也更加便於觀察水痕。

建盞的製作工藝複雜、配方獨特,當時福建、四川、浙江、江西等地都出產茶盞,其中以福建建州出產的茶盞最為出名,這也是「建盞」名稱的來源。

可惜的是,隨著明太祖下令廢除團茶,改飲用清茶。因此鬥茶的風氣也漸漸消退,而伴隨著鬥茶沒落的,建盞也逐漸走向衰落。

宋代的制瓷技術在同時期的世界上處於絕對的領先地位,但由於建盞的久不生,從而導致建盞的製作技術也慢慢遺失,以致於現在仍未完全還原宋代的建盞製作技術。

建盞不僅僅在中國的兩宋時期流行,宋末,日本僧侶到中國學習佛法,帶走了一批建盞茶碗。隨著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流行,建盞也受到日本愛茶人士的喜愛。

可見隨著中國茶文化的傳播,在受中國文化影響較深的日本韓國等地,茶道也俘獲了一大批的粉絲,連建盞等茶具也被上層人士所追捧。

2.從詩詞到書畫,茶文化是宋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宋代重文輕武,茶以其清雅、文質的特點被讀書人所喜愛,關於茶的典故和詩文數不勝數。古代所流行的活動絕大多數源於宮廷和士族階級,宋代就常常舉辦宮廷茶宴,以示對臣子的恩寵。

宋徽宗趙佶就曾在茶宴上親自煮茶賜給大臣,大臣們受寵若驚,深感皇恩浩蕩。唐代以陽羨茶為重,宋代以北苑茶為重,建州出產的「龍鳳茶餅」專為皇室享用,大臣們每每與帝王共飲北苑茶,都會感到來自皇帝的寵信。

因此,範仲淹在《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中感嘆「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

每逢茶葉收穫的時節,建州的茶農們都會爭相拿出自己種植採摘的茶葉參加「茶王」比賽,獲勝的茶葉將被選為該年度的貢茶。「茶王」比賽其實就是將「鬥茶」變得更加正規化了,少了文人間的情趣。

但是卻回歸了茶本身的色、香、味等飲品價值上。在比賽時由當地德高望重的老茶農作為評委,細細品嘗並點評各種茶葉的優劣,選出最好的茶葉。

宋人的鬥茶雅趣已經把飲茶發展為專業的興趣活動,在工具上有茶磨用來碾碎茶葉,茶帚用來清理碎茶葉,茶盞用來盛裝茶水方便鬥茶,茶壺用來煮茶水,茶勺用來攪拌茶湯,茶筅用來拂動茶湯等等。僅這些專業工具就有十多種,因此也怪不得鬥茶也能成為宋代茶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而茶文化也是宋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和酒同為古代文人的喜好,酒為豪放之時的飲品,茶則是清靜時候的飲品。喝酒以託物言志,飲茶以淡泊名利。宋代文風繁盛,也是茶文化得以興盛的主要原因。

總結:鬥茶這項活動雖然逐漸沒落,但茶葉的影響卻延續至今

宋代的鬥茶使茶文化在前人的基礎上又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從關於茶的典故到關於茶的詩、詞,再到關於制茶、飲茶的茶畫,為後人了解宋朝文化提供了更多有力的資料。

而茶葉在經濟、對外交流上起到了更關鍵的作用,宋代與周邊國家開展的茶馬互市中茶葉就是重要的商品。在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中,茶葉也是主要的產品之一,茶葉為宋代在當時偏羸弱的國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雖然隨著團茶的廢棄和茶葉直接浸泡的流行,鬥茶這項活動也逐漸沒落。但從古至今每年舉行的茶葉評比大賽不正是鬥茶的縮影嗎?

當代的民間鬥茶大賽很大程度上還原了宋代鬥茶的盛景,茶王勝出後會手捧獲勝的茶葉坐在轎子上踩街,回應全場的歡呼。只要茶葉還在被人們所飲用,那麼茶文化就不會消失,鬥茶也會被一代代地傳承下去。

參考資料:

《雲仙雜記》《茶經》《浣溪沙》《西山蘭若試茶歌》

相關焦點

  • 鬥茶分為幾步?行茶令、茶百戲又是什麼?
    茶葉自被用於飲品以來,在歷史當中的重要性中不斷上升,早咋唐代就已經有了特地論茶的著述,陸羽所著的《茶經》。到了宋代,更是出現了一種與茶有關的奇特風潮,那就是下面我們要講的鬥茶。了解鬥茶,首先必須要對宋代點茶的知識有所了解。
  • 「沒出息」的宋人 ,就曉得鬥茶 、鬥茶 、鬥茶 !
    古之鬥茶者,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圍觀者眾多,就像今天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兩勝。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和茶百戲。
  • 點茶、鬥茶、茶百戲 可不是一回事兒
    「點茶」和失傳已久的傳統技藝「茶百戲」是什麼關係?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捋一捋「點茶、鬥茶、茶百戲」有什麼不同。點茶點茶時,將已經碾細的茶末直接投入茶碗,然後衝入沸水,略加攪拌後即行飲用。點茶前,用沸水衝洗杯盞,預熱飲具,以使「盞熱而茶難冷,難冷而茶味不變」。將茶粉放進盞中,用最好的湯瓶和水加以衝點,點水時要直沏而入,水柱有力,不能時斷時續。然後「調膏」,根據茶盞的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調和茶末如濃膏油。最後用茶筅擊拂,終成茶湯。
  • 宋人雅趣:鬥茶!
    鬥茶可謂風靡一時,如同西班牙鬥牛,一樣惹人眷愛。但不同的是,鬥茶要文雅得多,文化內涵也十分豐富。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兩勝。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和茶百戲。鬥茶品以茶「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
  • 點茶、鬥茶、茶百戲,可不是一回事兒
    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捋一捋「點茶、鬥茶、茶百戲」有什麼不同。01.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注重生活情趣,鬥茶之風極盛。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古人鬥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闆,街坊亦爭相圍觀,像現代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 李清照與宋代茶文化——團茶、分茶、鬥茶
    制茶工藝分為採茶、揀芽、濯芽、蒸芽、研碾、壓片去膏、烘焙等步驟。北苑龍鳳團茶用工巨大,價高驚人。《歸田錄》記載:「茶之品莫貴於龍鳳,謂之團茶……價值金二兩。」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九月,朱元璋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倡導葉茶,飲茶方式逐步過渡到葉茶瀹泡。古人常將茶視為酒的對立面。相比之下,酒投合、激發人的世俗欲望,而茶則滌除、消停人的這一欲望。酒多與混沌、衝亂相連,茶則導人趨於清明、爽遠。
  • 茶百戲:都是宋朝人玩剩下的
    如果說茶在中國歷史上擁有最輝煌地位的朝代,當宋代莫屬。在宋代,有一種名叫「茶百戲」的技藝,與琴棋書畫並列。「茶百戲」始見於唐代,把茶玩出花的卻是宋代,其點茶傳入日本,進而發展為日本茶道。宋朝玩茶,點茶是其一,鬥茶是其二,茶百戲才乃玩家之最,三者又息息相關。
  • 鬥茶是個怎麼鬥法?
    範仲淹的鬥茶歌已經將古人鬥茶的場景描繪的十分生動活潑了。時間:從春暖花開,萬物復甦起地點:武夷茶園事件:一聲驚雷,茶樹蓓蕾嫩芽,一顆顆都冒了出來。芽雖然不是很多,但是第一批北苑貢茶為天子專享的茶開始了製作。現在的武夷茶園後面就是大家鬥茶的場景,和喝茶的暢想。
  • 茶百戲:比咖啡拉花早一千多年的文人雅趣
    南宋時期,民間喝茶最典型的是在當時的首都臨安(今杭州)。 當時繁華的臨安城,茶肆經營晝夜不停,前來喝茶的人們絡繹不絕。 那麼,南宋茶肆分為哪些類型?提供哪些服務呢?
  • 臺灣著名茶文化專家範增平先生考察茶百戲
    中華名茶網武夷山站訊 日前臺灣著名茶文化專家、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明新科技大學教授範增平先生一行到中華茶百戲研究院考察交流茶百戲,共商茶文化交流事宜。為了親眼見證這一歷史絕技,此次專程到中華茶百戲研究院,在參觀了茶百戲原料研膏茶加工體驗室、聽取茶百戲傳承人章志峰介紹茶百戲的歷史和研發推廣歷程後,欣賞了茶百戲演示過程,範先生親眼見證了水丹青的奧秘:原來茶百戲是依靠茶湯懸浮液中大量氣體顆粒通過清水稀釋而幻變出圖案。章志峰在尊重歷史記載基礎上通過科學實踐於2009年搶救性恢復茶百戲技藝後,清水幻變圖案的科學原理才得到揭示。
  • 宋人喝茶花樣多,居然還會拉花?看完覺得現在咖啡拉花真不算什麼
    茶百戲 vs 咖啡拉花 有人為精美的拉花而驚嘆,有人卻不以為意。見過世面的宋朝人就說了:「你喝咖啡,我喝茶。你搞拉花,我分茶!」一千年前,他們就已經開始在茶湯上玩起了「拉花」。那時候,它叫茶百戲。鬥茶的茶湯顏色,與茶葉的老嫩、蒸茶和焙茶的火候有關。如果茶葉鮮嫩,蒸茶和焙茶時火候恰到好處,那麼茶湯色澤鮮白。其次,看水痕持續時間長短。鬥茶產生的泡沫貼在茶碗壁上,稱為「咬盞」。咬盞越長久而不顯現出水痕,便是勝者。
  • 看雅致到極致的宋朝人,是如何把喝茶喝成「非一般」的感覺
    喝茶是中國人早就有的習慣,最早茶飲被稱為藥飲,唐朝,茶聖陸羽專門寫了《茶經》這本研究茶的名著。我們現在喝茶一般泡好了直接喝,這個是從明朝開始的泡飲法。但在明之前,中國的喝茶方式和現在是很不同的。富貴人家,幾乎都是選擇團茶,比如,《知否》裡喝茶前都要擂開,或者用碾子碾開。像我們現在這樣的散茶也有,但是就不是什麼好茶,主要是一些蒸而不碎、碎而不拍的蒸青和碎末茶,是比較貧困的百姓消費的。點茶非常講究粉與水的比例,也是一碗好茶的關鍵,水分幾次注入。
  • 宋朝的鬥茶文化:為何黑釉茶盞最受宋人歡迎?
    陸羽《茶經》書影要了解如何鬥茶,首先必須對宋代的飲茶法有了解。宋代的飲茶習慣與現在大不相同,要先將茶葉製成「茶餅」儲存,待到喝茶時,再將茶餅碾成碎末,經沸水衝泡成茶湯。這種茶餅,被當時人稱為「團茶」。《宣和北苑貢茶錄》中記錄的「大龍」團茶圖案照我們現代人的想法,茶葉這麼又壓又榨,做出來的團茶還能有茶味嗎?然而宋代人的口味就是如此獨特。當時對茶味的要求,可以用宋徽宗提出的四個字來概括,即「香、甘、重、滑」。現代人說的「不苦不澀不成茶」,在宋代可是制茶工藝低劣的表現。
  • 失傳已久的「行茶令」
    南宋的龍圖閣學士王十朋嗜好飲茶,也喜歡行茶令,「餘歸,與諸子講茶令,每會茶,指一物為題,各舉故事,不通者罰。」他在詩中寫道:「搜我肺腸著茶令」。茶令是要動腦筋的,是一種高級的文字遊戲。李清照也是茶令愛好者,她還經常與丈夫趙明誠品茶行令,這成為她終生難忘的記憶。李鳴 李清照相南渡後,她在《金石錄》中寫道:「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
  • 從西門慶到宋徽宗,宋代人喝茶真是講究
    對於茶具,茶盞是在唐代以前記錄的,「茶杯」的名字始於宋代,並一直被使用。在南北朝時期,飲茶開始流行。在唐代,主要是上流社會的消遣。在宋代,喝茶成了共同的愛好。每個人都參與,茶飲的極盛時代是在宋代。極度繁榮,飲茶的盛行帶來了各方面的轉變,茶飲方法、茶葉生產、茶具、茶館和社交娛樂等等。今天,我們喝茶泡茶,但數百年。
  • 點茶分茶又鬥茶,宋朝人真會玩
    /茶上作畫:點茶法宋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對藝術之美的追求,讓現代人十分嚮往,據說宋朝喝茶擅長在茶上「作畫」?其實這種茶上作畫的手法便是宋代點茶法。古書中曾這般記載:「碾茶為末,注之以湯,以筅擊拂」。點茶的形式有些類似現在的速溶茶。
  • 宋人四藝:「點茶」為首,君不可一日無茶,更是興起鬥茶之風
    到了西周,把茶葉當做祭祀物品,直接把茶葉放在水裡煮,煮出來的茶水味道苦澀且不美觀,也就流行不起來,終於到了唐朝,人們對於茶葉更會處理了,當最初是"吃茶",把茶葉碾成粉末,撒入鍋中,再加一些調料,如鹽,連同茶沫喝下去,味道和品相極為不佳,導致了茶葉當時也是極其不受歡迎的。到了中唐,有個叫陸羽的,有了更高明的喝茶方式,不加調料,保留茶的原味,才讓茶葉逐漸興起。
  • 雪夜拾味錄 · 雨水 | 內聖外王:七碗茶、鬥茶和鬥人
    其中有關於茶的內容,便是國人對茶的情感凝聚。詩、詞、歌、賦;漢、唐、宋、明……再沒有哪一個生活常物像茶一樣被人言談筆錄,也沒有哪一個精神意象像茶一樣家常隨和。這是茶獨有的魅力和美麗。白居易是一個愛茶人,在《琵琶行》中就有描寫:「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這足以證明他關注著茶葉的交易。他生平撰有50多首茶詩,數量為唐代之冠。
  • 咖啡拉花被指「抄襲」宋代點茶?流傳千年的茶百戲有何魅力?
    精緻的咖啡不止步於簡單調配的牛奶咖啡,牛奶的用量和蒸牛奶時奶泡的打發程度組合竟又出現了多種不同的奶咖品種。奶泡是個好角色,口感綿密,打得好的奶泡,久久不散。厲害的食客喝一口,心裡就已經有了咖啡師的小九九。光是打好奶泡尚不得勁,於是開始在上面作畫,一個拉花杯,杯光劍影裡,不肖一分鐘,創造出愛心、薔薇花、飛鳥等圖像,這一切全憑著手上的分寸和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