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出息」的宋人 ,就曉得鬥茶 、鬥茶 、鬥茶 !

2021-03-01 骨董

▲陸羽《茶經》書影

「茶」,即「人間草木」。

人在草木間,

汲取天地精華,

是為天人合一的境界。

茶浮於水,人浮於世。

茶終會沉入杯底,

人也會淹沒在塵世。

宋人鬥茶,是一種雅好,

不鬥茶,

怎麼能知道茶之雅趣?

宋代是極講究茶道的時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無不好此。遙想古人一壺好茶,三五好友;坐而論道,對墨揮毫,雅致生活體現得淋漓盡致。

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名鬥茗、茗戰,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有錢有閒人的一種雅玩。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可見宋代茶風極盛。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

剔紅鬥茶圖香盤

鬥茶的場所,多選在有規模的茶葉店,前後二進,前廳闊大,為店面;後廳狹小,兼有廚房,便於煮茶。有些人家,有比較雅潔的內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或臨水,或清幽,都是鬥茶的好場所。

古之鬥茶者,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圍觀者眾多,就像今天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兩勝。

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和茶百戲。鬥茶品以茶「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

《鬥茶圖》立軸

首先看茶湯的色澤是否鮮白,純白者為勝,青白、灰白、黃白為負。湯色能反映茶的採制技藝,茶湯純白,表明採茶肥嫩,製作恰到好處。

色偏青,說明蒸茶火候不足;色泛灰,說明蒸茶火候已過;色泛黃,說明採制不及時;色泛紅,則說明烘焙過了火候。其次看湯花持續時間長短。

宋代主要飲用團餅茶,調製時先將茶餅烤炙碾細,然後燒水煎煮,飲用時連茶粉帶茶水一起喝下。如果研碾細膩,點茶、點湯、擊拂都恰到好處,湯花就勻細,可以「緊咬」盞沿,久聚不散,這種最佳效果,名曰「咬盞」。點湯的同時,用茶筅旋轉擊打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稱為擊拂。

反之,若湯花不能咬盞,而是很快散開,湯與盞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這就輸定了。水痕出現的早晚,是茶湯優劣的依據。有時茶質雖略次於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所以鬥茶需要了解茶性、水質及煎後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古人在鬥茶時還會行茶令。行茶令所舉故事及吟詩作賦,皆與茶有關。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興增趣。茶百戲,又稱湯戲或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種茶道,即將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的技巧。

鬥笠盞

在宋代,茶百戲可不是尋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戲與琴、棋、書並列,是士大夫喜愛與崇尚的一種文化活動。宋人楊萬裡茶百戲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茶百戲能使茶湯的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若山水雲霧,狀花鳥魚蟲,如一幅幅水墨圖畫,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

烏龍茶湯顯現的茶百戲圖:松鶴延年

瓷板

宋代,茶大都是用來招待貴客的,喝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難度較大的茶百戲,流行的範圍比較窄,一般只流傳於宮廷和士大夫階層,生活在底層的百姓掌握這種技藝的少之又少。

遼代壁畫《點茶圖》,描繪了兩人正在配合注湯點茶的情景。

宋人喝茶喜用建盞,盞茶黑白相映,易於觀察茶麵上的白色泡沫和湯花。蔡襄《茶錄》曰:「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鬥試家自不用。」

宋代祝穆在《方輿勝覽》中也說:「茶色白,入黑盞,其痕易驗。」而黃庭堅的「兔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新湯」即為此建盞的名句。

烹茶圖

其實,宋人鬥茶之風的興起,與宋代的貢茶制度密不可分。民間向宮廷貢茶之前,即以鬥茶的方式,評定茶葉的品級等次,勝者作為上品進貢。鬥茶,分割出來作為一項遊戲,當時也只局限於文人雅士之間。元代以後,漸漸推向民間,至晚清復歸消歇。

心隨弦動,古樂空靈,茶香嫋嫋。這種「鬥茶」與古代已有根本的不同,但卻反映出了中國茶文化的精深與歷史的源遠流長。

遼代壁畫。壁畫中共有6人,一人碾茶,一人煮水,一人點茶。

鬥茶從準備之初,共有五個步驟。當然,首先要有個茶餅。

首先,先將茶餅「以沸湯漬之」,刮去膏油,然後用微火炙幹。新茶一般不炙。

其次碾茶。用乾淨的紙包裹,槌碎,然後碾細。若過夜,則色昏。把碾好的細木過篩,篩上粗末再碾、再羅。

接下來是烘盞。凡是點茶,必須先烘盞使之熱。如果盞冷,茶就浮不起來。

最後即點茶。先投茶,然後注湯,調成膏狀。(至於投茶量,據唐蘇《十六湯品》載一般「一甌之茗,多不過二錢」,按晚唐一錢重約為今四克換算,二錢約為八克,這是很濃的)。

第一湯沿盞壁注水,不要讓水觸到茶,先攪動茶膏,漸漸加力擊拂,手輕筅重。

第二湯從茶麵上注水,先繞茶麵注入一周,然後再急注,用力擊拂,茶麵上升起層層細泡。

第三湯時注水要多,擊拂要輕而勻。

遠山

第四湯注水要少,攪動稍慢。

第五湯稍快一些,攪動勻而透徹。

第六湯用筅輕輕拂動乳點。第七湯分出輕清重濁,茶液稀稠適中,就可以停止拂動。


一線古玩

時刻關注圈裡事

相關焦點

  • 宋人雅趣:鬥茶!
    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相互品評,以分高下。鬥茶,或多人共鬥,或兩人捉對「廝殺」,三鬥兩勝。鬥茶內容包括:鬥茶品、鬥茶令和茶百戲。鬥茶品以茶「新」為貴,鬥茶用水以「活」為上。宋人楊萬裡茶百戲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茶百戲能使茶湯的湯花瞬間顯示瑰麗多變的景象。若山水雲霧,狀花鳥魚蟲,如一幅幅水墨圖畫,這需要較高的沏茶技藝。
  • 宋人四藝:「點茶」為首,君不可一日無茶,更是興起鬥茶之風
    到了宋朝,當時的人們生活追求精緻,對茶葉的處理也多了許多方法,讓茶變得受歡迎,更成為了"宋人四藝"的首藝——點茶。了解宋朝的點茶,要先了解點茶的工藝手法,不得不說,宋朝人太精緻了,把點茶玩出花來了。點茶的第一步,備水,水自然是越清甜澄澈越好,如果是冬季,不少人家要收集雪水泡茶,也有閒情逸緻的富貴人家,收集早晨的露水來泡茶,不同品質的水也會影響茶感和茶色。
  • 宋代鬥茶為何選擇了建盞?
    眾所周知,建盞在宋朝發展至巔峰,與當時的鬥茶之風有很大關係。鬥茶,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富貴人家的一種雅玩,鬥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輪流烹煮,品評分高下。 說到鬥茶,不能不說茶盞。在瓷器工藝精湛的宋代,為什麼鬥茶卻選擇了建盞呢?
  • 鬥茶的具體方法就是點茶,即通過點茶的方式來比鬥
    鬥茶的具體方法就是點茶,即通過點茶的方式來比鬥「鬥茶無他法,點茶而已。」鬥茶的具體方法就是「點茶」,即通過「點茶」的方式來比鬥,而「點茶的進一步技藝化又衍化出『分茶』的茶藝表演」。蔡襄《茶錄·點茶》云:「建安鬥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由此可見,點茶是宋代鬥茶、試茶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在《茶錄·序》中,蔡襄云:「丁謂《茶圖》,獨論探造之本,至於烹試,曾未有聞。臣輒修數是,簡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錄》。」也就是說,蔡襄所記之「點茶」,就是茶之烹試中的一個環節罷了。蔡襄《茶錄》中對「點茶」的具體描述是這樣的: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建人謂之雲腳、粥面)。
  • 建盞不適合喝哪些茶?宋人用哪一種茶來鬥茶?回歸當代後又如何?
    如果要說建盞搭配哪一種茶,首先就要搞清楚建盞喝茶的根源,這可以追溯到千年之前的宋朝。大家都知道,建盞喝茶起源於宋代的鬥茶之風。宋人鬥茶講究鮮明茶湯,著盞有無水痕,和持續時間,其中少不了比較茶葉的品種,工藝和典故,水溫和個人理解。
  • 李清照與宋代茶文化——團茶、分茶、鬥茶
    而且這些分茶酒肆也各有經營特色,如「曹門街,北山子茶坊內有仙洞、仙橋,仕女往往夜遊吃茶於彼」。為了滿足特殊人群的需求,一些分茶店除了賣茶,還專賣素食點心,稱為素分茶。 作為一種遊戲,宋代的文人雅士淑女,更是以分茶為樂,從中培養藝術的靈感,體現人格的品位。著名女詞人李清照應是一位分茶能手,她的詩詞作品中多次涉及分茶。
  • 宋朝的鬥茶文化:為何黑釉茶盞最受宋人歡迎?
    茶這種小小的植物,自漢代被用於飲料以來,在中國人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斷上升。唐代已有專門論茶的著作——陸羽《茶經》出現。到了宋代,社會上更出現了一種與茶有關的奇特風俗——鬥茶。鬥茶的過程遠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宋代鬥茶之風的興盛,還帶動了黑色茶盞——兔毫盞的風靡一時。夏末秋初,涼風漸至。
  • 宋代鬥茶
    「鬥茶」是一種茶葉品質的相互比較方法,有著極強的功利性,它最早是應用於貢茶的選送和市場價格品位的競爭。一個「鬥」字,已經概括了這種活動的激烈程度,因而「鬥茶」也被稱為「茗戰」。正如祝穆《方輿勝覽》中所說:"鬥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
  • 點茶、鬥茶、茶百戲,可不是一回事兒
    鬥茶鬥茶,即比賽茶的優劣,又名鬥茗、茗戰。宋徽宗趙佶撰《大觀茶論》,蔡襄撰《茶錄》,黃儒撰《品茶要錄》,一些文人雅士更注重生活情趣,鬥茶之風極盛。每年清明節期間,新茶初出,最適合參鬥。古人鬥茶,或十幾人,或五六人,大都為一些名流雅士,還有店鋪的老闆,街坊亦爭相圍觀,像現代看一場球賽一樣熱鬧。
  • 古代文人興鬥茶
    「鬥茶」,也叫「鬥茗」、「茗戰」,它的緣起可以上溯到宋代。當時社會上飲茶的風氣極盛,人們對於品茗的追求已由過去單純的解暑止渴上升為陶冶情性的飲藝活動,宋代朝廷也特別崇尚品飲,在地方建立了貢茶制度,地方為挑選貢品形成了評定茶葉品位高下的特殊方式,鬥茶之風也就由此而生。
  • 鬥茶是個怎麼鬥法?
    範仲淹的鬥茶歌已經將古人鬥茶的場景描繪的十分生動活潑了。時間:從春暖花開,萬物復甦起地點:武夷茶園事件:一聲驚雷,茶樹蓓蕾嫩芽,一顆顆都冒了出來。芽雖然不是很多,但是第一批北苑貢茶為天子專享的茶開始了製作。現在的武夷茶園後面就是大家鬥茶的場景,和喝茶的暢想。
  • 自古文人多趣事丨茶博士蔡襄鬥茶竟輸給杭州名J?
    東坡的《天際烏雲帖》中寫:「杭州營籍周韶,多蓄奇茗,常與君謨(蔡襄之字)鬥,勝之」——周韶因「多蓄奇茗」而能贏蔡襄,其中那個「常」字值得玩味。此事之奇在於輸茶的蔡襄是「茶博士」,後人常將其與茶聖陸羽並稱。
  • 鬥茶,你不知道的茶葉江湖
    唐代已有專門論茶的著作——陸羽《茶經》出現到了宋代,社會上更出現了一種與茶有關的奇特風俗——鬥茶 追根溯源,之所以產生鬥茶與現代相比,宋人喝茶要先將茶葉製成「茶餅」儲存,待到要喝時,再將茶餅碾成碎末,經沸水衝泡成茶湯 這種茶餅,被當時人稱為「團茶」。宋仁宗時,蔡襄製成「小龍團茶」,一斤值黃金二兩;宋徽宗時,用「銀絲水芽」製成的「龍團」,顏色雪白,每一餅的價格就要四萬錢,珍貴無比 製作這種茶餅的繁複工藝,真要較真,往往可以頂破天去。
  • 古人的「桌遊」——鬥茶
    似乎茶這種飲品,生來就與清靜、雅致相關,不喜紛爭,溫潤安寧。然而在宋代,一種名為「鬥茶」的活動卻紅極一時,廣受歡迎。各位恐怕要問了,這茶並非蛐蛐、雄雞一類動物,如何能「鬥」呢?鬥茶又有哪些規矩?別急,倒上一杯清茶,待靜小象為您慢慢道來。
  • 千島湖鬥茶大會「鬥」出金茶王,一斤賣出99500元
    童煉傑  攝  今天,由淳安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16·第二屆千島湖鬥茶大會在淳安縣千島湖廣場隆重舉行。童煉傑  攝  本次鬥茶大會共吸引了50餘家企業參與送樣和鬥茶,經過省內知名茶葉專家的首輪評審,共有27隻茶樣入圍現場鬥茶角逐最後的金茶王獎。
  • 興起於唐,盛行於宋的全民鬥茶,到底怎麼鬥,又有何歷史意義?
    一、「鬥茶」緣起 鬥茶又稱「茗戰」、「鬥茗」,它雖興起於唐,卻是到了宋代,才廣為盛行。而鬥茶之產生,主要因為貢茶這一體系,因只有評比勝出的好茶、名茶才能作為貢品,進獻朝廷。 而我國茶葉成為貢品的歷史,最早可以推及東晉《華陽國志》所記載。西周初年,西南巴蜀少數民族就曾給武王進貢過好茶。 但作為一種欽定的貢茶制度,則到了唐代,才正式得以確立,鬥茶也才依託貢茶評比,而漸次發展、普及。
  • 宋代人「鬥茶」趣味多,行茶令、茶百戲,喝茶不耽誤談文論道
    宋代的鬥茶需要鬥茶者對於茶的性質、水的選用、煎煮的過程都有很大的要求。不精通的人即便用上好的團茶,也難以在鬥茶中取勝。宋代雖然在軍事實力上有所不足,但是在生活中卻流行有很多競技類玩法,從蹴鞠到投壺,從吟詩作對到鬥酒、鬥茶。這是宋代在文娛方面發展的表現,很多文人在事業上立志投身軍隊報國,在生活中文雅的一面就表現在各種競技類的遊戲上。
  • 關於中國古代「鬥茶」你知道多少
    鬥茶始於唐,盛於宋,是古代有錢有閒人的一種雅玩。具有很強的勝負色彩,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鬥茶是每年春季新茶製成後,茶農、茶人們比新茶優劣的一項茶事活動。一場鬥茶比賽的勝敗,猶如一場球賽的勝敗,為眾多茶農、茶人所關注。唐稱「茗戰」,宋呼「鬥茶」,名異而實同,都具有強烈的賽事色彩。
  • 鬥茶!2020年第二屆中國(廣西)六堡茶鬥茶大會開幕
    第二屆中國(廣西)六堡茶鬥茶大會開幕式現場。記者 鄒財麟 攝11月3日,主題為「廣西六堡 香飄世界」的2020年第二屆中國(廣西)六堡茶鬥茶大會在南寧如期啟幕,八方茶友齊聚南湖之濱,共同感受大自然饋贈於六堡茶的香型魅力,講述六堡茶的神奇故事,厚植中國茶文化廣袤深厚的沃野。
  • 茶藝復興丨你了解「鬥茶」嗎?
    文人士大夫不再採用大口的茶釜煮茶,取而代之的是小口長流的湯瓶煎水。將茶餅碾成茶末後入羅篩選,後放入茶盞,再將煮沸的湯瓶熱水徐徐注入茶盞,邊注邊以茶匙擊拂,而在盞面形成了變幻無窮的效果。鬥茶多為兩人,三鬥兩勝,計算勝負的術語叫「相差幾水」。參加鬥茶的人,要各自獻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嘗,以決勝負。比賽內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等。鬥茶要經過集體品評,以俱備上乘者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