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迪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用唐代中期詩人盧仝的詩來形容如今人見人愛的抹茶,倒是十分貼切。抹茶以綠茶為底,茶麵青翠,泡沫細膩,口感怡人,不僅是日本人從古至今廣泛飲用的主要茶類,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也廣受歡迎。殊不知,抹茶最早是在公元9世紀隨遣唐使傳入日本,並由中國古代的「點茶法」發展而來,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雖與中國茶同宗同源,但較之中國傳統綠茶對於茶樣和茶湯的精細講究,日本抹茶追求粉質細幼、茶色鮮綠、入口鮮香。不過,既然抹茶源自中國,為何以粉狀問世,而非以葉芽衝泡呢?這就要從中國傳統飲茶方法的演變說起了。
抹茶顏色翠綠,伴有微微海苔和粽葉的清香(圖片源自網絡)
傳統飲茶方法的演變
唐代中期,「茶聖」陸羽遍訪各地,歷時26年成書《茶經》。作為茶道的經典之作,《茶經》是世界上最早系統闡述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的劃時代茶學專著。寥寥7000字,就將普通茶事升格為美妙的文化藝能。北宋詩人陳師道曾為《茶經》作序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
陸羽在《茶經》中介紹了三種飲茶方法。第一種即從古代沿襲來下的「生煮羹飲」,把茶葉搗碎,放入蔥、姜、橘皮等調味食材,置於瓷器中煮成「茶粥」食用。第二種為「煮茶法」。將「餅團茶」在火上烤透後碾成粉末,過篩後留下細末,放入開水。煮水分「三沸」,初沸放鹽調鹹;二沸投入篩網上的粗末;三沸將初沸鹹湯倒入。如此,一鍋鮮美的茶湯方可出爐。唐代提倡將茶湯帶茶粉、茶渣一道喝下,謂之「吃茶」。盧仝曾在《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一詩中有具體描繪:「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濃烈茶湯極易令人「茶醉」,故七碗已然吃不得。
《茶經》中記載的第三種飲茶方法,是將茶「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 (出自《茶經》六之飲)。即把餅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開水衝泡,而不用烹煮,被視為後世茶衝泡飲法的萌芽。
到了宋代,三沸煮茶法不再流行,「點茶法」取而代之,成為坊間之盛。與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裡,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宋代飲茶不加香料和調味品,注重茶葉本身的清香淡雅。宋徽宗趙佶在其所著《大觀茶道》有云:「真香靈味,自然不同」。
文會圖(趙佶 北宋),絹本,設色,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描繪北宋時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場景。
茶百戲與墨茶之辯
隨著點茶法的普及,「鬥茶」之風也日益盛行。上至朝野,下至百姓,人人皆備有齊全茶具,隨興鬥之。鬥茶分三步,一看茶樣,二嗅茶香,三評茶味。始見於唐代的「茶百戲」,在宋代由於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在「鬥茶」風潮下更是做到了極致。
茶百戲是在茶麵上挑針作畫,類似如今我們熟知的咖啡拉花。只不過,在輕盈的茶麵上作畫更有難度,不僅要使茶湯形成豐富的泡沫,還要在轉瞬即逝的泡沫茶湯中勾勒文字和圖案。茶百戲提高了點茶的藝術性和娛樂性,也使鬥茶活動更為興盛。宋代學士陶谷曾在《荈茗錄》中對茶百戲有詳細記載:「茶至盛唐始。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魚蟲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
茶藝師在茶麵上作畫,再現宋代茶百戲的場景(圖片源自網絡)
宋代鬥茶的流行,在當時許多文人的著作中都可以找到印證。例如,《大觀茶論》記載:「先須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疏星皎月,粲然而生……」陸遊在《臨安春雨初霽》中寫道:「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女詞人李清照也在《轉調滿庭芳·芳草池塘》中寫有「生香燻袖,活火分茶」的詩文。
鬥茶圖 局部(劉松年 南宋),絹本,設色,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鬥茶,又稱「茗戰」,是宋代時期,上至宮廷,下至民間,普遍盛行的一種評比茶質優劣的技藝和習俗。此圖中四人,二個已捧茶在手,一個正在提壺倒茶,另一個正扇爐烹茶,似是茶童。
明代文學家屠隆在其所著《考盤餘事》中,記載了宋代文學家蘇軾和政治家司馬光之間關於茶與墨的辯論。一日,司馬光邀好友鬥茶品茗。大家帶著上好茶葉、精美茶具、清泉甘露赴約。蘇東坡和司馬光所帶的茶成色均好,但因蘇東坡自攜隔年雪水泡茶,水質好,茶味純,於是佔了上風。司馬光內心略有不服,當時茶湯尚白,他乘機出題玩笑蘇軾:「茶欲白,墨欲黑;茶欲新,墨欲陳;茶欲重,墨欲輕。君何以同愛二物?」蘇東坡不慌不忙,高睨而答:「二物之質誠然矣,然亦有同者。」司馬光不解,問其原因,蘇東坡從容而道:「奇茶妙墨俱香,是其德同也;皆堅,是其操同也;譬如賢人君子,黔皙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公以為然否?」話畢,眾人皆服。
榮西禪師與《吃茶養生記》
日本飲茶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奈良、平安時代。當時遣唐使往來頻繁,最澄、永忠等僧人從唐朝帶回了茶籽。據平安初期(815年)的《日本後記》記載,「大僧都永忠在近江梵釋寺為嵯峨天皇斟上了煎茶」。這是日本關於飲茶的最早記載。到了鎌倉幕府時代,也就是我國南宋時期,日本高僧、佛教臨濟流派的鼻祖榮西禪師,先後兩次到中國學習佛法和茶道,不僅將天台章疏等30餘部佛經帶回日本,還把更多的茶籽和先進的茶葉種植技藝引入東瀛。
榮西禪師在中國居住長達五年,在潛心修佛之餘,認真鑽研茶葉的種植、栽培、製作技藝及飲茶之道。回國後,他把在中國所學茶文化整理成書,集成《吃茶養生記》,這也是世界上第二本茶學專著。《吃茶養生記》分上下兩部,上部介紹綠茶的種類和制茶技術,下部闡述茶葉功效及對各種疾病的治療作用。在公元9世紀末經遣唐使傳入日本的中國茶,通過榮西禪師的專著介紹,在日本得以保留、繼承和發揚光大。
榮西禪師將從中國帶回的茶籽種植在拇尾高山寺周圍,是為「拇尾茶」。而後,他又應京都府宇治市的要求,將拇尾茶移種到宇治,由此開啟了日本三大名茶之一「宇治茶」的歷史。
此外,宋代的飲茶法也被榮西禪師完整的引入日本。據《吃茶養生記》記載,飲茶時要先用茶匙挑出抹茶粉,再倒入少許涼水,用茶筅劃圈使茶粉均勻化開,接著用茶筅貼在碗底,依靠手腕的柔力前後快速攪拌,稱為「打抹茶」。直到如今,打抹茶還是日本茶道中廣泛採用的飲茶方式。
從中國綠茶到日本抹茶
從古代人類採集野生茶樹芽葉曬乾收藏,到如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陸羽在《茶經》中指出:「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綠茶是歷史上最早的茶類,但真正意義上的綠茶加工,是從公元8世紀隋唐時期發明蒸青製法開始的。榮西禪師將綠茶製作工藝完整的引入日本後,蒸青法也廣為承襲,成為日本抹茶製作的關鍵環節。
綠茶是不發酵茶,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葉綠素保留50%左右,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而我們常見的抹茶,較之綠茶更為青翠,口感也更為鮮美。榮西禪師發現,在綠茶採摘前20天對茶葉進行遮蓋避光,能明顯的影響到茶葉香氣品質的形成。避光綠茶會產生特殊的香氣,葉綠素為自然光裁培的1.6倍,葉片顏色也相應的更加翠綠。覆蓋法和蒸青法相結合,生產出了色澤清麗、香氣特殊的抹茶原片。
抹茶並非普通綠茶
真正意義上的抹茶,是用天然石磨碾磨成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三種要素缺一不可。實際上,抹茶的本意,就是用石墨來碾磨的綠茶。這一製作工藝也是從我國宋朝研習而來。蘇軾曾在《次韻黃夷仲茶磨》中曾對此有所記載:「前人初用茗飲時,煮之無問葉與骨。浸窮厥味臼始用,復計其初碾方出。計盡功極至於磨,信哉智者能創物」(引自蘇軾詩集卷二十六)。
攆茶圖 局部(劉松年 南宋),工筆白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畫作描繪了磨茶、點茶、揮翰、賞畫的文人雅士茶會場景。畫中左前方一僕役騎坐在長條矮几上,右手正在轉動茶磨磨茶。
茶磨由天然原石製作,運轉緩慢,生產出的抹茶量少卻十分精細。由於石磨的特殊性,抹茶粉顆粒細幼,且在顯微鏡下呈現「不規則撕裂狀薄片」,注水衝泡能最大化散發茶葉香味,並伴有海苔的鮮味和粽葉的清香。這是後世任何精密機器都無法比擬的。因此,並不是所有的綠茶粉都能被稱為「抹茶」,那些並非由天然石磨碾壓而成的茶粉,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綠茶粉」而已。
村田珠光與禪茶一味
抹茶最初在日本是十分貴重的珍品,只有僧侶、貴族階級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嘗。隨著茶葉的廣泛種植,茶事逐漸由日本上流社會的壟斷,發展成日本各階層人士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動,平民茶會屢見不鮮。不過,直到村田珠光把禪引入茶事,茶事才開始有了深刻的精神內涵,形成日本茶道的雛形。
表現江戶時代日本人在元旦時飲茶的浮世繪(圖片源自網絡)
被後世稱為日本茶道「開山之祖」的村田珠光,少年時拜日本禪宗的重要人物一休宗純為師,參禪悟道。從一休師父處吸取了禪宗的精華後,喜好飲茶的村田珠光開始反思茶事活動,嘗試將人生兩件大事——參禪和飲茶,合二為一。村田珠光把宋代高僧圓悟克勤(俗姓駱,法名克勤,皇帝賜號「圓悟」)的墨跡「禪茶一味」四字,懸掛在茶室的壁龕中。每位前來參加茶事的客人都要先向圓悟的手跡行禮,靜心後方可入座。這副墨跡不僅是禪門重寶,更被視為茶道至高無上的聖物。「禪茶一味」的學說由此形成,它把茶道與禪相結合,品茶參禪,輪茶悟道,追求兩者之間的統一,以及精神境界的純淨與升華。
在「禪茶一味」的基礎上,村田珠光又提出「謹敬清寂」的茶道精神,這對茶道鼻祖千利休的影響甚大。受其啟發,千利休結合宗教、哲學、倫理與美學為一體,發展出「和、敬、清、寂」 四字,正式形成日本茶道,延續至今,成為日本國粹。而關於「天下第一茶匠」千利休的傳奇一生,就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