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煎茶法,是始記於陸羽《茶經》的一種茶葉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候湯初沸加鹽,二沸投茶,加以環攪,三沸則止。從煎茶法中,可以看出唐代時的茶人就已經開始追求茶葉的色香味形,講究用水的清潔甘冽,使用活火,以及講究飲茶環境的雅靜和美。
雖然我們現在基本都是以衝泡的方式來飲茶,但萬一哪天心血來潮,我們也可以在家試一試煎茶的樂趣;或是作為茶席上的談資也是不錯的。順便還附贈一份天府龍芽大開腦洞版煎茶做法哦。
烤茶
傳統做法:
煎茶的第一步,是烤茶。在無異味的文火上烤炙﹐並注意掌握火候﹐勤於翻動﹐使之受火均勻﹐等茶餅烤出像蛤蟆背部突起的小疙瘩﹐不再冒溼氣﹐而散發清香時為止。
天府龍芽腦洞做法:
我們現在能夠購買到的綠茶,很少有做成茶餅的,為了走個流程,我們就把茶葉放到鍋裡加熱下吧。
碾茶
傳統做法:
烤完茶,就要將茶餅碾碎成茶末了。將烤好的茶餅放入特定的容器中﹐以防止其香氣散發﹐在冷卻後即可碾茶。碾茶要用到專門的茶碾,然後還要將碾成粉末狀的末茶過濾﹐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然後放在一旁備用。茶末有點像我們平常所見的抹茶粉,這也側面印證了日本茶起源於中國的歷史。
天府龍芽腦洞做法:
找不到這些小器件?其實碾茶這個流程,我們直接用破壁機就可以解決啦。
煎茶
傳統做法:
接下來就是最為核心的過程了。煎茶的關鍵在於掌握水的「三沸」。
當開始出現魚目蟹眼般氣泡,並微微有聲時,叫作第一沸。這時是放鹽調味的時候。沒錯,不要訝異,唐代時的煎茶的確是要放鹽的,雖然放鹽的操作我們現在可能無法理解,但煎茶時,確實是需要放鹽調味的。
當水中氣泡像湧泉連珠時,叫作第二沸,這是最為考驗煎茶人水準的時候。首先,要舀出一瓢水,放涼以備在三沸時倒入鍋中止沸。隨後,要用竹夾在水中攪動使之形成水渦,再用量茶小勺取適量的茶末投入水渦中心。
當茶湯出現騰波鼓浪,奔騰濺沫時,為第三沸。這時應將先前舀出的那瓢水倒進去,使沸水稍冷,停止沸騰,以防水面上的茶之精華(亦稱之為「茶花」)濺出。三沸過後關火,一鍋茶湯就算煎好了。
天府龍芽腦洞做法:
找個小奶鍋,小勺子,照著傳統做法來一遍。這麼精華的部分,肯定要遵循古法呀。
分茶
傳統做法:
一般來說,一鍋茶湯中最為精華的部分,是煮出的頭三碗。分茶時,要將茶沫上形成的一層黑水膜去掉,因為它會影響茶湯的味道。然後再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個或者是五個茶盞中,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因為陸羽認為茶湯的精華就是這茶湯上面的沫餑,那自然不能厚此薄彼嘛。
陸羽還說,飲茶一定要趁剛烹好「珍鮮馥烈」時來飲用。只有趁熱才能品嘗到茶之鮮醇而又十分濃烈的芳香。
天府龍芽腦洞做法:
喝茶,肯定是怎麼爽怎么喝啦,哪來那麼多指導意見嘛。不僅是煎茶,即使是平常生活中的飲茶,也要一切以取悅自己為目的。畢竟,喝茶,應該是一件享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