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祖師爺:唐代煎茶

2020-12-13 益路同行

唐代煎茶法,是始記於陸羽《茶經》的一種茶葉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候湯初沸加鹽,二沸投茶,加以環攪,三沸則止。從煎茶法中,可以看出唐代時的茶人就已經開始追求茶葉的色香味形,講究用水的清潔甘冽,使用活火,以及講究飲茶環境的雅靜和美。

雖然我們現在基本都是以衝泡的方式來飲茶,但萬一哪天心血來潮,我們也可以在家試一試煎茶的樂趣;或是作為茶席上的談資也是不錯的。順便還附贈一份天府龍芽大開腦洞版煎茶做法哦。

烤茶

傳統做法:

煎茶的第一步,是烤茶。在無異味的文火上烤炙﹐並注意掌握火候﹐勤於翻動﹐使之受火均勻﹐等茶餅烤出像蛤蟆背部突起的小疙瘩﹐不再冒溼氣﹐而散發清香時為止。

天府龍芽腦洞做法:

我們現在能夠購買到的綠茶,很少有做成茶餅的,為了走個流程,我們就把茶葉放到鍋裡加熱下吧。

碾茶

傳統做法:

烤完茶,就要將茶餅碾碎成茶末了。將烤好的茶餅放入特定的容器中﹐以防止其香氣散發﹐在冷卻後即可碾茶。碾茶要用到專門的茶碾,然後還要將碾成粉末狀的末茶過濾﹐剔除未碾碎的粗梗﹑碎片﹐然後放在一旁備用。茶末有點像我們平常所見的抹茶粉,這也側面印證了日本茶起源於中國的歷史。

天府龍芽腦洞做法:

找不到這些小器件?其實碾茶這個流程,我們直接用破壁機就可以解決啦。

煎茶

傳統做法:

接下來就是最為核心的過程了。煎茶的關鍵在於掌握水的「三沸」。

當開始出現魚目蟹眼般氣泡,並微微有聲時,叫作第一沸。這時是放鹽調味的時候。沒錯,不要訝異,唐代時的煎茶的確是要放鹽的,雖然放鹽的操作我們現在可能無法理解,但煎茶時,確實是需要放鹽調味的。

當水中氣泡像湧泉連珠時,叫作第二沸,這是最為考驗煎茶人水準的時候。首先,要舀出一瓢水,放涼以備在三沸時倒入鍋中止沸。隨後,要用竹夾在水中攪動使之形成水渦,再用量茶小勺取適量的茶末投入水渦中心。

當茶湯出現騰波鼓浪,奔騰濺沫時,為第三沸。這時應將先前舀出的那瓢水倒進去,使沸水稍冷,停止沸騰,以防水面上的茶之精華(亦稱之為「茶花」)濺出。三沸過後關火,一鍋茶湯就算煎好了。

天府龍芽腦洞做法:

找個小奶鍋,小勺子,照著傳統做法來一遍。這麼精華的部分,肯定要遵循古法呀。

分茶

傳統做法:

一般來說,一鍋茶湯中最為精華的部分,是煮出的頭三碗。分茶時,要將茶沫上形成的一層黑水膜去掉,因為它會影響茶湯的味道。然後再將茶湯均勻地舀入三個或者是五個茶盞中,而每盞的茶沫要均勻,因為陸羽認為茶湯的精華就是這茶湯上面的沫餑,那自然不能厚此薄彼嘛。

陸羽還說,飲茶一定要趁剛烹好「珍鮮馥烈」時來飲用。只有趁熱才能品嘗到茶之鮮醇而又十分濃烈的芳香。

天府龍芽腦洞做法:

喝茶,肯定是怎麼爽怎么喝啦,哪來那麼多指導意見嘛。不僅是煎茶,即使是平常生活中的飲茶,也要一切以取悅自己為目的。畢竟,喝茶,應該是一件享受的事。

相關焦點

  • 日本茶道的祖師爺:唐代煎茶
    唐代煎茶法,是始記於陸羽《茶經》的一種茶葉烹煎方法,其茶主要用餅茶,經炙烤,碾羅成末,候湯初沸加鹽,二沸投茶,加以環攪,三沸則止。從煎茶法中,可以看出唐代時的茶人就已經開始追求茶葉的色香味形,講究用水的清潔甘冽,使用活火,以及講究飲茶環境的雅靜和美。
  • 大唐煎茶與唐代煎茶
    隨著2017年為期105天7省26市煎茶之路的結束以及大唐煎茶在全國的展開,引發了很多關於煎茶的探討,這一現象令我感到欣慰,說明很多人已經開始關注煎茶,關注陸羽。作為中國茶文化的開山鼻祖,陸羽的功績是值得每一位從事茶產業的人銘記的,他的茶學思想及實踐精神也是值得每一位事茶人所學習和弘揚的,而大唐煎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
  • 日本的煎茶茶道和抹茶茶道有什麼不同?
    如今茶文化的發展普及使得許多國家的茶頻繁被提及,就比如英國的紅茶,還有阿薩姆奶茶,說起茶道來講,與我國相較為接近的,便是日本。在歷史上,日本和我國可以說是關係最為密切的國家。日本在大化改新後,全面吸收唐朝文化體制,茶和飲茶的習慣便由此傳入到日本。
  • 大唐煎茶與唐代煎茶
    茗仁先生煎茶中隨著2017年為期105天7省26市煎茶之路的結束以及大唐煎茶在全國的展開,引發了很多關於煎茶的探討,這一現象令我感到欣慰,說明很多人已經開始關注煎茶,關注陸羽。作為中國茶文化的開山鼻祖,陸羽的功績是值得每一位從事茶產業的人銘記的,他的茶學思想及實踐精神也是值得每一位事茶人所學習和弘揚的,而大唐煎茶正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
  • 日本煎茶怎么喝與煎茶的來歷
    煎茶是食用茶的一道工序,即用水煮採集的嫩茶葉。煎茶的來歷從蘇氏兄弟的詩句中,找到煎茶蹤影。很可能陸氏在總結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進,這可以根據陸氏在茶經著述中找到依據。宋以茶餅研末煮飲的飲茶法,決定了煎茶再古代飲茶藝術中的重要性;唐代的烹茶法,也使茶道的程序中最早的藝術品飲得以形成。關於煎茶的火候。古人對煎水煎到什麼程度為宜,與把焙茶用水適中與否稱為「火候」一樣,將煎水適度與否稱作「湯侯」。
  • 唐代煎茶
    指導老師:汪雲老師(圖中間)覺茶道如蘭、如曦、如悅、如易(圖右一、二,左一、右二)在惠山茶會上演繹
  • 煎茶
    ,通常我們把喝茶稱作泡茶,斯文點的還有煮菜、烹茶、點茶等說法,日本人卻呼之為煎茶,一個「煎」字,令人油然聯想起茶與中藥的綿長淵源。北宋蘇軾《試院煎茶》曰"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又不見,今時潞公煎茶學西蜀,定州花瓷琢紅玉"。其第蘇轍有歌和之,詩云"年來病懶百不堪,未廢飲食芳甘。煎茶舊法出西蜀,水聲火候猶能諳"。兄弟倆一致認為煎茶出自西蜀。那麼,又出自何人之手呢?唐代趙璘在《因話錄》中說唐代的陸羽"始創煎茶法"。很可能陸氏在總結唐代,以及唐以前的沏茶之法,加以改進,這可以根據陸氏在《茶經》著述中找到依據。
  • 日式煎茶
    我國和日本都是嗜茶之邦,通常我們把喝茶稱作泡茶,斯文點的還有煮菜、烹茶、點茶等說法,日本人卻呼之為煎茶,一個「煎」字,令人油然聯想起茶與中藥的綿長淵源
  • 七碗茶道-「盧仝煎茶技藝」
    盧仝,唐代韓孟派詩人,濟源武山村(今濟源市思禮鎮思禮村)人,其詩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七碗茶」詩句,成就了他中國「茶仙」的美名。在唐代,濟源市屬暖熱帶季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適宜生長的植被繁多。
  • 冬日煎茶
    《茶經》初稿成於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後經修訂,於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經》的問世,標誌著中國茶道的誕生。其後,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廷筠撰《採茶錄》,皎然、盧仝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
  • 零基礎學茶道—怎樣喝茶?煮茶、煎茶、點茶、撮茶
    煎茶法: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制茶工藝。唐代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按陸羽《茶經》所述,唐時人們飲的主要是經蒸壓而成的餅茶,在煎茶前,為了將餅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溫"持以逼火",並且經常翻動,否則會"炎涼不均",烤到餅茶呈"蝦蟆背"狀時為適度。烤好的茶要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至餅茶冷卻再研成細末。煎茶需用風爐和釜作燒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鮮活山水煎煮。
  • 煎茶|感受最淳樸的日式茶道
    17世紀之前,日本茶道大多為抹茶流派(主要以茶粉調製,過程繁複且極注重形式)。明朝時期,隨著中日交流的進一步加深,煎茶技術也隨之被引入日本,並在貴族和茶道名流中掀起一股熱潮,並保持至今。煎茶法雖簡潔親民,但卻同樣注重「和、敬、清、寂」的飲茶心境。
  • 煎茶|感受最淳樸的日式茶道
    17世紀之前,日本茶道大多為抹茶流派(主要以茶粉調製,過程繁複且極注重形式)。明朝時期,隨著中日交流的進一步加深,煎茶技術也隨之被引入日本,並在貴族和茶道名流中掀起一股熱潮,並保持至今。煎茶法雖簡潔親民,但卻同樣注重「和、敬、清、寂」的飲茶心境。
  • 從《茶經》中,探尋唐代茶道的流派發展
    了解茶道文化,首先要熟知其茶道類型,在中國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文化影響下,中國唐代的茶道文化開始初步形成,根據茶道的活動目的、特點以及茶道思想的分析,唐代茶道類型,可分為:1、以釋皎然、盧仝為代表的修行類茶道
  • 零基礎學茶道—怎樣喝茶?煮茶、煎茶、點茶、撮茶
    大體說來至今,有煮茶、煎茶、點茶、撮泡法四種烹飲方法。煎茶法: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制茶工藝。唐代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
  • 唐代的煎茶,宋代的末茶,明代的炒青,古人以前是怎么喝茶的?
    飲茶的起源時間已經無從可考,只是我國第一本茶類專著,即唐代陸羽所著的《茶經》中寫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這麼歷史悠久的茶道,無論是制茶技法還是飲茶方式,與現今都已有很大的不同了。我們今天就先從唐開始講起。唐代流行的喝茶方式叫煎茶。
  • 七碗茶道-「盧仝煎茶技藝」
    盧仝,唐代韓孟派詩人,濟源武山村(今濟源市思禮鎮思禮村)人,其詩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的「七碗茶」詩句,成就了他中國「茶仙」的美名。在唐代,濟源市屬暖熱帶季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適宜生長的植被繁多。
  • 源之於中國日本茶道
    奈良初期(八世紀),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同時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帶回日本。不過,品茶只限於寺院內,並未推廣到民間。唐代陸羽著「茶經」之後,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間,出現了文人茶。奈良時代與平安時代,日本流行的「團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種茶。
  • 【品茶論酒】煎茶——對物的珍惜,對茶的收斂
    煎茶始於中國,後流傳到日本,是在日本最受歡迎的綠茶種類。 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茶經》初稿成於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後經修訂,於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經》的問世,標誌著中國茶道的誕生。其後,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廷筠撰《採茶錄》,皎然、盧仝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
  • 你不懂的煎茶乾貨都在這裡!
    什麼是煎茶?把茶葉拿到鍋裡煎嗎?是制茶的一道工序嗎?但為什麼又有人去買煎茶喝?煎茶起源於中國唐代還是日本?今天,十三夷就帶大家走進煎茶的前世今生,領略千年文明流轉中,穿梭於不同國度,在漫長時光裡氤氳著的同一抹茶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