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蓴園創始人孫仲翔近照;
小時候,中午放學回家,爹媽都在上班怎麼辦?早餐吃的麵條,中午換換口味吧,就用剩飯熱了來,加醬油拌來吃。這是很多50後、60後童年的經歷。
在貴陽,醬油最出名的牌子就是「味蓴園」,今天我就來擺哈「味蓴園」的故事。
到味蓴園打醬油,是老貴陽人的日常。具體在哪點?大十字河西路口,味蓴園的門市部。就是現在的太平洋大廈位置,接中山西路的轉角口。10多個平方米的店鋪裡,好幾個大缸,裝著醬油、醋、甜醬等調料。60年代以前是提著酒瓶子去打,70年代以後,就是拎著塑料壺,一打就是好幾斤。
為什麼要選味蓴園的?據說味蓴園的醬油不愛「生花」,而且味道醇香。
我採訪了「味蓴園」的後人,他們說,「味蓴園」醬油出現以前,貴陽人都吃的是釅醬油,我搞不懂這是什麼,後來才查清楚,就是老抽,鹽味淡,但甜味重,只適合燒紅燒肉上色。「味蓴園」醬油屬於清醬油,就是生抽,鹽味重,適合炒菜、涼拌和做蘸水。
貴陽「味蓴園」往事
孫仲翔創辦「味蓴園」
講述人:孫承禧,81歲,作曲家,原貴州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高級編輯。
貴陽著名的食品調料品牌「味蓴園」,是我父親孫仲翔創辦的。
我家祖籍江西,清初遷到四川,到乾隆年間,我家由四川省綿竹縣遷至貴州息烽,後搬遷到修文,1889年定居貴陽城。我父孫仲翔(官名孫鸞,1877-1944)系第六世孫。孫仲翔12歲時,隨父母遷到貴陽北門外的四方井長春巷居住。孫仲翔於1903年和1904年接連考取舉人和進士,後歷任省內外知縣、知州等官職。
辛亥革命後,因為軍閥混戰,仕途兇險,父親便辭職回鄉。至到了1929年,因孫家人口增多,生活艱難,父親又不願再次謀取官職,便準備做生意,早年在外做官時,曾參觀過清醬油釀造過程,認為這是一個簡便易行的生計,於是決定開始嘗試。父親在狀元巷(現曹狀元街)的家中買了大水缸、篾席、簸箕等工具開始試製,在妻子李雲的輔助下,一年後釀成色香味俱佳、且久置不生花變質的清醬油,即「味蓴園」第一品牌「衛生醬油」。經過饋贈親友品嘗食用,大家一致稱讚,戲稱他「進士賣醬油」、「縣長賣醬油」。
父親便開始搞家庭作坊生產醬油,他給自己的醬園作坊取了個招牌:「味蓴園」。這個名來自他當年在上海住過的「味蓴園」飯店。他對這個名字十分讚賞。「蓴」字來自一種常見水生野菜蓴菜,也代指產品口味純淨。
1960年,孫仲翔的兒子孫承禧在北方工作6年後調回貴陽,為此,他和母親李雲、妹妹孫承燦在相館拍了這張合影;
因為是家庭作坊,一家老小都是夥計,男的做力氣活和技術活,女的幹細活。除了醬油,還生產甜醬和醋,第一個銷售點,設在大十字的河西路口。在「味蓴園」的清醬油出現以前,貴陽的老百姓只用土產的釅醬油,濃稠味淡,而清醬油佐餐和做菜的口味都要好得多,很快受到市民的青睞,他們從此逐漸開始食用清醬油,釅醬油漸漸被趕出市場,最後絕跡。
1931年春,為擴大生產,父親舉家搬到了新東門的胡家祠堂,籌組醬園,並吸收了孫綏之等本家子侄參與開發經營。到1934年秋,全家再度遷至齊家灣(原三民東路三官殿附近)的秦晉會館,這裡房屋眾多,庭院寬敞,從家庭作坊轉變成的醬園在這裡正式開辦。
1946年春節,孫家祖孫三代37口族人,在江西會館的月門前拍了這張全家福。選擇江西會館,是因為孫家祖籍江西;
1943年,我的大哥孫壽之病逝,父親在這沉重打擊下,身體逐漸垮了,最後於1944年11月3日辭世,終年66歲。此後,味蓴園的經營管理,由父親的侄子孫綏之掌管。
衛生醬油出爐記
講述人:孫慶曾(1919-2003),原「味蓴園」副經理,孫仲翔長孫,孫壽之長子。
「味蓴園」創立初期,我們孫家不僅紛紛集資,而且不管婦孺老幼,都參加了作坊勞作。當時我還在讀初中,放學回家就跟著大人一起在大缸裡攪醬。13年後,我父親兩次學習了現金技術資料後,「味蓴園」的醬油品質得到了穩定和提高,「味蓴園」從此開始大發展。
1934年,我父孫壽之訂閱了天津的《黃海》雜誌,從裡面得到了改良醬油釀造的資料,於是與當時的中央工業試驗所聯繫,購買了採用純曲菌擴大培養製得的米曲。然後又購買了日文技術書《味噌製造法》,請妹夫王佩芬摘要翻譯,從而掌握了醬油的整個釀造工藝。「味蓴園」醬油的釀造所用醬曲的曲菌繁殖,從天然轉變為人工控制。
得到規範的技術支持後,醬園搬.到了秦晉會館,製造工具和工藝發生了大規模轉變:小醬缸變成大水泥池;筲箕過濾變成木榨過濾;第一步工序從煮豆變為蒸豆;用小麥代替麵粉參與制曲;用麥芽糖熬製醬色,避免了醬油裡的焦苦味等等。
新工藝釀造的醬油做出來後,祖父請來親友,搞了一個品鑑會:用外省產的幾種清醬油和本地產的釅醬油,和味蓴園醬油,分別做成肉圓子蒸湯和滷味,每碗不寫名,只編號,請親友品嘗。結果都是味蓴園醬油做的評價最高。於是,祖父決定,於1935年元旦,在大十字西面的路口開店營業,成為「味蓴園」總店,他請親戚來幼荃書寫了「味蓴園」匾額,醬油正式命名為「衛生醬油」,併兼營燻燒製品、乾菜、海味等,由我表叔司修祥當經理。不久,還增加了高檔的口蘑醬油和蝦子醬油,和豆瓣醬、甜麵醬、窖醬。抗戰開始後,口蘑和蝦子來源中斷,口蘑醬油和蝦子醬油從此停產,只剩「衛生醬油」一種。
大約是1941年前後,孫仲翔的妻子李雲攜兒子孫承禧和女兒孫承燦在醬園的合影;
1936年,四叔孫綏之向他的學友朱德操學會了麩醋和包穀燒酒的釀造法,食醋很快成為「味蓴園」一個大品種。這一年,在舒家橋(現延安東路柏頓酒店處)的第一家支店開業。
1939年,貴陽城區遭受日本飛機轟炸,「味蓴園」總店被炸成廢墟。市民經常得出城躲避空襲,味蓴園醬油成了他們的必帶品。因為郊外沒有吃的賣,市民都是帶米去做飯吃,醬油拌飯,不僅可口,還廉價,可以充飢。因此味蓴園醬油銷量大增,不得不在總店的廢墟上開設臨時供應點。第二年,「味蓴園」
總店搬到了河西路口(靠中山西路)。
1942年和1945年,「味蓴園」兩次將資產核定分股,分給參與生產經營的家人。各家股東靠積蓄的紅利購置房產,開始獨立生活。1944年,味蓴園在大南門開設第二營業支店。不久,從浙江大學化學專業畢業的我回到貴陽,擔任了味蓴園副經理,輔佐四叔。
這是40年代初,孫家居住和生產醬油的秦晉會館,孫家婦孺在醬園大院裡玩耍;
樹大招風,味蓴園壯大了以後,招來了官吏和社會惡勢力敲詐勒索。四叔孫綏之為了保住「味蓴園」和孫家利益,不得不硬著頭皮參加社會活動,還擔任了保長,他所管的保內成年男子,只要被抓壯丁,多由味蓴園出錢僱人頂替。大概是抗戰勝利前,一個無賴來稱,味蓴園的醬池裡淹死人了,不給錢的話,就傳出去。雖然是無中生有,四叔跟我一商量,還是花錢消災了事,給了他200元。
到了解放前夕的1949年秋,國民黨的市政府開始最後的瘋狂:對商家搞勒索派款。一天,四個便衣開車到醬園,要孫綏之到市政府開會,孫綏之聞訊外逃,沒有跑脫的我被拉上車,扣了一夜,目的是押味蓴園交出兩千銀元作為「特捐」。萬般無奈下,我只好答應,被他們押著返回醬園,給錢放人。後來,這類事時有發生,讓我和四叔窮於應付。
解放後,我們孫家人親身體驗了新舊的鮮明對比,響應人民政府的號召,決定將各自的資產(除住房)全部交給醬園由孫綏之負責掌管,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1950年,我也離開了「味蓴園」,靠自己所學化學專長,進入化工行業工作。
(據講述人生前文稿整理)
孫綏之將「味蓴園」做大
講述人:孫憲曾,66歲,貴州省經濟學校退休教師。
我父親孫綏之(1908-1968),是孫仲翔大哥孟翔之子。1931年,他離開軍隊返回家鄉後,就參加了醬園的產品開發和經營。1934年,他借貸2000元銀元作為資本,開始僱工收徒,擴大生產。生產工藝也大幅改造,生產的醬油質量明顯提高。因此名聲漸廣,產量大幅度增長。孫綏之也接過了三叔的班,掌管醬園。到民國34年(1945年),味蓴園醬油的年產量提高到了44萬斤,味蓴園醬油,以其色黃、味醇、不生花的特點,開始馳名省外,「味蓴園」成為了省內醬業中的龍頭老大,孫綏之也因此成為貴陽的知名人士。
1953年8月25日,身為奶奶的孫仲翔妻子李雲(左一),攜自己的女兒、兒媳和孫子、孫女,在花溪放鴿橋留影:
剛解放時,我家住在都司路都新橋頭(現省司法廳位置),是一棟青磚瓦房,因為房子多,還借了幾間給解放軍住,領頭的幹部焦連長,操著一口北方話,經常跟我父親擺談時事,還不時逗我們這些小孩子玩。大概是1952年,因新組建的省勞改局沒有辦公場所,父親就將房子出售給政府,搬遷到黔靈東路原石油大樓處。
1949年11月21日,貴陽解放第6天,二野五兵團準備西進解放雲南,經過少數民族地區需要銀元,希望商會出面,由行業負責人先借出銀元5萬,政府以食鹽抵償。父親作為會長首先響應,從「味蓴園」 墊出1萬銀元,並承擔了親赴重慶運鹽的任務。不久,在解放軍的護送下,很快將食鹽運回貴陽,黨政軍民皆大歡喜。
新中國建立後,父親通過對新舊政府的對比,愉快地接受了貴陽市工商聯籌委會委員的聘書,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努力學習中共的方針政策,從私營企業家,逐漸轉變成社會主義的工商業管理幹部。
回到貴陽兩年後的1964年,孫綏之又到省政校學習,這是跟學員們的合影,前排左二為孫綏之;
1950年國慶,他應邀到北京參加了國慶觀禮,見到了毛主席,受到朱總司令親切接見。接著,他又到全國各地參觀學習,開闊了眼界,看到了新中國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回鄉後,他便積極投入到了支持國家建設和公益事業當中。這一年,「味蓴園」認購了勝利公債3000份,支援了國家經濟建設。孫綏之還投資一億元(舊幣,1萬元合新幣1元,以下至1952年前均同)支援鍾大亨創建貴陽新黔棓酸廠。
在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運動中,「味蓴園」捐獻了1.3億元。「味蓴園」全體股東和家屬,捐獻了黃金首飾160多兩,兌換成1.5億元,作為飛機捐獻款。
1952年,市委市政府成立公私合營貴陽飯店、貴陽投資公司和房屋開發公司,父親積極響應,以3億元投資貴陽飯店,以2800萬元投入貴陽投資公司。
1954年,父親向市政府申請對「味蓴園」實行公私合營。1955年,「味蓴園」正式成為公私合營企業。1956年,在社會主義改造浪潮中,市政府以「味蓴園」為基礎,將「老同興」、「天生」、「嘉禾」等13家貴陽所有的的醬醋廠和店鋪合併,市政府劃撥大營坡空地作為廠址,成立了貴陽醬菜廠,孫綏之任廠長。
1961年,在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學習期間,孫綏之從一個民族資本家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工商業管理者,一身幹部服的他,特意到北京的紫竹院照相館拍了這張照片;
此後,孫綏之先後兼任貴陽市工商聯主委、省工商聯副主委、全國工商聯執委、省民建常委、省政協委員等職。他熱心於資助教育事業,解放前,他就籌辦過貴陽三民小學、民生小學等,解放後,則捐助了河濱小學、和平小學、富水中學和貴陽會計學校,並對和平小學(後改名為東山小學)長期捐助,直至1968年去世。
這是60年代的孫仲翔家,新婚不久的孫承禧拍了這張騎車離家上班的照片。家門口站著母親和妹妹等人。別看這個磚瓦房,可是獨門獨戶的,有比較大的庭院,在當時的貴陽,屬於大戶人家。
我的印象中,父親整天忙著工作,沉默寡言,平易近人,對人以誠相待,生活簡樸,身為工商聯領導,卻從不坐專車,每天都是騎自行車上下班,直到60年代初幾次險些遭遇車禍後,才開始乘坐專用的美國吉普車。
孫家後人多從事教育、文藝和科研、技術工作,目前僅居住在貴陽的就有1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