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醬油出現前,貴陽人都吃老抽——貴陽「味蓴園」往事

2021-02-07 老聶講故事








味蓴園創始人孫仲翔近照;





小時候,中午放學回家,爹媽都在上班怎麼辦?早餐吃的麵條,中午換換口味吧,就用剩飯熱了來,加醬油拌來吃。這是很多50後、60後童年的經歷。

   

    在貴陽,醬油最出名的牌子就是「味蓴園」,今天我就來擺哈「味蓴園」的故事。



    到味蓴園打醬油,是老貴陽人的日常。具體在哪點?大十字河西路口,味蓴園的門市部。就是現在的太平洋大廈位置,接中山西路的轉角口。10多個平方米的店鋪裡,好幾個大缸,裝著醬油、醋、甜醬等調料。60年代以前是提著酒瓶子去打,70年代以後,就是拎著塑料壺,一打就是好幾斤。

    

     為什麼要選味蓴園的?據說味蓴園的醬油不愛「生花」,而且味道醇香。

    我採訪了「味蓴園」的後人,他們說,「味蓴園」醬油出現以前,貴陽人都吃的是釅醬油,我搞不懂這是什麼,後來才查清楚,就是老抽,鹽味淡,但甜味重,只適合燒紅燒肉上色。「味蓴園」醬油屬於清醬油,就是生抽,鹽味重,適合炒菜、涼拌和做蘸水。


     

    貴陽「味蓴園」往事

 

    孫仲翔創辦「味蓴園」

      

講述人:孫承禧,81歲,作曲家,原貴州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高級編輯。

    

    貴陽著名的食品調料品牌「味蓴園」,是我父親孫仲翔創辦的。

    我家祖籍江西,清初遷到四川,到乾隆年間,我家由四川省綿竹縣遷至貴州息烽,後搬遷到修文,1889年定居貴陽城。我父孫仲翔(官名孫鸞,1877-1944)系第六世孫。孫仲翔12歲時,隨父母遷到貴陽北門外的四方井長春巷居住。孫仲翔於1903年和1904年接連考取舉人和進士,後歷任省內外知縣、知州等官職。

    

    辛亥革命後,因為軍閥混戰,仕途兇險,父親便辭職回鄉。至到了1929年,因孫家人口增多,生活艱難,父親又不願再次謀取官職,便準備做生意,早年在外做官時,曾參觀過清醬油釀造過程,認為這是一個簡便易行的生計,於是決定開始嘗試。父親在狀元巷(現曹狀元街)的家中買了大水缸、篾席、簸箕等工具開始試製,在妻子李雲的輔助下,一年後釀成色香味俱佳、且久置不生花變質的清醬油,即「味蓴園」第一品牌「衛生醬油」。經過饋贈親友品嘗食用,大家一致稱讚,戲稱他「進士賣醬油」、「縣長賣醬油」。

    

    父親便開始搞家庭作坊生產醬油,他給自己的醬園作坊取了個招牌:「味蓴園」。這個名來自他當年在上海住過的「味蓴園」飯店。他對這個名字十分讚賞。「蓴」字來自一種常見水生野菜蓴菜,也代指產品口味純淨。    

    

1960年,孫仲翔的兒子孫承禧在北方工作6年後調回貴陽,為此,他和母親李雲、妹妹孫承燦在相館拍了這張合影;



    因為是家庭作坊,一家老小都是夥計,男的做力氣活和技術活,女的幹細活。除了醬油,還生產甜醬和醋,第一個銷售點,設在大十字的河西路口。在「味蓴園」的清醬油出現以前,貴陽的老百姓只用土產的釅醬油,濃稠味淡,而清醬油佐餐和做菜的口味都要好得多,很快受到市民的青睞,他們從此逐漸開始食用清醬油,釅醬油漸漸被趕出市場,最後絕跡。

   

     1931年春,為擴大生產,父親舉家搬到了新東門的胡家祠堂,籌組醬園,並吸收了孫綏之等本家子侄參與開發經營。到1934年秋,全家再度遷至齊家灣(原三民東路三官殿附近)的秦晉會館,這裡房屋眾多,庭院寬敞,從家庭作坊轉變成的醬園在這裡正式開辦。

    1946年春節,孫家祖孫三代37口族人,在江西會館的月門前拍了這張全家福。選擇江西會館,是因為孫家祖籍江西;


    1943年,我的大哥孫壽之病逝,父親在這沉重打擊下,身體逐漸垮了,最後於1944年11月3日辭世,終年66歲。此後,味蓴園的經營管理,由父親的侄子孫綏之掌管。

    

    

    衛生醬油出爐記

    講述人:孫慶曾(1919-2003),原「味蓴園」副經理,孫仲翔長孫,孫壽之長子。

     

    「味蓴園」創立初期,我們孫家不僅紛紛集資,而且不管婦孺老幼,都參加了作坊勞作。當時我還在讀初中,放學回家就跟著大人一起在大缸裡攪醬。13年後,我父親兩次學習了現金技術資料後,「味蓴園」的醬油品質得到了穩定和提高,「味蓴園」從此開始大發展。 

     

    1934年,我父孫壽之訂閱了天津的《黃海》雜誌,從裡面得到了改良醬油釀造的資料,於是與當時的中央工業試驗所聯繫,購買了採用純曲菌擴大培養製得的米曲。然後又購買了日文技術書《味噌製造法》,請妹夫王佩芬摘要翻譯,從而掌握了醬油的整個釀造工藝。「味蓴園」醬油的釀造所用醬曲的曲菌繁殖,從天然轉變為人工控制。

    

    得到規範的技術支持後,醬園搬.到了秦晉會館,製造工具和工藝發生了大規模轉變:小醬缸變成大水泥池;筲箕過濾變成木榨過濾;第一步工序從煮豆變為蒸豆;用小麥代替麵粉參與制曲;用麥芽糖熬製醬色,避免了醬油裡的焦苦味等等。

    


     新工藝釀造的醬油做出來後,祖父請來親友,搞了一個品鑑會:用外省產的幾種清醬油和本地產的釅醬油,和味蓴園醬油,分別做成肉圓子蒸湯和滷味,每碗不寫名,只編號,請親友品嘗。結果都是味蓴園醬油做的評價最高。於是,祖父決定,於1935年元旦,在大十字西面的路口開店營業,成為「味蓴園」總店,他請親戚來幼荃書寫了「味蓴園」匾額,醬油正式命名為「衛生醬油」,併兼營燻燒製品、乾菜、海味等,由我表叔司修祥當經理。不久,還增加了高檔的口蘑醬油和蝦子醬油,和豆瓣醬、甜麵醬、窖醬。抗戰開始後,口蘑和蝦子來源中斷,口蘑醬油和蝦子醬油從此停產,只剩「衛生醬油」一種。

    

大約是1941年前後,孫仲翔的妻子李雲攜兒子孫承禧和女兒孫承燦在醬園的合影;



    1936年,四叔孫綏之向他的學友朱德操學會了麩醋和包穀燒酒的釀造法,食醋很快成為「味蓴園」一個大品種。這一年,在舒家橋(現延安東路柏頓酒店處)的第一家支店開業。

    

    1939年,貴陽城區遭受日本飛機轟炸,「味蓴園」總店被炸成廢墟。市民經常得出城躲避空襲,味蓴園醬油成了他們的必帶品。因為郊外沒有吃的賣,市民都是帶米去做飯吃,醬油拌飯,不僅可口,還廉價,可以充飢。因此味蓴園醬油銷量大增,不得不在總店的廢墟上開設臨時供應點。第二年,「味蓴園」

總店搬到了河西路口(靠中山西路)。

    

    1942年和1945年,「味蓴園」兩次將資產核定分股,分給參與生產經營的家人。各家股東靠積蓄的紅利購置房產,開始獨立生活。1944年,味蓴園在大南門開設第二營業支店。不久,從浙江大學化學專業畢業的我回到貴陽,擔任了味蓴園副經理,輔佐四叔。

這是40年代初,孫家居住和生產醬油的秦晉會館,孫家婦孺在醬園大院裡玩耍;    


    樹大招風,味蓴園壯大了以後,招來了官吏和社會惡勢力敲詐勒索。四叔孫綏之為了保住「味蓴園」和孫家利益,不得不硬著頭皮參加社會活動,還擔任了保長,他所管的保內成年男子,只要被抓壯丁,多由味蓴園出錢僱人頂替。大概是抗戰勝利前,一個無賴來稱,味蓴園的醬池裡淹死人了,不給錢的話,就傳出去。雖然是無中生有,四叔跟我一商量,還是花錢消災了事,給了他200元。

    

    到了解放前夕的1949年秋,國民黨的市政府開始最後的瘋狂:對商家搞勒索派款。一天,四個便衣開車到醬園,要孫綏之到市政府開會,孫綏之聞訊外逃,沒有跑脫的我被拉上車,扣了一夜,目的是押味蓴園交出兩千銀元作為「特捐」。萬般無奈下,我只好答應,被他們押著返回醬園,給錢放人。後來,這類事時有發生,讓我和四叔窮於應付。

    

    解放後,我們孫家人親身體驗了新舊的鮮明對比,響應人民政府的號召,決定將各自的資產(除住房)全部交給醬園由孫綏之負責掌管,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1950年,我也離開了「味蓴園」,靠自己所學化學專長,進入化工行業工作。

    (據講述人生前文稿整理)

    

    

    孫綏之將「味蓴園」做大

     

    講述人:孫憲曾,66歲,貴州省經濟學校退休教師。

   

     我父親孫綏之(1908-1968),是孫仲翔大哥孟翔之子。1931年,他離開軍隊返回家鄉後,就參加了醬園的產品開發和經營。1934年,他借貸2000元銀元作為資本,開始僱工收徒,擴大生產。生產工藝也大幅改造,生產的醬油質量明顯提高。因此名聲漸廣,產量大幅度增長。孫綏之也接過了三叔的班,掌管醬園。到民國34年(1945年),味蓴園醬油的年產量提高到了44萬斤,味蓴園醬油,以其色黃、味醇、不生花的特點,開始馳名省外,「味蓴園」成為了省內醬業中的龍頭老大,孫綏之也因此成為貴陽的知名人士。

    

1953年8月25日,身為奶奶的孫仲翔妻子李雲(左一),攜自己的女兒、兒媳和孫子、孫女,在花溪放鴿橋留影:



    剛解放時,我家住在都司路都新橋頭(現省司法廳位置),是一棟青磚瓦房,因為房子多,還借了幾間給解放軍住,領頭的幹部焦連長,操著一口北方話,經常跟我父親擺談時事,還不時逗我們這些小孩子玩。大概是1952年,因新組建的省勞改局沒有辦公場所,父親就將房子出售給政府,搬遷到黔靈東路原石油大樓處。

    

    1949年11月21日,貴陽解放第6天,二野五兵團準備西進解放雲南,經過少數民族地區需要銀元,希望商會出面,由行業負責人先借出銀元5萬,政府以食鹽抵償。父親作為會長首先響應,從「味蓴園」 墊出1萬銀元,並承擔了親赴重慶運鹽的任務。不久,在解放軍的護送下,很快將食鹽運回貴陽,黨政軍民皆大歡喜。

   

     新中國建立後,父親通過對新舊政府的對比,愉快地接受了貴陽市工商聯籌委會委員的聘書,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努力學習中共的方針政策,從私營企業家,逐漸轉變成社會主義的工商業管理幹部。

回到貴陽兩年後的1964年,孫綏之又到省政校學習,這是跟學員們的合影,前排左二為孫綏之;    


    1950年國慶,他應邀到北京參加了國慶觀禮,見到了毛主席,受到朱總司令親切接見。接著,他又到全國各地參觀學習,開闊了眼界,看到了新中國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回鄉後,他便積極投入到了支持國家建設和公益事業當中。這一年,「味蓴園」認購了勝利公債3000份,支援了國家經濟建設。孫綏之還投資一億元(舊幣,1萬元合新幣1元,以下至1952年前均同)支援鍾大亨創建貴陽新黔棓酸廠。

    

    在抗美援朝捐獻飛機大炮運動中,「味蓴園」捐獻了1.3億元。「味蓴園」全體股東和家屬,捐獻了黃金首飾160多兩,兌換成1.5億元,作為飛機捐獻款。

    

    1952年,市委市政府成立公私合營貴陽飯店、貴陽投資公司和房屋開發公司,父親積極響應,以3億元投資貴陽飯店,以2800萬元投入貴陽投資公司。

    

    1954年,父親向市政府申請對「味蓴園」實行公私合營。1955年,「味蓴園」正式成為公私合營企業。1956年,在社會主義改造浪潮中,市政府以「味蓴園」為基礎,將「老同興」、「天生」、「嘉禾」等13家貴陽所有的的醬醋廠和店鋪合併,市政府劃撥大營坡空地作為廠址,成立了貴陽醬菜廠,孫綏之任廠長。

1961年,在北京社會主義學院學習期間,孫綏之從一個民族資本家轉變為社會主義的工商業管理者,一身幹部服的他,特意到北京的紫竹院照相館拍了這張照片;    


   此後,孫綏之先後兼任貴陽市工商聯主委、省工商聯副主委、全國工商聯執委、省民建常委、省政協委員等職。他熱心於資助教育事業,解放前,他就籌辦過貴陽三民小學、民生小學等,解放後,則捐助了河濱小學、和平小學、富水中學和貴陽會計學校,並對和平小學(後改名為東山小學)長期捐助,直至1968年去世。

這是60年代的孫仲翔家,新婚不久的孫承禧拍了這張騎車離家上班的照片。家門口站著母親和妹妹等人。別看這個磚瓦房,可是獨門獨戶的,有比較大的庭院,在當時的貴陽,屬於大戶人家。   


     我的印象中,父親整天忙著工作,沉默寡言,平易近人,對人以誠相待,生活簡樸,身為工商聯領導,卻從不坐專車,每天都是騎自行車上下班,直到60年代初幾次險些遭遇車禍後,才開始乘坐專用的美國吉普車。

    

     孫家後人多從事教育、文藝和科研、技術工作,目前僅居住在貴陽的就有100多人。





相關焦點

  • 貴陽 | 貴陽人的夜,都熬在夜宵攤上了
    經過前幾周密集的降雨,最近,全國各城市都迎來了大幅度的升溫,今年夏天終於也是有了點酷暑的樣子。杭州還正是40度出門一分鐘渾身汗的火爐呢,貴陽人民卻已經是28度還在喊熱的空調房了,所以,去貴陽避暑吧!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氣候宜人數貴陽。這個夏季平均氣溫只有23.2度,森林覆蓋率達到48.66%的城市避暑最適合不過了。
  • 惠水加快建設貴陽南部產業新城
    10月31日,隨著惠水至花溪段的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貴惠大道宣告全線貫通,惠水離貴陽更近了,惠水發展也更快了
  • 貴陽的冬天之旅,還原貴陽的生活本味
    貴陽的冬天是「冬無三日晴」,說的是常有雲霧天氣籠罩著這座城市,一種雲山霧罩的朦朧感讓人仿若跌入蓬萊仙境,作為全國比較有名的避暑聖地,比起人山人海的夏天,貴陽的冬天人少了很多,這正是可以感受到貴陽生活本味的最好時機,如果這時候去走走,我個人以為會更愜意,更生活。
  • 貴陽記憶最深的早餐,最豐富好吃的糯米飯
    向這個城市打個招呼~很多省份都有糯米飯的身影,廣味糯米飯以海鮮為主打,溫州人喜歡吃加上肉湯的糯米飯,和著紫菜、油條一起下肚。北方人則喜歡吃腊味豌豆糯米飯,但卻極少作為早餐食用。總是不尷不尬地出現在正餐的飯桌上,常常是還未等人下筷就已冷到天荒地老。唯有貴陽人將其發揚光大!貴陽人的糯米飯更是極具地域風情。
  • 貴陽人的夜,都熬在夜宵攤上了
    貴陽@追風箏的人經過前幾周密集的降雨,最近,全國各城市都迎來了大幅度的升溫,今年夏天終於也是有了點酷暑的樣子。貴陽人的夜都熬在夜宵攤上每一個剛到貴陽的人都會很迷惑,為什麼貴陽的晚上,比白天還熱鬧?為什麼到深夜,街上還滿滿當當全是人?貴陽人都不睡覺的嘛!
  • 醬油(國家監督抽查)
    建議購買 醬油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產品味極鮮釀造醬油 醬味軒 永安雄獅食品(大連)有限公司麗香園精製黃豆醬油 麗香園 永安雄獅食品(大連)有限公司黃豆醬油 棒棰島 大連調味食品廠棒槌島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五味醬油 棒棰島 大連調味食品廠棒槌島食品(集團)有限公司青花黃豆醬油 青花
  • 省食藥監局公布,這些月餅、醬油、牛肉乾不合格,千萬別吃
    貴州省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2018年第38期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公告,公告顯示,此次共組織抽檢調味品、月餅等208批次樣品,其中,石佛洞五香牛肉乾、酸辣婆紅酸湯、麥蓴園黃豆醬油等14批次食品不合格。/07/02)3、由遵義市宏達黃酒釀造廠生產的450ml/瓶越舫料酒(生產日期:2018/04/20)4、由鄧州市雲河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800mL/瓶雪陽老抽王(生產日期:2018/04/01)5、由貴陽金陽定味食品廠生產的
  • 有滋有味的貴陽味兒
    它是外地人吃不慣而貴陽人最愛的折耳根,它是一碗腸肥血嫩面脆,湯底鮮美,紅油滾而不膩,香而不辣的腸旺面,它是一碗酸爽油辣,樸實無華的老素粉,它是豬油渣最好的表達,貴陽人吃飯都離不開的脆哨。這個天性不服輸的漢子選擇了堅守,他回憶起這段往事時感慨的說:每一個行業,從來就沒有好走的路,好賺的錢。唯一的捷徑,就是踏踏實實地把自己變專業。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比賽,拼的不是起點,而是堅持的耐力和成長的速度。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應該去往何方,那麼每一條路都將是你新的開始。凡事總有過去的時候,回頭看劫後餘生的自己,原來,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 美食│ 每一個貴陽人都是「檸檬精」!
    美食 │ 每一個貴陽人都是「檸檬精」!在貴陽這句話絕不是不懷好意的調侃而是每個貴陽人飲食的日常寫照貴州的酸五花八門在一些「嗜酸如命」的地區勤勞的貴州人民將「酸」這種味道吃出了萬花筒一樣的精彩而身為省會的貴陽更是包羅了各地的「酸」一個酸味而已還能做出那麼多調調?
  • 貴陽名菜之泡椒板筋,酸辣、香糯的貴州土著風味
    貴陽以辣味美食為主的一座城市,除了我們熟悉的餈粑辣椒、油辣椒,泡椒也是深受當地人喜愛的一款配料。貴陽人眼中一頓飯下來要是沒點辣味都吃不出飯香!貴陽人更喜歡以泡椒做菜,雖然四川泡椒的酸味更為純正,但貴陽當地的泡椒也是非常出名,其酸辣味製作佳餚時,味道始終貫穿其中,完美融合。
  • 貴陽地道的5種美食,都吃過才叫來過貴陽
    貴陽人能吃折耳根就如同北方人吃大蒜、香菜一樣,餐餐必不可少,就連街頭小吃也少不了,似乎缺少這一味,再好吃的美食也少了靈魂。 外地人要想適應折耳根,那要費一段時間了。貴陽的美食小吃較多,街頭不乏有老店,下面盤點幾種貴陽特別火的美食,來貴陽不要忘記吃了。
  • 貴陽圖雲關抗戰紀念園即將竣工,擬明年初開放
    圖雲關抗戰紀念園,全稱「中國紅十字會貴州救護總隊貴陽圖雲關抗戰紀念園」,坐落在貴陽市森林公園內中國紅十字會貴州救護總隊圖雲關舊址高田宜醫生紀念牌旁,規劃用地1.2公頃,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黔南第一關,當時4000多人的醫療隊伍集結於此,茅草棚、帳篷建在層輪疊嶂的山林間,儼然而成一個戰時衛生機構集中的山中小鎮。
  • 美食| 在貴陽,尋找一座城市的味道
    貴陽人吃絲娃娃,一吃配菜的青脆香嫩,二是蘸水的新鮮。現如今貴陽的絲娃娃店家很多,每家店都有各自的絕招,最具名氣的有絲戀紅湯絲娃娃、楊姨媽絲娃娃、包整等。酸粉是貴陽特有的一種粉。作為貴陽素粉的「主將」,飽滿圓潤像小胖子,味道是發酵出來的酸味,有別於一般的米粉,但是吃起來卻是軟糯鮮香。
  • 「貴陽」這座城市和「貴陽人」怎麼樣?
    貴陽,貴州省省會,簡稱築、金築,有「林城」之美譽,因境內貴山之南而名。「爽爽的貴陽、避暑之地、大數據之都、森林之城」這是絕大多數外地人對貴陽這座城市的評價。任何地方有富人就有窮人,這就不用說了,貴陽經濟發展雖快,但是貧富差距嚴重,在這裡你可以看到開各種豪車的人,也可以看到很多背著籮筐(背篼)的人,出賣廉價勞動力的人,對比太過於明顯。貴陽最近幾年在經濟上尤其突飛猛進,開通了地鐵,貴安新區起來了,創立了「爽爽陽」、「大數據」、「生態文明」等多個品牌。
  • 貴陽有什麼特色小吃盤點貴陽十大特色小吃
    這道經典小吃是用糯米做成的,做好以後形狀為圓形,而且色澤金黃,十分的香甜,不僅僅在貴陽,很多其他地方也有這種特色小吃,但是貴陽的麻圓仍然是味道最地道最正宗的,吃上一口就覺得十分滿足。 4、貴陽酸湯魚 貴陽酸湯魚也是一道家喻戶曉的貴州名菜,味道鮮美,酸辣可口,讓很多食客胃口大開,欲罷不能。
  • 貴陽人跨年都在這裡過,貴陽跨年嘉年華平安夜開幕!
    跨年熱身運動:開心遊樂園盡情盡興11天的歡樂夢幻,貴陽還從未有過在遊樂場裡舉行盛大派對,所以這次我們的場地選擇在「貴陽白雲歡樂世界」——貴陽最大的遊樂場,20餘項解壓設施,解放你的多巴胺。02工作日,世界打工人派對2020年2月28日-12月30日的最後三個工作日,一場屬於我們打工人的狂歡將在現場上演,在極光大爆發的沉浸現場,跟隨打工人巡遊隊伍,喊出打工人口號,不管是你是凡爾賽人、還是乾飯人、有誰能夠拒絕年終的這份打工人儀式呢
  • 貴陽特色老小吃,糯米飯裡裹脆哨,普通的食材,不一樣的味道
    準確來說是糯米飯和脆哨的組合,蒸好的糯米飯拌上豬油和醬油,然後裹上脆哨,加入調料,團做一團,就成了特色「飯糰」,多被貴陽人作為早餐來吃,是早起上班族喜愛的一道美食。就像北方的早餐,喝豆漿吃油條,貴陽人的早餐吃一個糰子裹脆哨,成就一天美好的開始。
  • 貴陽故事│網紅街背後的故事
    繁華落盡,時光總會觸摸往事的痕跡。貴陽人最喜歡湊熱鬧,貴陽人最喜歡吃。所以,光有景觀是不夠的,只有各種琳琅滿目的小吃美味才能留住路人的心。後天又演變成提學副使謝東山的府第,他喜歡大詩人李白的詩句,夢得池塘生春草,便將園裡的池塘取名夢草池。夢草池,全是亭亭玉立的荷花,每到夏日來臨,荷花綻放,站在池中心的涼亭,池心亭,撫欄看荷,心花怒放。幾經周折,這個地方又成為貴陽賢達吳子琪的別墅。
  • 夏日避暑勝地—貴陽,那些讓人一吃就難忘的美食
    一個簡單美味的糯米飯糰,飽含了無數貴陽人的記憶和情感。蘸水是用醋、醬油和涼開水調製的,吃起來十分清爽。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老店的配菜都是要回收的,所以吃的時候記得要用公筷。食材都是當天採購,保證新鮮,調味也極好,是花了心思的地道滋味。店裡沒有菜單,食客需提前一天預定,菜品都是老闆安排的,有特別想吃的菜可以提前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