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使用WIFI觀看
馬吊絲飛瀑位於博白縣三灘鎮三灘村東北角最邊緣地帶,優美迷人的景致曾吸引了諸多遊客,被稱為「白州奇觀」之一的「馬吊絲飛瀑」因此名聲遠播,前往觀賞的遊客絡繹不絕。
從三灘圩開始,前往馬吊絲飛瀑的路上山巒疊嶂,峰迴路轉,全是石山,一路上枯藤老樹,小橋流水,山村有良田美水竹木之屬,如果沒有外人慕名而來,這裡與外隔絕,有如晉山水詩人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深山中只有一個村屯,進三灘圩都是靠走路,那路是繞山腳而修的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連自行車也走不了,不經此行,真不知還有這麼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路雖不通,水卻比礦泉還要好,據說電也靠一個小型水泵用山泉水發的。
「馬吊絲飛瀑」是南山水景區中最著名的景點,也是白州美景的精華所在。她有如羞怯的少女,長在深閨,怕人見識,因此她要遊客從三灘街徒步跋涉兩個多小時,淌過十三道溪流,才能一睹她的芳容,尤為逗人的是,將到飛瀑區,遠看似乎很近,往裡走時卻又覺得她遠,她似和你捉迷藏。原來山路彎彎,野藤叢生,轉一個彎又看不到飛瀑了,本以為走錯了路,誰知前行才發現沒有錯。走著走著,忽逢野花林,夾岸數百步,全為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大家甚感詫異,又繼續前行,不一會,飛瀑流泉的聲音隱隱約約傳來,雖然那聲音如同幽美的琴聲,卻讓人特別神往。漸行漸近,瀑布的聲音也越來越大,不絕於耳。林盡路也盡,便見一山突兀,石樑裸露,水源即是石樑頂上的溪流。真讓人有「行到路盡處,即是水飛時」之嘆。
直至豁然來到瀑布面前,只見一道寬10多米、高30多米的瀑布好似銀河決口,從九天奔瀉而下。它拍打巖石,撕咬崖縫,發出轟然巨響,猶如萬馬失蹄,千軍撲地,又好像悶雷震撼著山谷。飛瀑撲入潭中,與石壁撞擊形成的小水珠,如細雨般隨山風襲向人的臉面身上,昂首望飛瀑,飛瀑如一匹白練飛掛在懸崖峭壁之上,望著瀑布,聽著瀑聲,感受著瀑布雷霆萬鈞的力量,久久不忍離開……這時你會自然地想起古人對瀑聲生動形象的描述詩句:「寒入山谷吼千雷,派出銀河轟萬古」、「細雨彌茫千石外,驚雷怒吼兩峰中」。大家盡情觀賞她的美姿,驚嘆她的神奇造化,不禁用 潭水洗手、洗臉、洗頭,還不時掬一把水灌入口中,沁人肺腑,清新涼爽,爾後,擺弄姿勢與瀑布合影。
如此美麗壯觀的「馬吊絲飛瀑」,似乎應該源自一條波瀾壯闊的河流,然而我們溯源而上,卻發現造就這奇觀的是一條極其平凡的小溪。它不是波濤洶湧,也不是白浪滔天,只是從山澗中緩緩地流出來,轉瞬間溪流經過高高的峭壁,變成了一道咆哮如雷、崩崖裂石的天下奇觀!
瀑布之景因四時洪枯變化而迥異,又隨晝夜晨昏交替而不同。一般在夏秋時節,馬吊絲飛瀑的水量受上遊洪水的影響而明顯增加,尤其是暴雨剛過,馬吊絲河便消失了往日較為文靜流淌的性格,變得像一條奔騰怒吼的白色巨龍,河水流到瀑布上面的崖面上時,便翻崖跌落,似雲傾雪崩,江海倒懸,浪花萬朵,水煙瀰漫,轟轟水聲,震得山谷顫動。因而,此時大雨初霽,是馬吊絲飛瀑顯得最為雄壯的時候。至於寒冬及初春季節,瀑布消瘦,有時第一支及第四支均已斷流,只留下中間兩支尚有少許水流從崖上跌落下來,遠遠望去,宛若幾縷長長的銀線。由於平時馬吊絲飛瀑後面的石樑崖壁難得露出,而此時則石樑畢露無遺,遊人方看到了馬吊絲飛瀑的真面目。
枯水時節,飛瀑下的潭中水面平靜,遊人可以在潭中嬉水一番,不會像平時那樣,瀑布跌落水量的水體墜入潭中,潭水像一鍋沸騰的開水一般,翻湧著水柱、激濺著水霧、還夾著道道渦漩,使人難以接近。因此,如果說洪水季節的馬吊絲飛瀑宛若一匹發怒脫韁的野馬的話,枯水季節的馬吊絲飛瀑則像一個舒袖曼舞的小姑娘,讓人覺得那麼婀娜多姿,輕盈飄灑,與往日的磅礴氣勢相比較,似乎顯得有點哀傷。至於平時非洪非枯時候,馬吊絲飛瀑水量中等,中剜三門、水分四股,造型亦算優美。
崇山峻岭不乏瀑布,只是大小不同而己,瀑布之美,或雄、或秀、或奇,各具風韻,然則,其美不僅美在自然,美在壯觀,更美在哲理,因此,往回走的路上,我一直在想:瀑布之所以壯觀,實為山谷裡的山泉己經無路可走,面對斷崖絕壁,她只好捨身撲澗,這才演繹了一幕幕驚心動魂的壯劇……懸崖峭壁越高遠,瀑布的場景則越壯觀,就越具有撼人的力量。人到絕處才逢生,文到窮時方為工。一切偉大基於平凡,蓄勢而發是一種不可更改的自然規律,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經歷強烈反差的對比,才更有戲劇性,我們現在所學的點點滴滴看起來平淡無奇,但若堅持不懈,日久蓄勢,定能成為一個學識淵博的人才,一旦有機會報效祖國時,便能做出巨大的貢獻!是以,人生的坎坷遭遇有時也是財富,在經歷了時間的淘洗後,方顯出其剛性之美。
來源:玉林時代網、優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