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遠古鎮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名鎮,位於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牆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築、傳統民居、歷史碼頭數量頗多。素有&34;之稱。鎮遠歷史悠久,自秦昭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設縣開始至今已有近2300年的歷史,其元代、清代為道、府所在地達700多年之久。
鎮遠古鎮。(四張接片)
城內古街古巷曲徑通幽,石橋城垣錯落有致,碧水晨霧姿態萬千,春江漁火詩意盎然,有雄偉奇特、蜚聲中外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龍洞古建築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古城垣等160餘處,觀賞價值與科考價值俱高。
其建築風格為青磚黛瓦、高封火牆、飛簷翹角、雕梁畫棟,每一塊青石板、每一塊青磚都記載歷史遺蹟,泣訴著千年古鎮的滄桑。
古城垣建有戰神廟、城牆、烽火臺、堡屯、炮臺等軍事體系堡壘,鎮遠古鎮是「山雄水美」之地。
鎮遠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風貌,又有山地建築的布局,這種江南與山地的完美結合。
這種江南與山地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民居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其中「歪門邪道」是鎮遠的民居建築中獨具特色之處。
鎮遠古民居把中原四合院的原型,搬到山上改造成山屋,吊腳樓、迴廊等多種形式的山莊式院落。
鎮遠古民居,既重現了江南庭院的風貌,又 體現出山地建築的布局,既有堡壘式的森嚴,又兼有商賈大戶的豪氣。
這些建築是木石結構的完美結合,小處可見精雕細刻的花草魚蟲,大處則顯出揮灑自如的豪放,它們是明清時代「西南都會」人們安居樂業的真實寫照,又表現出商人財源通達的商業理念。江南與山地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民居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觀。
鎮遠的民居建築中最絕的就是「歪門邪道」了。凡開在小巷道旁的各家大門絕不會與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決不與大廳正對,而是有意地將門的朝向轉一個角度,斜斜地對著街道,即所謂「邪」(斜)道。
老住戶們說這「歪」與「斜」是遵從風水先生的說法:「以南為尊」是一種富貴之相,又能「財不露白」。
古城內古街古巷曲徑通幽,石橋城垣錯落有致,並有青龍洞古建築群和明清古民居、古巷道、古碼頭、古城垣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小鎮很古樸,不像一些充滿商業氣息的古鎮那麼喧囂。
鎮上的人很樸實,樂意向外界介紹自己的家鄉,並樂意提供幫助。一河兩岸,景色都很美,一種發自內在的樸實之美,古韻之美,熱情之美,自然之美,美不勝收。
祝聖橋:為七孔青石拱橋,橋中央有一個三層三簷八角攢尖頂樓閣建築,被稱為&34;、&34;。據說此樓建成十年後,貴州果然破天荒地出了兩個狀元。
古城不大,沿街而行,個把小時便可走完,但街道兩旁的一個個小巷、遍布的古建築都值得停下腳步慢慢欣賞,說不定一個拐彎便會遇見不一樣的美。
一直前行,走到河道拐彎處,入眼便是河對面建於半山腰的古建築群,這便是最具代表的青龍洞古建築群了。
鎮遠古城古巷道狹長幽深,其結構錯綜複雜,有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復興巷、古巷仁壽巷、衝子巷、米碼頭巷、紫寶閣巷、陳家井巷。
這些交叉相連、互相打通的巷子,組成了鎮遠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脈。古井遍布全城、形狀各異、有圓有方。有的形如豬槽,有清澈見底的自然淺井,也有深達餘丈的吊井。較有名的四方井、豬槽井、琵琶井、陳家井、園覺井、南門溝味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澤不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