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貴州驢行的第五天。
如果評天下最勤奮的雞,那非銅仁公雞莫屬,這不凌晨三點鐘不到,銅仁的公雞就開始打鳴了。天,這可是銅仁市區裡。我就納悶了,現在市民都養雞當寵物了?
因為銅仁公雞,我們也都更辛勤了,早晨六點多一點我們就已經吃好早飯裝好車,頂著星星和月亮,向我們的下一站——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鎮遠縣出發。
到達鎮遠古鎮時,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正撒著歡地散發著光和熱。
鎮遠古鎮,位於舞陽河畔,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34;形穿城而過,北岸為舊府城,南岸為舊衛城,遠觀頗似太極圖。兩城池皆為明代所建,現尚存部分城牆和城門。城內外古建築、傳統民居、歷史碼頭數量頗多。
我們徜徉古鎮,不同的鞋子,在青石板上敲出或&39;或&39;或……的聲音,仿佛在訴說著古鎮那久遠的歷史和滄桑;抬眼望去,四周房屋青磚黛瓦、高封火牆、飛簷翹角、雕梁畫棟,展示著它們的古樸或華麗。
街邊的花壇裡鮮花盛開。花綻放是美麗的,人的笑臉更是美麗的。想起老滿大哥的冷幽默:感恩大姐和姐妹們不知怎麼說起自己美不美的話題,老滿大哥在旁邊就搭茬說:美,&39;美了。注意重音在&39;字上。嗯哼,不管咋說,笑臉總是美的,老也美,要不老滿大哥你看感恩大姐怎麼眉開眼笑的呢?
拍花也是技術,一朵普通的花,經不老松姐姐的手,就能拍出雍容華貴的感覺。
鎮遠古民居既有江南庭院的風貌,又有山地建築的布局,這種江南與山地的完美結合,使鎮遠的民居成為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其中&34;是鎮遠的民居建築中獨具特色之處。
看到這種很奇怪的綠植,我們打聽這家主人,主人說這是她養的仙人蟲。
鎮遠古城是一個多元化融合的古城,漢民族與侗族等20 多個少數民族和諧共生友好相處。中原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閩粵文化、土著文化與城外文化的融匯,使鎮遠成為多民族、多宗教、多社會的博物館,被專家譽為&34;。
鎮中古巷通幽,每一條巷道都錯落有致,卻又各不相同。有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復興巷、仁壽巷、衝子巷、米碼頭巷、紫寶閣巷、陳家井巷。這些交叉銜連、互相達通的巷子,構成了鎮遠古城生生相息的血脈。
居民家種的橘子樹。
鎮中古井遍布,形狀各異、有圓有方。有清澈見地的自然淺井,也有深達餘丈的吊井。較有名的有四方井、豬槽井、琵琶井、陳家井、園覺井、南門溝味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澤不涸,滋養著這一方民眾。
說到井,我們不得不提到鎮遠的水,鎮遠的水是清澈深幽的,卻又是靈動娟秀的。它勢浩成河,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舞陽河。它川流不息充滿年輕的活力,卻又風平浪靜仿佛成熟老者。它靜靜地遠觀日升月落,年輪轉換,世事變遷。古鎮的一切都在它的懷抱裡,卻又似乎在它之外。古鎮因它而靈秀,它又因古鎮而深幽。
鎮遠古鎮是中國山地貼崖建築文化的博物館。而青龍洞古建築群最是這一建築文化的代表。青龍洞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整體建築群由祝聖橋,中元禪院,萬壽宮,青龍洞,紫陽書院,香爐巖,令公廟,東山寺八個組成部分組成,大小計40棟單體建築,依山而立,貼壁凌空,蔚為壯觀。該建築群集佛,道,儒家文化於一體,是江南漢地建築與西南少數民族山地建築文化相結合的絕妙典範。有&39;之稱,是貴州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確定為&39;。2005年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貼崖而建的萬壽宮。
在青龍洞古建築上回看鎮遠古鎮,但見古鎮背依青山,前偎流水,山靈水秀,古韻悠悠。迢迢遠山默不語,幽幽近水飄零落。正可謂是&39;。
徜徉古鎮間,流連已忘返。
特別提到的是,中午在停車場吃午飯時,遇到了鞍山來的老鄉。他們算不算驢不知道,但自駕遊這一點和我們有些類似。老鄉見老鄉,異常親熱。他們出來似乎沒做攻略,是一場真正的說走就走的旅行。心動熱情,把自己的攻略說給他們,他們又把心動做的攻略筆記要去挨張拍了照。心動這人啊,就像歌中唱的那樣:你是一個熱心的人兒!
從流連中醒來,下午時分去往下一景點——舞陽河風景區。